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5章 時機來臨(13)
俄國局勢的進展明顯出乎絕大多數人的意料,英法當即是慌亂成一團,便連美國和rb也予以了極大的關注,很多觀察家都認為德國會加強進攻態勢,利用俄國內亂的機會奠定在戰場上優勢,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德國方麵居然自動宣布暫停進攻,給臨時政府7天時間思考和平談判的問題,其用意自然不言而喻。陳宦雖然做出了他認為合理的解釋,但同樣不可忽視的是,德國人一樣需要休息和調整軍事部署。
就魯登道夫本人而言,他未必相信俄國人會束手就擒,畢竟,沙皇皇後是德國後裔——在歐洲皇室互相聯姻中,這一點是稀鬆平常的,就因為俄國在戰場上的屢屢失敗,而被懷疑為德國人的間諜,這一種背景和氣氛之下,怎麽可能輕鬆妥協?再說,2年的戰爭,俄國人流血殆盡,損失幾百萬的精壯的人口,這種仇恨,也不是一般意義上可以化解的。
那麽,為什麽還要給俄國人7天,甚至更多的時間呢?
魯登道夫自然有他的顧慮,在俄國爆發革命之後,原本在西線不甚積極的英法忽然積極起來,重重跡象表明都即將發動一場大規模的進攻,雖然前麵幾輪攻勢德國人依靠彈性防禦予以了化解,但隻要稍微有心,都可以看出英法未必是盡了全力——與德國進攻法國相比,英法的軍隊肯定沒有那麽賣命。英法還是想依靠俄國的人海戰術消耗掉德國,但現在俄國已經自顧不暇,英法必然不會保留。雖然威廉二世已經大度地允許放棄西線的既得利益,但興登堡既然已經是整個德國的總參謀長,魯登道夫就不能不從全局加以考慮——在停戰的幌子下,10來個師通過鐵路秘密迴國,準備一舉粉碎英法迫在眉睫的重大威脅。
從東線的實際情況來看,俄國目前存在著兩個政權和3股相互敵對的勢力,壓迫得太急,會讓他們暫時拋棄成見而聯合起來,隻有給予一定的寬鬆度,才能夠營造對德國有利的戰略氛圍——德國可以較為輕鬆的姿態等待局勢明朗,隻要明朗,既意味著俄國用來繼續戰爭的力量會小一分。
為此,魯登道夫對興登堡道:“閣下,我們暫時不用著急進攻,俄國人會用這7天做出答複的,這7天時間,足夠他們繼續爆發一場內戰了,那些忠於帝製的軍隊,會起來向聖彼得堡的叛亂分子開火的。”“
“希望如此。“興登堡是老資格的保守派,帝製的基石,即便俄國是德國的敵人,他仍然對推翻沙皇統治的革命派抱有極深的敵意,若不是魯登道夫在戰略上向他剖析了相關利弊,他幾乎就要公開發出號召,讓那些擁護皇權的軍隊邀請德軍加以援手——在他的腦海裏,未嚐沒有利用尼古拉二世目前的局麵迫使俄國答應自己條件德國通過幫助沙皇複國來解決東線的危機。
在這一點上,hl之間是有分歧的,但這種分歧並不占據主流,魯登道夫壓根也不會相信沙皇會為了自己的皇位而充當“賣國賊“,否則,這個人寧願挑起內戰也不會輕易答應退位了。
同樣,7天的緩衝期在俄國內部也激起了巨大的波瀾。對於戰爭與和平的選擇,俄國有兩個聲音,一個是繼續戰爭,另一個是希望與德國達成和平,退出戰爭。
堅持戰爭的主要代表是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他們從堅持履行俄國固有國際義務的前提出發,不同意退出戰爭,甚至認為,在俄國目前麵臨巨大損失的情況下,和談是一種背叛,不僅背叛了盟友,更背叛了“為國捐軀”的人。
堅持和平的主要代表是布爾什維克當中的一部分,確切地說,是以列寧為首的極少數。列寧認為,俄國目前在軍事上、經濟上麵臨總崩潰,和平能夠擺脫這種威脅,並且有利於鞏固革命。
堅持戰爭的觀點占據了上風,幾百年來的民族自豪感讓俄羅斯人難以接受俯首稱臣的結果,更何況,孟什維克已經知道了布爾什維克的領袖與將來的方針,視列寧為主要敵手,怎麽可能容許這種選擇呢?於是,賣國、屈辱、動搖,各種各樣的流言飛向了列寧,甚至在布爾什維克內部,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也占據了上風,列寧等人隻是少數派。
7天停戰期滿之後,情況如同事先預計的那樣,俄國以臨時政府和蘇維埃共同聲明的形式斷然拒絕了德國提出的和平要求,反而提出了相應的反要求——即隻要德國及其同盟國退還所有協約國領土並賠償戰爭損失之後,俄國願意與德國媾和。
聲明的發表,讓英法大大鬆了口氣,也促使他們發動一場牽製性的進攻,以便向世人宣告協約國的整體陣營。但由於hl的早有布置,英法發動的尼維爾攻勢僅僅在17天之內推進了6公裏,卻損失了70多萬人,喧囂一時的西線大反攻宣告結束。
為了抵抗英法的進攻,除開停戰前就從東線調集的兵力,德國又從東線抽調了9個師作為加強。這樣,在整個8月,哪怕7天的和談期滿,東線也沒有值得一提的戰鬥。德國因為要抵抗英法,也不會在東線發起新的進攻,一直到9月份,西線熱火朝天,東線倒是沉寂了下來,渡過了歐戰開始以後第一個較為平淡的夏季。
對中國方麵的問題,俄國內部也爆發了一輪爭吵,在革命初起之時,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總是占據上風的,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和臨時政府不但拒絕向中國妥協,連原來已經答應履行的條件也因為政權變更而拒絕認可,消息傳到國內,自然是引起大本營的重新考慮。
“諸位,目前俄國已經正式拒絕了前麵提出的條件,俄國公使也已經被撤換迴國,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需要調整當前的對俄戰略。”作戰室裏,秦時竹一臉嚴肅對著手下將領說道,“現在的局麵頗為古怪,俄國一方麵拒絕了我們原先達成的協議,並且做出了強硬的外交姿態,另一方麵,俄國又忙於內部整合,無暇派遣軍隊到遠東來,這樣一種不戰不和的局麵,是逐鹿行動所沒有估計到的,諸位有何意見?”
“我原先估計德國不會理會俄國內部的政權更迭,目前看來,是過於武斷了。德國終究是兩線作戰,隻要西線英法施加的壓力夠大,魯登道夫和興登堡是不敢肆無忌憚地投入重兵進攻俄國的。”陳宦站起來指點著地圖道,“從目前的態勢來看,不光我們與俄國之間,德國與俄國之間,同樣維係著一種不戰不和的尷尬局麵,反倒讓人有些捉摸不透。我認為,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俄國內部兩個政權對立的局麵目前仍然沒有消除,反而處於競爭的狀態,為了顯示自己才是代表俄國利益的合法政權,雙方競相顯示對外強硬,對於後果反而輕描淡寫,這一點從悍然撕毀與我們已經達成的協議上就可見一斑——盡管俄國有關協議沒有杜馬的批準是不能最後算數的,但雙方協議已經前提形成競合,英法也做了見證,我們還提前釋放了俘虜作為誠意,現在卻說不具備法律效力,這與背信棄義有什麽區別?第二個原因,俄國目前陷入混亂,沒有一個機構能夠全麵、合理地掌握大局,做出正確的反應和布置,所以俄國也調動不了軍隊對我們構成實質性的威脅,對德國也是如此,盡管軍隊還是駐守在防區,也守衛著防線,但絕然經不起德國大規模的進攻。我認為,盡管夏季已經過去,但冬季畢竟還沒有到來,德國還有50多天的時間,足以發動一場懲罰性的進攻。”
“二庵兄的意思我明白,還是著眼於軍事解決。”蔣方震對俄國的行徑也非常不滿,“從道義上說,這完全是背信棄義的,從情理上說,俄國內外交困,不應該再為自己樹立敵人,純屬非常不理智的行為。我讚同總統的意見,既然對方不接受,那麽我們也不用客氣,就按照逐鹿行動調整後的方案開展進行。這次應該變換一下思路,由西線搶先行動——現在我們已經完全有行動自由了,俄國連簽署的條約都不願意履行,可見我們動手的理由是恰當的。中亞方向,本來就和彼得堡、莫斯科離心離德,現在內部紛亂,更是一舉奠定局麵的大好機會。倒是要告誡李將軍,西北方向,重點還在於政治解決,軍事為輔。軍事目標主要指向俄羅斯和哥薩克目標,對於韃靼人,要以安撫為主。自然,也免不了借機獨立的任務,對這一點,我覺得軟硬兼施即可——平定西北、收複故土的機會,就在今日。”
“我與各位的態度恰好相反,我認為,我軍除了西北方向的目標之外,應該吧軍事壓力首先作用在國內——俄國雖然不承認這個條約有效,但我們可以逼迫他承認有效,如果他不樂意,則用武力加以實現。京城方麵,由衛戍師、教導師負責解除俄軍武裝,東北尤其是哈爾濱方麵,由東線解除武裝,其餘俄國租界、保留地等,由當地留守兵力負責解決。其二,停止對俄各種物資輸出,凍結俄國在華全部資產,停止中俄一切貿易往來,上述這一切,可以作為俄國履行條約義務的經濟保證。特別是對俄輸出的糧食和軍火,對於維係戰爭有重要作用,堅決不能外流。英法也不能質疑我們。”張紹曾這次比平時表現要激進地多,“我個人認為,甚至於可以直接把矛頭指向海參威,掐斷俄國從遠東獲取物資補給的主要橋頭堡。”
寧武發言道:“我讚同掐斷對俄物資輸出,但不同意現在就進攻海參威,海參威不同於江東六十四屯,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和戰略價值,也是英法美各國重點盯防的地區,除非俄國發生巨變,否則一時間難以打破平衡。但對我們而言,要控製海參威其實相對簡單,隻要掐斷俄國歐洲部分與海參威之間的聯係,海參威的戰略價值就無從發揮。至少,在俄國局勢相對明朗之前,我不讚同進軍海參威。”
秦時竹沉思了片刻,問道:“各國對俄國革命是何反應?又如何評價中俄關係?”
“根據我們和英法駐華武官的接觸,初步認定,英法對俄國革命抱有中立的態度。沙皇政權是否維係,並不是英法關注的焦點,英法隻是關注俄國是否會退出協約國集團,單獨與德國媾和。英國方麵公開表示,英國不打算幹涉俄國的內政,但是,從一貫的立場和共同的利益出發,英國隻可能支持同意將戰爭進行下去,忠誠於同盟義務的政府——不管這個政府掛什麽名頭。法國的態度和英國類似,多加的一條是,各國在俄國的投資和借款不能因為政權更迭而瀕臨消滅,否則,法國堅決不會承認新生的俄國政府。”蔣方震作為總政治部主任,擔負這方麵的任務,“關於中俄關係,原本英法是一邊倒的指責我們挑釁,現在調門降低了,甚至打算有條件地承認我們的地位和要求。同時認為,中國與俄國之間的爭端應該以平和的方式提交國際仲裁,英法願意說服瑞士擔任仲裁的角色。對俄國臨時政府拒不承認條約的情況表示遺憾,承諾將盡快與俄國新政府進行溝通,敦促其履行合約。當然,也強調不讚同我國停止對俄國物資輸出,認為這也是違反合約的情況。”
“相信了他們,母豬都能上樹!”陸尚榮笑罵道,“我們幹我們的,不必理會英法如何如何,英法改變不了俄國的局勢,也動搖不了我們執行逐鹿計劃的意誌。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是rb打算怎麽做?我心裏隱約有一種擔心。”
“陸總長的擔心並不是空穴來風。”陳宦補充道,“根據軍情局的情報顯示,在俄國革命確切的消息傳出之後,rb已經行動起來。原來西園寺內閣是打算讓陸軍借助我們與俄國交惡的機會進行,但長州派因為秉承坐山觀虎鬥的精神而不願意服從,現在俄國大變,對遠東的掌控力更是弱小的可以——這便刺激了rb的野心。我認為以rb人的脾氣和性格,很可能順水推舟撈一把!”
會議的討論持續了很久,最後得出結論,就目前而言,鑒於俄國的背信棄義,對俄戰爭行為無論是法理還是情理,已經是無可指摘了,現在的目標就是,利用俄國動蕩的局麵最大限度地攫取利益。
戰略研究的結果確實比較符合現實,事情的根源還要從10年前談起——1907年彼得.斯托雷平上台執政,政治上依靠鐵腕政策維護沙皇*,殘酷鎮壓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者。經濟上實行寡頭資本主義政策,推行土地私有化改革,實現了俄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但由於其掠奪性私有化改革的極端不公正,底層民眾並沒有太多從經濟的發展中獲利,反而使相當一部分農民的私有財產遭受損害,社會不滿度急劇上升。
雖然俄國走出了1905年日俄戰爭失敗的陰影,較快地從創傷中恢複過來,但社會不公更勝於以往。由於斯托雷平的*私有化改革給俄國社會帶來的惡劣影響,曾經擁護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十月黨、進步黨等組織在革命的浪潮下明顯失勢。而自由主義左派黨憲政民主黨由於在革命前領導憲政民主運動,成為唯一一支有一定政治號召力的自由主義黨派。相比之下,在當時俄國擁有較高支持率的分別是兩大左派黨社會革命黨和社會民主黨。隨著是戰和問題的升溫,各勢力迅速分化組合。社會民主黨逐漸分裂為擁護民粹主義的孟什維克,和強調人民民主專政的布爾什維克。社會革命黨也相應分裂為主流派和左派。社會革命黨主流派和孟什維克達成一致,要求繼續戰爭直到勝利;而少數左派社會革命黨則和布爾什維克達成一致,要求盡快停戰簽訂和約。
憲政民主黨擔憂俄國的反戰趨勢無法控製,會危害俄國與日漸壯大的協約國集團的外交關係,於是主張放慢民主的進程,引起了社會革命黨和社會民主黨兩大黨派的不滿。兩黨普遍要求臨時政府盡快開始立憲會議選舉,廢除斯托雷平土地改革,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其中以列寧為代表的布爾什維克唿聲甚猛。布爾什維克鼓動前線的士兵反戰歸國,並積極在民間進行憲政民主的宣傳。列寧也曾一度擁護憲政,表示即使布爾什維克在選舉中失敗,他們也將服從人民群眾的選擇。
在推翻沙皇統治後,臨時政府逐漸借助蘇維埃樹立了權威,雖然還不能繞過蘇維埃,但畢竟有了發言權。考慮到階級革命以後必然的經濟革命,以資產階級掌權派為主的臨時政府害怕革命的繼續和深入,特別是害怕布爾什維克煽動進行二次革命。為了轉移內外視線,取得協約國的支持,決心推行繼續戰爭的政策。
德國的媾和政策,在這個時候就已經失敗。甚至於,臨時政府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和向協約國保證自己有履行義務的能力,還不顧後方民眾和前線士兵的反對,準備進行一次進攻作戰。理由是現成的,因為西線的進攻牽涉了德國大量的精力,俄國可以麵對實力受到削弱的敵人,而且進攻本身就是團結內部的利器。
為了進攻,臨時政府煞費苦心,進行了緊張的進攻準備。臨時政府派專員到各條戰線對士兵進行煽動,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以榮譽、誓言和民族主義為號召,並且將進攻和繼續革命聯係在了一起,鼓動什麽現在的進攻符合革命的利益。孟什維克利用自己掌握的一部分公會和絕大部分新聞媒體,宣傳士兵歸隊,工人繼續工作,但由於軍隊中的布爾什維克影響,在加上目睹長期戰爭給國家造成的災難,底層士兵們逐漸開始懷疑這場戰爭。同時,由於軍官大部分都是保皇黨,對臨時政府的性質和舉措並不認同,加劇了內部的混亂,列寧等布爾什維克領袖在軍隊中進行有力的宣傳和組織,提出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口號,士兵們普遍厭戰、反戰。再加上從中國輸入的物資斷絕,各類後勤物資短缺,更是造成士氣低落。原本以為沙皇被推翻,國家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樂觀情緒逐步消失了,迫使臨時政府和最高統帥部一再推遲進攻的日期。
9月11日,俄國召開軍事會議。一些將領覺得軍隊紀律鬆弛、交通混亂、糧食不足、後備部隊也有反戰情緒,認為不能在9月下半月進行預定的進攻。但是,俄國西部戰線和西南戰線上的將軍們則主張盡快進攻。西南戰線司令布魯西洛夫認為這樣可以使士兵擺脫革命的影響。在這些人的催促下,俄軍最高統帥部於9月16日發出命令,定於十月初發動進攻。可是以後又不得不把進攻時間從十月初推遲到十月底,最後決定在11月開始進攻,號稱冬季攻勢。
這一點,正中德奧方麵的下懷。根據2年冬季作戰的經驗總結,魯登道夫得出和秦時竹一樣的結論,在冬季且裝備類似的情況下,進攻遠比防禦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即便俄國人更熟悉冬季,他們並不出色的裝備和並不充分的後勤將完全不符合戰爭的情況,他和興登堡決定利用俄國革命的動蕩時機,在東線展開一場以消耗俄軍有生力量的消耗戰,以贏得東線的勝利,進而扭轉它們在整個戰爭中的被動局麵。
11月7日 ,俄國西南戰線五十一個師共30餘萬人向奧匈陣地發起進攻——俄國人也不傻,知道德國這根骨頭難啃,首先把打擊麵放到更菜的奧匈身上。中部部隊第十一和第七兩個集團軍主攻格利納內和萊姆堡,左翼第八集團軍右翼特別集團軍擔任助攻。11月11日,第八集團軍在斯塔尼斯拉夫以南突破奧匈防線,次日占領加利奇,14日占領卡盧什。俄國因主攻方向無甚進展,改而派第七集團軍協助第八集團軍。許多士兵拒絕服從舊俄將軍的命令,不願意出發,阻撓了進攻計劃的實現。
這期間,德奧已從其他戰線調來了十六個師的增援,集結於勃羅得西南,19日開始向俄國西南戰線反攻。俄軍無力抵抗,倉皇退卻。德奧軍隊全線追擊,占領了整個加裏西亞和布科維納,先頭部隊更是攻進了比薩拉比亞,由於鐵路交通為俄軍撤退時所破壞,德奧軍隊才被迫停止進攻。但隨著大軍推進,比薩拉比亞落入德奧之手,德國在戰線南翼不僅拉平了防線,而且還占領了較為重要的出發陣地。
進攻失敗的消息終於引起了民變,再加上本來就反對進攻的布爾什維克在其間煽動,激起了民眾更大的憤慨。工人。士兵在聖彼得堡等地舉行強大的反戰示威。
hl並不打算這麽輕鬆地放過俄國,12月初,乘最寒冷的季節還沒有降臨的時候,德國選中了另一個攻擊地點—裏加灣地區,企圖威脅俄國首都聖彼得堡,迫使臨時政府讓步。德*隊主力在魯登道夫的親自指揮下,在裏加以南強渡西德維納河,迂迴包圍並消滅裏加地區的俄國第十二集團軍主力。該集團軍有五個軍共十六萬人,比德擔任進攻的第十八集團軍(轄三個軍)占明顯優勢。但是,正如興登堡指出的那樣,俄國無能的不是士兵,而是軍官,尤其是掛著將星的軍官!麵對德軍意料之外的攻勢,俄軍慌了手腳。根據以往兩年的經驗,一般是德軍夏季進攻,俄軍冬季反攻。但1916年的事情實在是太怪了,夏季德國沒有發動像樣的進攻,冬季卻發起了一波接著一波的攻勢,其態度之堅決,用兵之大膽,戰果之輝煌,不要說俄國人料想不到,連原本頗為擔心的威廉二世都讚不絕口。麵對西線防守得力,東線進展得力的局麵,他再一次做起了攫取歐洲霸權的美夢。
當然,俄國當局對德軍進攻的意圖並不是沒有判別,但總以為冬季進攻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故而放鬆了警惕。出於對臨時政府和蘇維埃的仇視,保守的軍官團秘密召集了起來,科爾尼洛夫甚至暗地裏策劃放棄裏加,通過讓出通道,讓德軍能繼續進攻聖彼得堡這種極端的方式向臨時政府攤牌,迫使其讓步,從而實現軍事獨裁。同時,為了掩蓋失敗的真相,軍官團又將責任歸罪於布爾什維克和革命士兵,認為正是因為他們不聽指揮才造成了潰敗的局麵,為武力鎮壓革命製造借口。
俄國人忙著內訌的時候,德軍在預定的突破地區用密集的炮火作先導,掩護步兵衝鋒,突破俄軍防線,度過了西德維納河。11日,德軍左翼在裏加以西發起進攻。俄軍指揮部在科爾尼洛夫授意下,未作認真抵抗。13日,俄軍放棄裏加,向東退卻。
占領裏加之後,歡唿踴躍的德軍甚至叫囂向聖彼得堡進軍,但是,隨著寒流不斷湧入,繼續進攻在氣象條件上已經不具備了,更由於德國這次進攻縱深很大,戰線很長,占用兵力太多,而且可能長期受到牽製, hl清醒地認識到了其間的風險,便停止了進攻。魯登道夫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聖彼得堡的事情,還要在聖彼得堡解決,這種解決,比我們去解決更好!
前線失利的局麵迫使臨時政府急需尋找一個替罪羊,臨時政府自身也麵臨著重大的危機。12月19日,社會黨人克倫斯基在政權更替中登上了總理的寶座,次日就解除了剛上任不久的總司令布魯西洛夫的職務,選擇了科爾尼洛夫接替。克倫斯基的選擇是頗為無奈的,因為目前找不到比科爾尼洛夫更有統率力的將軍,而且,如果不解決迫在眉睫的危機問題,則俄國將麵臨更為嚴峻的局麵。科爾尼洛夫將戰敗的責任歸咎於布爾什維克,準備建立公開的軍事專政,他對克倫斯基並不認可,認為臨時政府的認為都是一批可憐蟲、糊塗蛋。特別是在對德進攻的布置上,更是天真的幾乎可以去自殺了。
隨著對德進攻失敗和科爾尼洛夫的崛起,臨時政府的執政黨憲政民主黨軍事基礎崩塌,隻剩下首都的警察和軍校士官生可供派遣。它一方麵受到因革命瓦解的十月黨、進步黨殘部和保皇軍官團等親沙皇勢力攻擊,另一方麵則受到革命參與者社會民主黨、社會革命黨和士兵委員會攻擊,威信盡失,陷入頹勢。
12月下旬,臨時政府任命的俄軍總司令、保皇軍官拉夫爾.科爾尼洛夫率先發難,指揮一支哥薩克軍隊進攻彼得格勒,以消滅叛國者,保衛俄羅斯和沙皇為由,討伐參與革命的憲政民主黨、社會民主黨和社會革命黨,企圖建議以他為首腦的獨裁政府,並準備將來再適當地迎接沙皇複辟。憲政民主黨無兵可派,克倫斯基百般無奈中遂求救於赤衛隊。經布爾什維克協調,赤衛隊和同情革命的士兵擊敗了科爾尼洛夫的軍隊。
臨時政府與布爾什維克的聯合是基於科爾尼洛夫的軍隊威脅,這種威脅一瓦解,與赤衛隊聯係緊密的布爾什維克立刻迴到前台,憲政民主黨號令失效。為挽迴頹勢,憲政民主黨計劃使用臨時政府尚存的力量,對聖彼得堡布爾什維克領導層實施逮捕。
12月23日,立憲民主黨黨魁、臨時政府外交部長米留可夫向協約國聲明,保證遵守沙皇政府對協約國承擔的義務,把戰爭進行到最後勝利,希望以這種保證來贏得協約國對臨時政府的支持。但是,米留可夫的聲明明顯觸怒了一心希望結束戰爭的革命群眾,而這種情緒又為布爾什維克說利用。12月27日,十萬工人和士兵響應布爾什維克黨的號召,舉行抗議示威,迫使臨時政府不得不撤掉極大的米留可夫和陸海軍部長古契可夫的職務。這次示威表明了臨時政府危機的開始。
為了與布爾什維克抗衡,孟什維克和社會黨人同樣組織一次示威遊行,企圖表示對臨時政府的信任,支持臨時政府繼續進行戰爭。布爾什維克黨及時地識破了他們的陰謀,主動領導了這次示威,並通過巧妙的工作,將其變成一次規模巨大的反戰示威。結果,有五十萬工人和士兵高舉著紅旗和革命標語、浩浩蕩蕩地從聖彼得堡的各個角落向市中心前進。他們高唿:“打到戰爭!”“打到十個資本家部長!”“全部政權歸蘇維埃!”雖然臨時政府出動了軍警彈壓,一度造成了流血事件,但局麵並不嚴重,但內心的恐懼卻是無以複加——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的計劃徹底破產,這次示威除了證明孟什維克已失去了民心之外,還成了對布爾什維克黨力量的大檢閱。就連米留可夫都不得不承認,“12月示威變成了布爾什維克的慶祝大會。”
示威結束以後,臨時政府感到,利用宣傳和公開手法已經不足以壓製革命力量的發展,開始就不斷糾集反革命武裝,如組織軍官部隊、士官生營、“佐治亞獎章軍人”突擊營、婦女營等,海拔哥薩克的部隊調到聖彼得堡。
在雙方即將攤牌的時刻,布爾什維克也沒有閑著,列寧在布爾什維克的會議上作了《論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的報告,即著名的《十二月提綱》。在這裏,他從理論上闡述了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所麵臨的一係列重大問題,指出:“目前俄國的特點是從革命的第一階段過渡到革命的第二階段,第一階段由於無產階級的覺悟性和組織性不夠,政權落到了資產階級手中,第二階段則應當使政權轉到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階層手中。”雖然這段話說得並不公開,但已經表明布爾什維克是不會停留在臨時政府構建的框架裏,將繼續大踏步的前進,倒在布爾什維克腳下的第一個目標,不是別人,正是臨時政府自己。
俄國局勢的進展明顯出乎絕大多數人的意料,英法當即是慌亂成一團,便連美國和rb也予以了極大的關注,很多觀察家都認為德國會加強進攻態勢,利用俄國內亂的機會奠定在戰場上優勢,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德國方麵居然自動宣布暫停進攻,給臨時政府7天時間思考和平談判的問題,其用意自然不言而喻。陳宦雖然做出了他認為合理的解釋,但同樣不可忽視的是,德國人一樣需要休息和調整軍事部署。
就魯登道夫本人而言,他未必相信俄國人會束手就擒,畢竟,沙皇皇後是德國後裔——在歐洲皇室互相聯姻中,這一點是稀鬆平常的,就因為俄國在戰場上的屢屢失敗,而被懷疑為德國人的間諜,這一種背景和氣氛之下,怎麽可能輕鬆妥協?再說,2年的戰爭,俄國人流血殆盡,損失幾百萬的精壯的人口,這種仇恨,也不是一般意義上可以化解的。
那麽,為什麽還要給俄國人7天,甚至更多的時間呢?
魯登道夫自然有他的顧慮,在俄國爆發革命之後,原本在西線不甚積極的英法忽然積極起來,重重跡象表明都即將發動一場大規模的進攻,雖然前麵幾輪攻勢德國人依靠彈性防禦予以了化解,但隻要稍微有心,都可以看出英法未必是盡了全力——與德國進攻法國相比,英法的軍隊肯定沒有那麽賣命。英法還是想依靠俄國的人海戰術消耗掉德國,但現在俄國已經自顧不暇,英法必然不會保留。雖然威廉二世已經大度地允許放棄西線的既得利益,但興登堡既然已經是整個德國的總參謀長,魯登道夫就不能不從全局加以考慮——在停戰的幌子下,10來個師通過鐵路秘密迴國,準備一舉粉碎英法迫在眉睫的重大威脅。
從東線的實際情況來看,俄國目前存在著兩個政權和3股相互敵對的勢力,壓迫得太急,會讓他們暫時拋棄成見而聯合起來,隻有給予一定的寬鬆度,才能夠營造對德國有利的戰略氛圍——德國可以較為輕鬆的姿態等待局勢明朗,隻要明朗,既意味著俄國用來繼續戰爭的力量會小一分。
為此,魯登道夫對興登堡道:“閣下,我們暫時不用著急進攻,俄國人會用這7天做出答複的,這7天時間,足夠他們繼續爆發一場內戰了,那些忠於帝製的軍隊,會起來向聖彼得堡的叛亂分子開火的。”“
“希望如此。“興登堡是老資格的保守派,帝製的基石,即便俄國是德國的敵人,他仍然對推翻沙皇統治的革命派抱有極深的敵意,若不是魯登道夫在戰略上向他剖析了相關利弊,他幾乎就要公開發出號召,讓那些擁護皇權的軍隊邀請德軍加以援手——在他的腦海裏,未嚐沒有利用尼古拉二世目前的局麵迫使俄國答應自己條件德國通過幫助沙皇複國來解決東線的危機。
在這一點上,hl之間是有分歧的,但這種分歧並不占據主流,魯登道夫壓根也不會相信沙皇會為了自己的皇位而充當“賣國賊“,否則,這個人寧願挑起內戰也不會輕易答應退位了。
同樣,7天的緩衝期在俄國內部也激起了巨大的波瀾。對於戰爭與和平的選擇,俄國有兩個聲音,一個是繼續戰爭,另一個是希望與德國達成和平,退出戰爭。
堅持戰爭的主要代表是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他們從堅持履行俄國固有國際義務的前提出發,不同意退出戰爭,甚至認為,在俄國目前麵臨巨大損失的情況下,和談是一種背叛,不僅背叛了盟友,更背叛了“為國捐軀”的人。
堅持和平的主要代表是布爾什維克當中的一部分,確切地說,是以列寧為首的極少數。列寧認為,俄國目前在軍事上、經濟上麵臨總崩潰,和平能夠擺脫這種威脅,並且有利於鞏固革命。
堅持戰爭的觀點占據了上風,幾百年來的民族自豪感讓俄羅斯人難以接受俯首稱臣的結果,更何況,孟什維克已經知道了布爾什維克的領袖與將來的方針,視列寧為主要敵手,怎麽可能容許這種選擇呢?於是,賣國、屈辱、動搖,各種各樣的流言飛向了列寧,甚至在布爾什維克內部,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也占據了上風,列寧等人隻是少數派。
7天停戰期滿之後,情況如同事先預計的那樣,俄國以臨時政府和蘇維埃共同聲明的形式斷然拒絕了德國提出的和平要求,反而提出了相應的反要求——即隻要德國及其同盟國退還所有協約國領土並賠償戰爭損失之後,俄國願意與德國媾和。
聲明的發表,讓英法大大鬆了口氣,也促使他們發動一場牽製性的進攻,以便向世人宣告協約國的整體陣營。但由於hl的早有布置,英法發動的尼維爾攻勢僅僅在17天之內推進了6公裏,卻損失了70多萬人,喧囂一時的西線大反攻宣告結束。
為了抵抗英法的進攻,除開停戰前就從東線調集的兵力,德國又從東線抽調了9個師作為加強。這樣,在整個8月,哪怕7天的和談期滿,東線也沒有值得一提的戰鬥。德國因為要抵抗英法,也不會在東線發起新的進攻,一直到9月份,西線熱火朝天,東線倒是沉寂了下來,渡過了歐戰開始以後第一個較為平淡的夏季。
對中國方麵的問題,俄國內部也爆發了一輪爭吵,在革命初起之時,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總是占據上風的,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和臨時政府不但拒絕向中國妥協,連原來已經答應履行的條件也因為政權變更而拒絕認可,消息傳到國內,自然是引起大本營的重新考慮。
“諸位,目前俄國已經正式拒絕了前麵提出的條件,俄國公使也已經被撤換迴國,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需要調整當前的對俄戰略。”作戰室裏,秦時竹一臉嚴肅對著手下將領說道,“現在的局麵頗為古怪,俄國一方麵拒絕了我們原先達成的協議,並且做出了強硬的外交姿態,另一方麵,俄國又忙於內部整合,無暇派遣軍隊到遠東來,這樣一種不戰不和的局麵,是逐鹿行動所沒有估計到的,諸位有何意見?”
“我原先估計德國不會理會俄國內部的政權更迭,目前看來,是過於武斷了。德國終究是兩線作戰,隻要西線英法施加的壓力夠大,魯登道夫和興登堡是不敢肆無忌憚地投入重兵進攻俄國的。”陳宦站起來指點著地圖道,“從目前的態勢來看,不光我們與俄國之間,德國與俄國之間,同樣維係著一種不戰不和的尷尬局麵,反倒讓人有些捉摸不透。我認為,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俄國內部兩個政權對立的局麵目前仍然沒有消除,反而處於競爭的狀態,為了顯示自己才是代表俄國利益的合法政權,雙方競相顯示對外強硬,對於後果反而輕描淡寫,這一點從悍然撕毀與我們已經達成的協議上就可見一斑——盡管俄國有關協議沒有杜馬的批準是不能最後算數的,但雙方協議已經前提形成競合,英法也做了見證,我們還提前釋放了俘虜作為誠意,現在卻說不具備法律效力,這與背信棄義有什麽區別?第二個原因,俄國目前陷入混亂,沒有一個機構能夠全麵、合理地掌握大局,做出正確的反應和布置,所以俄國也調動不了軍隊對我們構成實質性的威脅,對德國也是如此,盡管軍隊還是駐守在防區,也守衛著防線,但絕然經不起德國大規模的進攻。我認為,盡管夏季已經過去,但冬季畢竟還沒有到來,德國還有50多天的時間,足以發動一場懲罰性的進攻。”
“二庵兄的意思我明白,還是著眼於軍事解決。”蔣方震對俄國的行徑也非常不滿,“從道義上說,這完全是背信棄義的,從情理上說,俄國內外交困,不應該再為自己樹立敵人,純屬非常不理智的行為。我讚同總統的意見,既然對方不接受,那麽我們也不用客氣,就按照逐鹿行動調整後的方案開展進行。這次應該變換一下思路,由西線搶先行動——現在我們已經完全有行動自由了,俄國連簽署的條約都不願意履行,可見我們動手的理由是恰當的。中亞方向,本來就和彼得堡、莫斯科離心離德,現在內部紛亂,更是一舉奠定局麵的大好機會。倒是要告誡李將軍,西北方向,重點還在於政治解決,軍事為輔。軍事目標主要指向俄羅斯和哥薩克目標,對於韃靼人,要以安撫為主。自然,也免不了借機獨立的任務,對這一點,我覺得軟硬兼施即可——平定西北、收複故土的機會,就在今日。”
“我與各位的態度恰好相反,我認為,我軍除了西北方向的目標之外,應該吧軍事壓力首先作用在國內——俄國雖然不承認這個條約有效,但我們可以逼迫他承認有效,如果他不樂意,則用武力加以實現。京城方麵,由衛戍師、教導師負責解除俄軍武裝,東北尤其是哈爾濱方麵,由東線解除武裝,其餘俄國租界、保留地等,由當地留守兵力負責解決。其二,停止對俄各種物資輸出,凍結俄國在華全部資產,停止中俄一切貿易往來,上述這一切,可以作為俄國履行條約義務的經濟保證。特別是對俄輸出的糧食和軍火,對於維係戰爭有重要作用,堅決不能外流。英法也不能質疑我們。”張紹曾這次比平時表現要激進地多,“我個人認為,甚至於可以直接把矛頭指向海參威,掐斷俄國從遠東獲取物資補給的主要橋頭堡。”
寧武發言道:“我讚同掐斷對俄物資輸出,但不同意現在就進攻海參威,海參威不同於江東六十四屯,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和戰略價值,也是英法美各國重點盯防的地區,除非俄國發生巨變,否則一時間難以打破平衡。但對我們而言,要控製海參威其實相對簡單,隻要掐斷俄國歐洲部分與海參威之間的聯係,海參威的戰略價值就無從發揮。至少,在俄國局勢相對明朗之前,我不讚同進軍海參威。”
秦時竹沉思了片刻,問道:“各國對俄國革命是何反應?又如何評價中俄關係?”
“根據我們和英法駐華武官的接觸,初步認定,英法對俄國革命抱有中立的態度。沙皇政權是否維係,並不是英法關注的焦點,英法隻是關注俄國是否會退出協約國集團,單獨與德國媾和。英國方麵公開表示,英國不打算幹涉俄國的內政,但是,從一貫的立場和共同的利益出發,英國隻可能支持同意將戰爭進行下去,忠誠於同盟義務的政府——不管這個政府掛什麽名頭。法國的態度和英國類似,多加的一條是,各國在俄國的投資和借款不能因為政權更迭而瀕臨消滅,否則,法國堅決不會承認新生的俄國政府。”蔣方震作為總政治部主任,擔負這方麵的任務,“關於中俄關係,原本英法是一邊倒的指責我們挑釁,現在調門降低了,甚至打算有條件地承認我們的地位和要求。同時認為,中國與俄國之間的爭端應該以平和的方式提交國際仲裁,英法願意說服瑞士擔任仲裁的角色。對俄國臨時政府拒不承認條約的情況表示遺憾,承諾將盡快與俄國新政府進行溝通,敦促其履行合約。當然,也強調不讚同我國停止對俄國物資輸出,認為這也是違反合約的情況。”
“相信了他們,母豬都能上樹!”陸尚榮笑罵道,“我們幹我們的,不必理會英法如何如何,英法改變不了俄國的局勢,也動搖不了我們執行逐鹿計劃的意誌。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是rb打算怎麽做?我心裏隱約有一種擔心。”
“陸總長的擔心並不是空穴來風。”陳宦補充道,“根據軍情局的情報顯示,在俄國革命確切的消息傳出之後,rb已經行動起來。原來西園寺內閣是打算讓陸軍借助我們與俄國交惡的機會進行,但長州派因為秉承坐山觀虎鬥的精神而不願意服從,現在俄國大變,對遠東的掌控力更是弱小的可以——這便刺激了rb的野心。我認為以rb人的脾氣和性格,很可能順水推舟撈一把!”
會議的討論持續了很久,最後得出結論,就目前而言,鑒於俄國的背信棄義,對俄戰爭行為無論是法理還是情理,已經是無可指摘了,現在的目標就是,利用俄國動蕩的局麵最大限度地攫取利益。
戰略研究的結果確實比較符合現實,事情的根源還要從10年前談起——1907年彼得.斯托雷平上台執政,政治上依靠鐵腕政策維護沙皇*,殘酷鎮壓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者。經濟上實行寡頭資本主義政策,推行土地私有化改革,實現了俄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但由於其掠奪性私有化改革的極端不公正,底層民眾並沒有太多從經濟的發展中獲利,反而使相當一部分農民的私有財產遭受損害,社會不滿度急劇上升。
雖然俄國走出了1905年日俄戰爭失敗的陰影,較快地從創傷中恢複過來,但社會不公更勝於以往。由於斯托雷平的*私有化改革給俄國社會帶來的惡劣影響,曾經擁護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十月黨、進步黨等組織在革命的浪潮下明顯失勢。而自由主義左派黨憲政民主黨由於在革命前領導憲政民主運動,成為唯一一支有一定政治號召力的自由主義黨派。相比之下,在當時俄國擁有較高支持率的分別是兩大左派黨社會革命黨和社會民主黨。隨著是戰和問題的升溫,各勢力迅速分化組合。社會民主黨逐漸分裂為擁護民粹主義的孟什維克,和強調人民民主專政的布爾什維克。社會革命黨也相應分裂為主流派和左派。社會革命黨主流派和孟什維克達成一致,要求繼續戰爭直到勝利;而少數左派社會革命黨則和布爾什維克達成一致,要求盡快停戰簽訂和約。
憲政民主黨擔憂俄國的反戰趨勢無法控製,會危害俄國與日漸壯大的協約國集團的外交關係,於是主張放慢民主的進程,引起了社會革命黨和社會民主黨兩大黨派的不滿。兩黨普遍要求臨時政府盡快開始立憲會議選舉,廢除斯托雷平土地改革,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其中以列寧為代表的布爾什維克唿聲甚猛。布爾什維克鼓動前線的士兵反戰歸國,並積極在民間進行憲政民主的宣傳。列寧也曾一度擁護憲政,表示即使布爾什維克在選舉中失敗,他們也將服從人民群眾的選擇。
在推翻沙皇統治後,臨時政府逐漸借助蘇維埃樹立了權威,雖然還不能繞過蘇維埃,但畢竟有了發言權。考慮到階級革命以後必然的經濟革命,以資產階級掌權派為主的臨時政府害怕革命的繼續和深入,特別是害怕布爾什維克煽動進行二次革命。為了轉移內外視線,取得協約國的支持,決心推行繼續戰爭的政策。
德國的媾和政策,在這個時候就已經失敗。甚至於,臨時政府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和向協約國保證自己有履行義務的能力,還不顧後方民眾和前線士兵的反對,準備進行一次進攻作戰。理由是現成的,因為西線的進攻牽涉了德國大量的精力,俄國可以麵對實力受到削弱的敵人,而且進攻本身就是團結內部的利器。
為了進攻,臨時政府煞費苦心,進行了緊張的進攻準備。臨時政府派專員到各條戰線對士兵進行煽動,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以榮譽、誓言和民族主義為號召,並且將進攻和繼續革命聯係在了一起,鼓動什麽現在的進攻符合革命的利益。孟什維克利用自己掌握的一部分公會和絕大部分新聞媒體,宣傳士兵歸隊,工人繼續工作,但由於軍隊中的布爾什維克影響,在加上目睹長期戰爭給國家造成的災難,底層士兵們逐漸開始懷疑這場戰爭。同時,由於軍官大部分都是保皇黨,對臨時政府的性質和舉措並不認同,加劇了內部的混亂,列寧等布爾什維克領袖在軍隊中進行有力的宣傳和組織,提出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口號,士兵們普遍厭戰、反戰。再加上從中國輸入的物資斷絕,各類後勤物資短缺,更是造成士氣低落。原本以為沙皇被推翻,國家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樂觀情緒逐步消失了,迫使臨時政府和最高統帥部一再推遲進攻的日期。
9月11日,俄國召開軍事會議。一些將領覺得軍隊紀律鬆弛、交通混亂、糧食不足、後備部隊也有反戰情緒,認為不能在9月下半月進行預定的進攻。但是,俄國西部戰線和西南戰線上的將軍們則主張盡快進攻。西南戰線司令布魯西洛夫認為這樣可以使士兵擺脫革命的影響。在這些人的催促下,俄軍最高統帥部於9月16日發出命令,定於十月初發動進攻。可是以後又不得不把進攻時間從十月初推遲到十月底,最後決定在11月開始進攻,號稱冬季攻勢。
這一點,正中德奧方麵的下懷。根據2年冬季作戰的經驗總結,魯登道夫得出和秦時竹一樣的結論,在冬季且裝備類似的情況下,進攻遠比防禦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即便俄國人更熟悉冬季,他們並不出色的裝備和並不充分的後勤將完全不符合戰爭的情況,他和興登堡決定利用俄國革命的動蕩時機,在東線展開一場以消耗俄軍有生力量的消耗戰,以贏得東線的勝利,進而扭轉它們在整個戰爭中的被動局麵。
11月7日 ,俄國西南戰線五十一個師共30餘萬人向奧匈陣地發起進攻——俄國人也不傻,知道德國這根骨頭難啃,首先把打擊麵放到更菜的奧匈身上。中部部隊第十一和第七兩個集團軍主攻格利納內和萊姆堡,左翼第八集團軍右翼特別集團軍擔任助攻。11月11日,第八集團軍在斯塔尼斯拉夫以南突破奧匈防線,次日占領加利奇,14日占領卡盧什。俄國因主攻方向無甚進展,改而派第七集團軍協助第八集團軍。許多士兵拒絕服從舊俄將軍的命令,不願意出發,阻撓了進攻計劃的實現。
這期間,德奧已從其他戰線調來了十六個師的增援,集結於勃羅得西南,19日開始向俄國西南戰線反攻。俄軍無力抵抗,倉皇退卻。德奧軍隊全線追擊,占領了整個加裏西亞和布科維納,先頭部隊更是攻進了比薩拉比亞,由於鐵路交通為俄軍撤退時所破壞,德奧軍隊才被迫停止進攻。但隨著大軍推進,比薩拉比亞落入德奧之手,德國在戰線南翼不僅拉平了防線,而且還占領了較為重要的出發陣地。
進攻失敗的消息終於引起了民變,再加上本來就反對進攻的布爾什維克在其間煽動,激起了民眾更大的憤慨。工人。士兵在聖彼得堡等地舉行強大的反戰示威。
hl並不打算這麽輕鬆地放過俄國,12月初,乘最寒冷的季節還沒有降臨的時候,德國選中了另一個攻擊地點—裏加灣地區,企圖威脅俄國首都聖彼得堡,迫使臨時政府讓步。德*隊主力在魯登道夫的親自指揮下,在裏加以南強渡西德維納河,迂迴包圍並消滅裏加地區的俄國第十二集團軍主力。該集團軍有五個軍共十六萬人,比德擔任進攻的第十八集團軍(轄三個軍)占明顯優勢。但是,正如興登堡指出的那樣,俄國無能的不是士兵,而是軍官,尤其是掛著將星的軍官!麵對德軍意料之外的攻勢,俄軍慌了手腳。根據以往兩年的經驗,一般是德軍夏季進攻,俄軍冬季反攻。但1916年的事情實在是太怪了,夏季德國沒有發動像樣的進攻,冬季卻發起了一波接著一波的攻勢,其態度之堅決,用兵之大膽,戰果之輝煌,不要說俄國人料想不到,連原本頗為擔心的威廉二世都讚不絕口。麵對西線防守得力,東線進展得力的局麵,他再一次做起了攫取歐洲霸權的美夢。
當然,俄國當局對德軍進攻的意圖並不是沒有判別,但總以為冬季進攻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故而放鬆了警惕。出於對臨時政府和蘇維埃的仇視,保守的軍官團秘密召集了起來,科爾尼洛夫甚至暗地裏策劃放棄裏加,通過讓出通道,讓德軍能繼續進攻聖彼得堡這種極端的方式向臨時政府攤牌,迫使其讓步,從而實現軍事獨裁。同時,為了掩蓋失敗的真相,軍官團又將責任歸罪於布爾什維克和革命士兵,認為正是因為他們不聽指揮才造成了潰敗的局麵,為武力鎮壓革命製造借口。
俄國人忙著內訌的時候,德軍在預定的突破地區用密集的炮火作先導,掩護步兵衝鋒,突破俄軍防線,度過了西德維納河。11日,德軍左翼在裏加以西發起進攻。俄軍指揮部在科爾尼洛夫授意下,未作認真抵抗。13日,俄軍放棄裏加,向東退卻。
占領裏加之後,歡唿踴躍的德軍甚至叫囂向聖彼得堡進軍,但是,隨著寒流不斷湧入,繼續進攻在氣象條件上已經不具備了,更由於德國這次進攻縱深很大,戰線很長,占用兵力太多,而且可能長期受到牽製, hl清醒地認識到了其間的風險,便停止了進攻。魯登道夫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聖彼得堡的事情,還要在聖彼得堡解決,這種解決,比我們去解決更好!
前線失利的局麵迫使臨時政府急需尋找一個替罪羊,臨時政府自身也麵臨著重大的危機。12月19日,社會黨人克倫斯基在政權更替中登上了總理的寶座,次日就解除了剛上任不久的總司令布魯西洛夫的職務,選擇了科爾尼洛夫接替。克倫斯基的選擇是頗為無奈的,因為目前找不到比科爾尼洛夫更有統率力的將軍,而且,如果不解決迫在眉睫的危機問題,則俄國將麵臨更為嚴峻的局麵。科爾尼洛夫將戰敗的責任歸咎於布爾什維克,準備建立公開的軍事專政,他對克倫斯基並不認可,認為臨時政府的認為都是一批可憐蟲、糊塗蛋。特別是在對德進攻的布置上,更是天真的幾乎可以去自殺了。
隨著對德進攻失敗和科爾尼洛夫的崛起,臨時政府的執政黨憲政民主黨軍事基礎崩塌,隻剩下首都的警察和軍校士官生可供派遣。它一方麵受到因革命瓦解的十月黨、進步黨殘部和保皇軍官團等親沙皇勢力攻擊,另一方麵則受到革命參與者社會民主黨、社會革命黨和士兵委員會攻擊,威信盡失,陷入頹勢。
12月下旬,臨時政府任命的俄軍總司令、保皇軍官拉夫爾.科爾尼洛夫率先發難,指揮一支哥薩克軍隊進攻彼得格勒,以消滅叛國者,保衛俄羅斯和沙皇為由,討伐參與革命的憲政民主黨、社會民主黨和社會革命黨,企圖建議以他為首腦的獨裁政府,並準備將來再適當地迎接沙皇複辟。憲政民主黨無兵可派,克倫斯基百般無奈中遂求救於赤衛隊。經布爾什維克協調,赤衛隊和同情革命的士兵擊敗了科爾尼洛夫的軍隊。
臨時政府與布爾什維克的聯合是基於科爾尼洛夫的軍隊威脅,這種威脅一瓦解,與赤衛隊聯係緊密的布爾什維克立刻迴到前台,憲政民主黨號令失效。為挽迴頹勢,憲政民主黨計劃使用臨時政府尚存的力量,對聖彼得堡布爾什維克領導層實施逮捕。
12月23日,立憲民主黨黨魁、臨時政府外交部長米留可夫向協約國聲明,保證遵守沙皇政府對協約國承擔的義務,把戰爭進行到最後勝利,希望以這種保證來贏得協約國對臨時政府的支持。但是,米留可夫的聲明明顯觸怒了一心希望結束戰爭的革命群眾,而這種情緒又為布爾什維克說利用。12月27日,十萬工人和士兵響應布爾什維克黨的號召,舉行抗議示威,迫使臨時政府不得不撤掉極大的米留可夫和陸海軍部長古契可夫的職務。這次示威表明了臨時政府危機的開始。
為了與布爾什維克抗衡,孟什維克和社會黨人同樣組織一次示威遊行,企圖表示對臨時政府的信任,支持臨時政府繼續進行戰爭。布爾什維克黨及時地識破了他們的陰謀,主動領導了這次示威,並通過巧妙的工作,將其變成一次規模巨大的反戰示威。結果,有五十萬工人和士兵高舉著紅旗和革命標語、浩浩蕩蕩地從聖彼得堡的各個角落向市中心前進。他們高唿:“打到戰爭!”“打到十個資本家部長!”“全部政權歸蘇維埃!”雖然臨時政府出動了軍警彈壓,一度造成了流血事件,但局麵並不嚴重,但內心的恐懼卻是無以複加——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的計劃徹底破產,這次示威除了證明孟什維克已失去了民心之外,還成了對布爾什維克黨力量的大檢閱。就連米留可夫都不得不承認,“12月示威變成了布爾什維克的慶祝大會。”
示威結束以後,臨時政府感到,利用宣傳和公開手法已經不足以壓製革命力量的發展,開始就不斷糾集反革命武裝,如組織軍官部隊、士官生營、“佐治亞獎章軍人”突擊營、婦女營等,海拔哥薩克的部隊調到聖彼得堡。
在雙方即將攤牌的時刻,布爾什維克也沒有閑著,列寧在布爾什維克的會議上作了《論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的報告,即著名的《十二月提綱》。在這裏,他從理論上闡述了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所麵臨的一係列重大問題,指出:“目前俄國的特點是從革命的第一階段過渡到革命的第二階段,第一階段由於無產階級的覺悟性和組織性不夠,政權落到了資產階級手中,第二階段則應當使政權轉到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階層手中。”雖然這段話說得並不公開,但已經表明布爾什維克是不會停留在臨時政府構建的框架裏,將繼續大踏步的前進,倒在布爾什維克腳下的第一個目標,不是別人,正是臨時政府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