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四點二十五分,四架突前的j-25中,兩架長機啟動了火控雷達。五秒鍾內,雷達鎖定了目標。隨後,兩架j-25關閉雷達,把獲取的數據輸入pl-12e中程空對空導彈,繼續以每小時一千五百公裏的速度向目標、也就是那架“費爾康”預警機飛去,準備為導彈提供精確引導。
在日常訓練中,j-25飛行員對這套戰術反複操練了上百次,做起來輕車熟路。
能采用這套戰術的,隻有j-25與最新批次的j-20,原因是,隻有這兩種戰鬥機上安裝了新式火控雷達。
在第二次朝鮮戰爭與東海戰爭中,戰鬥機因為使用火控雷達暴露行蹤,成為戰損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便是當時非常先進的f-22a,在空戰中使用火控雷達,也很容易被對方的電子偵察機、或者是戰鬥機上的被動探測裝置發現。東海戰爭後,中國空軍與海軍花了很多力氣來解決這個問題。
最直接的解決辦法,就是為戰鬥機研製一種低可探測性火控雷達。
因為j-25是海軍的主力艦載製空戰鬥機,而j-22在空軍中的主要角色是多用途中型戰鬥機,所以在研製過程中,空軍沒有對j-22提出過高要求,海軍則明確要求為j-25配備低可探測性火控雷達。
這個要求,也正對成飛的胃口。
原因很簡單,中國在國際市場上推銷的主力戰鬥機是j-20,可是這種重型戰鬥機過於昂貴,如果配備最先進的火控雷達,價格更加高昂,有意願從中國購買戰鬥機的國家,基本上都買不起。比如巴基斯坦空軍就多次詢問j-20的價格,也提出了采購意向,結果都因為過於昂貴而放棄。
至於有錢購買j-20的國家,比如中東的石油富國,也多半會選擇f-22a。
為此,要想在國際市場上打開局麵,成飛需要拿出一種大部分國家買得起,性能又不是太差的戰鬥機。
j-22這類中型戰鬥機成了理想選擇。
隻是,在需要購買第四代中型戰鬥機的國家中,大部分沒錢單獨采購製空戰鬥機,要求多用途戰鬥機具備強大的製空作戰能力。這也是洛馬公司在推銷f-35a的時候,首先推出製空型號、又推出製空強化型號的主要原因。
受此影響,在研製j-22的時候,成飛就自籌資金,開發了j-22b,也就是製空強化型。
海軍加入j-22的研製工作後,首先也要求增強製空能力,所以j-25直接以j-22b,而不是空軍的標準型為基礎。
對成飛來說,等於拿海軍的錢開發出了麵向出口市場的j-22b。
當然,j-22b與j-25也有較為明顯的區別,比如沒有安裝著艦與彈射係統,機身與起落架的結構也沒增強,電子設備做了簡化等等。但是不可否認,j-22/j-25係列戰鬥機能夠殺入國際市場,成為f-35係列的最大競爭對手,j-22b居功至偉。後來在推銷j-22b時,成飛還特意宣傳其與j-25的血緣關係,並且在不久之後,推出了j-25b,也就是掛著海軍艦載戰鬥機名號的外銷型戰鬥機。
在j-25上,最值得稱道的,就是南京電子科研所研製的低可探測性相控陣火控雷達。
這種雷達在工作的時候,首先會探測周圍的電磁環境,特別是雷達工作波段內的各種電磁輻射的強度,然後在輻射較強的頻率上工作。如果事先獲取了目標信息,比如由預警機提供的情報,在進行搜索的時候,雷達會根據與目標的距離以最低功率工作,並且以捷變方式在幾個頻段上發射電磁波。
這麽做,最大的好處,就是降低了被敵人發現的概率。
當然,這麽做也有一個極為明顯的缺點,即雷達獲取的目標數據不夠精確,隻能作為導彈的中繼製導指令。如果需要攻擊高機動性目標,還得在導彈進入自主攻擊階段前,由戰鬥機再次啟動火控雷達,以最大功率照射目標,讓導彈獲取精確製導信息,或者由戰鬥機提供精確製導信息。
預警機屬於高機動性目標,所以戰鬥機必須跟進。
毫無疑問,這套雷達肯定價值不菲。
在全球範圍內,隻有洛馬公司推出的f-22c與f-35ablock12批次的戰鬥機上,配備了性能類似的火控雷達,而且銷售價格都高得離譜,連沙特、阿聯酋等靠石油賺得盆滿缽滿的富國都買不起。
因為j-22b的定價本來就比f-35a低一些,所以在對外銷售時,低可探測性火控雷達隻是選擇裝備,即隻有在客戶提出需求後才會配備。直到五年之後,j-25b麵世,才成了標準配備。
還好,中國海軍的所有j-22都配備了低可探測性火控雷達。
主要是j-22的采購量並不大,三支艦載航空兵聯隊總共隻有六十架,算上備用的也隻有一百架。此外,j-22是海軍艦載航空兵的主力製空戰鬥機,要求製空能力超過j-15b,也就沒有必要在雷達上做文章。
僅僅五秒鍾,“費爾康”上的被動探測係統根本沒有做出反應。
因為搜索範圍集中在“費爾康”附近,所以鄰近的印度戰鬥機與日本戰鬥機也沒有截獲j-22發出的雷達信號。
j-22發射導彈時,離“費爾康”隻有一百二十公裏。
這個距離,對pl-12d來說有點遠,可是對pl-12e來說,卻算不上很遠。
雖然在東海戰爭中,pl-12d大展神威,取得了空戰總戰果的百分之三十八,僅比格鬥導彈低了四個百分點,但是中國空軍與海軍對其性能仍然不夠滿意,主要就是最大射程仍然偏低,複雜環境下的抗幹擾能力有限。
pl-12e正是pl-12d的改進型,主要就是換裝了也要到二零二八年底才能量產,裝備部隊就更久遠的事情了。
依靠比衝更大的發動機,pl-12e的最大動力射程達到了一百六十公裏。
迎向攻擊時,最大理論射程超過兩百公裏。
按照西方的標準,pl-12e已經不是中程空對空導彈,而是遠程空對空導彈。
攻擊笨重的預警機,在一百二十公裏處發射導彈,可以說j-25的飛行員非常保守,即便在一百六十公裏處發射導彈,預警機也逃不掉。
在攻擊預警機這類沒有隱身能力的目標時,pl-12e的主動引導距離達到四十公裏。
如果首先采用被動引導模式,還能把主動引導距離提高到六十公裏,在逼近到二十公裏時才轉為主動引導模式。
以當時的情況,j-25其實沒有必要跟進。
印度預警機沒有轉向,甚至沒有把雷達波束集中到j-25所在方向上,表明沒有發現逼近的危險,也就不會進行機動規避,將沿著之前的航向飛行,因此pl-12e完全能自主飛行到預警機附近,然後以被動方式鎖定預警機,在進入自主攻擊階段之前,不需要戰鬥機提供精確製導信息。
四架j-25繼續跟進,隻是為了保險起見。
導彈逼近預警機的時候,預警機上的導彈告警機就能探測到導彈發出的紅外輻射,如果附近有護航戰鬥機,就會進行攔截。根據二部提供的情報,su-30mki配備的r-77具備攔截空對空導彈的能力。雖然這個能力沒有得到實戰證實,誰也不知道r-77在攔截同類導彈時的命中率有多高,但是總歸有這種可能性。如果第一批發射的四枚pl-12e遭到攔截,戰鬥機還能在極近的距離上再次開火。
要想奪取製空權,就得首先打掉敵人的預警機。
不管“費爾康”的性能如何,有沒有能力鎖定j-25,都是最大的威脅,也是價值最高的目標。
事實上,此時已經有足夠的理由相信,“費爾康”的性能並不怎麽樣。
雖然印度空軍宣稱,“費爾康”是純正的以色列技術,中國的kj-2000僅僅利用了以色列技術,所以“費爾康”的探測能力優與kj-2000,能夠發現兩百公裏外的隱身戰鬥機,但是j-25發射導彈時,麵向“費爾康”,距離隻有一百二十公裏。也就是說,“費爾康”對隱身戰鬥機的探測距離還不到一百二十公裏。
這個性能,絕對算不上先進。
早在十多年前,kj-2000就用實戰證明,能夠發現一百五十公裏外的f-22a,而j-25的隱身能力還不如f-22a。根據中國空軍做的測試,kj-2000對j-22的探測距離在二百五十公裏左右,而kj-2000b能達到三百公裏以上。
四點二十七分,距離縮短到八十公裏,“費爾康”才發現了迎麵飛來的j-25。
此時,j-25已經繞過布萊爾港,速度高達每小時一千八百公裏。
為了避開群島上的防空雷達,四架j-25必須繞行。
結果就是,“費爾康”上印度軍官認為那不是中國海軍的戰鬥機,而是之前升空的日本戰鬥機。
為了搞清楚身份,印度軍官發出了敵我識別指令。
顯然,“費爾康”不會收到答複。
與此同時,“費爾康”上的印度軍官向地麵防空中心詢問了f-35b機群的情況,即日本海軍有沒有安排戰鬥機前往布萊爾港北麵。
兩分鍾後,印度軍官得到答複,日本戰鬥機全在布萊爾港東麵。
此時,j-25離“費爾康”僅僅隻有四十公裏了。
因為“費爾康”沒有轉向,四枚pl-12e順利進入自主攻擊階段,以被動搜索模式鎖定了預警機,所以j-25沒有再次啟動火控雷達,而是按照計劃調頭轉向,與留在布萊爾港東麵的機群會合。
這個舉動,讓印度軍官第二次遲疑。
原因很簡單,他認為那四架戰鬥機是f-35b,隻是飛錯了方向,轉向後將前往布萊爾港東麵的防空巡邏區域。
這也不是沒有可能,畢竟日本飛行員對這邊的情況並不熟悉。。.。
.四點二十五分,四架突前的j-25中,兩架長機啟動了火控雷達。五秒鍾內,雷達鎖定了目標。隨後,兩架j-25關閉雷達,把獲取的數據輸入pl-12e中程空對空導彈,繼續以每小時一千五百公裏的速度向目標、也就是那架“費爾康”預警機飛去,準備為導彈提供精確引導。
在日常訓練中,j-25飛行員對這套戰術反複操練了上百次,做起來輕車熟路。
能采用這套戰術的,隻有j-25與最新批次的j-20,原因是,隻有這兩種戰鬥機上安裝了新式火控雷達。
在第二次朝鮮戰爭與東海戰爭中,戰鬥機因為使用火控雷達暴露行蹤,成為戰損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便是當時非常先進的f-22a,在空戰中使用火控雷達,也很容易被對方的電子偵察機、或者是戰鬥機上的被動探測裝置發現。東海戰爭後,中國空軍與海軍花了很多力氣來解決這個問題。
最直接的解決辦法,就是為戰鬥機研製一種低可探測性火控雷達。
因為j-25是海軍的主力艦載製空戰鬥機,而j-22在空軍中的主要角色是多用途中型戰鬥機,所以在研製過程中,空軍沒有對j-22提出過高要求,海軍則明確要求為j-25配備低可探測性火控雷達。
這個要求,也正對成飛的胃口。
原因很簡單,中國在國際市場上推銷的主力戰鬥機是j-20,可是這種重型戰鬥機過於昂貴,如果配備最先進的火控雷達,價格更加高昂,有意願從中國購買戰鬥機的國家,基本上都買不起。比如巴基斯坦空軍就多次詢問j-20的價格,也提出了采購意向,結果都因為過於昂貴而放棄。
至於有錢購買j-20的國家,比如中東的石油富國,也多半會選擇f-22a。
為此,要想在國際市場上打開局麵,成飛需要拿出一種大部分國家買得起,性能又不是太差的戰鬥機。
j-22這類中型戰鬥機成了理想選擇。
隻是,在需要購買第四代中型戰鬥機的國家中,大部分沒錢單獨采購製空戰鬥機,要求多用途戰鬥機具備強大的製空作戰能力。這也是洛馬公司在推銷f-35a的時候,首先推出製空型號、又推出製空強化型號的主要原因。
受此影響,在研製j-22的時候,成飛就自籌資金,開發了j-22b,也就是製空強化型。
海軍加入j-22的研製工作後,首先也要求增強製空能力,所以j-25直接以j-22b,而不是空軍的標準型為基礎。
對成飛來說,等於拿海軍的錢開發出了麵向出口市場的j-22b。
當然,j-22b與j-25也有較為明顯的區別,比如沒有安裝著艦與彈射係統,機身與起落架的結構也沒增強,電子設備做了簡化等等。但是不可否認,j-22/j-25係列戰鬥機能夠殺入國際市場,成為f-35係列的最大競爭對手,j-22b居功至偉。後來在推銷j-22b時,成飛還特意宣傳其與j-25的血緣關係,並且在不久之後,推出了j-25b,也就是掛著海軍艦載戰鬥機名號的外銷型戰鬥機。
在j-25上,最值得稱道的,就是南京電子科研所研製的低可探測性相控陣火控雷達。
這種雷達在工作的時候,首先會探測周圍的電磁環境,特別是雷達工作波段內的各種電磁輻射的強度,然後在輻射較強的頻率上工作。如果事先獲取了目標信息,比如由預警機提供的情報,在進行搜索的時候,雷達會根據與目標的距離以最低功率工作,並且以捷變方式在幾個頻段上發射電磁波。
這麽做,最大的好處,就是降低了被敵人發現的概率。
當然,這麽做也有一個極為明顯的缺點,即雷達獲取的目標數據不夠精確,隻能作為導彈的中繼製導指令。如果需要攻擊高機動性目標,還得在導彈進入自主攻擊階段前,由戰鬥機再次啟動火控雷達,以最大功率照射目標,讓導彈獲取精確製導信息,或者由戰鬥機提供精確製導信息。
預警機屬於高機動性目標,所以戰鬥機必須跟進。
毫無疑問,這套雷達肯定價值不菲。
在全球範圍內,隻有洛馬公司推出的f-22c與f-35ablock12批次的戰鬥機上,配備了性能類似的火控雷達,而且銷售價格都高得離譜,連沙特、阿聯酋等靠石油賺得盆滿缽滿的富國都買不起。
因為j-22b的定價本來就比f-35a低一些,所以在對外銷售時,低可探測性火控雷達隻是選擇裝備,即隻有在客戶提出需求後才會配備。直到五年之後,j-25b麵世,才成了標準配備。
還好,中國海軍的所有j-22都配備了低可探測性火控雷達。
主要是j-22的采購量並不大,三支艦載航空兵聯隊總共隻有六十架,算上備用的也隻有一百架。此外,j-22是海軍艦載航空兵的主力製空戰鬥機,要求製空能力超過j-15b,也就沒有必要在雷達上做文章。
僅僅五秒鍾,“費爾康”上的被動探測係統根本沒有做出反應。
因為搜索範圍集中在“費爾康”附近,所以鄰近的印度戰鬥機與日本戰鬥機也沒有截獲j-22發出的雷達信號。
j-22發射導彈時,離“費爾康”隻有一百二十公裏。
這個距離,對pl-12d來說有點遠,可是對pl-12e來說,卻算不上很遠。
雖然在東海戰爭中,pl-12d大展神威,取得了空戰總戰果的百分之三十八,僅比格鬥導彈低了四個百分點,但是中國空軍與海軍對其性能仍然不夠滿意,主要就是最大射程仍然偏低,複雜環境下的抗幹擾能力有限。
pl-12e正是pl-12d的改進型,主要就是換裝了也要到二零二八年底才能量產,裝備部隊就更久遠的事情了。
依靠比衝更大的發動機,pl-12e的最大動力射程達到了一百六十公裏。
迎向攻擊時,最大理論射程超過兩百公裏。
按照西方的標準,pl-12e已經不是中程空對空導彈,而是遠程空對空導彈。
攻擊笨重的預警機,在一百二十公裏處發射導彈,可以說j-25的飛行員非常保守,即便在一百六十公裏處發射導彈,預警機也逃不掉。
在攻擊預警機這類沒有隱身能力的目標時,pl-12e的主動引導距離達到四十公裏。
如果首先采用被動引導模式,還能把主動引導距離提高到六十公裏,在逼近到二十公裏時才轉為主動引導模式。
以當時的情況,j-25其實沒有必要跟進。
印度預警機沒有轉向,甚至沒有把雷達波束集中到j-25所在方向上,表明沒有發現逼近的危險,也就不會進行機動規避,將沿著之前的航向飛行,因此pl-12e完全能自主飛行到預警機附近,然後以被動方式鎖定預警機,在進入自主攻擊階段之前,不需要戰鬥機提供精確製導信息。
四架j-25繼續跟進,隻是為了保險起見。
導彈逼近預警機的時候,預警機上的導彈告警機就能探測到導彈發出的紅外輻射,如果附近有護航戰鬥機,就會進行攔截。根據二部提供的情報,su-30mki配備的r-77具備攔截空對空導彈的能力。雖然這個能力沒有得到實戰證實,誰也不知道r-77在攔截同類導彈時的命中率有多高,但是總歸有這種可能性。如果第一批發射的四枚pl-12e遭到攔截,戰鬥機還能在極近的距離上再次開火。
要想奪取製空權,就得首先打掉敵人的預警機。
不管“費爾康”的性能如何,有沒有能力鎖定j-25,都是最大的威脅,也是價值最高的目標。
事實上,此時已經有足夠的理由相信,“費爾康”的性能並不怎麽樣。
雖然印度空軍宣稱,“費爾康”是純正的以色列技術,中國的kj-2000僅僅利用了以色列技術,所以“費爾康”的探測能力優與kj-2000,能夠發現兩百公裏外的隱身戰鬥機,但是j-25發射導彈時,麵向“費爾康”,距離隻有一百二十公裏。也就是說,“費爾康”對隱身戰鬥機的探測距離還不到一百二十公裏。
這個性能,絕對算不上先進。
早在十多年前,kj-2000就用實戰證明,能夠發現一百五十公裏外的f-22a,而j-25的隱身能力還不如f-22a。根據中國空軍做的測試,kj-2000對j-22的探測距離在二百五十公裏左右,而kj-2000b能達到三百公裏以上。
四點二十七分,距離縮短到八十公裏,“費爾康”才發現了迎麵飛來的j-25。
此時,j-25已經繞過布萊爾港,速度高達每小時一千八百公裏。
為了避開群島上的防空雷達,四架j-25必須繞行。
結果就是,“費爾康”上印度軍官認為那不是中國海軍的戰鬥機,而是之前升空的日本戰鬥機。
為了搞清楚身份,印度軍官發出了敵我識別指令。
顯然,“費爾康”不會收到答複。
與此同時,“費爾康”上的印度軍官向地麵防空中心詢問了f-35b機群的情況,即日本海軍有沒有安排戰鬥機前往布萊爾港北麵。
兩分鍾後,印度軍官得到答複,日本戰鬥機全在布萊爾港東麵。
此時,j-25離“費爾康”僅僅隻有四十公裏了。
因為“費爾康”沒有轉向,四枚pl-12e順利進入自主攻擊階段,以被動搜索模式鎖定了預警機,所以j-25沒有再次啟動火控雷達,而是按照計劃調頭轉向,與留在布萊爾港東麵的機群會合。
這個舉動,讓印度軍官第二次遲疑。
原因很簡單,他認為那四架戰鬥機是f-35b,隻是飛錯了方向,轉向後將前往布萊爾港東麵的防空巡邏區域。
這也不是沒有可能,畢竟日本飛行員對這邊的情況並不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