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大國博弈,已是全球主流趨勢。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不但中國與美國是全球性大國,連歐盟與俄羅斯也有可能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特別是歐盟。
第二次朝鮮戰爭後,歐盟的一體化進程就大大加快了。[bsp;最大的影響不是這場戰爭,而是戰爭的後繼效應,即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美國的戰略地位遭到削弱。雖然歐洲遠離熱點地區,周邊局勢也比較穩定,但是對歐盟來說,在美國轉為戰略收縮之後,不得不考慮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即建立在與美國同盟基礎之上的對外政策,能夠有效維護歐洲的利益,增強歐洲在世界各地的影響力,給歐洲帶來實質性的好處。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
第二次朝鮮戰爭結束後,隨著全球金融危機退去,中國與美國率先複蘇,這個問題變得更加現實。
要知道,歐洲的複蘇速度遠遠比不上中國與美國。
雖然國際大環境轉好,歐盟也獲得了實質性好處,比如在外來投資增加之後,歐盟經濟開始複蘇,嚴重的主權債務危機迅速退去,但是中國與美國先後推出地方經濟政策,建立以本國為核心的經濟圈,對歐盟造成了更加嚴峻的挑戰。說得直接一點,在大國主導國際秩序的時代,全球自由貿易體係必然分崩離析,對市場與資源的爭奪將愈發激烈,而歐盟在這場競爭中沒有任何優勢。
對歐盟來說,當務之急就是擴大影響力。
為此,歐盟就得成為一個緊密的統一國家,而不是鬆散的國家聯合體。
事實上,歐盟的致命問題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就暴露了出來。
在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後,就有大批經濟學家指出,危機本身不是歐洲經濟不健康,而是歐元的基礎不夠牢固,即歐元區內各個成員國奉行不同的經濟政策,而任何一個成員國的錯誤政策都會對整個歐元區產生影響,在沒有統一財政部的情況下,統一貨幣隻能帶來大量難以解決的問題。從希臘開始的主權債務危機,隻是歐盟經濟體係諸多問題之一,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得實現政治上的統一,由一個政府來管理整個歐元區,確保在財政開支等對經濟具有重大影響的決策上不出問題。如果沒有統一的政府,歐盟的主權債務危機隻是被轉好的經濟勢頭所掩蓋,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在下一次金融、甚至經濟危機到來時,歐盟恐怕就沒有這麽幸運了。
對歐盟來說,第二次朝鮮戰爭絕對是一個機會。
原因很簡單,在朝鮮戰敗後,美國不得不奉行戰略收縮政策,而且把戰略重點轉向中國周邊地區,特別是西太平洋,因此不得不放鬆對歐洲的控製,在很多時候,還得尋求歐盟的支持。
說得簡單一些,歐盟獲得了更多的自主權。
二零一五年,在歐盟國家領導人峰會上,法國、德國、意大利三國領導人就表示,有責任與義務推進歐洲一體化進程,在經濟一體化基礎之上,首先實現統統防務,然後開始政治一體化。
隨後五年,由法德意三國主導,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希臘、克羅地亞、愛沙尼亞、斯洛文尼亞與拉托維亞參與的歐洲軍團的規模擴大了三倍,常備軍事力量增加到八個旅,軍事基地增加到了三十二個。
二零二一年,法國與德國率先組建“歐洲聯合海軍”。
第二年,法國、德國與意大利開始整合空中力量。
二零二三年,突尼斯發生軍事政變,伊斯蘭革命武裝組織推翻了民選政府,歐盟迅速出兵幹預,“歐洲軍團”第一次以主要參戰力量身份,在這場持續不到一個月的軍事行動中表現出了極強的戰鬥力。
當然,在軍事上講,這場幹預行動根本說明不了問題。
可是在政治上,這次行動卻給了歐洲各國領導人,特別是法德意三國領導人非常多的信心,也讓他們認識到了建立統一國家的重要性。
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歐洲軍團開始逐步取代美國,成為歐洲安全基石。
到二零二九年,歐洲軍團的規模已達八十五萬,其中地麵部隊四十萬、海軍二十萬、空軍二十五萬,擁有二十八個旅、一百三十多艘大型艦艇、一千三百多架作戰飛機,以及一支規模在五千人左右的外籍軍團。
當年,法國總統正式宣稱,法國願意、也有能力為歐盟成員國提供戰略安全保障。
在任何人眼裏,這是法國挑戰美國權威的直接表現。
要知道,在此之前,歐洲國家、即便是歐盟成員國,戰略安全保障也是建立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之上。也就是說,對這些國家而言,歐盟隻是經濟、政治與外交同盟,而北約才是安全同盟。
當然,法國總統沒有吹牛。
按照“華盛頓條約”的規定,法國有足夠的戰略打擊能力,也就足以為歐盟成員國提供安全保障。
更重要的是,歐洲周邊局勢較為穩定,沒有實質性威脅。
雖然中東近在咫尺,但是對歐洲來說,仍然是較為遙遠的地區,因為不管是以色列、還是阿拉伯國家,都沒有威脅歐盟的能力。
要說威脅,也就隻有伊朗了。
二零一二年,伊朗對歐盟進行石油禁運,讓歐洲人記憶猶新。
問題是,即便是伊朗的威脅,也不那麽突出。原因很簡單,伊朗對待歐盟的態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受美國影響,即在歐盟充當美國的打手時,伊朗才會對歐盟構成威脅。如果歐盟奉行**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於美國為伍,也不再替美國火中取栗,那麽伊朗就沒有理由威脅歐盟。
法國總統在這個時候站出了振臂高唿,也正好符合其他歐洲大國,特別是歐洲大陸強國的利益。
二零三一年,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波蘭與奧地利率先就政治一體化進行談判。
按照在二零三零年歐盟領導人峰會上達成的協議,政治一體化將分階段進行。
這裏所說的“階段”,主要指地域,而不是一體化程度。
這次,邁出第一步的不是法國,而是德國。
二零三二年,德國與奧地利單獨進行了政治一體化談判,即組建聯合政府,以聯邦的方式完成統一。
事實上,這也是最簡單的一步。
奧地利也是日耳曼國家,在曆史上曾經是德意誌聯邦的頭號強國,與後來統一德國的普魯士進行了長達一百多年的鬥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為了阻止德國再次壯大,協約國集團禁止德國與奧地利合並。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再次與奧地利分裂,始終沒能成為統一的日耳曼國家。
不管怎麽說,德國與奧地利統一有民族基礎。
更重要的是,在歐盟體製內,德國與奧地利的經濟已經高度融合在了一起,百分之八十的德國企業在奧地利有業務,比如奔馳公司最大的汽車組裝廠就在奧地利,而奧地利企業也在德國經濟中占有一席之地。
既有民族基礎,又有經濟基礎,實現政治上的統一就不再是難事。
到中日戰爭爆發時,德國與奧地利的統一談判已經進行到首尾階段,雙方都認可了最基本的政治模式,即組建大德意誌聯邦,奧地利將獲得除外交與軍事之外的自治權,並且以聯邦憲法取代兩國憲法。
可惜的是,中日戰爭,以及隨後到來的自然災難,使德奧統一進程受到了影響。
如果德國與奧地利能夠實現統一,那麽匈牙利、捷克也有希望並入大德意誌聯邦,而大德意誌聯邦必將成為歐洲實現政治統一的基礎。
當然,歐洲實現政治統一,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最主要的就是:民族分歧仍然無法消除。
暫且不說規模較小的民族,德國與奧地利的統一談判就在法國引起了強烈反響,半數以上的法國人認為,這是對法國在歐洲大陸地區統治地位的直接威脅,因為統一起來的日耳曼必然是法蘭西的最強競爭者。對於高傲的法國人來說,肯定無法容忍受到一個由日耳曼人主宰的政府統治。
這不僅僅是法國的問題,也是其他歐洲國家的問題。
比如西班牙、意大利,甚至像波蘭這樣的國家,大部分公民都不會接受一個被其他民族控製的政府。
那麽,組建多民族政府又有可行性嗎?
至少在二零三六年前後,看不到多大希望。首先是這個多民族政府能否有效解決民族之間的分歧,其次是多民族政府的行政效率是否比歐盟更高,最後是多民族政府仍然存在主導權之爭。
對歐洲國家來說,沒有一次深痛的教訓,肯定無法認識到統一的重要性。
這個教訓不但要深痛,還必須發生在歐洲附近,而且要對歐洲產生足夠大的影響,才能使那些仍然把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的歐洲人,特別是社會精英認識到,分散作戰的歐洲永遠也不可能獲得全球影響力,更加不可能在大國博弈的時代成為舉足輕重的力量,而歐洲的利益也就得不到保證。
當然,最需要有這個認識的不是歐洲大陸國家,而是英吉利海峽對麵的那個國家。
大國博弈,已是全球主流趨勢。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不但中國與美國是全球性大國,連歐盟與俄羅斯也有可能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特別是歐盟。
第二次朝鮮戰爭後,歐盟的一體化進程就大大加快了。[bsp;最大的影響不是這場戰爭,而是戰爭的後繼效應,即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美國的戰略地位遭到削弱。雖然歐洲遠離熱點地區,周邊局勢也比較穩定,但是對歐盟來說,在美國轉為戰略收縮之後,不得不考慮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即建立在與美國同盟基礎之上的對外政策,能夠有效維護歐洲的利益,增強歐洲在世界各地的影響力,給歐洲帶來實質性的好處。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
第二次朝鮮戰爭結束後,隨著全球金融危機退去,中國與美國率先複蘇,這個問題變得更加現實。
要知道,歐洲的複蘇速度遠遠比不上中國與美國。
雖然國際大環境轉好,歐盟也獲得了實質性好處,比如在外來投資增加之後,歐盟經濟開始複蘇,嚴重的主權債務危機迅速退去,但是中國與美國先後推出地方經濟政策,建立以本國為核心的經濟圈,對歐盟造成了更加嚴峻的挑戰。說得直接一點,在大國主導國際秩序的時代,全球自由貿易體係必然分崩離析,對市場與資源的爭奪將愈發激烈,而歐盟在這場競爭中沒有任何優勢。
對歐盟來說,當務之急就是擴大影響力。
為此,歐盟就得成為一個緊密的統一國家,而不是鬆散的國家聯合體。
事實上,歐盟的致命問題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就暴露了出來。
在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後,就有大批經濟學家指出,危機本身不是歐洲經濟不健康,而是歐元的基礎不夠牢固,即歐元區內各個成員國奉行不同的經濟政策,而任何一個成員國的錯誤政策都會對整個歐元區產生影響,在沒有統一財政部的情況下,統一貨幣隻能帶來大量難以解決的問題。從希臘開始的主權債務危機,隻是歐盟經濟體係諸多問題之一,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得實現政治上的統一,由一個政府來管理整個歐元區,確保在財政開支等對經濟具有重大影響的決策上不出問題。如果沒有統一的政府,歐盟的主權債務危機隻是被轉好的經濟勢頭所掩蓋,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在下一次金融、甚至經濟危機到來時,歐盟恐怕就沒有這麽幸運了。
對歐盟來說,第二次朝鮮戰爭絕對是一個機會。
原因很簡單,在朝鮮戰敗後,美國不得不奉行戰略收縮政策,而且把戰略重點轉向中國周邊地區,特別是西太平洋,因此不得不放鬆對歐洲的控製,在很多時候,還得尋求歐盟的支持。
說得簡單一些,歐盟獲得了更多的自主權。
二零一五年,在歐盟國家領導人峰會上,法國、德國、意大利三國領導人就表示,有責任與義務推進歐洲一體化進程,在經濟一體化基礎之上,首先實現統統防務,然後開始政治一體化。
隨後五年,由法德意三國主導,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希臘、克羅地亞、愛沙尼亞、斯洛文尼亞與拉托維亞參與的歐洲軍團的規模擴大了三倍,常備軍事力量增加到八個旅,軍事基地增加到了三十二個。
二零二一年,法國與德國率先組建“歐洲聯合海軍”。
第二年,法國、德國與意大利開始整合空中力量。
二零二三年,突尼斯發生軍事政變,伊斯蘭革命武裝組織推翻了民選政府,歐盟迅速出兵幹預,“歐洲軍團”第一次以主要參戰力量身份,在這場持續不到一個月的軍事行動中表現出了極強的戰鬥力。
當然,在軍事上講,這場幹預行動根本說明不了問題。
可是在政治上,這次行動卻給了歐洲各國領導人,特別是法德意三國領導人非常多的信心,也讓他們認識到了建立統一國家的重要性。
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歐洲軍團開始逐步取代美國,成為歐洲安全基石。
到二零二九年,歐洲軍團的規模已達八十五萬,其中地麵部隊四十萬、海軍二十萬、空軍二十五萬,擁有二十八個旅、一百三十多艘大型艦艇、一千三百多架作戰飛機,以及一支規模在五千人左右的外籍軍團。
當年,法國總統正式宣稱,法國願意、也有能力為歐盟成員國提供戰略安全保障。
在任何人眼裏,這是法國挑戰美國權威的直接表現。
要知道,在此之前,歐洲國家、即便是歐盟成員國,戰略安全保障也是建立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之上。也就是說,對這些國家而言,歐盟隻是經濟、政治與外交同盟,而北約才是安全同盟。
當然,法國總統沒有吹牛。
按照“華盛頓條約”的規定,法國有足夠的戰略打擊能力,也就足以為歐盟成員國提供安全保障。
更重要的是,歐洲周邊局勢較為穩定,沒有實質性威脅。
雖然中東近在咫尺,但是對歐洲來說,仍然是較為遙遠的地區,因為不管是以色列、還是阿拉伯國家,都沒有威脅歐盟的能力。
要說威脅,也就隻有伊朗了。
二零一二年,伊朗對歐盟進行石油禁運,讓歐洲人記憶猶新。
問題是,即便是伊朗的威脅,也不那麽突出。原因很簡單,伊朗對待歐盟的態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受美國影響,即在歐盟充當美國的打手時,伊朗才會對歐盟構成威脅。如果歐盟奉行**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於美國為伍,也不再替美國火中取栗,那麽伊朗就沒有理由威脅歐盟。
法國總統在這個時候站出了振臂高唿,也正好符合其他歐洲大國,特別是歐洲大陸強國的利益。
二零三一年,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波蘭與奧地利率先就政治一體化進行談判。
按照在二零三零年歐盟領導人峰會上達成的協議,政治一體化將分階段進行。
這裏所說的“階段”,主要指地域,而不是一體化程度。
這次,邁出第一步的不是法國,而是德國。
二零三二年,德國與奧地利單獨進行了政治一體化談判,即組建聯合政府,以聯邦的方式完成統一。
事實上,這也是最簡單的一步。
奧地利也是日耳曼國家,在曆史上曾經是德意誌聯邦的頭號強國,與後來統一德國的普魯士進行了長達一百多年的鬥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為了阻止德國再次壯大,協約國集團禁止德國與奧地利合並。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再次與奧地利分裂,始終沒能成為統一的日耳曼國家。
不管怎麽說,德國與奧地利統一有民族基礎。
更重要的是,在歐盟體製內,德國與奧地利的經濟已經高度融合在了一起,百分之八十的德國企業在奧地利有業務,比如奔馳公司最大的汽車組裝廠就在奧地利,而奧地利企業也在德國經濟中占有一席之地。
既有民族基礎,又有經濟基礎,實現政治上的統一就不再是難事。
到中日戰爭爆發時,德國與奧地利的統一談判已經進行到首尾階段,雙方都認可了最基本的政治模式,即組建大德意誌聯邦,奧地利將獲得除外交與軍事之外的自治權,並且以聯邦憲法取代兩國憲法。
可惜的是,中日戰爭,以及隨後到來的自然災難,使德奧統一進程受到了影響。
如果德國與奧地利能夠實現統一,那麽匈牙利、捷克也有希望並入大德意誌聯邦,而大德意誌聯邦必將成為歐洲實現政治統一的基礎。
當然,歐洲實現政治統一,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最主要的就是:民族分歧仍然無法消除。
暫且不說規模較小的民族,德國與奧地利的統一談判就在法國引起了強烈反響,半數以上的法國人認為,這是對法國在歐洲大陸地區統治地位的直接威脅,因為統一起來的日耳曼必然是法蘭西的最強競爭者。對於高傲的法國人來說,肯定無法容忍受到一個由日耳曼人主宰的政府統治。
這不僅僅是法國的問題,也是其他歐洲國家的問題。
比如西班牙、意大利,甚至像波蘭這樣的國家,大部分公民都不會接受一個被其他民族控製的政府。
那麽,組建多民族政府又有可行性嗎?
至少在二零三六年前後,看不到多大希望。首先是這個多民族政府能否有效解決民族之間的分歧,其次是多民族政府的行政效率是否比歐盟更高,最後是多民族政府仍然存在主導權之爭。
對歐洲國家來說,沒有一次深痛的教訓,肯定無法認識到統一的重要性。
這個教訓不但要深痛,還必須發生在歐洲附近,而且要對歐洲產生足夠大的影響,才能使那些仍然把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的歐洲人,特別是社會精英認識到,分散作戰的歐洲永遠也不可能獲得全球影響力,更加不可能在大國博弈的時代成為舉足輕重的力量,而歐洲的利益也就得不到保證。
當然,最需要有這個認識的不是歐洲大陸國家,而是英吉利海峽對麵的那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