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口內輕輕念叨著這首臨江仙,孫雪娘的眼睛微微發紅“楊公子……看來是我看輕了他,真沒想到,他雖然是個錦衣官校,卻是個淡泊名利,誌向高遠的君子。我做的那些事,多半是被他看輕了,這事是我做的差了。”
楊承祖本來是無意中說起做詩,結果被如仙一激,提起筆來,發現有點下不來台。他對於戲文記的熟,古詩詞知道的不多。而且他知道的古詩裏,大多也是唐宋的詩文,能夠充門麵拿來抄襲的後世詩詞,並沒有幾首。就算要抄詩當才子,也得省著點過,否則做不了幾首,就隻能寫玉皇大帝也姓張,為何為難我宗昌了。
結果一時興起之下,他就把這首膾炙人口傳唱不衰的臨江仙給拿了出來,這時候楊慎還是春風得意的青年才俊,沒有日後發配雲南,見慣起伏滄桑的心境。即使他在這,也寫不出這詞來。作為大明一朝頂尖才子的作品,自然是非同小可,如仙一見頓時歡喜不盡,然後就抓著楊承祖問,寫這首詞的才子是誰,從哪聽來的這個東西。
以她對楊承祖的了解,當然不信這首詞是出自他的手筆,不過一來作者確實找不到,二來就是這詞也不是什麽前人遺作。當然,如果將來搞大的話,可能會有人站出來說,這是楊承祖抄襲的,不過沒有證據,也沒什麽用。目前拿這首詞在小圈子範圍內散布的話,連說這種話的人,也不用擔心遇到。不是說這詞做了,就能帶來什麽好處,但至少能揚點名,而這個年頭,有了名氣總歸是好事。
在如仙的有意散布下,孫雪娘知道這首詞也在情理之中,她本來就是個才女,對於詩詞上的造詣固然不如其在八股上的造詣,可是鑒賞能力總是有的。一聽之下,整個人都有些癡了,一連幾天,都在嘴裏念叨著不停。
這首詞的原本作者楊慎,乃是大明三大才子之一,他的作品本身,沒有什麽瑕疵。更重要的是,這首詞做的時機恰倒好處,不管是做詩還是做詞,都要講個時間地點場
合的匹配。就像說抄詩也不是拿起來就抄,得講個匹配度,否則就是貽笑大方。正是孫雪娘讓楊承祖考科舉之後,就有了這首詞的流出,於眼下這個時機最是適合,可說是恰倒好處。
這詞在原本的曆史時空裏,是楊慎發配雲南之後感悟人世滄桑起伏無定,看破世情之後的作品。他遭遇坎坷,屢受挫折,做這詞乃是抒發胸懷,所以帶了些鄙夷世俗,淡泊灑脫的味道。
而這種情懷和節操,放到科舉這個被景下,自然也就讓孫雪娘認定,楊承祖是一個滿腹文章,偏又淡泊名利,視功名富貴為糞土的真正隱士。
想來多半是自己讓他考科舉,讓他心裏生了厭惡,又不好明著說,就隻好做了這麽首詞來迴絕自己吧。與他一比,自己就成了個俗物,這……豈不是被他把自己看輕了麽?
要說這個時代,固然讀書人都以科舉取士,金榜題名為人生最高追求。可是也有二三子,自有才學卻不肯應舉,而是寄情山水,吟風弄月。這樣的人,或許被人稱做狂生,可是隻要真有才學,一樣會受到文人的推崇。而且這種風骨,作為談資來看,也確實是更容易被讀書人欣賞。
在孫雪娘心中,楊承祖的形象已經從過去的一個普通錦衣武官,變成了不拘小節,滿腹文章文武雙全,偏又視功名富貴如浮雲的高人。要求這樣的人去考科舉,這不是顯的自己也太粗俗太市儈了麽?
見她患得患失的模樣,孫良道:“妹子,你也別想太多,這詞未必是他做的。我跟他一路同行,也沒聽出他有什麽才學,他是個武官,我不好考教他的學問,隻是與他閑談中也能發覺,他的文墨也隻是平平無奇而已。再者,他那手稿我看過,那個字寫的……我跟你說,這多半是從哪聽來的……”
“聽來的?”孫雪娘粉麵一沉“兄長,你覺得能做出這樣好詞的才子,會是無名之輩麽?依你結交的圈子來看,可有一人能做出這樣的詞句?你說他是抄來的,必然是大才子吧,可是河南八府之內,有誰能寫出這樣
的詞句?再說,又有哪個才子會預先想到這種情況做出這首詞來?”
一聽這話,孫良也沒了話。妹妹說的是個道理,可著河南八府,怕也找不出一個能寫出這樣好詞的才俊。再說詞言誌,就算有一二才子有這學問,也不可能預料到這麽個情景,然後做這麽一首詞來抒發胸懷,表達立場吧。
如果這詞真是楊承祖寫的,那這段日子的相處,到底是他深藏不露?還是說他壓根就沒把自己看在眼裏,拿自己兄妹當猴耍了?這個人,怎麽感覺有點看不透了?
隨後的幾日裏,大家裝的仿佛什麽都沒發生過,原本怎麽樣,現在還是怎麽樣。那些寒門學子夢寐以求的經要題注,乃至幾十篇科舉範文,楊承祖連看都沒看過,就那麽放在書箱裏扔在角落裏。
有了這首滾滾長江打底,他這行為就得算是名士節操,是大才子真名士的表現,孫雪娘也就不再提什麽科舉功名的事。每天依舊過來與柳氏問安,陪著她說閑話。隻是偶爾會留下一些詩文,請楊承祖評點一二,楊承祖對於這種討教的迴應,一律都是“恩,不錯,很好很好”。
楊承祖則每天依然故我,與孫良聊天擺龍門陣,有時會帶著自己的姬妾或是如仙的那些舊日姐妹們,在船頭甲板上操練著戲劇。偶爾他也會拉著胡琴,坐在船頭自拉自唱,而每到這個時候,孫雪娘都會悄悄在艙裏朝外偷看,目光越發的癡了。
那首臨江仙已經被她背的滾瓜爛熟,成天嘴裏不住的嘀咕,讓孫良也沒辦法。知道自己的妹妹怕是已經陷進去了,已經從不得不嫁,變成了真心想嫁。等船到了安陸,還是抓緊為她操辦成親的事,免得把人悶出病來。
船又行了幾日,這一天楊承祖在船上拉的胡琴正在唱的高興,卻見岸上一標馬隊如風似電,卷地而來。為首之人一身大紅,如同一朵火燒雲一般由遠而近,堪堪到了岸邊,扯開喉嚨大喊道:“青龍山不平寨的好漢在此,這幾條船哪條也不許走了,否則就要放箭了。”
楊承祖本來是無意中說起做詩,結果被如仙一激,提起筆來,發現有點下不來台。他對於戲文記的熟,古詩詞知道的不多。而且他知道的古詩裏,大多也是唐宋的詩文,能夠充門麵拿來抄襲的後世詩詞,並沒有幾首。就算要抄詩當才子,也得省著點過,否則做不了幾首,就隻能寫玉皇大帝也姓張,為何為難我宗昌了。
結果一時興起之下,他就把這首膾炙人口傳唱不衰的臨江仙給拿了出來,這時候楊慎還是春風得意的青年才俊,沒有日後發配雲南,見慣起伏滄桑的心境。即使他在這,也寫不出這詞來。作為大明一朝頂尖才子的作品,自然是非同小可,如仙一見頓時歡喜不盡,然後就抓著楊承祖問,寫這首詞的才子是誰,從哪聽來的這個東西。
以她對楊承祖的了解,當然不信這首詞是出自他的手筆,不過一來作者確實找不到,二來就是這詞也不是什麽前人遺作。當然,如果將來搞大的話,可能會有人站出來說,這是楊承祖抄襲的,不過沒有證據,也沒什麽用。目前拿這首詞在小圈子範圍內散布的話,連說這種話的人,也不用擔心遇到。不是說這詞做了,就能帶來什麽好處,但至少能揚點名,而這個年頭,有了名氣總歸是好事。
在如仙的有意散布下,孫雪娘知道這首詞也在情理之中,她本來就是個才女,對於詩詞上的造詣固然不如其在八股上的造詣,可是鑒賞能力總是有的。一聽之下,整個人都有些癡了,一連幾天,都在嘴裏念叨著不停。
這首詞的原本作者楊慎,乃是大明三大才子之一,他的作品本身,沒有什麽瑕疵。更重要的是,這首詞做的時機恰倒好處,不管是做詩還是做詞,都要講個時間地點場
合的匹配。就像說抄詩也不是拿起來就抄,得講個匹配度,否則就是貽笑大方。正是孫雪娘讓楊承祖考科舉之後,就有了這首詞的流出,於眼下這個時機最是適合,可說是恰倒好處。
這詞在原本的曆史時空裏,是楊慎發配雲南之後感悟人世滄桑起伏無定,看破世情之後的作品。他遭遇坎坷,屢受挫折,做這詞乃是抒發胸懷,所以帶了些鄙夷世俗,淡泊灑脫的味道。
而這種情懷和節操,放到科舉這個被景下,自然也就讓孫雪娘認定,楊承祖是一個滿腹文章,偏又淡泊名利,視功名富貴為糞土的真正隱士。
想來多半是自己讓他考科舉,讓他心裏生了厭惡,又不好明著說,就隻好做了這麽首詞來迴絕自己吧。與他一比,自己就成了個俗物,這……豈不是被他把自己看輕了麽?
要說這個時代,固然讀書人都以科舉取士,金榜題名為人生最高追求。可是也有二三子,自有才學卻不肯應舉,而是寄情山水,吟風弄月。這樣的人,或許被人稱做狂生,可是隻要真有才學,一樣會受到文人的推崇。而且這種風骨,作為談資來看,也確實是更容易被讀書人欣賞。
在孫雪娘心中,楊承祖的形象已經從過去的一個普通錦衣武官,變成了不拘小節,滿腹文章文武雙全,偏又視功名富貴如浮雲的高人。要求這樣的人去考科舉,這不是顯的自己也太粗俗太市儈了麽?
見她患得患失的模樣,孫良道:“妹子,你也別想太多,這詞未必是他做的。我跟他一路同行,也沒聽出他有什麽才學,他是個武官,我不好考教他的學問,隻是與他閑談中也能發覺,他的文墨也隻是平平無奇而已。再者,他那手稿我看過,那個字寫的……我跟你說,這多半是從哪聽來的……”
“聽來的?”孫雪娘粉麵一沉“兄長,你覺得能做出這樣好詞的才子,會是無名之輩麽?依你結交的圈子來看,可有一人能做出這樣的詞句?你說他是抄來的,必然是大才子吧,可是河南八府之內,有誰能寫出這樣
的詞句?再說,又有哪個才子會預先想到這種情況做出這首詞來?”
一聽這話,孫良也沒了話。妹妹說的是個道理,可著河南八府,怕也找不出一個能寫出這樣好詞的才俊。再說詞言誌,就算有一二才子有這學問,也不可能預料到這麽個情景,然後做這麽一首詞來抒發胸懷,表達立場吧。
如果這詞真是楊承祖寫的,那這段日子的相處,到底是他深藏不露?還是說他壓根就沒把自己看在眼裏,拿自己兄妹當猴耍了?這個人,怎麽感覺有點看不透了?
隨後的幾日裏,大家裝的仿佛什麽都沒發生過,原本怎麽樣,現在還是怎麽樣。那些寒門學子夢寐以求的經要題注,乃至幾十篇科舉範文,楊承祖連看都沒看過,就那麽放在書箱裏扔在角落裏。
有了這首滾滾長江打底,他這行為就得算是名士節操,是大才子真名士的表現,孫雪娘也就不再提什麽科舉功名的事。每天依舊過來與柳氏問安,陪著她說閑話。隻是偶爾會留下一些詩文,請楊承祖評點一二,楊承祖對於這種討教的迴應,一律都是“恩,不錯,很好很好”。
楊承祖則每天依然故我,與孫良聊天擺龍門陣,有時會帶著自己的姬妾或是如仙的那些舊日姐妹們,在船頭甲板上操練著戲劇。偶爾他也會拉著胡琴,坐在船頭自拉自唱,而每到這個時候,孫雪娘都會悄悄在艙裏朝外偷看,目光越發的癡了。
那首臨江仙已經被她背的滾瓜爛熟,成天嘴裏不住的嘀咕,讓孫良也沒辦法。知道自己的妹妹怕是已經陷進去了,已經從不得不嫁,變成了真心想嫁。等船到了安陸,還是抓緊為她操辦成親的事,免得把人悶出病來。
船又行了幾日,這一天楊承祖在船上拉的胡琴正在唱的高興,卻見岸上一標馬隊如風似電,卷地而來。為首之人一身大紅,如同一朵火燒雲一般由遠而近,堪堪到了岸邊,扯開喉嚨大喊道:“青龍山不平寨的好漢在此,這幾條船哪條也不許走了,否則就要放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