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村的女孩子,也有她們自己的玩法。在學校中玩的大多是跳繩、踢毽子、打各種球之類。她們玩的跳繩,花樣可多了。有側身斜跳, 這個動作能訓練人的耐久力,增強人的外展肌和內收肌。兩人一前一後站在跳繩的左右兩側,先側身單腳躍繩向前跳,然後斜身跳迴原位。跳躍時應注意用力擺動雙臂。跳繩時先做好準備動作,雙腳並攏,進行彈跳練習。然後開始跳繩,手腕要做弧形擺動。還可以單腳屈膝跳 。右腿屈膝,向前抬起。踮起腳尖,單腳跳10至15次,換左腿重複動作。這種跳法,妞妞最擅長。
她們也玩分腿合腿跳。 先做跳繩準備運動,然後跳繩,跳躍時雙腳叉開,著地時雙腳並攏,重複動作。這個動作花枝數的著。
更愛玩雙臂交叉跳。 先做跳繩準備運動,然後雙臂交叉跳繩。當繩子在空中時,交叉雙臂,當跳過交叉的繩子之後,雙臂反向恢複原狀。
有趣的是她們玩的雙人跳繩。 (1)采取並排站立的姿勢。每人用外側的一隻手握住繩柄。先開始練習簡易跳繩法,兩人同時用雙腳跳繩,然後練習同時用單腳跳繩。 (2)采取一前一後的站立姿勢。身高者站在後麵,並揮動跳繩。 妞妞和曆曆配合得最好。
好看的是繞旋跳 。兩人跳繩練習:一人叉開兩腿蹲下,甩動繩子使跳繩在地上畫弧線,另一人則不斷地從甩動的繩子上跳過去。速度由慢逐漸加快,1分鍾後兩人交替。珍珍在這個項目上拿手,不管是誰,隻要會跳,她很快就能與她搞得珠聯璧合。
還可以側腳跳 先從簡易跳繩法開始,然後用雙手手腕揮動跳繩,右腳跳繩,不著地的左腳則斜向一側,跳15次。換另一隻腳跳15次。腳可不要抬得過高、過慢,否則容易被繩子絆住。曆曆和花枝都能玩得轉。
說起踢毽子,這個活動可早了。它起源於漢代,盛行於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是我國民間體育活動之一,是一項簡便易行的健身活動。深受青少年兒童的喜愛,尤其是少年女子。
清代踢毽的技藝已相當高,也為我國古代婦女所喜愛。清初著名詞人陳維崧曾讚美女子踢毽,說女子踢毽比踢足球還巧妙,比下棋還有趣味。
20世紀初,歐美近代體育傳入我國以後,踢毽子仍為我國青少年喜愛的體育活動。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河北、湖南、福建、山東等省市都舉行過規模較大的踢毽子比賽。 1935年,舊中國第六屆全國運動會上,曾把踢毽子列為國術比賽項目。女子盤踢和交踢的冠軍是浙江的程月珍,男子盤踢冠軍是上海的周克揚(成績接近5000對),交踢冠軍是南京的戴金堯(成績140對)。程月珍盤踢成績是1494對,交踢是36次。古代的毽子,一般用羽毛和金屬錢幣做成的。發展到現在,毽子製作的種類繁多,除延用古代的辦法以外,一般的說有三種。其一,用金屬片為底,以紙剪成各種花色纓的紙毽。其二,以各種色布條為纓,以大組扣為底做的布毽。其三,以塑料做成的各色花毽。
毽子製作簡便。隻需用一小塊布,包上一枚銅錢和一小截下端剪成十字形開口的鵝毛管子,用針線縫牢,成為底座;再在未剪開的鵝毛管子上端裏,插上七八根雞毛就做成了。雞毛最好是雄雞的,又長又好看,也好踢些。現在商店裏或地攤上有現成的毽子賣,不過,其底座往往是橡皮的,彈性大,踢重了穩定性差。
踢毽子有單純比踢的技術:一隻腳著地,另一隻腳踢。著地的腳可以移動,也可以不準移動(俗稱“定樁”);踢的腳可以著地,也可以不著地(俗稱“懸”,比賽正式開始前,常用此法定參賽人員出場次序。)參加者可以依次輪換踢,連續踢得多者或先完成任務者為勝方。也可以“加寶塔”,即第一人踢一下,第二人踢兩下……依此類推,周而複始,直往上加,到其中一人踢“死”為止。“死者”可向“生者”“拋毛”,即將毽子用手拋給人家踢,直到人家沒踢到或你接到踢來的毽子為止。比賽再重新開始。
第二種是兼比踢的花樣。最常見的是“打跳”,即毽子一拋,雙腳同時跳起,用一隻腳踢它。可以連續跳,也可以跳了踢,踢了跳。還有“打偷”,即一隻腳著地,另一隻腳從背後“偷偷”去踢;“打環”,雙腳跳起,一隻腿彎曲起來,另一隻腳踢;“打翹”,雙腳跳起,一隻腿向前伸直,另一隻腿踢;“打剪”,雙腳跳起,兩腿向前作剪剪子動作,用其中一隻腳踢毽子。此外,還可以故意用反腳踢,(注意:有人是左撇子,右腳則是反腳),或雙腳輪換踢……
她們在踢毽子時,可以用兒歌伴唱踢:
1、裏和,外拐,飄洋,過海。吟唱八個字,依次踢八下。其中唱“裏、外、飄、洋、過”五個音節時用正腳各踢一下,唱“和”時用反腳向內踢一下,唱“拐”時用反腳向外踢一下,唱“海”時打一個跳。循環反複,看誰踢得多。
2、一鍋底,二鍋蓋,三酒盅,四牙筷,五釘錘,六燒賣,七蘭花,八把抓,九上臉,十打花。唱一句,踢一下,做一個動作。讓踢起的毽子依次落在:一、伸直的手心裏;二、伸直的手背上;三、五指窩成的“酒盅”裏;四、伸直的兩指(中、食)上;五、握緊的拳頭上;六、撮起的手掌中;七、手指有曲有伸的“蘭花瓣”上;八、抓取的手心中;九、仰著的臉頰上;十、跳起的一腳上。也是踢得多者為勝利者。總之,她們踢得花樣繁多,熱熱鬧鬧。學校的球類就更多了。常玩的就是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一玩起來,也是很入迷。
但在校外,似乎那種正統的玩法失去了魅力,玩點帶有野性的,戴有田園色彩的,戴有自然情趣的。在春暖花開的時候,她們愛在菜花地裏捉蝴蝶,互相逗趣嬉戲。仿佛她們一個個都變成了大蝴蝶,幾乎忘了自己。雞冠花開了,她們又迷上了雞冠花。用它來包紅指甲。一到下午,她們就開始采集這種花了。采來之後,再摘一些豆角葉或楸樹葉,再折些枸樹皮。一到吃了晚飯,小姑娘們就聚攏在一起,先把雞冠花揉一揉,軟軟的放在指甲上,接著用葉子一裹,把長出來的部分再折過來,就用枸樹皮纏上。她們一般隻包八個手指甲,兩個食指是不包的。她們還講究呢,說什麽食指是指人的,用紅指頭指人是不禮貌的。仿佛用紅筆寫信表示絕交一樣。究竟為什麽要這樣,第二天就可以拆開,一看,準紅豔豔的,還不輕易褪色呢!小姑娘們頭擠在一起,互相伸出手,比著、評著,嘰嘰喳喳,像一群愛熱鬧閑不住的小麻雀。
她們也玩分腿合腿跳。 先做跳繩準備運動,然後跳繩,跳躍時雙腳叉開,著地時雙腳並攏,重複動作。這個動作花枝數的著。
更愛玩雙臂交叉跳。 先做跳繩準備運動,然後雙臂交叉跳繩。當繩子在空中時,交叉雙臂,當跳過交叉的繩子之後,雙臂反向恢複原狀。
有趣的是她們玩的雙人跳繩。 (1)采取並排站立的姿勢。每人用外側的一隻手握住繩柄。先開始練習簡易跳繩法,兩人同時用雙腳跳繩,然後練習同時用單腳跳繩。 (2)采取一前一後的站立姿勢。身高者站在後麵,並揮動跳繩。 妞妞和曆曆配合得最好。
好看的是繞旋跳 。兩人跳繩練習:一人叉開兩腿蹲下,甩動繩子使跳繩在地上畫弧線,另一人則不斷地從甩動的繩子上跳過去。速度由慢逐漸加快,1分鍾後兩人交替。珍珍在這個項目上拿手,不管是誰,隻要會跳,她很快就能與她搞得珠聯璧合。
還可以側腳跳 先從簡易跳繩法開始,然後用雙手手腕揮動跳繩,右腳跳繩,不著地的左腳則斜向一側,跳15次。換另一隻腳跳15次。腳可不要抬得過高、過慢,否則容易被繩子絆住。曆曆和花枝都能玩得轉。
說起踢毽子,這個活動可早了。它起源於漢代,盛行於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是我國民間體育活動之一,是一項簡便易行的健身活動。深受青少年兒童的喜愛,尤其是少年女子。
清代踢毽的技藝已相當高,也為我國古代婦女所喜愛。清初著名詞人陳維崧曾讚美女子踢毽,說女子踢毽比踢足球還巧妙,比下棋還有趣味。
20世紀初,歐美近代體育傳入我國以後,踢毽子仍為我國青少年喜愛的體育活動。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河北、湖南、福建、山東等省市都舉行過規模較大的踢毽子比賽。 1935年,舊中國第六屆全國運動會上,曾把踢毽子列為國術比賽項目。女子盤踢和交踢的冠軍是浙江的程月珍,男子盤踢冠軍是上海的周克揚(成績接近5000對),交踢冠軍是南京的戴金堯(成績140對)。程月珍盤踢成績是1494對,交踢是36次。古代的毽子,一般用羽毛和金屬錢幣做成的。發展到現在,毽子製作的種類繁多,除延用古代的辦法以外,一般的說有三種。其一,用金屬片為底,以紙剪成各種花色纓的紙毽。其二,以各種色布條為纓,以大組扣為底做的布毽。其三,以塑料做成的各色花毽。
毽子製作簡便。隻需用一小塊布,包上一枚銅錢和一小截下端剪成十字形開口的鵝毛管子,用針線縫牢,成為底座;再在未剪開的鵝毛管子上端裏,插上七八根雞毛就做成了。雞毛最好是雄雞的,又長又好看,也好踢些。現在商店裏或地攤上有現成的毽子賣,不過,其底座往往是橡皮的,彈性大,踢重了穩定性差。
踢毽子有單純比踢的技術:一隻腳著地,另一隻腳踢。著地的腳可以移動,也可以不準移動(俗稱“定樁”);踢的腳可以著地,也可以不著地(俗稱“懸”,比賽正式開始前,常用此法定參賽人員出場次序。)參加者可以依次輪換踢,連續踢得多者或先完成任務者為勝方。也可以“加寶塔”,即第一人踢一下,第二人踢兩下……依此類推,周而複始,直往上加,到其中一人踢“死”為止。“死者”可向“生者”“拋毛”,即將毽子用手拋給人家踢,直到人家沒踢到或你接到踢來的毽子為止。比賽再重新開始。
第二種是兼比踢的花樣。最常見的是“打跳”,即毽子一拋,雙腳同時跳起,用一隻腳踢它。可以連續跳,也可以跳了踢,踢了跳。還有“打偷”,即一隻腳著地,另一隻腳從背後“偷偷”去踢;“打環”,雙腳跳起,一隻腿彎曲起來,另一隻腳踢;“打翹”,雙腳跳起,一隻腿向前伸直,另一隻腿踢;“打剪”,雙腳跳起,兩腿向前作剪剪子動作,用其中一隻腳踢毽子。此外,還可以故意用反腳踢,(注意:有人是左撇子,右腳則是反腳),或雙腳輪換踢……
她們在踢毽子時,可以用兒歌伴唱踢:
1、裏和,外拐,飄洋,過海。吟唱八個字,依次踢八下。其中唱“裏、外、飄、洋、過”五個音節時用正腳各踢一下,唱“和”時用反腳向內踢一下,唱“拐”時用反腳向外踢一下,唱“海”時打一個跳。循環反複,看誰踢得多。
2、一鍋底,二鍋蓋,三酒盅,四牙筷,五釘錘,六燒賣,七蘭花,八把抓,九上臉,十打花。唱一句,踢一下,做一個動作。讓踢起的毽子依次落在:一、伸直的手心裏;二、伸直的手背上;三、五指窩成的“酒盅”裏;四、伸直的兩指(中、食)上;五、握緊的拳頭上;六、撮起的手掌中;七、手指有曲有伸的“蘭花瓣”上;八、抓取的手心中;九、仰著的臉頰上;十、跳起的一腳上。也是踢得多者為勝利者。總之,她們踢得花樣繁多,熱熱鬧鬧。學校的球類就更多了。常玩的就是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一玩起來,也是很入迷。
但在校外,似乎那種正統的玩法失去了魅力,玩點帶有野性的,戴有田園色彩的,戴有自然情趣的。在春暖花開的時候,她們愛在菜花地裏捉蝴蝶,互相逗趣嬉戲。仿佛她們一個個都變成了大蝴蝶,幾乎忘了自己。雞冠花開了,她們又迷上了雞冠花。用它來包紅指甲。一到下午,她們就開始采集這種花了。采來之後,再摘一些豆角葉或楸樹葉,再折些枸樹皮。一到吃了晚飯,小姑娘們就聚攏在一起,先把雞冠花揉一揉,軟軟的放在指甲上,接著用葉子一裹,把長出來的部分再折過來,就用枸樹皮纏上。她們一般隻包八個手指甲,兩個食指是不包的。她們還講究呢,說什麽食指是指人的,用紅指頭指人是不禮貌的。仿佛用紅筆寫信表示絕交一樣。究竟為什麽要這樣,第二天就可以拆開,一看,準紅豔豔的,還不輕易褪色呢!小姑娘們頭擠在一起,互相伸出手,比著、評著,嘰嘰喳喳,像一群愛熱鬧閑不住的小麻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