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既沒有投奔金刀寨的周健,也沒有隱居於世外桃源般的蝴蝶穀,李舒崇選擇了隱身進入雁門關,去尋找自己施展抱負的機會。李舒崇站在雁門關的城頭上,反複品味著王昌齡的這首《出塞》。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就把眼前明月下的邊關,同秦代修築邊關防備匈奴胡人入侵、漢代在邊關內外與塞外胡人發生一係列戰爭的悠久曆史自然聯係起來。這樣一來,“萬裏長征人未還”,訴說的就不隻是當代的人們,而是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華夏人民的共同悲劇!漢武帝時期,李廣在做雁門關太守時,先後與匈奴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為“飛將軍”。千百年後的華夏人民,仍然期待著能有新的“飛將軍”,來保家衛國,讓人民安居樂業。“不教胡馬度陰山”不隻是漢代的人們,也是世世代代華夏人民共同的願望。匈奴胡人,一直是籠罩在華夏民族北方地區千百年來揮之不去的夢魘!而日本倭寇,從明朝至今,始終是我國東邊的心腹大患。
李舒崇原本想在雁門關內成立書院派,廣收弟子,以培養一支愛國力量。但考慮到自己每次穿越的時間實在有限,做事情也無法善始善終,看來,隻能借助一些別人的力量來實現自己的理想了。
李舒崇不太了解明朝的武官軍銜體係,太複雜了。他隻知道明朝的實授武官體係是這樣的:以總兵為最高,設有副總兵輔佐,下設參將、遊擊、守備。明朝武官,若無實授官職,哪怕官至正一品都督也無法領兵。明朝常以一、二品大員實授總兵,領兵作戰。總兵、副總兵、參將、遊擊、守備往往各有職責,總兵是鎮守一地,副將協守一地區,參將分守一路,遊擊將軍為全鎮機動部隊,而守備獨守一城。這樣就形成鎮守、協守、分守、守備的四級防禦體係。雁門關原先的總兵周健為了救雲靖,已經違背了朝廷的命令,被逼無奈隻能落草為寇,去做了金刀寨的寨主,那麽現在的總兵又是誰呢?
第二天,李舒崇打算前往總兵府去打探一下消息。路過一個十字街口的時候,李舒崇看到了一個測字算卦的地攤,一個落魄的道人正在給一個受傷的軍官算卦,兩個“天涯淪落人”湊到了一起,挺搞笑的一幕,李舒崇正是被這場景吸引住了,不由得停下了腳步,想看看究竟是什麽情況。
隻見道人問了那軍官一句話,軍官便拿起毛筆在紙上寫了起來(還好受傷包紮的是左手),“丁大可”和生辰八字便躍然紙上,估計老道問的是軍官的名字和生辰。
丁大可,好普通的名字,估計父母希望他將來大有可為吧,李舒崇在心中念叨著。忽然,他心裏猶如一道電光閃過,這個軍官姓丁?高嶺丁家祖傳的雁門關的圖畫是不是他的?丁大可,好像十年後雁門關的總兵名字就叫丁大可,難道就是他?
李舒崇見這個丁大可還在和老道糾纏不清,似乎要測算一個什麽要緊的事情。可是任憑老道如何解釋,丁大可都是半信半疑。
李舒崇反複思考了一下,拿定了主意。他走到丁大可的前麵,拿起桌上的毛筆,即興在紙上寫下一首打油詩:安慶宿鬆小孤山,懷寧丁氏一脈傳。忠孝為本家風嚴,淡泊名利心莫貪。
丁大可一看,騰的一下站起身來,把紙張攥在手上,四下裏張望了一下,看到除了老道以外,附近並沒有其他,於是目光淩厲地盯著李舒崇,張嘴就問李舒崇一連串問題,可惜李舒崇一個字也聽不見。雖然朱元璋早已死去,可是對義門陳氏,尤其是陳友諒的後人來說,身世決不可泄露,東廠和錦衣衛無處不在,令人聞風喪膽。李舒崇一下子揭穿了他的老底,難怪丁大可高度緊張。
李舒崇用手指了一指自己的耳朵和嘴巴,無奈地搖了搖頭。丁大可見他是個聾啞人,心情稍有緩和,於是笑著拉起李舒崇的左手,撇下老道不管,直接去了自己的住處。李舒崇也不掙紮,欣然同行。
丁大可暗中已起了殺心,隻是為了斬草除根,永絕後患,這才帶著李舒崇來到住處,想要詳細詢問一下,看看有沒有其他知情的同黨。
李舒崇知道自己身處險境,隻是藝高人膽大,他毫不慌張,來到丁大可的書桌前麵,提筆在紙上寫著:我乃書院派掌門,特來救你,並傳你武功,助你奪取總兵之職,不要自誤。
李舒崇繼續寫道:“眼下周健棄官不做,總兵一職空缺,諸多副將和朝廷中武官均虎視眈眈,你實力稍遜,與其勉強參與競爭,不如退而結網,蓄勢待發,坐山觀虎鬥,日後可坐收漁翁之利。”
兩人又“筆談”了良久,丁大可才相信李舒崇確實沒有惡意,而且對書院派的神機妙算和絕頂武功佩服得五體投地,當即發下誓言,拜在書院派門下,由李舒崇傳授內功心法和各種武功。李舒崇一心要把他培養成新的飛將軍,於是天天晚上指點丁大可勤練武功,還把內功心法抄寫下來,傳給了丁大可。
白天丁大可要處理軍務,於是安排了親兵陪同李舒崇出去轉一轉,李舒崇得以遊覽了雁門關的幾個重要景點。
李舒崇先去了李牧祠。雁門關是曆史上著名的古戰場。從早期的匈奴、鮮卑、突厥,到後來的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北方遊牧民族都先後與漢王朝在此進行過許多次戰爭。早在戰國後期,蒙古高原上的匈奴已經相當強大,趙國大將李牧曾多年駐守雁門,以防匈奴。匈奴單於曾率十萬餘騎攻打雁門。李牧利用有利地形與匈奴決戰,結果大敗匈奴。雁門關內至今尚存李牧祠舊址,有碑石數通,記載李牧率兵屢勝匈奴的事跡。李舒崇在此憑吊了一番。
來到雁門關,當然不能不去楊家祠。北宋時期,雁門關的戰事更為頻繁。當時從雁門山到恆山一帶是宋與遼的分界,遼多次向宋進攻。膾炙人口的“楊家將”的故事就主要發生在這裏。楊家將鎮守邊關,對遏止遼軍想從幽州南下取宋,起到了牽製作用。宋對遼的戰爭是生死存亡之戰,戰爭很激烈,也極艱苦,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讓人蕩氣迴腸扼腕長歎:楊令公血戰金沙灘,撞死李陵碑,楊七郎亂箭穿身,楊四郎流落番邦,楊六郎把守三關口,七郎八虎闖幽州,穆桂英掛帥,佘太君百歲掛帥,十二寡婦征西……這些故事在世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盡人皆知,以至於李舒崇都分不清哪些是史實,哪些是演義和傳說了。
走遍雁門關的主要景點,李舒崇對這些地方有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似乎不是第一次來這裏。他心中暗想,不知道我又將會在這裏留下怎樣的傳說呢?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既沒有投奔金刀寨的周健,也沒有隱居於世外桃源般的蝴蝶穀,李舒崇選擇了隱身進入雁門關,去尋找自己施展抱負的機會。李舒崇站在雁門關的城頭上,反複品味著王昌齡的這首《出塞》。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就把眼前明月下的邊關,同秦代修築邊關防備匈奴胡人入侵、漢代在邊關內外與塞外胡人發生一係列戰爭的悠久曆史自然聯係起來。這樣一來,“萬裏長征人未還”,訴說的就不隻是當代的人們,而是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華夏人民的共同悲劇!漢武帝時期,李廣在做雁門關太守時,先後與匈奴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為“飛將軍”。千百年後的華夏人民,仍然期待著能有新的“飛將軍”,來保家衛國,讓人民安居樂業。“不教胡馬度陰山”不隻是漢代的人們,也是世世代代華夏人民共同的願望。匈奴胡人,一直是籠罩在華夏民族北方地區千百年來揮之不去的夢魘!而日本倭寇,從明朝至今,始終是我國東邊的心腹大患。
李舒崇原本想在雁門關內成立書院派,廣收弟子,以培養一支愛國力量。但考慮到自己每次穿越的時間實在有限,做事情也無法善始善終,看來,隻能借助一些別人的力量來實現自己的理想了。
李舒崇不太了解明朝的武官軍銜體係,太複雜了。他隻知道明朝的實授武官體係是這樣的:以總兵為最高,設有副總兵輔佐,下設參將、遊擊、守備。明朝武官,若無實授官職,哪怕官至正一品都督也無法領兵。明朝常以一、二品大員實授總兵,領兵作戰。總兵、副總兵、參將、遊擊、守備往往各有職責,總兵是鎮守一地,副將協守一地區,參將分守一路,遊擊將軍為全鎮機動部隊,而守備獨守一城。這樣就形成鎮守、協守、分守、守備的四級防禦體係。雁門關原先的總兵周健為了救雲靖,已經違背了朝廷的命令,被逼無奈隻能落草為寇,去做了金刀寨的寨主,那麽現在的總兵又是誰呢?
第二天,李舒崇打算前往總兵府去打探一下消息。路過一個十字街口的時候,李舒崇看到了一個測字算卦的地攤,一個落魄的道人正在給一個受傷的軍官算卦,兩個“天涯淪落人”湊到了一起,挺搞笑的一幕,李舒崇正是被這場景吸引住了,不由得停下了腳步,想看看究竟是什麽情況。
隻見道人問了那軍官一句話,軍官便拿起毛筆在紙上寫了起來(還好受傷包紮的是左手),“丁大可”和生辰八字便躍然紙上,估計老道問的是軍官的名字和生辰。
丁大可,好普通的名字,估計父母希望他將來大有可為吧,李舒崇在心中念叨著。忽然,他心裏猶如一道電光閃過,這個軍官姓丁?高嶺丁家祖傳的雁門關的圖畫是不是他的?丁大可,好像十年後雁門關的總兵名字就叫丁大可,難道就是他?
李舒崇見這個丁大可還在和老道糾纏不清,似乎要測算一個什麽要緊的事情。可是任憑老道如何解釋,丁大可都是半信半疑。
李舒崇反複思考了一下,拿定了主意。他走到丁大可的前麵,拿起桌上的毛筆,即興在紙上寫下一首打油詩:安慶宿鬆小孤山,懷寧丁氏一脈傳。忠孝為本家風嚴,淡泊名利心莫貪。
丁大可一看,騰的一下站起身來,把紙張攥在手上,四下裏張望了一下,看到除了老道以外,附近並沒有其他,於是目光淩厲地盯著李舒崇,張嘴就問李舒崇一連串問題,可惜李舒崇一個字也聽不見。雖然朱元璋早已死去,可是對義門陳氏,尤其是陳友諒的後人來說,身世決不可泄露,東廠和錦衣衛無處不在,令人聞風喪膽。李舒崇一下子揭穿了他的老底,難怪丁大可高度緊張。
李舒崇用手指了一指自己的耳朵和嘴巴,無奈地搖了搖頭。丁大可見他是個聾啞人,心情稍有緩和,於是笑著拉起李舒崇的左手,撇下老道不管,直接去了自己的住處。李舒崇也不掙紮,欣然同行。
丁大可暗中已起了殺心,隻是為了斬草除根,永絕後患,這才帶著李舒崇來到住處,想要詳細詢問一下,看看有沒有其他知情的同黨。
李舒崇知道自己身處險境,隻是藝高人膽大,他毫不慌張,來到丁大可的書桌前麵,提筆在紙上寫著:我乃書院派掌門,特來救你,並傳你武功,助你奪取總兵之職,不要自誤。
李舒崇繼續寫道:“眼下周健棄官不做,總兵一職空缺,諸多副將和朝廷中武官均虎視眈眈,你實力稍遜,與其勉強參與競爭,不如退而結網,蓄勢待發,坐山觀虎鬥,日後可坐收漁翁之利。”
兩人又“筆談”了良久,丁大可才相信李舒崇確實沒有惡意,而且對書院派的神機妙算和絕頂武功佩服得五體投地,當即發下誓言,拜在書院派門下,由李舒崇傳授內功心法和各種武功。李舒崇一心要把他培養成新的飛將軍,於是天天晚上指點丁大可勤練武功,還把內功心法抄寫下來,傳給了丁大可。
白天丁大可要處理軍務,於是安排了親兵陪同李舒崇出去轉一轉,李舒崇得以遊覽了雁門關的幾個重要景點。
李舒崇先去了李牧祠。雁門關是曆史上著名的古戰場。從早期的匈奴、鮮卑、突厥,到後來的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北方遊牧民族都先後與漢王朝在此進行過許多次戰爭。早在戰國後期,蒙古高原上的匈奴已經相當強大,趙國大將李牧曾多年駐守雁門,以防匈奴。匈奴單於曾率十萬餘騎攻打雁門。李牧利用有利地形與匈奴決戰,結果大敗匈奴。雁門關內至今尚存李牧祠舊址,有碑石數通,記載李牧率兵屢勝匈奴的事跡。李舒崇在此憑吊了一番。
來到雁門關,當然不能不去楊家祠。北宋時期,雁門關的戰事更為頻繁。當時從雁門山到恆山一帶是宋與遼的分界,遼多次向宋進攻。膾炙人口的“楊家將”的故事就主要發生在這裏。楊家將鎮守邊關,對遏止遼軍想從幽州南下取宋,起到了牽製作用。宋對遼的戰爭是生死存亡之戰,戰爭很激烈,也極艱苦,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讓人蕩氣迴腸扼腕長歎:楊令公血戰金沙灘,撞死李陵碑,楊七郎亂箭穿身,楊四郎流落番邦,楊六郎把守三關口,七郎八虎闖幽州,穆桂英掛帥,佘太君百歲掛帥,十二寡婦征西……這些故事在世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盡人皆知,以至於李舒崇都分不清哪些是史實,哪些是演義和傳說了。
走遍雁門關的主要景點,李舒崇對這些地方有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似乎不是第一次來這裏。他心中暗想,不知道我又將會在這裏留下怎樣的傳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