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到了二零三六年初,粒子風暴造成的災難性影響逐漸顯現出來。
根據聯合國進行的全麵調查,在二零三六年一月份,全球新增癌症患者比二零三五年同期暴增了二十八倍,主要是皮膚癌與血癌,即便是發達國家也沒能幸免,而發展中國家與不發達國家的情況最為嚴峻。
中國也不例外,一月份入院的癌症患者多達一百六十八萬。[bsp;這還隻是到醫院接受治療的患者,還有很多已到晚期的患者沒有去醫院接受治療,保守估計至少新增了三百萬。
受醫療設施限製,癌症患者數量肯定會越來越多。
當時,已有科學家提出,將有三分之一的人受粒子風暴影響,在未來兩年之內因皮膚癌與血癌病亡。因為絕大部分發展中國家與不發達國家沒有足夠的醫療基礎設施,也沒有足夠的救治能力,所以在未來兩到五年間,發展中國家與不發達國家的人口將急劇減少,最不發達的二十個國家的人口將銳減百分之八十以上。
也許,有人認為,人口減少是好事,因為不用擔心糧食問題了。
顯然,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認識。
與人口暴增相比,人口在極短時間內急劇減少造成的災難更加嚴重,甚至會導致全球局勢動蕩。
原因很簡單,人口減少之後,勞動力總量減少,必然導致物資減少。
更重要的是,發展中國家與不發達國家遭受的災難更加嚴重,而在全球經濟體係中,這些國家承擔了初級工業品的生產任務。在勞動力大量減少之後,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在內的初級工業品產量降低,必然導致物價飛漲。因為發達國家基本上不生產初級工業品,所以全球貿易體係必然分崩離析。
結果不言而寓:由物資緊張導致的全球性經濟危機。
用不著等到五年之後,二零三六年初,物資緊張的問題已經浮出水麵。
雖然各國都進行了全麵動員,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國家出台了物資管製措施,但是物價仍然失去控製,連發達國家也未能幸免。比如在國際黑市上,麵粉的價格炒到了每噸五萬五千美元,相當於每公斤五十五美元,約合二百五十元人民幣,是二零三五年初的五倍,而且這個價格每天都在變化。
嚴重的物資短缺,已經在一些最不發達的地區引發了戰亂。
二零三五年底,烏幹達爆發內戰,兩大部族相互仇殺。僅僅十多天後,剛果(金)發生軍事政變,隨即演變成部族戰爭。在二零三六年一月份,撒哈拉以南非洲連續爆發了五場大規模內戰,拉美地區爆發了三場內戰。雖然這些戰爭沒有對拯救行動產生嚴重影響,但是已經嚴重危害到了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更重要的是,各個大國都在忙於拯救人類文明,根本沒有精力幹預他國內戰。
可以說,各個大國都在自掃門前雪。
為了維護周邊地區的穩定局麵,中國從二零三五年底開始,陸續向同盟國家輸出包括糧食、藥物、日用化工品在內的生活必需物資,並且努力幫助這些國家恢複工業生產,滿足民眾的基本生活需求。
美國、歐盟與俄羅斯也在做著同樣的事,都以穩定周邊地區為主。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竭力避免戰亂對本國造成影響。
問題是,這種援助行動絕對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甚至不可能持續五年以上。
原因很簡單,再富裕的國家,物資儲備也非常有限。要想根除戰亂,首先就得提高基本物資產量。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就得在能源上下功夫。
相對而言,中國的處境稍微好一些,因為中國率先掌握了可控核聚變技術。
二零三五年底,黎平寇簽署了元首令,把可控核聚變發電站規劃整體提前五年,即在二零四零年之前,讓可控聚變發電站提供的電能占到國家電力總需求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並且著手研製第二代聚變核電站。
以當時的技術,第一代聚變核電站肯定無法滿足人類文明的需求。
原因很簡單,第一代聚變核電站以氦3為燃料,而這種氦的同位素在地球上的儲量非常有限,隻有到月球上開采,而近地軌道上的太空垃圾,已經阻絕了人類進入太空的通道,暫時無法實施月球資源開發工程。隻有以重氫與超重氫,即氘與氚為燃料的第二代可控聚變核電站,才具有大規模應用的可能性。不管怎麽說,在地球上,氘與氚的含量都不少,足夠人類使用一千萬年。
該項目,也被安排在陸雯負責的機構下進行。
不同的是,第二代聚變核電站項目完全由民間資本資助,國家沒有劃撥資金,因此研製成果也完全歸民營企業。
相對而言,民營企業的積極性高得多。
即便不考慮眼前的需求,從長遠發展角度來看,如果第二代可控聚變技術成熟,民營企業將一舉超越國營企業,成為主要電力供應商,在至關重要的國家基礎領域獲得舉足輕重的發言權。
當然,在第二代可控聚變技術成熟之前,第一代可控聚變發電站仍然是效率最高的電力供應方式。
按照規劃,到二零三六年底,中國就將建成兩座五千五百萬千瓦級聚變發電站。
因為已經進行全麵動員,對電力供應進行了嚴厲管製,所有非關鍵企業都已停產,所以中國有足夠多的電能,能夠開展一些在平常無法進行的工程,比如在人造環境中種植栽培農作物。
當時,這個項目由軍方負責。
原因很簡單,糧食危機已經迫在眉睫。
按照最樂觀的估計,到二零三七年夏季,中國儲備的糧食將全部用光。如果按照人均年消耗八百公斤計算,中國的在二零三七年的糧食缺口大約在百分之十五左右,而實際差額肯定更大。要知道,中國不但要滿足本國需求,還要為了維持周邊地區穩定,向周邊國家輸出糧食。
促進糧食生產的作用不太明顯,因為中國欠缺勞動力。
唯一的辦法,就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也就必須擺脫傳統的生產方式,以工業化生產的方式來從事農業生產。
如果不能在二零三七年增產一億五千萬噸糧食,中國的處境將非常悲慘。
如此重點啊的項目,自然得交給軍方負責。
當時,軍方采用了兩種手段:一是擴大農墾區的麵積,在適合進行機械化農業耕作的地區進行集中管理,建立由軍隊直接控製的農墾部隊;二是在新技術上投資,爭取在二零三七年達到實用程度。
所謂的新技術,就是“農業工廠”。
說得簡單一些,就是在工廠裏麵,用人造陽光取代太陽光,並且通過增強光照亮、提高二氧化碳含量、使用效率更高的無土壤栽培技術等等,在不受自然環境影響的情況下,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因為不再受地理條件限製,所以以土地麵積計算的話,農業工廠的生產效率是傳統農業的十倍以上。更重要的是,農業工廠不受自然因素影響,實際產量更接近理論值,比傳統農業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以上。此外,在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上,所需人力更少,人力資源利用效率是傳統農業的數百倍。
當然,農業工廠的關鍵仍然是能源。
按照該項目提交的報告,如果兩座聚變核電站的電能全部用於農業工廠,在二零三七年上半年就能生產出一點二億噸糧食,下半年的產量有望達到二點四億噸,基本上解決了國內與周邊地區的需求。
現在,第一批四座農業工廠正在建設之中,預計在二零三六年底投產。
按照四個月的生產周期計算,能在二零三七年底收獲三次。因為前期主要解決糧食的有無問題,所以主要生產水稻與小麥,特別是高產水稻。在解決了有無問題之後,還會增加其他農作物。
不可否認,這絕對是農業史上最大的飛躍。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農業工廠能夠得到推廣,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必然成為曆史,農業也將因此成為曆史。
事實上,這已經是一個可以見到的未來了。
軍方的第一期實驗已經取得成果,效果比預料的還要理想,不然也不會在二零三六年初投資數百億修建農業工廠。
看得更遠一點就能發現,農業工廠最大的貢獻絕對不是解決了糧食危機。
從生產力角度出發,農業工廠徹底把農業打入曆史,等於解放了眾多被束縛在土地上的農民,提高了社會勞動效率。在勞動力緊缺時代,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全球範圍內,這項技術的最的啊貢獻就是解決了糧食問題,並且為消除因糧食而引發的戰亂打下了基礎,為和平做出了重大貢獻。如果看得再遠一點就能發現,在不需要開墾農業用地的情況下,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護自然環境,而不是與其他生物爭奪生存空間。
兩年後,“農業工廠”項目的主要負責人,中國農業科學家賴晉寧能同時獲得兩項諾貝爾獎,足以說明這項“發明”的重大意義。用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的話來說,賴晉寧不但在生物科技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而通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一勞永逸的解決了困擾人類文明數千年的糧食問題,為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做出了傑出貢獻。
問題是,事實確實如此嗎?
到了二零三六年初,粒子風暴造成的災難性影響逐漸顯現出來。
根據聯合國進行的全麵調查,在二零三六年一月份,全球新增癌症患者比二零三五年同期暴增了二十八倍,主要是皮膚癌與血癌,即便是發達國家也沒能幸免,而發展中國家與不發達國家的情況最為嚴峻。
中國也不例外,一月份入院的癌症患者多達一百六十八萬。[bsp;這還隻是到醫院接受治療的患者,還有很多已到晚期的患者沒有去醫院接受治療,保守估計至少新增了三百萬。
受醫療設施限製,癌症患者數量肯定會越來越多。
當時,已有科學家提出,將有三分之一的人受粒子風暴影響,在未來兩年之內因皮膚癌與血癌病亡。因為絕大部分發展中國家與不發達國家沒有足夠的醫療基礎設施,也沒有足夠的救治能力,所以在未來兩到五年間,發展中國家與不發達國家的人口將急劇減少,最不發達的二十個國家的人口將銳減百分之八十以上。
也許,有人認為,人口減少是好事,因為不用擔心糧食問題了。
顯然,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認識。
與人口暴增相比,人口在極短時間內急劇減少造成的災難更加嚴重,甚至會導致全球局勢動蕩。
原因很簡單,人口減少之後,勞動力總量減少,必然導致物資減少。
更重要的是,發展中國家與不發達國家遭受的災難更加嚴重,而在全球經濟體係中,這些國家承擔了初級工業品的生產任務。在勞動力大量減少之後,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在內的初級工業品產量降低,必然導致物價飛漲。因為發達國家基本上不生產初級工業品,所以全球貿易體係必然分崩離析。
結果不言而寓:由物資緊張導致的全球性經濟危機。
用不著等到五年之後,二零三六年初,物資緊張的問題已經浮出水麵。
雖然各國都進行了全麵動員,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國家出台了物資管製措施,但是物價仍然失去控製,連發達國家也未能幸免。比如在國際黑市上,麵粉的價格炒到了每噸五萬五千美元,相當於每公斤五十五美元,約合二百五十元人民幣,是二零三五年初的五倍,而且這個價格每天都在變化。
嚴重的物資短缺,已經在一些最不發達的地區引發了戰亂。
二零三五年底,烏幹達爆發內戰,兩大部族相互仇殺。僅僅十多天後,剛果(金)發生軍事政變,隨即演變成部族戰爭。在二零三六年一月份,撒哈拉以南非洲連續爆發了五場大規模內戰,拉美地區爆發了三場內戰。雖然這些戰爭沒有對拯救行動產生嚴重影響,但是已經嚴重危害到了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更重要的是,各個大國都在忙於拯救人類文明,根本沒有精力幹預他國內戰。
可以說,各個大國都在自掃門前雪。
為了維護周邊地區的穩定局麵,中國從二零三五年底開始,陸續向同盟國家輸出包括糧食、藥物、日用化工品在內的生活必需物資,並且努力幫助這些國家恢複工業生產,滿足民眾的基本生活需求。
美國、歐盟與俄羅斯也在做著同樣的事,都以穩定周邊地區為主。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竭力避免戰亂對本國造成影響。
問題是,這種援助行動絕對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甚至不可能持續五年以上。
原因很簡單,再富裕的國家,物資儲備也非常有限。要想根除戰亂,首先就得提高基本物資產量。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就得在能源上下功夫。
相對而言,中國的處境稍微好一些,因為中國率先掌握了可控核聚變技術。
二零三五年底,黎平寇簽署了元首令,把可控核聚變發電站規劃整體提前五年,即在二零四零年之前,讓可控聚變發電站提供的電能占到國家電力總需求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並且著手研製第二代聚變核電站。
以當時的技術,第一代聚變核電站肯定無法滿足人類文明的需求。
原因很簡單,第一代聚變核電站以氦3為燃料,而這種氦的同位素在地球上的儲量非常有限,隻有到月球上開采,而近地軌道上的太空垃圾,已經阻絕了人類進入太空的通道,暫時無法實施月球資源開發工程。隻有以重氫與超重氫,即氘與氚為燃料的第二代可控聚變核電站,才具有大規模應用的可能性。不管怎麽說,在地球上,氘與氚的含量都不少,足夠人類使用一千萬年。
該項目,也被安排在陸雯負責的機構下進行。
不同的是,第二代聚變核電站項目完全由民間資本資助,國家沒有劃撥資金,因此研製成果也完全歸民營企業。
相對而言,民營企業的積極性高得多。
即便不考慮眼前的需求,從長遠發展角度來看,如果第二代可控聚變技術成熟,民營企業將一舉超越國營企業,成為主要電力供應商,在至關重要的國家基礎領域獲得舉足輕重的發言權。
當然,在第二代可控聚變技術成熟之前,第一代可控聚變發電站仍然是效率最高的電力供應方式。
按照規劃,到二零三六年底,中國就將建成兩座五千五百萬千瓦級聚變發電站。
因為已經進行全麵動員,對電力供應進行了嚴厲管製,所有非關鍵企業都已停產,所以中國有足夠多的電能,能夠開展一些在平常無法進行的工程,比如在人造環境中種植栽培農作物。
當時,這個項目由軍方負責。
原因很簡單,糧食危機已經迫在眉睫。
按照最樂觀的估計,到二零三七年夏季,中國儲備的糧食將全部用光。如果按照人均年消耗八百公斤計算,中國的在二零三七年的糧食缺口大約在百分之十五左右,而實際差額肯定更大。要知道,中國不但要滿足本國需求,還要為了維持周邊地區穩定,向周邊國家輸出糧食。
促進糧食生產的作用不太明顯,因為中國欠缺勞動力。
唯一的辦法,就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也就必須擺脫傳統的生產方式,以工業化生產的方式來從事農業生產。
如果不能在二零三七年增產一億五千萬噸糧食,中國的處境將非常悲慘。
如此重點啊的項目,自然得交給軍方負責。
當時,軍方采用了兩種手段:一是擴大農墾區的麵積,在適合進行機械化農業耕作的地區進行集中管理,建立由軍隊直接控製的農墾部隊;二是在新技術上投資,爭取在二零三七年達到實用程度。
所謂的新技術,就是“農業工廠”。
說得簡單一些,就是在工廠裏麵,用人造陽光取代太陽光,並且通過增強光照亮、提高二氧化碳含量、使用效率更高的無土壤栽培技術等等,在不受自然環境影響的情況下,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因為不再受地理條件限製,所以以土地麵積計算的話,農業工廠的生產效率是傳統農業的十倍以上。更重要的是,農業工廠不受自然因素影響,實際產量更接近理論值,比傳統農業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以上。此外,在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上,所需人力更少,人力資源利用效率是傳統農業的數百倍。
當然,農業工廠的關鍵仍然是能源。
按照該項目提交的報告,如果兩座聚變核電站的電能全部用於農業工廠,在二零三七年上半年就能生產出一點二億噸糧食,下半年的產量有望達到二點四億噸,基本上解決了國內與周邊地區的需求。
現在,第一批四座農業工廠正在建設之中,預計在二零三六年底投產。
按照四個月的生產周期計算,能在二零三七年底收獲三次。因為前期主要解決糧食的有無問題,所以主要生產水稻與小麥,特別是高產水稻。在解決了有無問題之後,還會增加其他農作物。
不可否認,這絕對是農業史上最大的飛躍。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農業工廠能夠得到推廣,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必然成為曆史,農業也將因此成為曆史。
事實上,這已經是一個可以見到的未來了。
軍方的第一期實驗已經取得成果,效果比預料的還要理想,不然也不會在二零三六年初投資數百億修建農業工廠。
看得更遠一點就能發現,農業工廠最大的貢獻絕對不是解決了糧食危機。
從生產力角度出發,農業工廠徹底把農業打入曆史,等於解放了眾多被束縛在土地上的農民,提高了社會勞動效率。在勞動力緊缺時代,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全球範圍內,這項技術的最的啊貢獻就是解決了糧食問題,並且為消除因糧食而引發的戰亂打下了基礎,為和平做出了重大貢獻。如果看得再遠一點就能發現,在不需要開墾農業用地的情況下,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護自然環境,而不是與其他生物爭奪生存空間。
兩年後,“農業工廠”項目的主要負責人,中國農業科學家賴晉寧能同時獲得兩項諾貝爾獎,足以說明這項“發明”的重大意義。用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的話來說,賴晉寧不但在生物科技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而通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一勞永逸的解決了困擾人類文明數千年的糧食問題,為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做出了傑出貢獻。
問題是,事實確實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