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餘錢取了瓷片在手,他先緩緩轉身,對著圍觀眾人展示了一番。
接著,他左手穩穩捏著瓷片,右手食指微微彎曲,輕輕在瓷片上彈了一下。
隻聽“鐺”的一聲,瓷片發出一聲清脆悅耳好似天籟般的脆響。
聲音在空氣中迴蕩,繞梁不絕!
“此乃家父珍藏數十年的一枚柴窯瓷片,還請沈專家你能收下。”說完,王餘錢如同對待稀世珍寶一般,將這枚瓷片與字畫一起小心翼翼地放到了中心位置的方桌上。
動作極為謹慎,也表達了對這兩物件的珍視之情。
“什麽?柴窯?”眾人皆露出驚訝之色,全部的目光瞬間聚焦在這枚瓷片上。
甚至就連一向沉穩的於老都忍不住湊了過來。
沈錫嶽更是直接把鏡頭懟到了瓷片前。
直播間的觀眾大飽眼福。
“我去,柴窯?我沒聽錯吧?周世宗柴榮的禦窯瓷?雨過天青雲散處,這般顏色做將來的那個?”一位網友激動地的道。
另一位網友迅速迴應,“當然了,難道還有第二個柴窯?”
睡覺都想撿漏:“傳說柴窯釉色天青,滋潤細膩,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今天竟然可以看到這等寶物,也算開眼了!”
這時,一位自稱最近才學收藏的網友問道:“諸位,我插一句啊,我是最近才學的收藏,這個瓷片很貴嗎?”
東邊撿漏西邊賣:“何止是貴?君不聞‘片柴值千金’?從宋代起,汝窯、官窯、哥窯,還有鈞窯定窯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但這五大名窯在柴窯麵前那都是弟弟。
“柴窯,妥妥的‘瓷中之皇’郭葆昌知道嗎?民國時期袁世凱的大管家,同時自身也是著名古瓷學家與大收藏家,著名的洪憲瓷就是他親力親為。
“就是這般人物,為了得到一枚柴窯碎瓷,用了一棟四合院外加二十畝良田才跟人換來一小片,你說柴窯值不值錢?”
這時,一直沉默不語的東江收藏協會會長林慶之自主賓黃花梨木椅上站了起來。
他身材高大,身高一米八有餘,再加上他平時不苟言笑,自帶一種威嚴的氣場,他這一起身,除了於老等年紀大些的外,其他人馬上為他閃開一塊場地。
林慶之邁著沉穩的步伐來到桌前,目光在字畫和瓷片上停留片刻後,扭頭對不遠處的李不凡道:“老李,這第二局的比試我有個想法,與其讓你我兩邊各自擺出藏品讓沈愈與小張比試眼力,不如讓他倆鑒定下這幅畫與這枚所謂的柴窯殘片。”
李不凡聞言,手中飲茶的動作頓時一頓。
他微微皺眉,陷入了短暫的思考。
這兩件古董,一幅字畫,一件碎瓷,對張啟運來說確實算是最為精通的兩類。
相比東江收藏協會不知道會拿出什麽古董來說,現在眼前這兩件可以看到的物件似乎更穩一些。
想到這裏,他扭頭看向了坐在角落的張啟運。
張啟運沒有任何猶豫,直接點了點頭。
他心裏清楚,相比鑒定雜項、玉器,鑒定瓷器與字畫確實更有把握。而且,他對自己的鑒定能力充滿信心,相信自己能扳迴一局!
李不凡見到張啟運同意,站起身朝林慶之笑了笑,說道:“好,既然林會長開口了,那就這麽決定了!”
林慶之點點頭,接著說道:“遠來是客,這次不必抽簽了,讓小張先鑒定!
“至於規則嗎,因為字畫是佚名,那就誰斷代清晰誰贏!當然,這些需要寫在紙條上,不然先鑒定的吃虧。
“瓷片就簡單多了,鑒定為柴窯,說出讓人信服的鑒定依據就可。如果鑒定不是,直接說非真品即可!”
李不凡抬頭看了眼林慶之,眼中閃過一抹欽佩的表情。
他心中暗自讚歎,林慶之果然是港島著名的大收藏家,單單這份這氣度就不一樣。
鑒定佚名字畫,鑒定結果寫到紙上是極為公平的,不然的話,第一個說是沈周真跡,第二個也跟著說是沈周真跡,根本無法判斷誰輸誰贏。
而鑒定瓷器尤其是柴窯卻是誰先鑒定誰吃香。
柴窯因為目前沒有整器流傳下來,很多鑒定依據都是從古書上得到的。換句話說,鑒定依據就那麽點,誰先說誰占便宜。
誰先說出鑒定依據,誰就會在在場的眾多大佬心裏留下印象。
第二個哪怕也是自己得出的結論,多多少少也不被認為是拾人牙慧。
“且慢!”
吳犇吳老略顯急促的來到林慶之的身旁,他先是看了周圍幾眼,然後刻意壓低聲音道:“老林,你這是怎麽了?是失了理智還是著了魔?
“平日裏的你向來沉穩有加,怎的今日如此魯莽行事?自己擺自己一道?”
林慶之淡淡一笑,“吳三牛,我怎麽擺自己一道了?”
吳老一口老血差點噴出來,“鑒定柴窯這件事,擺明了誰先開口誰就占據優勢,所以鑒定的先後順序至關重要!既然這先後順序如此關鍵,那就必須得通過抓鬮來決定才公平合理,怎可這般隨意?
“退一萬步講,你好歹也該詢問一下小沈的意見吧?”
林慶之聞言,扭頭瞅了一眼鎮定自若的沈愈,隨後朝吳老微微一笑,眼中閃過一絲難以捉摸,無法用言語表述的精光,“三牛,你就放寬心吧,這一局實際上咱們已然勝券在握,而且是百分百的穩贏!”
吳老聞言不禁愣了一下,滿臉疑惑地緊盯著林慶之,“額?贏了?”
他與林慶之相識已有數十載,對林慶之的行事風格了如指掌,深知其一向謹慎穩重。
今日林慶之的這番舉動,著實讓他如墜雲霧之中,摸不著頭腦。
盡管他完全不明白林慶之為何會如此篤定地說出這番話,但基於多年來對老友的深厚信任,即便心中依舊隱隱有些擔憂和疑慮,最終也還是選擇了沉默,沒有再繼續追問下去。
此刻,宣德樓後堂大廳內的所有目光都集中在了即將開始鑒寶的張啟運身上。
接著,他左手穩穩捏著瓷片,右手食指微微彎曲,輕輕在瓷片上彈了一下。
隻聽“鐺”的一聲,瓷片發出一聲清脆悅耳好似天籟般的脆響。
聲音在空氣中迴蕩,繞梁不絕!
“此乃家父珍藏數十年的一枚柴窯瓷片,還請沈專家你能收下。”說完,王餘錢如同對待稀世珍寶一般,將這枚瓷片與字畫一起小心翼翼地放到了中心位置的方桌上。
動作極為謹慎,也表達了對這兩物件的珍視之情。
“什麽?柴窯?”眾人皆露出驚訝之色,全部的目光瞬間聚焦在這枚瓷片上。
甚至就連一向沉穩的於老都忍不住湊了過來。
沈錫嶽更是直接把鏡頭懟到了瓷片前。
直播間的觀眾大飽眼福。
“我去,柴窯?我沒聽錯吧?周世宗柴榮的禦窯瓷?雨過天青雲散處,這般顏色做將來的那個?”一位網友激動地的道。
另一位網友迅速迴應,“當然了,難道還有第二個柴窯?”
睡覺都想撿漏:“傳說柴窯釉色天青,滋潤細膩,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今天竟然可以看到這等寶物,也算開眼了!”
這時,一位自稱最近才學收藏的網友問道:“諸位,我插一句啊,我是最近才學的收藏,這個瓷片很貴嗎?”
東邊撿漏西邊賣:“何止是貴?君不聞‘片柴值千金’?從宋代起,汝窯、官窯、哥窯,還有鈞窯定窯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但這五大名窯在柴窯麵前那都是弟弟。
“柴窯,妥妥的‘瓷中之皇’郭葆昌知道嗎?民國時期袁世凱的大管家,同時自身也是著名古瓷學家與大收藏家,著名的洪憲瓷就是他親力親為。
“就是這般人物,為了得到一枚柴窯碎瓷,用了一棟四合院外加二十畝良田才跟人換來一小片,你說柴窯值不值錢?”
這時,一直沉默不語的東江收藏協會會長林慶之自主賓黃花梨木椅上站了起來。
他身材高大,身高一米八有餘,再加上他平時不苟言笑,自帶一種威嚴的氣場,他這一起身,除了於老等年紀大些的外,其他人馬上為他閃開一塊場地。
林慶之邁著沉穩的步伐來到桌前,目光在字畫和瓷片上停留片刻後,扭頭對不遠處的李不凡道:“老李,這第二局的比試我有個想法,與其讓你我兩邊各自擺出藏品讓沈愈與小張比試眼力,不如讓他倆鑒定下這幅畫與這枚所謂的柴窯殘片。”
李不凡聞言,手中飲茶的動作頓時一頓。
他微微皺眉,陷入了短暫的思考。
這兩件古董,一幅字畫,一件碎瓷,對張啟運來說確實算是最為精通的兩類。
相比東江收藏協會不知道會拿出什麽古董來說,現在眼前這兩件可以看到的物件似乎更穩一些。
想到這裏,他扭頭看向了坐在角落的張啟運。
張啟運沒有任何猶豫,直接點了點頭。
他心裏清楚,相比鑒定雜項、玉器,鑒定瓷器與字畫確實更有把握。而且,他對自己的鑒定能力充滿信心,相信自己能扳迴一局!
李不凡見到張啟運同意,站起身朝林慶之笑了笑,說道:“好,既然林會長開口了,那就這麽決定了!”
林慶之點點頭,接著說道:“遠來是客,這次不必抽簽了,讓小張先鑒定!
“至於規則嗎,因為字畫是佚名,那就誰斷代清晰誰贏!當然,這些需要寫在紙條上,不然先鑒定的吃虧。
“瓷片就簡單多了,鑒定為柴窯,說出讓人信服的鑒定依據就可。如果鑒定不是,直接說非真品即可!”
李不凡抬頭看了眼林慶之,眼中閃過一抹欽佩的表情。
他心中暗自讚歎,林慶之果然是港島著名的大收藏家,單單這份這氣度就不一樣。
鑒定佚名字畫,鑒定結果寫到紙上是極為公平的,不然的話,第一個說是沈周真跡,第二個也跟著說是沈周真跡,根本無法判斷誰輸誰贏。
而鑒定瓷器尤其是柴窯卻是誰先鑒定誰吃香。
柴窯因為目前沒有整器流傳下來,很多鑒定依據都是從古書上得到的。換句話說,鑒定依據就那麽點,誰先說誰占便宜。
誰先說出鑒定依據,誰就會在在場的眾多大佬心裏留下印象。
第二個哪怕也是自己得出的結論,多多少少也不被認為是拾人牙慧。
“且慢!”
吳犇吳老略顯急促的來到林慶之的身旁,他先是看了周圍幾眼,然後刻意壓低聲音道:“老林,你這是怎麽了?是失了理智還是著了魔?
“平日裏的你向來沉穩有加,怎的今日如此魯莽行事?自己擺自己一道?”
林慶之淡淡一笑,“吳三牛,我怎麽擺自己一道了?”
吳老一口老血差點噴出來,“鑒定柴窯這件事,擺明了誰先開口誰就占據優勢,所以鑒定的先後順序至關重要!既然這先後順序如此關鍵,那就必須得通過抓鬮來決定才公平合理,怎可這般隨意?
“退一萬步講,你好歹也該詢問一下小沈的意見吧?”
林慶之聞言,扭頭瞅了一眼鎮定自若的沈愈,隨後朝吳老微微一笑,眼中閃過一絲難以捉摸,無法用言語表述的精光,“三牛,你就放寬心吧,這一局實際上咱們已然勝券在握,而且是百分百的穩贏!”
吳老聞言不禁愣了一下,滿臉疑惑地緊盯著林慶之,“額?贏了?”
他與林慶之相識已有數十載,對林慶之的行事風格了如指掌,深知其一向謹慎穩重。
今日林慶之的這番舉動,著實讓他如墜雲霧之中,摸不著頭腦。
盡管他完全不明白林慶之為何會如此篤定地說出這番話,但基於多年來對老友的深厚信任,即便心中依舊隱隱有些擔憂和疑慮,最終也還是選擇了沉默,沒有再繼續追問下去。
此刻,宣德樓後堂大廳內的所有目光都集中在了即將開始鑒寶的張啟運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