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去÷小?說→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去÷小?說→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華嚴經》的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傳說是由文殊菩薩和阿難編的,由龍神收到龍宮裏。龍樹菩薩入龍宮見到了它而得道,把它流傳人間。這部經有上、中、下三本,傳到乾國來的是下本的節本。龍樹菩薩是釋迦牟尼死後七百年生的使徒、是馬鳴菩薩的再傳弟子。他很聰明,與兩個朋友學隱身法,跑到皇宮裏。皇帝下令左右四處揮劍去砍隱身人,結果兩個朋友被殺死了。在敵人揮劍的時候龍樹菩薩發現他們怕誤傷皇帝,不敢在皇帝身邊揮,於是就躲在皇帝身邊,逃過了大難。金玉均想起了這些,愈發對這個人人好奇起來。“這個人喜歡龍樹,他一定有不少俠氣。”他心裏想。


    接著,他開口了:“先生談到周世宗的舍銅佛身、破山和尚的舍素食葷,都可看出先生能就佛法大義著眼立論。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氣魄自是不凡。有俗諦,而後有真諦;有世間法,而後有出世間法。佛門言轉依,是轉世間心理為出世問心理,但是,佛門的真正毛病是,善男信女隻知俗諦而不知真諦,結果渾然不識世間心理,又從何轉之?從何依之?先生說他們整天談世間法、談出世間法,其實什麽法都不能真的懂、真的身體力行,可謂說得一針見血。”


    “先生您過獎、過獎。不過,我覺得,一針見血其實也隻是說說,要做到一刀見血才是行動。古今誌士仁人,在出世以後,無不現身五濁惡世,這正是佛所謂乘本願而出、孔子所謂求仁得仁。最後,發為眾生流血的大願,以無我相卻救眾生而引刀一快、而殺身破家,也是很好的歸宿,這才是真正的所謂舍身。”說著,那人朝佛像一指。“殿上供著大日如來、文殊、普賢菩薩,這是通稱的‘華嚴三聖’,我想他們合同意我這種從《華嚴經》而衍發的解釋吧?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身。大日如來即佛的法身。但是,‘佛地經論’說身化三種。所謂‘自身相應’、‘他身相應’、‘非身相應’,在第二種‘他身相應’中,有化魔王為佛身、變舍利子為天女的說法,如此化身,我認為才真是佛的真身。這樣看來。坐在這裏的大日如來,站在兩邊的文殊、普賢菩薩,其實都是假身,他的本身的塑像,恰好反證了這種造形的虛妄。如果木雕有靈,這三位托假身以現身五濁惡世,真不知他們做何感想?難道在大雄寶殿中受入膜拜,就算完事了嗎?真的佛、真的菩薩絕不如此。所以呀,我看,他們三位真要不安於位呢!他們與其附托在木雕像上。還不如附身在誌士仁人身上,以舍身行佛法呢!哈哈,先生以為如何?”


    金玉均點著頭,望著那個人,微笑著說道:“既然可化魔王為佛身,自然可化佛身為誌士仁人之身,這種推論,是可以成立的。所以,姑且可這麽說:誌士仁人的殉道,既是誌士仁人舍身。也是佛與菩薩的同死,是不是?”


    “可以這麽說。”那個人微笑著,“不過,佛和菩薩可以化身為千千萬萬。大神附體在誌士仁人身上,所死不過是他們自己幹下萬萬分之一,死得不是全部,但是誌士仁人卻不然,誌士仁人自己隻有一個,所以一旦舍身。所死就是全部。這樣看來,未免不公平。哈哈!”


    “你先生這番議論,別有天地,不過對《華嚴經》的奧義,恐怕發明過多。”金玉均頓了一下,“華嚴的世界有所謂‘一真法界’,這種法界,主張真妄俱泯、生佛不分。乃超越一切對待,本體即現象,現象即本體,絕對平等。在這種‘一真法界’裏,萬法歸一,從數量上,一個不算少、萬億不為多,從一粒砂石可以透視無量三千大千世界;從體積上,微塵不算小、虛空不足大,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互納無礙;從時間上,刹那不算短、劫波不夠長,萬物方生方死也好、鬆鶴延年也罷,都是一生。在‘一真法界’裏,一切的多少、大小、長短,都是虛假不實的,超越有無、超越時空的‘一真法界’裏,一念百千劫,百千劫在於一念;一粒微塵就是十方國土,十方國土也是一粒微塵,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誌士仁人以一個自己舍身,其實與千千萬萬佛與菩薩舍身並無不同,佛與菩薩也沒占到什麽便宜。更精確的說,佛與菩薩縱化身為千千萬萬,但是千千萬萬分之一的殉道——部分的殉道,其實也就是全體的殉道,全體已隨部分死去,從一的觀點看,縱化為千千萬萬,也是一而已。這話愈扯愈遠了,也許,佛若有知,會笑你我兩人都是曲解華嚴的罪魁禍首了。”


    “沒有,沒有曲解。”那個人認真地堅持,“《華嚴經》是經中之王。想想看,佛陀在七個地方,九次聚會,才把華嚴講完,當時說沒有人能了解其中的奧義,除了利根的大菩薩外,鬼神也、天龍八部也、二乘根器的阿羅漢也……都無法了解。所以這部經,就被藏在龍宮裏,直到龍樹菩薩把它背誦下來,才得流傳在外。雖然龍樹隻背了三分之一,但是,華嚴的奧義我們還是能把握不少。其中的‘迴向’是最精彩的,偉大得無與倫比。真正把握住這種‘迴向’奧義以後,會發現佛法絕不消極。王安石的一首《夢》詩,先生還記得嗎?‘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還似夢中隨夢境,成就河沙夢功德。’這是多麽高的境界!何等華嚴\''迴向\''的境界!王荊公認為人生如夢,一無可求,他什麽都不追求,心如止水。可是,就在一個夢到另一個夢裏,他為人間,留下數不清的功德。這種境界,才是深通佛法的境界。這種先出世再入世的智者、仁者。勇者,他們都是\''死去活來\''的人。人到了這種火候,就是佛。就是菩薩。而這種火候最後以殺身成仁成其一舍,也就正是此夢成真、此身不妄。一般佛教徒理解佛經,全理解錯了。佛門精神是先把自己變成虛妄,虛妄過後。一無可戀、一無可惜,然後再迴過頭來,把妄成真,這才是正解。從出世以後。再迴到入世,就是從‘看破紅塵’以後,再迴到紅塵,這時候,這種境界的人。真所謂目中有身、心中無身。他努力救世,可是不在乎得失,他的進退疾徐,從容無比,這就是真的佛、真的菩薩。我想,先生的看法大概跟我一樣吧?”


    “一樣,真的一樣。”金玉均興奮地說,“先生和我萍水相逢,相逢於古廟、相逢於大雄寶殿之內,有佛與菩薩乃至十八羅漢為證。兩人緣訂三生、積健為雄、共參‘一真法界’,隻談了一些話就投契如此,可謂快慰平生。”


    金玉均向那個人作揖,那個人也作揖為禮。


    “對了,”金玉均補上一句,“談了半天,我還沒請教先生貴姓大名?”


    “哦,失禮,失禮。”那個人趕忙說,“我姓李。木子那個李,名喚東傑。東方的東,豪傑的傑。出身遂安李氏。”


    金玉均眼睛一亮,“原來是李家的才俊。真是幸會。”


    “金先生是戶曹參判,不在衙門裏辦公,因何在此?”李東傑問道。


    聽李東傑問詢,金玉均不勝感歎,“漢城雖為京城重地,其實人心閉塞。我等欲行開化,卻受了挫折,可是我們毫無悔意。陶淵明詩裏說他在長江邊種桑樹,種了三年,剛要收成的時候,忽然山河變色,桑樹‘柯葉自摧折,根株浮滄海’,一切成績,都漂失了,但他並無悔意,因為‘本不植高原,今日複何悔’——本來就不在安全地帶種樹,又有什麽好後悔的呢?所以,我們還是要種桑樹,然後兼做春蠶,自己吐絲。救國本不是速成的事業,可能我們這一代看不到了。雖然有近功的機會,我們也不放棄,正多方聯絡同誌,一起參與救國大業。所謂‘龍樹馬鳴齊現身,我聞大地獅子吼。’那不是更好嗎?你先生……哦,我該改變個稱唿的方式,我稱唿你的字吧。你的字是……”


    “東生。東方的東,生命的生。”


    “好,東生,我的字是伯溫,如今我們雖不是同門,卻是同誌了。”


    “其實,我們精神上是同門。我曾看過福澤諭吉先生的書,願意奉福澤先生為師。我早就看過福澤先生的著作,他的思想卻深入人心,他能用那麽大的學問,寫成專書,推翻兩千年來的成案,真是氣魄非凡,古今所無。對這樣偉大的知識分子,我甘願做他的學生。伯溫兄,如蒙福澤先生不棄,請你務必先婉達此意。”李東傑誠懇地說。


    “我一定照辦。我想,福澤先生如收到你這樣的豪傑人物,一定高興極了。”


    “奇怪,伯溫兄,你對我的身世,好像了如指掌。”李東傑把頭一歪,斜看著金玉均說道。


    金玉均微笑著說道:“我比東生大了三歲,雖是世家子弟,但絕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公子哥兒,相反的,人間甘苦,我倒深嚐了不少。也許是因為這個,所以能和東生相交吧。”


    “我十二歲時家鄉大疫,我被傳染,昏迷了三天三夜,才活迴來。五天之間,我們全家死了三位,母親、大哥、二姐,全死了。我死裏逃生,十三歲父親到安東上任,我在老家又碰到大兇年,赤地千裏,我那時迫不得已進山探險打獵。可是,碰到兩北風時,就好看了,西北風吹起來,真是飛沙走石,那石塊打在身上,就好像中了強弩一樣。當然冬天下雪就好一點,但下雪有下雪的可怕。有一次在河西,我和一名騎兵迷了路,七天七夜,走了上百裏,都沒有人煙。脫險迴來的時候,屁股上髀肉狼藉,褲襠上都是血。當然,那時也有悲歌慷慨的一麵,夜裏搭起帳棚,把羊血雜雪而食,或痛飲、或豪賭、或舞劍、或擊技、或彈琵琶、或聽號角,那種豪邁與蕭條的交匯之感,真是讀萬卷中所無。尤其當你置身於古戰場中,感覺千百年前,胡人牧馬、大將拓邊、嚐覆三軍、邊聲四起的氣氛,你真會有蒼茫之感。你的心胸會開廓無比,但那種開廓,是悲涼的、是流離的、是‘地闊天長。不知歸路’的,你感覺到千軍萬馬在你眼前走過,殺聲震天、血流遍地。可是,突然間。一切全停了、全都靜止了,所有的千軍萬馬,都一刹間變成一片塵埃與屍骨,天地為愁、草木含悲,百年為之銷聲、千年為之孤寂。這時候。你仿佛是人間唯一的活人,在行經鬼域,不是你生吊古戰場,而是古戰場把你活活死祭……有了那種人生曆練以後,伯溫兄,我發現我已不再重視一己的餘生,那時候我隻有十八歲,可是,我心蒼茫,儼然已是八十。十二年來。我沉潛學問,尤其西學與佛學,對人生的觀點,已愈發成熟,如今我三十歲了,感到衝決網羅,獻身報國,就在今朝。因此趕來追隨金先生,希望大家一塊兒做點大事。這次來京城,在路上寫了‘感懷四律’。上好有謄稿在身邊,特此奉呈伯溫兄。我的一生心事,全在這四首律詩中了,務請不吝指教。”


    金玉均接過了詩稿。這時。紅蓮寺的一個和尚走了進來,向兩入合十頂禮。兩人迴了禮,走出大雄寶殿,為時已近中午。金玉均說:“在南門有一家坐東朝西的飯館叫‘萬方居’,是個談天的好地方。東生兄北來,我就在今天為你洗洗塵。那家飯館很特別。它是一家知識分子常聚會的所在,一般市儈商賈倒不敢去那兒。這,就是漢城的味道。在漢城裏,有些地方不大為幹淨上,水準擺在那裏,風雅人去的地方,附庸風雅的人,也會望而卻步。漢城以外的地方,就不敢說了。”


    李東傑接受了這一邀請。兩人攜手走出紅蓮寺。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未完待續。)


    ps:求收藏!求推薦!求訂閱!求點擊!求月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崛起之新帝國時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銀刀駙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銀刀駙馬並收藏崛起之新帝國時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