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進行第二輪電磁打擊之前,所有人都在等待牧浩洋的消息。
牧浩洋覺得有點冤枉,因為他現在做的事情,幾乎與特種作戰無關,或者說沒有直接關係。
反擊開始之前,牧浩洋按照修訂過後的作戰計劃,給參與作戰行動的三支特種部隊安排了第一個任務:搜索聯軍的作戰飛機。
看上去,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特種部隊再厲害,也隻能在地麵上活動。監視停在地麵的飛機不算什麽,可是要搜索天上的飛機,肯定非常困難。
隻是,誌願軍已經做了已經幾乎沒人敢想的事情,不在乎再做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為了讓特種部隊完成任務,牧浩洋特別安排了幾支人民軍,把一些至關重要的特種作戰裝備送了過去。
這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種。
一是小型被動雷達。從外觀上看,小型被動雷達與可以由單兵攜帶的反炮兵雷達非常相似,最大的區別就是采用了由記憶合金製成的天線。在完全展開的狀態下,天線直徑超過兩米,能夠被動接收幾乎所有飛機發出的電磁信號,比如雷達、通信電台、戰術數據鏈、甚至是敵我識別器發出的信號。
二是多頻譜光學攝像機。這種攝像機不但能夠拍攝可見光照片,還能拍攝紅外線與紫外線照片,並且重疊顯示在計算機屏幕上,加上高達三千萬像素的分辨率,足以拍攝數公裏之外的目標。因為紫外線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受雲層的影響非常小,所以可以用來搜索那些在雲層上方的飛機。
三是聲響偵聽器。說得簡單一點,就是一台簡化了的聽音器。
綜合利用這三種設備,特種兵就能在地麵上發現數千米、甚至上萬米高空中的飛機,至少能夠確定這些飛機是否在空中盤旋。
做到這一點後,接下來的事情就非常簡單了。
上百支特種小分隊分散在整個戰場上,間隔距離為三十公裏,足以監視北緯三十九度線附近的整條戰線。發現所在區域有聯軍的戰鬥機之後,特種兵隻需要做一件事:在地麵點燃一個直徑兩米的火圈。
一切順利的話,半分鍾之內,從戰場上空經過的偵察衛星就能拍下特種兵做出的記號。
照片發迴來之後,情報參謀隻需要確定哪些區域有標記。
牧浩洋要做的,就是把特種部隊發迴來的消息交給戚凱威,讓陸軍的電磁戰部隊投入戰鬥。
在這套作戰體係中,牧浩洋並不是最關鍵的一環。
如果不是需要有人來做這些工作,牧浩洋更願意到前線去,與龐躍龍一同在敵後戰場上弄個痛快。
當然,在司令部,牧浩洋也學到了很多東西。
參與作戰策劃之後,牧浩洋最深刻的認識就是,恰當的戰術,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彌補裝備的不足,更能彌補技術上的差距。也隻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充分體現參謀的重要性,特別是想像力的重要性。
在此之前,誰也沒有想到,戚凱威竟然會用這麽簡單的戰術來對付美軍。
也許,連黃峙博都沒有想到。
這些都不重要,至少戚凱威想到了,而且把想法變成了行動。
在無人駕駛戰鬥機出動大約一個小時,也就是聯軍的空中攔截即將結束的時候,戚凱威拿到了所有特種小分隊的“偵察報告”。
沒必要再等下去了,時機已經成熟。
在空軍登場之後,沉默了一個多月的陸軍終於獲得了第一次表演機會。
似乎是冥冥中有所安排,首先登上戰鬥崗位的,正是中國陸軍的驕傲,也是中國陸軍最值得稱道的力量:炮兵。
與美軍不同,因為從不寄希望於空中力量,加上長期受“大陸軍主義”影響,中國陸軍非常重視自身火力,而陸軍的火力部隊就是炮兵。如果不是二炮是**兵種,還得把導彈部隊算上。
在中國陸軍中,炮兵所占比重超過了百分之三十。
這個比例,遠遠高於全球平均水準,也遠遠超過了美軍。
在一些野戰部隊,炮兵所占比重甚至超過了百分之三十五。比如在號稱“東北虎”的第三十九集團軍中,炮兵部隊的總編製接近一萬人,相當於集團軍總兵力的百分之三十七,遠超過裝甲兵與步兵。
規模龐大的炮兵,自然需要性能先進的火炮。
嚴格說來,中國陸軍的主戰裝備並不落後,比如99式與99改式主戰坦克就不比美軍的m1a1與m1a2差,而且輕了十多噸,戰場適應能力更強。如果比造價的話,一輛m1a2相當於四輛99改,而在戰場上,一輛m1a2絕對不是四輛99改的對手。
在炮兵方麵,中國陸軍的優勢更加明顯。
從身管火炮到火箭炮,中國陸軍幾乎擁有全世界最先進的裝備,戰鬥力更是首屈一指。
這次登場的,正是讓中國陸軍引以為傲的遠程火箭炮。
全世界範圍,隻有三個國家能夠研製生產遠程火箭炮,一是美國、二是俄羅斯、三是中國。美國的代表就是m270,其最新改進型的最大射程已經達到兩百公裏,即便是大規模量產的新式火箭彈也能打到一百二十公裏之外。俄羅斯的代表是“颶風”,其三百毫米火箭彈的射程在七十公裏以上,改進型號稱能打到一百五十公裏之外。中國代表則是ws,即“衛士”係列火箭炮,其中ws-1三百二十毫米火箭炮的最大射程已經達到一百八十公裏,足以飛躍台灣海峽,而口徑更大的ws-2型火箭炮的最大射程甚至號稱四百八十公裏,超越了很多短程彈道導彈。
在戰場上,這些火箭炮絕對是“戰爭之神”。
隻是,這次它們打擊的不是地麵目標,而是空中目標。
因為ws-2沒有進入量產階段,隻小規模生產了幾十門,由陸軍進行作戰測試,所以參戰的主力是已經大規模量產,裝備規模超過三百門的ws-1,準確的說,應該是增程改進後的ws-1b。
每門火箭炮有四具身管,能夠一次發射四枚火箭彈。
作戰時,一般以連為單位,一個連至少擁有六門火箭炮,能夠在一次齊射中發射二十四枚火箭彈。
為了提高打擊效率,這次也以連為單位投入戰鬥,隻是每次隻有一門火箭炮開火。
與無人駕駛戰鬥機一樣,火箭彈攜帶的也是電磁戰鬥部。
不同的是,火箭彈做了全麵改造。
ws-1b型火箭彈能夠攜帶一百五十公斤重的戰鬥部,而一具破壞半徑為二十公裏的電磁戰鬥部的重量還不到一百公斤,所以在減輕了戰鬥部質量之後,可以攜帶更多燃料,也就能夠大幅度提高射程。
按照誌願軍的測試,這種編號ws-1bx的特種火箭彈的最大射程超過二百五十公裏。
這個射程,足以覆蓋整個戰場。
為了確保攻擊的準確性,ws-1bx均采用了慣性彈道修正係統,即火箭彈在飛行途中可以修正彈道。因為電磁戰鬥部是麵殺傷武器,不需要過分強調精度,所以沒有必要采用末段製導係統。
在眾多改造中,最大的麻煩是避免火箭彈相互影響。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前一枚火箭彈的電磁戰鬥部摧毀後麵火箭彈的控製係統,使後麵的火箭彈無法引爆。
工程師想出了一個非常巧妙的解決辦法,即采用時間引信,在火箭彈發射的時候,裝定戰鬥部的引爆時間,然後使戰鬥部處於全電磁屏蔽狀態,不受外界影響,也就不會被其他火箭摧毀。
這樣一來,就能一次向同一區域發射多枚火箭彈,確保徹底消滅敵人。
必須承認,戚凱威確實心狠手辣。
別說多枚火箭彈,隻要有一枚火箭彈在聯軍戰鬥機群附近引爆,恐怖的電磁威力就已經夠聯軍飛機喝一壺了。隻是誰也無法保證所有火箭彈都能正常引爆,不會出現臭彈,所以戚凱威“很有必要”地增強了打擊力度,用數量提高成功率。
向同一區域發射四枚火箭彈,足夠保證攻擊得手了。
有四十個炮兵連參戰,在戚凱威下達命令之後,四十門火箭炮在半分鍾之內陸續發射了火箭彈。
雖然火箭彈屬於低可探測性目標,但是其彈道高達二十多公裏。
幾秒鍾後,聯軍發出了導彈襲擊警報。
顯然,聯軍把分散發射的一百多枚火箭彈當成了短程彈道導彈。
隻是,火箭彈攻擊還沒有結束。
一分鍾後,又有四十門火箭炮發射了火箭彈。
第三輪打擊稍微晚了一點,而且隻有二十四門火箭炮投入戰鬥。
到此,誌願軍分別向發現了聯軍戰鬥機的區域各發射了兩批火箭彈,把打擊力度提高了整整一倍。
這個時候,聯軍也做出了正確判斷,升空的不是彈道導彈,而是遠程火箭彈。
誌願軍發動地麵進攻了?
聯軍指揮官非常驚訝,等到算出火箭彈的彈著點之後,就更加驚訝了。因為這些火箭彈的彈著點附近都沒有聯軍的地麵部隊,很多還在戰線北麵,如果落地的話,挨炸的不是聯軍地麵部隊,而是人民軍。
誌願軍想幹什麽?
想到剛剛飛來的無人駕駛戰鬥機,以及誌願軍以前用彈道導彈做的好事,聯軍指揮官出了一身冷汗。
那些火箭彈不是彈道導彈,卻承擔著與彈道導彈一樣的任務。
火箭彈打擊的不是地麵目標,而是在空中盤旋的作戰飛機!
.進行第二輪電磁打擊之前,所有人都在等待牧浩洋的消息。
牧浩洋覺得有點冤枉,因為他現在做的事情,幾乎與特種作戰無關,或者說沒有直接關係。
反擊開始之前,牧浩洋按照修訂過後的作戰計劃,給參與作戰行動的三支特種部隊安排了第一個任務:搜索聯軍的作戰飛機。
看上去,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特種部隊再厲害,也隻能在地麵上活動。監視停在地麵的飛機不算什麽,可是要搜索天上的飛機,肯定非常困難。
隻是,誌願軍已經做了已經幾乎沒人敢想的事情,不在乎再做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為了讓特種部隊完成任務,牧浩洋特別安排了幾支人民軍,把一些至關重要的特種作戰裝備送了過去。
這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種。
一是小型被動雷達。從外觀上看,小型被動雷達與可以由單兵攜帶的反炮兵雷達非常相似,最大的區別就是采用了由記憶合金製成的天線。在完全展開的狀態下,天線直徑超過兩米,能夠被動接收幾乎所有飛機發出的電磁信號,比如雷達、通信電台、戰術數據鏈、甚至是敵我識別器發出的信號。
二是多頻譜光學攝像機。這種攝像機不但能夠拍攝可見光照片,還能拍攝紅外線與紫外線照片,並且重疊顯示在計算機屏幕上,加上高達三千萬像素的分辨率,足以拍攝數公裏之外的目標。因為紫外線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受雲層的影響非常小,所以可以用來搜索那些在雲層上方的飛機。
三是聲響偵聽器。說得簡單一點,就是一台簡化了的聽音器。
綜合利用這三種設備,特種兵就能在地麵上發現數千米、甚至上萬米高空中的飛機,至少能夠確定這些飛機是否在空中盤旋。
做到這一點後,接下來的事情就非常簡單了。
上百支特種小分隊分散在整個戰場上,間隔距離為三十公裏,足以監視北緯三十九度線附近的整條戰線。發現所在區域有聯軍的戰鬥機之後,特種兵隻需要做一件事:在地麵點燃一個直徑兩米的火圈。
一切順利的話,半分鍾之內,從戰場上空經過的偵察衛星就能拍下特種兵做出的記號。
照片發迴來之後,情報參謀隻需要確定哪些區域有標記。
牧浩洋要做的,就是把特種部隊發迴來的消息交給戚凱威,讓陸軍的電磁戰部隊投入戰鬥。
在這套作戰體係中,牧浩洋並不是最關鍵的一環。
如果不是需要有人來做這些工作,牧浩洋更願意到前線去,與龐躍龍一同在敵後戰場上弄個痛快。
當然,在司令部,牧浩洋也學到了很多東西。
參與作戰策劃之後,牧浩洋最深刻的認識就是,恰當的戰術,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彌補裝備的不足,更能彌補技術上的差距。也隻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充分體現參謀的重要性,特別是想像力的重要性。
在此之前,誰也沒有想到,戚凱威竟然會用這麽簡單的戰術來對付美軍。
也許,連黃峙博都沒有想到。
這些都不重要,至少戚凱威想到了,而且把想法變成了行動。
在無人駕駛戰鬥機出動大約一個小時,也就是聯軍的空中攔截即將結束的時候,戚凱威拿到了所有特種小分隊的“偵察報告”。
沒必要再等下去了,時機已經成熟。
在空軍登場之後,沉默了一個多月的陸軍終於獲得了第一次表演機會。
似乎是冥冥中有所安排,首先登上戰鬥崗位的,正是中國陸軍的驕傲,也是中國陸軍最值得稱道的力量:炮兵。
與美軍不同,因為從不寄希望於空中力量,加上長期受“大陸軍主義”影響,中國陸軍非常重視自身火力,而陸軍的火力部隊就是炮兵。如果不是二炮是**兵種,還得把導彈部隊算上。
在中國陸軍中,炮兵所占比重超過了百分之三十。
這個比例,遠遠高於全球平均水準,也遠遠超過了美軍。
在一些野戰部隊,炮兵所占比重甚至超過了百分之三十五。比如在號稱“東北虎”的第三十九集團軍中,炮兵部隊的總編製接近一萬人,相當於集團軍總兵力的百分之三十七,遠超過裝甲兵與步兵。
規模龐大的炮兵,自然需要性能先進的火炮。
嚴格說來,中國陸軍的主戰裝備並不落後,比如99式與99改式主戰坦克就不比美軍的m1a1與m1a2差,而且輕了十多噸,戰場適應能力更強。如果比造價的話,一輛m1a2相當於四輛99改,而在戰場上,一輛m1a2絕對不是四輛99改的對手。
在炮兵方麵,中國陸軍的優勢更加明顯。
從身管火炮到火箭炮,中國陸軍幾乎擁有全世界最先進的裝備,戰鬥力更是首屈一指。
這次登場的,正是讓中國陸軍引以為傲的遠程火箭炮。
全世界範圍,隻有三個國家能夠研製生產遠程火箭炮,一是美國、二是俄羅斯、三是中國。美國的代表就是m270,其最新改進型的最大射程已經達到兩百公裏,即便是大規模量產的新式火箭彈也能打到一百二十公裏之外。俄羅斯的代表是“颶風”,其三百毫米火箭彈的射程在七十公裏以上,改進型號稱能打到一百五十公裏之外。中國代表則是ws,即“衛士”係列火箭炮,其中ws-1三百二十毫米火箭炮的最大射程已經達到一百八十公裏,足以飛躍台灣海峽,而口徑更大的ws-2型火箭炮的最大射程甚至號稱四百八十公裏,超越了很多短程彈道導彈。
在戰場上,這些火箭炮絕對是“戰爭之神”。
隻是,這次它們打擊的不是地麵目標,而是空中目標。
因為ws-2沒有進入量產階段,隻小規模生產了幾十門,由陸軍進行作戰測試,所以參戰的主力是已經大規模量產,裝備規模超過三百門的ws-1,準確的說,應該是增程改進後的ws-1b。
每門火箭炮有四具身管,能夠一次發射四枚火箭彈。
作戰時,一般以連為單位,一個連至少擁有六門火箭炮,能夠在一次齊射中發射二十四枚火箭彈。
為了提高打擊效率,這次也以連為單位投入戰鬥,隻是每次隻有一門火箭炮開火。
與無人駕駛戰鬥機一樣,火箭彈攜帶的也是電磁戰鬥部。
不同的是,火箭彈做了全麵改造。
ws-1b型火箭彈能夠攜帶一百五十公斤重的戰鬥部,而一具破壞半徑為二十公裏的電磁戰鬥部的重量還不到一百公斤,所以在減輕了戰鬥部質量之後,可以攜帶更多燃料,也就能夠大幅度提高射程。
按照誌願軍的測試,這種編號ws-1bx的特種火箭彈的最大射程超過二百五十公裏。
這個射程,足以覆蓋整個戰場。
為了確保攻擊的準確性,ws-1bx均采用了慣性彈道修正係統,即火箭彈在飛行途中可以修正彈道。因為電磁戰鬥部是麵殺傷武器,不需要過分強調精度,所以沒有必要采用末段製導係統。
在眾多改造中,最大的麻煩是避免火箭彈相互影響。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前一枚火箭彈的電磁戰鬥部摧毀後麵火箭彈的控製係統,使後麵的火箭彈無法引爆。
工程師想出了一個非常巧妙的解決辦法,即采用時間引信,在火箭彈發射的時候,裝定戰鬥部的引爆時間,然後使戰鬥部處於全電磁屏蔽狀態,不受外界影響,也就不會被其他火箭摧毀。
這樣一來,就能一次向同一區域發射多枚火箭彈,確保徹底消滅敵人。
必須承認,戚凱威確實心狠手辣。
別說多枚火箭彈,隻要有一枚火箭彈在聯軍戰鬥機群附近引爆,恐怖的電磁威力就已經夠聯軍飛機喝一壺了。隻是誰也無法保證所有火箭彈都能正常引爆,不會出現臭彈,所以戚凱威“很有必要”地增強了打擊力度,用數量提高成功率。
向同一區域發射四枚火箭彈,足夠保證攻擊得手了。
有四十個炮兵連參戰,在戚凱威下達命令之後,四十門火箭炮在半分鍾之內陸續發射了火箭彈。
雖然火箭彈屬於低可探測性目標,但是其彈道高達二十多公裏。
幾秒鍾後,聯軍發出了導彈襲擊警報。
顯然,聯軍把分散發射的一百多枚火箭彈當成了短程彈道導彈。
隻是,火箭彈攻擊還沒有結束。
一分鍾後,又有四十門火箭炮發射了火箭彈。
第三輪打擊稍微晚了一點,而且隻有二十四門火箭炮投入戰鬥。
到此,誌願軍分別向發現了聯軍戰鬥機的區域各發射了兩批火箭彈,把打擊力度提高了整整一倍。
這個時候,聯軍也做出了正確判斷,升空的不是彈道導彈,而是遠程火箭彈。
誌願軍發動地麵進攻了?
聯軍指揮官非常驚訝,等到算出火箭彈的彈著點之後,就更加驚訝了。因為這些火箭彈的彈著點附近都沒有聯軍的地麵部隊,很多還在戰線北麵,如果落地的話,挨炸的不是聯軍地麵部隊,而是人民軍。
誌願軍想幹什麽?
想到剛剛飛來的無人駕駛戰鬥機,以及誌願軍以前用彈道導彈做的好事,聯軍指揮官出了一身冷汗。
那些火箭彈不是彈道導彈,卻承擔著與彈道導彈一樣的任務。
火箭彈打擊的不是地麵目標,而是在空中盤旋的作戰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