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內城遠無外城高大,卻建在通往身後秦嶺的要道之上,自成一體。
太守楊仲正和南宮劍說話間,從內城樓下,上來五人。
為首一人,身材偉岸,錦衣素服,卻是驚濤堂堂主諸葛驚濤,隻是少了腰上兩把短戟。
他身後跟著四人。
其中兩人,是驚濤堂的大將,鎖鏈吳德旺和銅錘巴爾圖,風塵仆仆,飽經風霜。
另外兩人一胖一瘦,都身穿普通士卒裝扮。
那胖子麵色白淨,皮滾肉圓,腰間插著一把蛇一樣的怪劍。
另一人身材嬌小,赤手空拳,低著頭,陰影之下看不清本來麵目。
太守楊仲認得諸葛驚濤,匆忙行禮:
“諸葛堂主有禮了,你們怎會趕來這兒,卻正好碰上這場戰事?”
諸葛驚濤迴禮道:
“聽聞匈奴進犯中原,我驚濤堂豈能坐視不管?”
“原本我帶著下屬就在不遠處辦案,見到潼關狼煙四起,知道戰事緊急,便趕來相助,希望太守大人莫要見外。”
南宮劍也知道驚濤堂的大名,同諸葛驚濤帶來的人紛紛見禮。
諸葛驚濤非常同意南宮劍的意見。
“南宮將軍有膽有魄。”
“前麵咽喉要道正是匈奴人無法逾越的險要之地,我可以派手下協助將軍一同把守。”
他說完,將手一招,身後四人拱手得令。
太守楊仲和南宮劍大喜,點了一千人馬,由南宮劍率領,趁匈奴大軍未到,一起去往城前要道駐防。
原來諸葛驚濤一行,在天堂有路找到了出口,躲過了牡丹塢的浩劫,接到冥王手令,先行趕往潼關,正好趕上匈奴攻城。
諸葛驚濤讓劍如蛇古萬和紅裙豔刀沐仙兒易容改裝,帶著鎖鏈銅錘,騙過了太守楊仲的信任。
他派身後四人跟著南宮劍去了要道,此時站在太守楊仲身旁,一臉冷笑……。
京都大將費允年,率領三千人馬,離開京城,星夜行軍,趕往潼關救援。
一路上百姓流離失所,紛紛往後方逃難。
清晨,離潼關四十裏開外,費允年望見前方狼煙滾滾,不由得快馬加鞭。
他一邊急行軍,一邊對左右將士說道:
“前方升起狼煙,潼關已經遭到了匈奴進犯,各位將士隨我速去增援。”
正午時分,他們的軍隊轉過一個山坳,隻見數十名丟盔卸甲的守城士卒,抱頭鼠竄,狼狽不堪,從遠方奔襲而來。
“怎麽?我到底還是來晚了?”
費允年大感戰事不利,捉住一個士兵問話:
“潼關城現在是什麽情況?”
那士兵負了肩傷,焦頭爛額,哭著答道:
“匈奴大軍一早攻城,現在潼關內外城池都已經被攻破了……。”
費允年大驚失色。
“匈奴一早攻城,爾等隻半天時日就被攻破?”
“潼關占有天險,是抵禦賊寇的最佳屏障,如何能被輕易攻破?”
“鎮守潼關的大將楊仲,就算再不濟,隻要於絕壁險要之道駐守人馬,匈奴縱有千軍萬馬也輕易不能越過。”
“你們剛剛升起狼煙,我大軍還未趕到,這潼關就失了守?卻是為何?”
那士卒垂淚道:
“迴稟大人,今日鄭擒虎將軍戰死,失了外城。”
“南宮劍將軍率隊在要道駐防,卻不料軍隊裏麵出了奸細,裏應外合,攻破險要之道,南宮劍將軍也身首異處。”
“楊仲太守原本還想在內城殊死抵抗,卻也被奸細捉為人質,潼關這才失手。”
聽完,大將費允年仰天長歎:
“唉……,到底仍是來遲一步……。”
“好好的鎮守潼關,怎會有奸細混入?”
士卒哭訴道:
“是驚濤堂的人,由諸葛驚濤率領。”
“他們不知怎地背叛了朝廷,卻投靠了匈奴賊寇。”
費允年怒道:
“黃尚書早已揭發了驚濤堂諸葛驚濤的罪行,天子卻未加重視,被他逃了出來,卻來到這裏向外族賊寇獻媚,真是可恥可恨。”
他叫手下聚集從潼關城逃出來的敗軍,整頓人馬,安營紮寨,派出探子繼續往潼關探聽消息。
不多時,探子迴報,果如敗軍所說,潼關城被奸細裏應外合獻予匈奴,太守楊仲被生擒,其餘士卒幾乎死傷殆盡,僅有數百人突圍。
匈奴單於在城內大宴諸王,休整人馬,似乎還沒有繼續進軍的勢頭。
潼關城後,除了秦嶺山地,再無天險。
潼關失守,京城隨時暴露在匈奴人的鐵騎之下。
費允年手上雖然隻有三千人馬,但情知事態緊急,不敢再退,就地防禦,派人火速往京城告急。
他見這片山地倒還有幾分險要,命人守住水源和高處,砍伐樹木,堵塞要道,以便阻止匈奴繼續南下。
費允年是兵部尚書黃偉鴻親自向天子舉薦的大將,自然有過人之處。
他臨危不懼,居然將三千將士調動得井井有條,僅半日功夫便在險要之地,搭建好三座連營,營前布滿荊棘,嚴陣以待。
潼關失守,援軍就地駐防的消息不脛而走。
黃昏時分,有數位僧人來訪,也是欲救助潼關未得,特來投軍。
費允年起身相迎,見來者居然是少林高僧。
少林寺得百裏求賢親自到訪,得知匈奴犯境,當下派遣達摩院高僧了無,戒律院高僧了缺,帶著武僧天龍和一眾好手前往潼關助陣。
這群人行至半路,得知潼關失守,朝廷援軍隻能在半路駐防,便改道前來。
費允年剛剛安頓好少林高僧,又有俠士到來。
這一次來的是武當諸俠,由武當掌門華陽真人親自率隊,武當六俠來了五人。
費允年見武林中的泰山北鬥心係戰事,少林和武當紛紛派高手助戰,心中稍安。
當夜,又有數位武林中人前來投軍,為首一人竟然是耄耋之年的清風觀主百裏求賢。
他帶著坐下弟子粗茶、淡飯和清湯幾位道長,雷有同、慕容緣和餘震白等眾人,也來到費允年的軍中。
這一路上憑著百裏求賢的號召力,還有許多俠士仍在路上。
據說點蒼派聽說李世遇難,植敬堂好生悲憤,特意派了點蒼好手也來助陣,隻是路途遙遠,尚未抵達。
費允年一下子見到如此多的江湖名俠,軍營中憑空增添了這麽多的武林高手助他防守,連聲稱謝。
百裏求賢胡須抖動,忿忿不平地說道:
“諸葛驚濤,賣主求榮,實為我朝之恥,下次見了,定不輕饒。”
匈奴大軍,士氣正旺,豈能止步於潼關,一場攻防大戰,一觸即發。
太守楊仲正和南宮劍說話間,從內城樓下,上來五人。
為首一人,身材偉岸,錦衣素服,卻是驚濤堂堂主諸葛驚濤,隻是少了腰上兩把短戟。
他身後跟著四人。
其中兩人,是驚濤堂的大將,鎖鏈吳德旺和銅錘巴爾圖,風塵仆仆,飽經風霜。
另外兩人一胖一瘦,都身穿普通士卒裝扮。
那胖子麵色白淨,皮滾肉圓,腰間插著一把蛇一樣的怪劍。
另一人身材嬌小,赤手空拳,低著頭,陰影之下看不清本來麵目。
太守楊仲認得諸葛驚濤,匆忙行禮:
“諸葛堂主有禮了,你們怎會趕來這兒,卻正好碰上這場戰事?”
諸葛驚濤迴禮道:
“聽聞匈奴進犯中原,我驚濤堂豈能坐視不管?”
“原本我帶著下屬就在不遠處辦案,見到潼關狼煙四起,知道戰事緊急,便趕來相助,希望太守大人莫要見外。”
南宮劍也知道驚濤堂的大名,同諸葛驚濤帶來的人紛紛見禮。
諸葛驚濤非常同意南宮劍的意見。
“南宮將軍有膽有魄。”
“前麵咽喉要道正是匈奴人無法逾越的險要之地,我可以派手下協助將軍一同把守。”
他說完,將手一招,身後四人拱手得令。
太守楊仲和南宮劍大喜,點了一千人馬,由南宮劍率領,趁匈奴大軍未到,一起去往城前要道駐防。
原來諸葛驚濤一行,在天堂有路找到了出口,躲過了牡丹塢的浩劫,接到冥王手令,先行趕往潼關,正好趕上匈奴攻城。
諸葛驚濤讓劍如蛇古萬和紅裙豔刀沐仙兒易容改裝,帶著鎖鏈銅錘,騙過了太守楊仲的信任。
他派身後四人跟著南宮劍去了要道,此時站在太守楊仲身旁,一臉冷笑……。
京都大將費允年,率領三千人馬,離開京城,星夜行軍,趕往潼關救援。
一路上百姓流離失所,紛紛往後方逃難。
清晨,離潼關四十裏開外,費允年望見前方狼煙滾滾,不由得快馬加鞭。
他一邊急行軍,一邊對左右將士說道:
“前方升起狼煙,潼關已經遭到了匈奴進犯,各位將士隨我速去增援。”
正午時分,他們的軍隊轉過一個山坳,隻見數十名丟盔卸甲的守城士卒,抱頭鼠竄,狼狽不堪,從遠方奔襲而來。
“怎麽?我到底還是來晚了?”
費允年大感戰事不利,捉住一個士兵問話:
“潼關城現在是什麽情況?”
那士兵負了肩傷,焦頭爛額,哭著答道:
“匈奴大軍一早攻城,現在潼關內外城池都已經被攻破了……。”
費允年大驚失色。
“匈奴一早攻城,爾等隻半天時日就被攻破?”
“潼關占有天險,是抵禦賊寇的最佳屏障,如何能被輕易攻破?”
“鎮守潼關的大將楊仲,就算再不濟,隻要於絕壁險要之道駐守人馬,匈奴縱有千軍萬馬也輕易不能越過。”
“你們剛剛升起狼煙,我大軍還未趕到,這潼關就失了守?卻是為何?”
那士卒垂淚道:
“迴稟大人,今日鄭擒虎將軍戰死,失了外城。”
“南宮劍將軍率隊在要道駐防,卻不料軍隊裏麵出了奸細,裏應外合,攻破險要之道,南宮劍將軍也身首異處。”
“楊仲太守原本還想在內城殊死抵抗,卻也被奸細捉為人質,潼關這才失手。”
聽完,大將費允年仰天長歎:
“唉……,到底仍是來遲一步……。”
“好好的鎮守潼關,怎會有奸細混入?”
士卒哭訴道:
“是驚濤堂的人,由諸葛驚濤率領。”
“他們不知怎地背叛了朝廷,卻投靠了匈奴賊寇。”
費允年怒道:
“黃尚書早已揭發了驚濤堂諸葛驚濤的罪行,天子卻未加重視,被他逃了出來,卻來到這裏向外族賊寇獻媚,真是可恥可恨。”
他叫手下聚集從潼關城逃出來的敗軍,整頓人馬,安營紮寨,派出探子繼續往潼關探聽消息。
不多時,探子迴報,果如敗軍所說,潼關城被奸細裏應外合獻予匈奴,太守楊仲被生擒,其餘士卒幾乎死傷殆盡,僅有數百人突圍。
匈奴單於在城內大宴諸王,休整人馬,似乎還沒有繼續進軍的勢頭。
潼關城後,除了秦嶺山地,再無天險。
潼關失守,京城隨時暴露在匈奴人的鐵騎之下。
費允年手上雖然隻有三千人馬,但情知事態緊急,不敢再退,就地防禦,派人火速往京城告急。
他見這片山地倒還有幾分險要,命人守住水源和高處,砍伐樹木,堵塞要道,以便阻止匈奴繼續南下。
費允年是兵部尚書黃偉鴻親自向天子舉薦的大將,自然有過人之處。
他臨危不懼,居然將三千將士調動得井井有條,僅半日功夫便在險要之地,搭建好三座連營,營前布滿荊棘,嚴陣以待。
潼關失守,援軍就地駐防的消息不脛而走。
黃昏時分,有數位僧人來訪,也是欲救助潼關未得,特來投軍。
費允年起身相迎,見來者居然是少林高僧。
少林寺得百裏求賢親自到訪,得知匈奴犯境,當下派遣達摩院高僧了無,戒律院高僧了缺,帶著武僧天龍和一眾好手前往潼關助陣。
這群人行至半路,得知潼關失守,朝廷援軍隻能在半路駐防,便改道前來。
費允年剛剛安頓好少林高僧,又有俠士到來。
這一次來的是武當諸俠,由武當掌門華陽真人親自率隊,武當六俠來了五人。
費允年見武林中的泰山北鬥心係戰事,少林和武當紛紛派高手助戰,心中稍安。
當夜,又有數位武林中人前來投軍,為首一人竟然是耄耋之年的清風觀主百裏求賢。
他帶著坐下弟子粗茶、淡飯和清湯幾位道長,雷有同、慕容緣和餘震白等眾人,也來到費允年的軍中。
這一路上憑著百裏求賢的號召力,還有許多俠士仍在路上。
據說點蒼派聽說李世遇難,植敬堂好生悲憤,特意派了點蒼好手也來助陣,隻是路途遙遠,尚未抵達。
費允年一下子見到如此多的江湖名俠,軍營中憑空增添了這麽多的武林高手助他防守,連聲稱謝。
百裏求賢胡須抖動,忿忿不平地說道:
“諸葛驚濤,賣主求榮,實為我朝之恥,下次見了,定不輕饒。”
匈奴大軍,士氣正旺,豈能止步於潼關,一場攻防大戰,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