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皇帝的憤怒,楊承祖表現的倒是很冷靜,他隻笑了笑“萬歲,你太激動了。臣給你換個杯子,再慢慢聊,萬歲為什麽發那麽大脾氣,楊新都又如何欺負萬歲了?您下道聖旨,臣幫您把他捉來,先打三百大板再說。”
朱厚熜恨恨道:“這幫混帳東西,欺朕是三歲頑童,不懂厲害麽?你看看這個!”他一邊說,一邊將那份禮儀狀遞了過去,楊承祖一本正經的看了禮儀狀,然後表現的義憤填膺,仿佛比皇帝更加憤怒。
“不像話,簡直太不像話了。這是要萬歲以太子的身份繼承帝位,這皇位成了繼承自孝廟一脈了,這不成,絕對不成!”
袁宗皋趕來的時候,朱厚熜依舊處於憤怒之中,這一文一武,是他心中的左膀右臂,這種大事,也就隻有找他們商量。看了禮儀狀之後,袁宗皋表現的同樣憤怒。
“胡鬧,這簡直是胡鬧!楊石齋也是成化十四年的進士,滿腹經綸熟知禮儀,如何會犯這種錯?分明是故意的,他們……他們欺人太甚了!”
這事說起來,也不是很難理解,對於以楊廷和為首的文官集團來說,他們心中真正認可的明君,還是孝宗弘治天子。正德無所出,如果朱厚熜是以興王世子身份繼統,則鴻治天子這一脈就算絕後了。這對於注重香火的國人來說,未免覺得好人沒好報,心裏難以接受。
讓朱厚熜以太子身份繼統,也就是把弘治天子尊為自己的父親,這樣這位明君就沒有絕後,香火依舊得以延續。更重要的是,內閣就能讓新君以弘治天子為榜樣,學他那樣,做一個垂拱而治的明君。大明朝說不定就能迎來一個眾正盈朝的大好時代,國勢中興,指日可期。
說到底,大明發展到現在,已經出現了臣權與君權爭鬥的趨勢。不過大明的皇權相對穩固,這種爭鬥還是取決於皇帝個人是否夠強勢,是否有手腕,是否又有足夠的基本盤等諸多方麵。
像是正德那般胡作非為的,就因為他確實夠強,這
些大臣也拿他沒辦法。對他們來說,那樣的皇帝有一個就夠了,新君絕對不能再像正德。
袁宗皋經驗豐富,於這些心思看的十分明白作為文臣,他的立場原理上應該是支持楊廷和。可是他既然打上了明顯的安陸係烙印,還是要替自己所輔佐的君主考慮,這種原則問題,沒有退讓的餘地。
“遺詔上書命萬歲繼皇帝位,並非命萬歲為太子,楊廷和等人上的禮儀狀,不可。萬歲明日入宮,當從承天門入,居乾清宮。這份禮儀狀,我們不承認。”
袁宗皋作為一個優秀文官,寫這種東西,簡直是手到擒來。沒用太長時間,就將一份義正詞嚴的迴文寫好,將候在這裏的禮部官員叫來,將這份迴文就遞了過去。這時天色已黑,一來一迴,怕是要等到天亮才能有迴信。再考慮到大明官府的辦事效率,估計最早也要明天中午才有可能迴信。
朱厚熜吩咐道:“來人啊,吩咐他們做一份蟠龍菜過來,朕要和袁長史、楊儀正用晚膳。”他又恨恨道:“朕倒要看看,楊廷和會給朕怎麽一個答複。”
京師,內閣值房內燈火通明,雖然天色晚了,可是這裏沒有半點休息的意思。自從正德駕崩之後,整個朝廷經曆了一番巨大的變動,不論是拿江彬,還是驅逐外四家軍,哪一件事都是兇險萬分,一個不留神,都可能導致整個江山陷入傾覆的危險之中。楊廷和居中調度,將這些大事處理的四平八穩,所耗費的心力巨大不用多言,所立的功勞,也同樣不容抹殺。
而隨著皇帝的死去,各地方藩王的動向,關外蒙古人的行動,哪一個也不能放鬆。京營迴師,外四家軍各歸駐地,這種邊軍大規模調動,也確實刺激了蒙古人的神經,袞必裏克汗似乎確實有向大明用武的企圖。如何抵擋蒙古入侵,如何運籌錢糧,調動兵力,不讓朝廷蒙受太大損失。朝廷裏有著太多太多的要事,整個內閣乃至六部的臣子,日子過的其實都不輕鬆。
不過楊廷和顯然很享受這種忙碌的快感,內閣
之內,八仙桌上放了十幾樣精致的菜肴,銀壺內盛的,則是宮廷的禦酒。楊廷和、毛紀、蔣冕三人剛剛用了晚飯,正品著參茶,閉目養神。
內閣這地方外人想來必是神聖莊重無比,實際上,也就是個辦事場所。大家既然這幾日都留在內閣辦公,配套的服務就得跟上,否則還怎麽為國出力,救民於水火?
楊廷和閉著眼睛,輕聲說道:“那份禮儀狀,他們居然送迴來了,似乎這位新君,倒是個有脾氣的人。難道是本閣,看錯了他?”
“石齋公,多慮了。少年人麽,任性總是難免,他身邊又有袁仲德那等人為智囊,咱們的安排,他是能看出來的。不甘心繼承孝廟香火,所以鬧鬧脾氣,這很正常,如果不鬧一鬧,其實也沒什麽意思。”
“沒錯,隻有他鬧了,大家才能明白。這大明朝將來是誰說了算!自從先帝登基以來,內閣被壓製的太久了,總算到了咱們揚眉吐氣的時候,就先從這件事上,讓人知道,從今日起,大明朝將是天子與士大夫共天下,而非天子一人之天下了。不過將來天子年紀日長,權柄日重,維之不怕天家記恨?”
“讀聖賢書,得浩然氣,為江山社稷計,老朽何惜此軀?”毛紀用手托著胸前銀髯,一臉堅毅神色。蔣冕沉默不語,但是態度上,顯然也是支持楊廷和。
“此言正合我心,老夫也是這個意思。”楊廷和又命自己的長隨,將那名送迴文的官員叫了進來,將內閣的批複拿了過去
“你告訴興王世子,這禮儀狀乃是內閣與禮部共議數日的結果,一字不可易,一字不可改。若是他不認可這上麵的內容,就先不要進京。等到大家就禮儀的事談好之後,再進京不遲。”
毛紀則道:“咱們也要看看,朝裏有誰是安陸人,哪怕是湖廣人也行。讓他過去給這位世子帶個話,天下並不是隻有他一個藩王,讓他遇事三思,不可自誤。”
朱厚熜恨恨道:“這幫混帳東西,欺朕是三歲頑童,不懂厲害麽?你看看這個!”他一邊說,一邊將那份禮儀狀遞了過去,楊承祖一本正經的看了禮儀狀,然後表現的義憤填膺,仿佛比皇帝更加憤怒。
“不像話,簡直太不像話了。這是要萬歲以太子的身份繼承帝位,這皇位成了繼承自孝廟一脈了,這不成,絕對不成!”
袁宗皋趕來的時候,朱厚熜依舊處於憤怒之中,這一文一武,是他心中的左膀右臂,這種大事,也就隻有找他們商量。看了禮儀狀之後,袁宗皋表現的同樣憤怒。
“胡鬧,這簡直是胡鬧!楊石齋也是成化十四年的進士,滿腹經綸熟知禮儀,如何會犯這種錯?分明是故意的,他們……他們欺人太甚了!”
這事說起來,也不是很難理解,對於以楊廷和為首的文官集團來說,他們心中真正認可的明君,還是孝宗弘治天子。正德無所出,如果朱厚熜是以興王世子身份繼統,則鴻治天子這一脈就算絕後了。這對於注重香火的國人來說,未免覺得好人沒好報,心裏難以接受。
讓朱厚熜以太子身份繼統,也就是把弘治天子尊為自己的父親,這樣這位明君就沒有絕後,香火依舊得以延續。更重要的是,內閣就能讓新君以弘治天子為榜樣,學他那樣,做一個垂拱而治的明君。大明朝說不定就能迎來一個眾正盈朝的大好時代,國勢中興,指日可期。
說到底,大明發展到現在,已經出現了臣權與君權爭鬥的趨勢。不過大明的皇權相對穩固,這種爭鬥還是取決於皇帝個人是否夠強勢,是否有手腕,是否又有足夠的基本盤等諸多方麵。
像是正德那般胡作非為的,就因為他確實夠強,這
些大臣也拿他沒辦法。對他們來說,那樣的皇帝有一個就夠了,新君絕對不能再像正德。
袁宗皋經驗豐富,於這些心思看的十分明白作為文臣,他的立場原理上應該是支持楊廷和。可是他既然打上了明顯的安陸係烙印,還是要替自己所輔佐的君主考慮,這種原則問題,沒有退讓的餘地。
“遺詔上書命萬歲繼皇帝位,並非命萬歲為太子,楊廷和等人上的禮儀狀,不可。萬歲明日入宮,當從承天門入,居乾清宮。這份禮儀狀,我們不承認。”
袁宗皋作為一個優秀文官,寫這種東西,簡直是手到擒來。沒用太長時間,就將一份義正詞嚴的迴文寫好,將候在這裏的禮部官員叫來,將這份迴文就遞了過去。這時天色已黑,一來一迴,怕是要等到天亮才能有迴信。再考慮到大明官府的辦事效率,估計最早也要明天中午才有可能迴信。
朱厚熜吩咐道:“來人啊,吩咐他們做一份蟠龍菜過來,朕要和袁長史、楊儀正用晚膳。”他又恨恨道:“朕倒要看看,楊廷和會給朕怎麽一個答複。”
京師,內閣值房內燈火通明,雖然天色晚了,可是這裏沒有半點休息的意思。自從正德駕崩之後,整個朝廷經曆了一番巨大的變動,不論是拿江彬,還是驅逐外四家軍,哪一件事都是兇險萬分,一個不留神,都可能導致整個江山陷入傾覆的危險之中。楊廷和居中調度,將這些大事處理的四平八穩,所耗費的心力巨大不用多言,所立的功勞,也同樣不容抹殺。
而隨著皇帝的死去,各地方藩王的動向,關外蒙古人的行動,哪一個也不能放鬆。京營迴師,外四家軍各歸駐地,這種邊軍大規模調動,也確實刺激了蒙古人的神經,袞必裏克汗似乎確實有向大明用武的企圖。如何抵擋蒙古入侵,如何運籌錢糧,調動兵力,不讓朝廷蒙受太大損失。朝廷裏有著太多太多的要事,整個內閣乃至六部的臣子,日子過的其實都不輕鬆。
不過楊廷和顯然很享受這種忙碌的快感,內閣
之內,八仙桌上放了十幾樣精致的菜肴,銀壺內盛的,則是宮廷的禦酒。楊廷和、毛紀、蔣冕三人剛剛用了晚飯,正品著參茶,閉目養神。
內閣這地方外人想來必是神聖莊重無比,實際上,也就是個辦事場所。大家既然這幾日都留在內閣辦公,配套的服務就得跟上,否則還怎麽為國出力,救民於水火?
楊廷和閉著眼睛,輕聲說道:“那份禮儀狀,他們居然送迴來了,似乎這位新君,倒是個有脾氣的人。難道是本閣,看錯了他?”
“石齋公,多慮了。少年人麽,任性總是難免,他身邊又有袁仲德那等人為智囊,咱們的安排,他是能看出來的。不甘心繼承孝廟香火,所以鬧鬧脾氣,這很正常,如果不鬧一鬧,其實也沒什麽意思。”
“沒錯,隻有他鬧了,大家才能明白。這大明朝將來是誰說了算!自從先帝登基以來,內閣被壓製的太久了,總算到了咱們揚眉吐氣的時候,就先從這件事上,讓人知道,從今日起,大明朝將是天子與士大夫共天下,而非天子一人之天下了。不過將來天子年紀日長,權柄日重,維之不怕天家記恨?”
“讀聖賢書,得浩然氣,為江山社稷計,老朽何惜此軀?”毛紀用手托著胸前銀髯,一臉堅毅神色。蔣冕沉默不語,但是態度上,顯然也是支持楊廷和。
“此言正合我心,老夫也是這個意思。”楊廷和又命自己的長隨,將那名送迴文的官員叫了進來,將內閣的批複拿了過去
“你告訴興王世子,這禮儀狀乃是內閣與禮部共議數日的結果,一字不可易,一字不可改。若是他不認可這上麵的內容,就先不要進京。等到大家就禮儀的事談好之後,再進京不遲。”
毛紀則道:“咱們也要看看,朝裏有誰是安陸人,哪怕是湖廣人也行。讓他過去給這位世子帶個話,天下並不是隻有他一個藩王,讓他遇事三思,不可自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