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三十四章中流砥柱
在總參謀部負責海軍裝備建設期間,“昆侖山”級航母是牧浩洋最主要的傑作之一。
從某種意義上講,“昆侖山”級也是牧浩洋與騰耀輝鬥爭的結果。
最初的時候,“昆侖山”級被設計成“長江”級的升級替代品,主要針對“長江”級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適當提高作戰能力,能夠在遠離本土的海域**執行作戰任務,降低對後方支援的要求。
“長江”級服役後,情況發生了變化。
雖然在服役期間,“長江”級完全對得起低廉的造價,特別是在不到五萬噸的排水量之上獲得的強大戰鬥力,但是對海軍來說,中型航母存在的諸對弊端,使其基本上不具備遠洋**作戰能力。
在第一次印度洋戰爭爆發前,這些問題就反映了出來。
受此影響,海軍調整了c2,也就是“昆侖山”級的戰術指標,明確要求把排水量放寬到八萬噸以上。
正是如此,“昆侖山”級成為了大型航母。
在這個階段,牧浩洋並不反對海軍的要求,而是積極支持海軍的提議,在“昆侖山”級的招標審議階段做出了積極貢獻。可以說,沒有他的支持,黃峙博肯定不會批準海軍的“瘋狂計劃”。
要知道,在設計階段,“昆侖山”級的造價就是“長江”級的兩倍。
相對造價成倍增長,航母的綜合作戰能力並沒成倍增長。說得直接一點,“昆侖山”級的綜合作戰能力絕對達不到兩艘“長江”級之和,而且在作戰靈活性上,更是無法與兩艘中型航母相提並論。更重要的是,設計階段隻進行造價評估,而實際建造時,造價肯定會有所提高。
可以說,“昆侖山”級隻有綜合成本上的優勢。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在設計的三十五年服役期中,一艘“昆侖山”級的綜合開支肯定比兩艘“長江”級少得多。別的不說,一艘“昆侖山”級的艦隊與航空兵為四千五百人,比兩艘“長江”級少了近一千人,三十五年的人員開支就能減少上百億元,此外維護成本還能節約數百億元。
在牧浩洋的積極推動下,“昆侖山”級由圖紙變成了實物。
隻是,在建造數量上,牧浩洋與騰耀輝存在巨大分歧。
前麵已經提到,海軍最初計劃分兩批建造八艘“昆侖山”級,將取代“黃帝”號與兩艘“長江”級。
顯然,這樣的“高標準”,不但得不到牧浩洋支持,連黃峙博那關也過不了。
原因很簡單,按照騰耀輝提交的計劃,第二批“昆侖山”級都將在二零三五年之前建成服役,而“長江”級到此時才服役了不到十五年,沒到設計壽命的一半。因為“長江”級是核動力航母,所以不可能出售給其他國家。如果在二零三五年淘汰掉,等於平白無故的損失了幾百億元。
保留兩艘“長江”級的話,就沒有必要建造八艘“昆侖山”級。
從工業生產角度出發,如果分兩批建造八艘“昆侖山”級,則每一批的建造數量都將達到四艘。結果就是,大連造船廠與江南造船廠必須修建第二座船台,需要投入數百億元的巨額資金。作為企業,兩家造船廠不可能為了各建造四艘航母進行如此大的投資,因此要麽讓海軍建造更多的航母,要麽讓海軍分擔擴建費用。從成本角度出發,這兩種解決方法都會增大海軍的負擔。
結果就是,牧浩洋堅持先分兩批建造四艘。
至於是否建造第三批,與牧浩洋基本上沒有什麽關係了。
可以說,牧浩洋在處理這件事的時候,非常有遠見。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他的提議得到采納,即便騰耀輝繼續堅持主見,也不可能建造第三批“昆侖山”級。原因很簡單,等到第二批“昆侖山”級建成,c3項目所需的技術積累基本上完成,海軍沒有理由建造更多的“昆侖山”級。如果建造c3級,因為采用了大量新技術,特別是采用了新式船體,所以前期最多建造兩艘,甚至有可能隻建一艘,在取得成功之後再大規模建造。如此一來,即便到二零三五年之後,海軍也不會按照騰耀輝的規劃大規模建造航母。
當然,這不是說牧浩洋反對建造航母。
隻是在他看來,短期內,特別是在解決周邊問題之前,中國海軍不具備與美國海軍進行全球對抗的基礎,也就沒有必要大規模建造航母,更沒有必要在一型航母上花費太大的力氣與資源。
按照他的想法,至少在c3級完成之前,中國海軍應該保持小步快跑的發展方式。
通過建造多種航母,熟悉航母的建造方式,增強建造工藝,才能打下堅實基礎,在技術成熟之後大規模建造。
這是海軍發展的必要步驟。
更重要的是,這種發展模式,能夠盡可能的利用新技術,更上技術**的步伐。
在“昆侖山”級航母上,這種發展模式帶來的好處體現得非常明確。
比如在“昆侖山”號與“天山”號上,采用了最新研製的防空與末段攔截係統,綜合防空能力比“長江”級提高了三倍,末段反導攔截能力更是提高了十倍以上,是當時世界上綜合防禦能力最強的航母之一。此外還采用了最新研製的電磁彈射器,能在一分鍾內彈射五架戰鬥機。在“秦嶺”號與“太行山”號上,通過調整飛行甲板布局,比如把位於右舷的兩座升降機的位置向後挪動,使航空出動效率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另外還首次配備了最新研製的被動探測雷達。
如果大批量建造的話,很多新技術就無法應用到航母上。
從綜合作戰能力上看,“昆侖山”級超過了前六艘“福特”級,跟後六艘“福特”級旗鼓相當。
在搭載九十六架艦載機的情況下,“昆侖山”號能在一個波次中出動四十八架,並且在艦隊上空保留十二架戰鬥機。如果降低防空戰鬥機數量,並且采用“潮汐作業法”,能在一個波次中出動六十架戰鬥機。如果不考慮出動效率,“昆侖山”級最多能夠搭載一百二十架j-22戰鬥機,或者是八十架j-22與二十四架j-15b、以及其他重型艦載戰鬥機,而且確保在一個波次中最多出動四十八架戰鬥機。
通常情況下,“昆侖山”級的一個艦載航空兵聯隊擁有九十六架戰機。按照海軍最初的配製標準,包括四十八架j-22或者是j-22b多用途戰鬥機、二十四架j-15b重型戰鬥機、六架zy-1或者zy-1d型艦載預警機(其中一架是備用飛機)、四架y-1c型艦載運輸機、八架qy-1d型艦載固定翼反潛巡邏機與六架z-22多用途直升機(主要執行反潛巡邏任務,也可以執行運輸任務)。
當然,這不是最終配備。
比如在j-32,也就是j-30的艦載型問世之後,將全部取代j-15b,成為艦載航空兵裏最重要的重型戰鬥機。zy-1與zy-1d也會在二零三五年之前,被采用了共型雷達的zy-2艦載預警機取代,而y-1c與qy-1d都會被不久之前完成試飛工作的傾斜旋轉翼飛機取代,至於艦載直升機,則很有可能全部淘汰。
按照海軍航空兵的規劃,到二零三五年之前,“昆侖山”級的艦載機數量將減少到九十架以內。隻有在戰時,艦載航空兵聯隊才會得到增強。如果j-32不能按期服役,海軍很有可能用j-22m全部替代j-22與j-15b,把艦載戰鬥機數量提高到九十架以上,從而全麵提升作戰能力。
隨著“昆侖山”號與“天山”號服役,這兩艘航母成為了中國海軍的中流砥柱。
問題是,在牧浩洋眼中,航母並非艦隊的核心力量,至少在執行進攻性任務的時候,航母的作戰效能已經受到挑戰。
改變,正是那次沒有對外公布的模擬演習。
在演習中,牧浩洋利用新技術打造的艦隊,徹底擊敗了騰耀輝指揮的航母戰鬥群,不管在海戰、還是在對地打擊中,都取得了絕對勝利。也正是這次演習,拉開了海軍裝備技術**的帷幕。
按照牧浩洋的判斷,在未來海戰中,航母仍然無法替代,但是航母的戰術用途,必然發生**性的變化。說得直接一點,艦載航空兵不可否缺,卻不是萬能的,不可能在所有戰鬥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歸根結底,還是技術引發的戰術**。
在未來海戰中,航母將迴歸本色,即主要承擔艦隊防空與遠程打擊任務,艦載航空兵將是主要遠程打擊手段,但是在海戰戰術變革的大背景下,其他輔助性戰艦的地位將得到大幅度提升,特別是各種新式戰艦。隻有合理利用艦隊裏的各種作戰力量,才能用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
事實上,這也是這幾年來,中國海軍發展的重點方向。
正是因為把重點放在了輔助戰艦上,所以在外界看來,中國海軍有點不思進取,甚至在走迴頭路。
至於其中的原因,隻有牧浩洋、騰耀輝等少數幾位海軍高級將領清楚。。.。
.第三十四章中流砥柱
在總參謀部負責海軍裝備建設期間,“昆侖山”級航母是牧浩洋最主要的傑作之一。
從某種意義上講,“昆侖山”級也是牧浩洋與騰耀輝鬥爭的結果。
最初的時候,“昆侖山”級被設計成“長江”級的升級替代品,主要針對“長江”級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適當提高作戰能力,能夠在遠離本土的海域**執行作戰任務,降低對後方支援的要求。
“長江”級服役後,情況發生了變化。
雖然在服役期間,“長江”級完全對得起低廉的造價,特別是在不到五萬噸的排水量之上獲得的強大戰鬥力,但是對海軍來說,中型航母存在的諸對弊端,使其基本上不具備遠洋**作戰能力。
在第一次印度洋戰爭爆發前,這些問題就反映了出來。
受此影響,海軍調整了c2,也就是“昆侖山”級的戰術指標,明確要求把排水量放寬到八萬噸以上。
正是如此,“昆侖山”級成為了大型航母。
在這個階段,牧浩洋並不反對海軍的要求,而是積極支持海軍的提議,在“昆侖山”級的招標審議階段做出了積極貢獻。可以說,沒有他的支持,黃峙博肯定不會批準海軍的“瘋狂計劃”。
要知道,在設計階段,“昆侖山”級的造價就是“長江”級的兩倍。
相對造價成倍增長,航母的綜合作戰能力並沒成倍增長。說得直接一點,“昆侖山”級的綜合作戰能力絕對達不到兩艘“長江”級之和,而且在作戰靈活性上,更是無法與兩艘中型航母相提並論。更重要的是,設計階段隻進行造價評估,而實際建造時,造價肯定會有所提高。
可以說,“昆侖山”級隻有綜合成本上的優勢。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在設計的三十五年服役期中,一艘“昆侖山”級的綜合開支肯定比兩艘“長江”級少得多。別的不說,一艘“昆侖山”級的艦隊與航空兵為四千五百人,比兩艘“長江”級少了近一千人,三十五年的人員開支就能減少上百億元,此外維護成本還能節約數百億元。
在牧浩洋的積極推動下,“昆侖山”級由圖紙變成了實物。
隻是,在建造數量上,牧浩洋與騰耀輝存在巨大分歧。
前麵已經提到,海軍最初計劃分兩批建造八艘“昆侖山”級,將取代“黃帝”號與兩艘“長江”級。
顯然,這樣的“高標準”,不但得不到牧浩洋支持,連黃峙博那關也過不了。
原因很簡單,按照騰耀輝提交的計劃,第二批“昆侖山”級都將在二零三五年之前建成服役,而“長江”級到此時才服役了不到十五年,沒到設計壽命的一半。因為“長江”級是核動力航母,所以不可能出售給其他國家。如果在二零三五年淘汰掉,等於平白無故的損失了幾百億元。
保留兩艘“長江”級的話,就沒有必要建造八艘“昆侖山”級。
從工業生產角度出發,如果分兩批建造八艘“昆侖山”級,則每一批的建造數量都將達到四艘。結果就是,大連造船廠與江南造船廠必須修建第二座船台,需要投入數百億元的巨額資金。作為企業,兩家造船廠不可能為了各建造四艘航母進行如此大的投資,因此要麽讓海軍建造更多的航母,要麽讓海軍分擔擴建費用。從成本角度出發,這兩種解決方法都會增大海軍的負擔。
結果就是,牧浩洋堅持先分兩批建造四艘。
至於是否建造第三批,與牧浩洋基本上沒有什麽關係了。
可以說,牧浩洋在處理這件事的時候,非常有遠見。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他的提議得到采納,即便騰耀輝繼續堅持主見,也不可能建造第三批“昆侖山”級。原因很簡單,等到第二批“昆侖山”級建成,c3項目所需的技術積累基本上完成,海軍沒有理由建造更多的“昆侖山”級。如果建造c3級,因為采用了大量新技術,特別是采用了新式船體,所以前期最多建造兩艘,甚至有可能隻建一艘,在取得成功之後再大規模建造。如此一來,即便到二零三五年之後,海軍也不會按照騰耀輝的規劃大規模建造航母。
當然,這不是說牧浩洋反對建造航母。
隻是在他看來,短期內,特別是在解決周邊問題之前,中國海軍不具備與美國海軍進行全球對抗的基礎,也就沒有必要大規模建造航母,更沒有必要在一型航母上花費太大的力氣與資源。
按照他的想法,至少在c3級完成之前,中國海軍應該保持小步快跑的發展方式。
通過建造多種航母,熟悉航母的建造方式,增強建造工藝,才能打下堅實基礎,在技術成熟之後大規模建造。
這是海軍發展的必要步驟。
更重要的是,這種發展模式,能夠盡可能的利用新技術,更上技術**的步伐。
在“昆侖山”級航母上,這種發展模式帶來的好處體現得非常明確。
比如在“昆侖山”號與“天山”號上,采用了最新研製的防空與末段攔截係統,綜合防空能力比“長江”級提高了三倍,末段反導攔截能力更是提高了十倍以上,是當時世界上綜合防禦能力最強的航母之一。此外還采用了最新研製的電磁彈射器,能在一分鍾內彈射五架戰鬥機。在“秦嶺”號與“太行山”號上,通過調整飛行甲板布局,比如把位於右舷的兩座升降機的位置向後挪動,使航空出動效率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另外還首次配備了最新研製的被動探測雷達。
如果大批量建造的話,很多新技術就無法應用到航母上。
從綜合作戰能力上看,“昆侖山”級超過了前六艘“福特”級,跟後六艘“福特”級旗鼓相當。
在搭載九十六架艦載機的情況下,“昆侖山”號能在一個波次中出動四十八架,並且在艦隊上空保留十二架戰鬥機。如果降低防空戰鬥機數量,並且采用“潮汐作業法”,能在一個波次中出動六十架戰鬥機。如果不考慮出動效率,“昆侖山”級最多能夠搭載一百二十架j-22戰鬥機,或者是八十架j-22與二十四架j-15b、以及其他重型艦載戰鬥機,而且確保在一個波次中最多出動四十八架戰鬥機。
通常情況下,“昆侖山”級的一個艦載航空兵聯隊擁有九十六架戰機。按照海軍最初的配製標準,包括四十八架j-22或者是j-22b多用途戰鬥機、二十四架j-15b重型戰鬥機、六架zy-1或者zy-1d型艦載預警機(其中一架是備用飛機)、四架y-1c型艦載運輸機、八架qy-1d型艦載固定翼反潛巡邏機與六架z-22多用途直升機(主要執行反潛巡邏任務,也可以執行運輸任務)。
當然,這不是最終配備。
比如在j-32,也就是j-30的艦載型問世之後,將全部取代j-15b,成為艦載航空兵裏最重要的重型戰鬥機。zy-1與zy-1d也會在二零三五年之前,被采用了共型雷達的zy-2艦載預警機取代,而y-1c與qy-1d都會被不久之前完成試飛工作的傾斜旋轉翼飛機取代,至於艦載直升機,則很有可能全部淘汰。
按照海軍航空兵的規劃,到二零三五年之前,“昆侖山”級的艦載機數量將減少到九十架以內。隻有在戰時,艦載航空兵聯隊才會得到增強。如果j-32不能按期服役,海軍很有可能用j-22m全部替代j-22與j-15b,把艦載戰鬥機數量提高到九十架以上,從而全麵提升作戰能力。
隨著“昆侖山”號與“天山”號服役,這兩艘航母成為了中國海軍的中流砥柱。
問題是,在牧浩洋眼中,航母並非艦隊的核心力量,至少在執行進攻性任務的時候,航母的作戰效能已經受到挑戰。
改變,正是那次沒有對外公布的模擬演習。
在演習中,牧浩洋利用新技術打造的艦隊,徹底擊敗了騰耀輝指揮的航母戰鬥群,不管在海戰、還是在對地打擊中,都取得了絕對勝利。也正是這次演習,拉開了海軍裝備技術**的帷幕。
按照牧浩洋的判斷,在未來海戰中,航母仍然無法替代,但是航母的戰術用途,必然發生**性的變化。說得直接一點,艦載航空兵不可否缺,卻不是萬能的,不可能在所有戰鬥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歸根結底,還是技術引發的戰術**。
在未來海戰中,航母將迴歸本色,即主要承擔艦隊防空與遠程打擊任務,艦載航空兵將是主要遠程打擊手段,但是在海戰戰術變革的大背景下,其他輔助性戰艦的地位將得到大幅度提升,特別是各種新式戰艦。隻有合理利用艦隊裏的各種作戰力量,才能用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
事實上,這也是這幾年來,中國海軍發展的重點方向。
正是因為把重點放在了輔助戰艦上,所以在外界看來,中國海軍有點不思進取,甚至在走迴頭路。
至於其中的原因,隻有牧浩洋、騰耀輝等少數幾位海軍高級將領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