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聽得宗望指出黃傑就算議和也不會走,吳乞買便也瞪眼喝道:“既如此,如何與宋議和?”
宗望哈哈一笑,指著帳外搖頭道:“黃傑是黃傑,宋廷是宋廷!我大金可以與宋廷議和,卻不可能與黃傑媾和!”
說完,拿起酒壺與吳乞買又倒了一碗酒後,宗望這也才慢慢繼續道:“況且,如今局勢對我大金而言,隻有百害而無一利。黃傑此人就我所見,既勇且智,雖不善用兵,卻極善用器、用勢,就拿此次攻伐我大金而言,無論步騎皆不主動出擊尋我軍決戰,卻是依靠著他那鐵皮戰車步步為營,十裏一寨、二十裏一堡,甚至更是把偌大一個遼陽城改建成了一座兵城。我領軍二十載有餘,自詡一向用兵無差,如今卻是對他毫無辦法。攻,他必踞城死守,仗著弓弩之利,我軍必定傷亡巨大。襲,一旦我軍偏師分兵,他必定揮軍進擊黃龍府,且定是一路修著軍寨、菱堡前進,將糧道守得固若金湯一般,這一仗……當真打不下去了!”
宗望的用兵之術,在金國而言的確是首屈一指,可如今麵對黃傑他卻是當真無處下口。
就拿眼下來說,雖然宗望差不多在遼陽城下集結了近四十萬的兵力,且其中正式的戰兵超過十五萬,可他沒有哪怕任何一點的把握攻下遼陽城,也舍不得讓手下的這幾十萬大軍去白白送死。
可即便如此,他也不敢分兵出去搞襲擊或者偏師攻宋,隻能擺在遼陽城前與黃傑僵持。
非但如此,尤其叫人鬱悶的是,黃傑倒是萬分的期盼宗望合軍去攻他的城,可宗望卻萬萬不敢引了宋軍來攻他的寨!
甚至,黃傑用菱堡護糧道的戰術,也讓宗望研究來研究去,最後隻能長歎一聲表示納了個悶兒!
就拿眼下來說,黃傑的糧草輸送差不離就是三種模式:第一種標準模式,是在沒有金軍騷擾的情況下,以千名步卒護衛百輛輜重車為一批次,一站站的滾動前進;第二種急行模式,是在金軍有小規模騷擾的情況下,由一百騎兵攜馱馬五百為一批次,使馱架運送物資。第三種為暴力模式,是在金軍有大規模騷擾的情況下,以數萬人不等的規模,直接在菱堡與菱堡之間布陣護住道路,保護輜重車輸送糧草。
這菱堡之間的距離都是標準的二十裏,標準模式下,因為不虞金軍襲擊,所以采用步卒護衛輜重車,速度剛好是急走二十裏也就一個時辰,而所謂的滾動前進也即是前一個隊伍抵達之後菱堡後便就地歇息一個時辰,待後一支隊伍抵達後前一支隊伍再出菱堡前進。這就使得在同一個時辰之內,任意菱堡與菱堡之間隻有一支千人規模的輜重隊伍,加上每個菱堡的示警範圍又是十裏的直徑,所以如果金軍派騎兵來截糧道,隻要一冒頭輜重隊就會躲進就近菱堡裏,絲毫不給下手的機會。
至於說金軍要是閑得蛋疼,派出了小隊人馬想要襲擊糧道的話,那麽也就放棄行動緩慢的步卒和輜重車,直接用馬隊馱架運送糧草,來一個快進快出。
那麽,要是金軍再蛋疼一點,派個數萬人來劫道的話怎麽辦?
雖然這種程度已經不能說是劫道,而應該是尋機決戰了,不過黃傑也還是有辦法的,那就是把守堡步卒拉出菱堡的列陣,這菱堡與菱堡之間的間距是標準的二十裏,菱堡本身的直徑就是南北四裏,加上各三裏寬的防禦範圍(菱堡上床弩的射程範圍),再讓菱堡內駐紮的一萬守卒出來列陣,一萬人加戰車組成的防守陣型怎麽也能排出個五裏的進深,那麽最終兩座菱堡之間能夠空出來的無防護地帶也就僅有十裏而已。
最後的最後,可別忘了此時黃傑早就狂性大發的早就將連雲島直通遼陽,連接沿途三座城池、八座菱堡的道路給拓寬改造成了八車道的高速公路。
至此,你讓金軍來劫個道試試?
所以,宗望如今在遼陽的狀態就是:劫道沒意義,又不敢攻城,更不敢讓黃傑來攻,走也不能走,呆著耗日子又沒勁,那麽也就隻能和談了!
當然宗望也不是沒籌劃過分兵攻宋的事情,他如今手上大軍有四十來萬,可稱精銳的戰兵十五有餘,其餘雖然都是炮灰一般簽軍,不過解送到遼陽之後多少也進行了必要的軍事訓練,也慢慢給他們攢齊了裝備,雖然素質比不上所謂的正規軍,但至少要比平時胡亂抓來送死的炮灰要強。
可是,如何分兵、分多少兵、強弱如何構成這個問題可就不好掌握了。如今得勝關(山海關)、古北口這些燕地入宋的重要關口已經易手,且坐鎮的還是大宋軍神一般的老將種師道,所以去的人少了沒價值,去的人多了又會造成遼陽空虛讓黃傑有了可乘之機。
此外,雖然大同府尚在金國控製之中,但雁門關、府穀、代州一線也有折家軍鎮守,怕也沒什麽間隙可尋。至於再往西的西夏,似乎如今瞧著黃傑一刀紮在了大金的腰腹之中,也望風而喜,蠢蠢欲動,借道什麽的就想也不要多想了。
卻也說,宗望將眼前形勢與吳乞買細細說道一番,吳乞買雖不是軍神,可身為大金國主又豈能不知兵事,倒也明白宗望分析得一點不差,就眼下而言與宋媾和雖然不是什麽唯一的出路,卻也是一個緩解局勢的好辦法。
方才宗望就說了,黃傑雖然不善用兵(指黃傑從來不揮軍野戰或尋機決戰,而是喜歡躲在城中當縮頭烏龜),卻極善用器和用勢。這裏說的用器,也就是指他的戰車和菱堡戰術,以及床弩、毒氣彈還有雷神火炮之內的武器,而用勢則是指他突然冷不防的先來個背後一刀,搞搶灘登陸突入遼東,隨後又陳兵遼陽擺出一副隨時“直搗黃龍”的姿態,使得金國不得不拚盡全力也陳兵於此和他對峙。
可是,黃傑在遼陽屯兵數十萬沒關係,有背後富饒的大宋養活,隻要糧道守得穩當,自然有糧草、物資、軍械遠遠不斷輸送進來。
但對於金軍來說,金國就蛋疼了!
這金軍本來就是一支不事生產,專門靠搶劫為生的軍隊,你讓他跑起來、動起來,不斷的劫掠、不斷的打草穀、不斷的攻城略地,就可以讓它不斷的新陳代謝,日益壯大,可你要說把它緊固於一地,天天不跑馬、不疾馳,很快它就會廢掉。
而且,以金人隻會劫掠不事生產的尿性,這大半年的對峙下來,國力的消耗更是不可計數(估計應該是算不過來,不知道怎麽去算),這也才發現好像不議和的話,似乎也沒什麽打破局麵的好辦法了。
聽得宗望指出黃傑就算議和也不會走,吳乞買便也瞪眼喝道:“既如此,如何與宋議和?”
宗望哈哈一笑,指著帳外搖頭道:“黃傑是黃傑,宋廷是宋廷!我大金可以與宋廷議和,卻不可能與黃傑媾和!”
說完,拿起酒壺與吳乞買又倒了一碗酒後,宗望這也才慢慢繼續道:“況且,如今局勢對我大金而言,隻有百害而無一利。黃傑此人就我所見,既勇且智,雖不善用兵,卻極善用器、用勢,就拿此次攻伐我大金而言,無論步騎皆不主動出擊尋我軍決戰,卻是依靠著他那鐵皮戰車步步為營,十裏一寨、二十裏一堡,甚至更是把偌大一個遼陽城改建成了一座兵城。我領軍二十載有餘,自詡一向用兵無差,如今卻是對他毫無辦法。攻,他必踞城死守,仗著弓弩之利,我軍必定傷亡巨大。襲,一旦我軍偏師分兵,他必定揮軍進擊黃龍府,且定是一路修著軍寨、菱堡前進,將糧道守得固若金湯一般,這一仗……當真打不下去了!”
宗望的用兵之術,在金國而言的確是首屈一指,可如今麵對黃傑他卻是當真無處下口。
就拿眼下來說,雖然宗望差不多在遼陽城下集結了近四十萬的兵力,且其中正式的戰兵超過十五萬,可他沒有哪怕任何一點的把握攻下遼陽城,也舍不得讓手下的這幾十萬大軍去白白送死。
可即便如此,他也不敢分兵出去搞襲擊或者偏師攻宋,隻能擺在遼陽城前與黃傑僵持。
非但如此,尤其叫人鬱悶的是,黃傑倒是萬分的期盼宗望合軍去攻他的城,可宗望卻萬萬不敢引了宋軍來攻他的寨!
甚至,黃傑用菱堡護糧道的戰術,也讓宗望研究來研究去,最後隻能長歎一聲表示納了個悶兒!
就拿眼下來說,黃傑的糧草輸送差不離就是三種模式:第一種標準模式,是在沒有金軍騷擾的情況下,以千名步卒護衛百輛輜重車為一批次,一站站的滾動前進;第二種急行模式,是在金軍有小規模騷擾的情況下,由一百騎兵攜馱馬五百為一批次,使馱架運送物資。第三種為暴力模式,是在金軍有大規模騷擾的情況下,以數萬人不等的規模,直接在菱堡與菱堡之間布陣護住道路,保護輜重車輸送糧草。
這菱堡之間的距離都是標準的二十裏,標準模式下,因為不虞金軍襲擊,所以采用步卒護衛輜重車,速度剛好是急走二十裏也就一個時辰,而所謂的滾動前進也即是前一個隊伍抵達之後菱堡後便就地歇息一個時辰,待後一支隊伍抵達後前一支隊伍再出菱堡前進。這就使得在同一個時辰之內,任意菱堡與菱堡之間隻有一支千人規模的輜重隊伍,加上每個菱堡的示警範圍又是十裏的直徑,所以如果金軍派騎兵來截糧道,隻要一冒頭輜重隊就會躲進就近菱堡裏,絲毫不給下手的機會。
至於說金軍要是閑得蛋疼,派出了小隊人馬想要襲擊糧道的話,那麽也就放棄行動緩慢的步卒和輜重車,直接用馬隊馱架運送糧草,來一個快進快出。
那麽,要是金軍再蛋疼一點,派個數萬人來劫道的話怎麽辦?
雖然這種程度已經不能說是劫道,而應該是尋機決戰了,不過黃傑也還是有辦法的,那就是把守堡步卒拉出菱堡的列陣,這菱堡與菱堡之間的間距是標準的二十裏,菱堡本身的直徑就是南北四裏,加上各三裏寬的防禦範圍(菱堡上床弩的射程範圍),再讓菱堡內駐紮的一萬守卒出來列陣,一萬人加戰車組成的防守陣型怎麽也能排出個五裏的進深,那麽最終兩座菱堡之間能夠空出來的無防護地帶也就僅有十裏而已。
最後的最後,可別忘了此時黃傑早就狂性大發的早就將連雲島直通遼陽,連接沿途三座城池、八座菱堡的道路給拓寬改造成了八車道的高速公路。
至此,你讓金軍來劫個道試試?
所以,宗望如今在遼陽的狀態就是:劫道沒意義,又不敢攻城,更不敢讓黃傑來攻,走也不能走,呆著耗日子又沒勁,那麽也就隻能和談了!
當然宗望也不是沒籌劃過分兵攻宋的事情,他如今手上大軍有四十來萬,可稱精銳的戰兵十五有餘,其餘雖然都是炮灰一般簽軍,不過解送到遼陽之後多少也進行了必要的軍事訓練,也慢慢給他們攢齊了裝備,雖然素質比不上所謂的正規軍,但至少要比平時胡亂抓來送死的炮灰要強。
可是,如何分兵、分多少兵、強弱如何構成這個問題可就不好掌握了。如今得勝關(山海關)、古北口這些燕地入宋的重要關口已經易手,且坐鎮的還是大宋軍神一般的老將種師道,所以去的人少了沒價值,去的人多了又會造成遼陽空虛讓黃傑有了可乘之機。
此外,雖然大同府尚在金國控製之中,但雁門關、府穀、代州一線也有折家軍鎮守,怕也沒什麽間隙可尋。至於再往西的西夏,似乎如今瞧著黃傑一刀紮在了大金的腰腹之中,也望風而喜,蠢蠢欲動,借道什麽的就想也不要多想了。
卻也說,宗望將眼前形勢與吳乞買細細說道一番,吳乞買雖不是軍神,可身為大金國主又豈能不知兵事,倒也明白宗望分析得一點不差,就眼下而言與宋媾和雖然不是什麽唯一的出路,卻也是一個緩解局勢的好辦法。
方才宗望就說了,黃傑雖然不善用兵(指黃傑從來不揮軍野戰或尋機決戰,而是喜歡躲在城中當縮頭烏龜),卻極善用器和用勢。這裏說的用器,也就是指他的戰車和菱堡戰術,以及床弩、毒氣彈還有雷神火炮之內的武器,而用勢則是指他突然冷不防的先來個背後一刀,搞搶灘登陸突入遼東,隨後又陳兵遼陽擺出一副隨時“直搗黃龍”的姿態,使得金國不得不拚盡全力也陳兵於此和他對峙。
可是,黃傑在遼陽屯兵數十萬沒關係,有背後富饒的大宋養活,隻要糧道守得穩當,自然有糧草、物資、軍械遠遠不斷輸送進來。
但對於金軍來說,金國就蛋疼了!
這金軍本來就是一支不事生產,專門靠搶劫為生的軍隊,你讓他跑起來、動起來,不斷的劫掠、不斷的打草穀、不斷的攻城略地,就可以讓它不斷的新陳代謝,日益壯大,可你要說把它緊固於一地,天天不跑馬、不疾馳,很快它就會廢掉。
而且,以金人隻會劫掠不事生產的尿性,這大半年的對峙下來,國力的消耗更是不可計數(估計應該是算不過來,不知道怎麽去算),這也才發現好像不議和的話,似乎也沒什麽打破局麵的好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