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一百三十二章臨界點


    第二次印度洋戰爭之後的好幾年,除了在二零四七年再次出任總參謀長之外,牧浩洋基本上沒有遇到嚴峻考驗。


    當時,在牧浩洋連任總參謀長的問題上,黃瀚林與黎平寇差點幹了起來。


    黃瀚林的意思是,改變總參謀長製度,由參謀長集體決策製取代總參謀長,即由陸海空與陸戰隊的參謀長組建參謀長會議,所有嚴峻軍事決策都得通過參謀長會議審議,而總參謀長隻是臨時頭銜,由國家元或者是高層領導會議在戰爭時期授予,和平時期則由四位參謀長輪番坐莊。


    這一提議,立即得到了陸軍與空軍的擁護,陸戰隊也沒有表示異議。


    現實上,黃峙博製訂的軍事改革計劃中,就包括這一部分,即由參謀長會議取代總參謀長,避免個人決策形成負麵影響。


    問題是,在黃峙博與騰耀輝擔任總參謀長期間,都沒能走出這一步。


    當初,牧浩洋是以陸戰隊司令的身份出任總參謀長,卻擁有海軍大將軍銜。


    更重要的是,牧浩洋出任總參謀長的主要原因與第二次印度洋戰爭有關,即沒有人比他更適合指揮這場戰爭。


    等到第二次印度洋戰爭結束,黃瀚林有了更多的選擇。


    在他看來,至少戚凱威有能力頂替牧浩洋。


    也正是如此,黃瀚林才會在二零四七年提出改革總參謀長製度。


    問題是,黃瀚林的初衷不是建立一套愈加完善的製度,而是要借此削弱總參謀部,讓國防部掌握大權。要知道,國防部是國務院部門,雖然杜小蕾是國務院總理,但是黃瀚林的影響力更大。


    說得間接一些,隻需軍事權迴歸國防部,就等於落到了黃瀚林手上。


    也正是這個原因,擔任軍事領袖的黎平寇堅定反對廢除總參謀長,而且提出了一個黃瀚林無法迴避的問題,即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迸,而在總體指揮才能上,仍然沒有任何人有能力頂替牧浩洋。


    別的不說,戚凱威並不通曉海戰。


    要知道,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中,海洋是最重要的戰場。


    根據這個理由,黎平寇堅持讓牧浩洋繼續擔任總參謀長,至少在二零五二年底之前得維持現狀。


    爭論到最後,黃瀚林與黎平寇不得不各讓一步。


    牧浩洋成功獲得了連任的機會,隻不過在二零五二年底之前,必須就建立參謀長會議的事情做出定論。


    也就是說,在接下來的五年之內,牧浩洋得逐步把權力移交給國防部。


    按照這個安排,在建立了參謀長會議製度之後,總參謀部隻掌握軍隊的戰時安排與指揮權,其他的權力都將迴歸國防部。


    對牧浩洋來說,這也算得上是個解脫。


    用他的話來說,隻有當上了總參謀長,才知道是個什麽滋味。


    明顯,肯定不會是個好滋味。要知道,黃峙博離開總參謀部的時候才五十多歲,而騰耀輝離開的時候也就六十多歲。當時,兩人都有足夠的精力繼續幹下去,也有足夠的影響力留下來,可兩人都選擇了離開。


    到二零四七年的時候,牧浩洋的感受也一樣。


    如果不是黎平寇挽留,他肯定會向黃瀚林提交辭呈。


    當然,讓他留下來的,還有一份責任感。


    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在二零五二年前迸,中國的處境將非常艱險,而到了二零五二年之後,情況就會有所改變。


    牧浩洋非常清楚,如果他在二零四七年辭職,就算迴去當海軍司令,戚凱威與母祁鐵也會聯手控製總參謀部,而在即將到來的戰爭中,不管是戚凱威、還是母祁鐵,都沒有足夠的能力率領隊取勝,以至沒有能力率領隊渡過最艱難的戰爭初期。要知道,戚凱威與母祁鐵都擅長打順手仗,在逆境中反敗為勝的能力非常欠缺,母祁鐵以至沒有這方麵的作戰經驗。


    二零五二年之後,隨著中國的軍現實力增強,牧浩洋就能夠放心大膽的“退休”了。


    在接下來的五年裏,牧浩洋不得不繼續堅持下去,精打細算的花掉每一分錢,把自己的全部奉獻給軍隊,奉獻給國家。


    二零五二年的元旦節,牧浩洋過得很輕鬆。


    年前,他就與戚凱威達成了協議,在七月份主動向元提交總參謀部改革計劃,而且任命章玉廷擔任海軍參謀長。


    在新的製度下,各軍兵種都將取消司令職務,參謀長為最高指揮官。


    作為報答,戚凱威也許諾不會壟斷總參謀部,而會給予章玉廷與龐躍龍相應的地位,確保海軍與陸戰隊的利益。


    更重要的是,牧浩洋在任期間製訂的所有裝備計劃都將得到保留。


    按照戚凱威的許諾,至少在世界大戰迸之前,他不會取締海軍與陸戰隊的嚴峻裝備展項目。


    結果就是,過完元旦節之後,牧浩洋把海軍與陸戰隊的裝備計劃重新梳理了一遍。


    現實上,這個時候,牧浩洋最擔心不是戚凱威會不會兌現許諾,而是已經持續了十三年的擴軍行動能否持續下去。


    到二零五二年初,隊的總兵力已經突破了二百八十萬。


    要知道,在第二次印度洋戰爭期間,隊的總兵力也隻有二百二十萬,而且並沒有進行戰爭動員。


    隻不過,擴軍是這個時代的潮流。


    在二零五二年初,美軍的總兵力在二百八十萬以上,算上長期處於滿員戰備狀態的國民警衛隊,則過了三百六十萬,而中國的常備預備役兵力隻有六十萬,總量上還比美軍少了二十多萬。


    此外,俄羅斯的總兵力高達二百二十萬,歐盟各國也接近兩百萬。


    隨著總兵力增長的,正是年年走高的軍費開支。


    從二零三八年開始,中國、美國與俄羅斯的軍費增長度就過了經濟增長度,而且在絕大部分年頭都在經濟增長度的三倍以上。在二零四八年,中美歐俄的軍費增幅以至達到了百分之八十。


    十多年下來,全球軍費已經增長了近三十倍


    在這十三年裏,全球經濟隻增長了六倍。


    結果顯而易見,巨額軍費開支,成為了各個國家、特別是中美歐俄最大的負擔,遲早會導致經濟崩潰。


    以這個度增長下去,最遲到二零六零年,軍費開支就將占到中美歐俄中央政府總開支的百分之八十。


    這意味著什麽?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在和平時期維持占財政總開支百分之八十的軍費,因為剩下的百分之二十,隻能維持政府的日常開支,在其他領域的開支,比如公共福利、教育、科技等領域的開支都將歸零。


    明顯,正常社會根本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由此得出的結論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肯定會迸,而且就在這幾年之內。


    按照牧浩洋在二零五二年初做的估測,如果下一財年的國防預算順利通過,那麽軍費在中央財政中所占比重將達到百分之四十七,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占的比重過百分之十六,隻需要兩年,就能突破極限。


    當然,美國的情況也差不多。


    結論顯而易見,隻需軍備競賽持續下去,戰爭將在二零五四年底前後迸。


    現實上,這與牧浩洋在對日戰爭之後做出的預測相差不大。


    問題是,曠日持久的軍備競賽已經使中美兩國筋疲力盡,也使遭到牽連的歐盟與俄羅斯枯槁不堪。特別是在第二次印度洋戰爭之後,美國的優勢正在縮小,所以美國很有可能提前動戰爭。


    當然,這裏麵還存在一個極為不安定因素:俄羅斯。


    根據軍事情報局提供的情報,俄羅斯在二零五一到二零五二財年度的軍費預算就占到了聯邦政府開支的百分之六十,已經突破了引世界大戰的極限,而俄羅斯的經濟承受能力明顯不如中國與美國。別的不說,俄羅斯的軍事工業基礎遠不如中美兩國,因而國防開支中的很大一部分沒有留在國內市場,對推進國內就業沒有實質性的協助,而是通過軍火貿易的方式流入了美國。


    由此產生的影響就是:俄羅斯很有可能成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點火者。


    如果說美國能夠放棄印度,那麽美國就絕對不會放棄俄羅斯。


    要知道,如果俄羅斯被中國擊敗,而且像印度那樣遭受慘敗,至少在未來十年之內美國別想在戰略上壓倒中國,而十年之後,美國更不可能在綜合國力上越中國,隻能眼睜睜的看著中國成為全球霸主。


    能夠想像,隻需俄羅斯引戰爭,美國就會參戰,不會有絲毫遲疑。


    這些因素,讓牧浩洋一點都不敢輕鬆大意。他能做的,就是利用最後的機會,完善軍事力量。


    至於隊在戰爭中有什麽表現,那就不是牧浩洋所能決定的了。


    過完春節,牧浩洋放下了手裏的工作,決定到基層部隊走走,順帶調查前幾年裝備建設的成果。


    按照他的安排,等他迴到北京,也差不多該離職了。


    當然,到基層部隊走訪,也能穩定軍心,讓官兵接受新的指揮製度。


    隻是,還沒等他動身,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就讓他留在了北京,取消了走訪安排。


    這件事情,與陸雯有關。


    第一百三十二章臨界點


    第一百三十二章臨界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燃燒的海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閃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閃爍並收藏燃燒的海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