1923年的世界,風雲變幻,關注中日戰事的大國並非隻有大英帝國一家,在數千公裏之外的莫斯科,一場專題會議正在克裏姆林宮舉行。表麵上看起來,這僅僅是一場全俄革命軍事委員會的例行會議,但實際上卻反映了蘇俄對遠東局勢的整體討論,不僅軍事委員會的成員,包括托洛茨基、斯大林、季維諾也夫、克列斯廷斯基等政治局委員也在座,俄共一共5個政治局委員,除了列寧在黑海養病之外,居然都到齊了。


    雖然列寧在1918躲過了女刺客卡普蘭的刺殺,但多年積累下來的流亡生涯使他的身體遭到了很大損害,而內戰期間繁重的工作更加劇了這種局麵,這次到黑海養病,既是列寧自己想好好休息,也是黨內的一致意見——俄國革命千頭萬緒,總舵手可不能垮了台。


    戴著一副黑邊眼鏡的托洛茨基其貌不揚,看上去倒更像一個文質彬彬的知識分子而不是讓人肅然起敬的*領袖,不過任何人都不敢小看托洛茨基。他不但創建了紅軍,而且還率領著弱小的紅軍取得了內戰勝利並擊退了外國幹涉軍,雖然華沙城下的失敗和遠東的潰退有點丟麵子,但俄共黨內沒有第二個人敢拍胸脯說自己做得能比托洛茨基更好。作為享有巨大威望的人物,托洛茨基不僅是俄共的二號領袖並兼任著軍事委員會主席,而且還是唯一能在黨內與列寧相提並論的人物,《真理報》在發表新聞時,一般總習慣性地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與他的親密戰友托洛茨基同誌。


    按照慣例,列寧不在。主持會議的自然是托洛茨基,再加上這次是以軍事委員會的名義召開會議,他當仁不讓地坐在會議桌的中間,其他人員自覺按照在黨內地位的高低由近及遠地依次落座——這個順序無論是誰都不會輕易弄錯的。


    “同誌們,你們怎麽看目前中日之間的戰爭?”托洛茨基的開場白異常直接。“黨需要作出一些重要的決定。”


    對當前局勢的判斷,托洛茨基內心深處無疑是極為矛盾的。內戰勝利之後,為了迅速醫治戰爭創傷,列寧強撐著病體,在中央全會上提出了在“戰時*”立場上後退、執行“新經濟政策”的新方針,實際上就是要執行國家控製下的資本主義製度。用*學說來解釋,就是列寧暫時放棄了輸出革命的理想,專心致誌地開始要著手建設俄國了。這個方針不但與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原理相背離,更與托洛茨基堅持的“不斷革命論”、“世界革命論”相悖,在最開始的時候,俄共內部的氣氛很微妙。


    列寧與托洛茨基的風格還是涇渭分明的。列寧在政治上是現實主義的,而在工作中卻是理論派的,否則,類似於《布列斯特條約》、《鄂木斯克》條約這樣的文件換了別人是不可能去簽署的,托洛茨基在政治上是理想主義的,而在工作中卻是實幹派,列寧的思路沒有托洛茨基的貫徹和推動是根本不可能落地的。也因此。列寧更多時候扮演了精神領袖的角色,而托洛茨基則掌控這全黨的大局,兩人意見一致的時候,俄共容易取得成績,當兩人出現意見分歧的時候,則俄共上下容易出現思想混亂、組織渙散的苗頭。雖然並不滿意列寧的主張,但托洛茨基也清醒地看到,“戰時*”已對俄國經濟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很多損失甚至是永久性的,這種特殊時期的極端做法根本不是向*過渡的途徑。不加以調整是不行的。因此,他並沒有激烈地反對列寧的主張,而是用另外一種更加溫和、隱蔽的手段來宣傳自己的主張——他在策略上讚同列寧的意見,但在實施方法上卻牢牢掌握著方向,使這場爭論沒有上升為兩種路線、兩個派別的分歧。


    在做出決策的時候。列寧的體力、精力還勉強能夠應付工作壓力,在政治局內有列寧、斯大林、季維諾也夫3個政治局委員壓陣,在中央委員會裏則有布哈林這樣的理論家支持,新經濟政策最終是全盤通過了——托洛茨基本人也投了讚同票,盡管他保留了很多意見。事實上,列寧也不敢壓迫托洛茨基太甚,不斷解釋“新經濟政策”與“世界革命”毫無衝突,他是著眼於目前,而托洛茨基同誌則意在長遠,很好地維護了托洛茨基的威信,使得俄國(布)這個股份公司還能“團結一致往前看”。


    政策出台之後,俄共立即掀起了經濟恢複的高氵朝,所有人緊繃的那根弦終於開始鬆了下來,即便是在紅軍和俄共內部中最“徹底”、最“堅決”的革命派也因為連續多年的戰爭將大家折騰得筋疲力盡,不想再繼續打仗了,隻想停下來好好喘口氣,享受一下勝利果實——更何況,在德國、匈牙利無產階級“起義”失敗以後,歐洲的*運動已跌落到穀底,遠東則被中國和日本擋著去路,要想“不斷革命”也得先有本錢才行。


    休養生息一年多來,蘇俄局麵有了很大的好轉,有關革命的調子又開始起來了,恰巧這個時候中日爆發了激烈的衝突,托洛茨基原本對遠東的局麵很不滿意,感覺現在有了底氣,內心深處很想借著中日戰爭的機會收複國土,所以有了今天的會議。


    參加會議的所有人在開會之前其實並不知道會議的真實目的,原以為不過是一個有關國防方針或者軍事策略的調整,沒想到托洛茨基居然拋出來這麽大一個話題,一時間也都呆住了——這不是一個很好的話題,稍有不慎就會牽扯到路線和立場上來,其他都是小問題,唯獨立場和路線問題是大問題,而且很難翻身,是故所有人一時間都選擇了避開托洛茨基的目光,選擇了沉默,更有人把目光投向了斯大林。


    由於派去遠東的伏羅希洛夫和布瓊尼在鄂木斯克戰役中狼狽的失敗,導致蘇俄“屈辱”地簽訂了《鄂木斯克條約》並失去了大批領土,使得他們幕後的支持人斯大林一直抬不起頭來,甚至差點失去政治局委員的寶座,如果不是列寧為了保證黨內平衡,靠自己的威望把遠東戰役的損失和簽署《鄂木斯克條約》的責任挑過去的話,斯大林說不定現在已被打倒了。因此,在聽到托洛茨基說出來的話後,這個小個子的格魯吉亞人下意識地就是一哆嗦,心裏翻江倒海起來,托洛茨基到底是什麽意思呢?


    對這場中日戰爭,斯大林其實也是百感交集,沒有人比他更想報複中國並找迴場子,但由於北方戰爭的緣故,戰事比真實曆史上打得時間更長、受到的損失更大,紅軍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恢複元氣,使他又不敢輕舉妄動。


    眼看會議陷入了冷場,托洛茨基幹脆就直接點將了:“斯大林同誌,你當初負責過遠東戰場,說說你的意見?”


    “這是一場帝國主義之間狗咬狗的戰爭……不過,對我們卻是十分有益的。”斯大林的迴答很有技巧,他講到,“這場戰事是5月份爆發的,到現在已持續了40多天,雙方在兩條戰線上進入了僵持的局麵,短時間內看不出誰會取得最終勝利,我個人的意見是,中帝國主義和他的幫兇們是我們最危險的敵人,我們必須集中全部力量予以應對……”


    斯大林的話雖然沒有將具體的應對策略說出來,但還是贏得了很多人的點頭。在北方戰爭結束後,為了避免與中國直接發生衝突,蘇俄在烏拉爾山以東劃出一大片區域,在中俄接壤地帶建立了遠東共和國,表麵上看上去是資產階級的一套,其實完全聽命於莫斯科的遙控。中國方麵也沒有閑著,在英法推波助瀾的鼓動下,利用原高爾察克臨時政府留下來的部分人馬和班底,在國境線以北扶植起了一個不倫不類的濱海共和國,當做中俄之間緩衝國。這個濱海共和國西與遠東共和國接壤,南與中國接壤,北邊是北冰洋,東邊隔了白令海峽與阿拉斯加遙遙相望。唯一不同的是,由於中國並不向濱海共和國直接提供物資和軍事援助,而英法則將大量的一戰剩餘物資提供給了這個白俄政府,因此這個共和國聽命於英法更多一些。濱海共和國雖然疆域寬廣,但人口實在少得可憐,滿打滿算還不到200萬人口,而其中還有30餘萬是軍隊,因此他的經濟結構是很有特色的,一方麵依賴於英法的軍援,另一方麵又依賴中日生產的民用物資。至於產出,除了木材、漁業和礦產外,幾乎沒有值得一提的工農業。當然,中國也不會完全不管濱海共和國,如果蘇俄或者遠東共和國威脅到了濱海共和國的存在,中國是毫不猶豫會出兵的,斯大林口中的幫兇除了各主要列強,就是這個濱海共和國了。(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國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月影梧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月影梧桐並收藏國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