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萬已經是我能開出的最高價。”


    三七分油頭的店老板不斷訴苦,講述交易中存在的風險,老羅臉色陰晴不定。


    他並非真正的資本家,玩不過資本家的忽悠,最終答應了十五萬的出售價格。


    於垃圾堆中撿來十五萬,與網頁新聞看到的撿漏一般無二,一樣的低成本,高收入,一樣的利潤暴漲,一樣的誇張刺激。


    何況,他沒有花一分錢,相當於白撿!


    攥著十五萬巨款,老羅欣喜若狂,宛如範進中舉般興高采烈的離開了。


    老羅離開後,店主人劉慶嗬嗬一笑,從口袋掏出發蠟、梳子、鏡子,開始整理發型。


    力求把自己打點得人模狗樣。


    然後才手執放大鏡,微微弓腰,翻來覆去的觀察青銅油畫的做工,推敲其價值。


    “奇怪……乍一看,完全沒有古代青銅器那樣精湛的做工。相較於古代青銅器,甚至顯得十分的粗製濫造。


    但青銅油畫上的銅結晶,卻是排列得疏密有致,自然而然,全然沒有違和之感。


    反而如海灘上的潔淨細沙,自然舒卷,簡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用機器鍛造的嗎?”


    劉慶點燃一根香煙,目光落在兩件青銅油畫上,在煙霧繚繞中沉吟思索。


    不。


    機器絕對做不到這一步!


    那麽。


    因此得到的結論便是:這兩件青銅油畫,恐怕可以大做文章!


    劉慶決定將它們直接送到法國,交由一位在法國小有名氣的藝術家掌掌眼。


    同時。


    讓兩件青銅油畫在該藝術家的小圈子內流傳。


    如果能得到一些高名氣藝術從業者的讚賞。


    那麽這兩件青銅油畫的價值,會立刻飆升。


    等熱度高了。


    再送到頂尖拍賣行拍賣……


    想到這裏,劉慶磨刀霍霍向豬羊,恨不得立刻飛往巴黎。


    他就是一位典型的投機主義者,這些年在香江、巴黎等地鼓搗了許多抽象畫的營銷。


    甚至於。


    前段時間,‘豬中畢加索’的營銷,他也有參與。


    最終十幾幅母豬叼著畫筆,隨便塗抹的油畫,賣到了五萬美元。


    當然。


    隻是隨手為之。


    而這一次,劉慶十二分認真。


    因為他總有一種奇特的預感,這一次能血賺!!!


    這份預感無根而生,卻縈繞不散,讓劉慶坐立不安。


    不過。


    也堅定了劉慶為之冒險的決心。


    有百分之七十的可能,他就會試一試,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他哪怕賣掉房產,都會去做。


    眼前這兩件作品,雖然不知出自哪位大師之手,但卻是給了他百分之九十可能的預感。


    ……


    一個星期後。


    青銅油畫從中華,輾轉來到巴黎。


    它們失去了原本的身份,而是以一位法國藝術家遺作的身份,出現巴黎一位銅藝師的工作室。


    與它們相伴的,是一封信。


    信中講述了一個灰色調的故事,一位被編造出來的藝術家——巴特。


    巴特從小學習繪畫,喜歡用強烈的色彩刺激感官。


    但是。


    巴特的作品一向無人問津,這讓巴特抑鬱絕望:


    ‘我覺得我像一條粗野的大狗。


    隻會踩著濕漉漉得爪子走進屋裏,隻會妨礙所有的人,甚至還不停的大聲狂吠。


    我的導師,我的父母,我的朋友,我的哥哥,都不喜歡我,甚至我以前的妻子,也棄我而去……’


    這是巴特二十三歲以後的真實狀態。


    他在尋常人眼中就是一個怪人。


    但是孤獨,也讓巴特有了更多的時間思考創作。


    接下來一年。


    巴特嚐試更飽滿,更富有詩情畫意的調色。


    因為那樣能賺更多錢。


    但是。


    他再一次潰不成軍,他的作品中總有一份陰鬱。


    就像他在田野間看農民割麥子。


    總覺得那些小麥才是真正的人,被鐮刀無情的收割者。


    這種思想,讓巴特一直失敗,社交圈也越來越狹窄,性情也越來越孤僻。


    在三十歲時。


    巴特第一次接觸到鑄造銅器,於是愛上了銅漿那散發著致命溫度的滾紅液體。


    ‘我覺得生命也該如此,活時滾燙如岩漿,死時枯寂如山石。’


    巴特這樣認為,甚至一度到了瘋魔的程度。


    他以為自己是銅液,於是用手深入滾燙的液體中,結果左手重度燒穿。


    現在您所看到的作品,都是巴特用一隻手創作出來的。


    非常遺憾,不少作品都被巴特融化了,就像卡夫卡,一怒之下燒毀自己的《變形記》。


    如果不是好友搶救,恐怕我們看不到那部經典。


    相較於卡夫卡。


    巴特非常淒慘,在自殺前,沒有朋友會挽留他銷毀自己的作品……


    僅存的兩件青銅油畫奉上,請莫夫先生過目。


    ……


    莫夫先生瀏覽完信件,神態平常如初。


    很多淒苦的人往往把自己想象成懷才不遇的藝術家,但真正有才華的又有多少呢?


    關鍵,還在於作品與實力。


    莫夫先生打開包裹,漫不經心的取出立體青銅油畫。


    突然手一抖,眼神微微凝固。


    長滿絡腮胡的臉浮現驚訝的神色。


    驚訝?


    或者說是驚豔?


    他年少時,就學習臨摹、素描、靜物油畫,看過的經典不計其數,甚至說,對經典習以為常了。


    但看到那一瓶盛開的向日葵時,還是有一種驚鴻一瞥的心動。


    薄薄的一張油畫,被這位巴特銅匠延伸出了無與倫比的厚度!!!!!


    相比於梵高向日葵的溫暖絢爛。


    這件作品多了幾分詩情畫意的夢幻——


    作品上光影斑駁、有陽光在花瓣和瓷瓶上流轉。


    而色彩,雖然都是黃色,但其中有五種細分的金黃,層次感極強。


    而五種色彩,與光影重疊,形成細微的差別,便是十幾種金黃的顏色在雀躍!!


    哪怕是莫夫先生從事藝術行業四十年,也無法從專業的角度說出每一種顏色的細微變化,但欣賞時的體驗會出現起伏。


    其實這是東方的藝術理念:墨分五色。


    連墨都分五色了,秦淮對其它顏色,自然更為苛刻。


    調色的時候,他更注重意境與幻覺的變化,讓色彩的變化不隨情緒而動,卻隨視角而動。


    就好像看一縷陽光,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看到的絕然不同。


    若灑上一些水霧,還能看到彎彎的彩虹。


    這就是秦淮的色彩法則。


    梵高說過:色彩的法則,正是因為沒有偶然性,才有無法言表的精彩。


    秦淮的色彩,正是以這種方式精打細算的必然調和,擁有了無以言表的驚豔。


    ……


    僅僅是這些,就是大師級手筆了!


    何況,這件銅藝作品,還使用了一種光怪陸離的鍛造方法。


    不是範模法,也不是失蠟法。


    乍一看,好像每一處都是如此的自由散漫,充滿著不受束縛的力量感與反叛感。


    但實際上,若是仔細品鑒,會發現,其實每一處,無形之中,都遵循著一種獨特規律!


    莫夫先生心心中慨歎。


    埋頭研究了兩天,越是研究,卻越感覺到一頭霧水。


    最終隻能叫來同行好友,試圖群策群力,解開這件作品擁有獨特魅力的謎團。


    ……


    “我在觀察時,隻覺得我時常變成了陽光,時常卻變成了花瓣,時常卻變成了花瓶……像是在看電影,視角不斷切換。


    盡管如此魔幻,可我卻完全沒有察覺到有哪怕一絲一毫的違和,這種透視法,不屬於梵高,不屬於任何人,他就屬於巴特!”


    一位短發蓄著胡須的畫家非常亢奮,似乎發現了新大陸。


    ……


    “或許能夠開創一個新的流派?”


    幾位藝術家麵麵相覷,最終一致將巴特的風格,列入新流派中。


    開創新流派……


    這可是每一個藝術家,都夢寐以求的成就!


    他們興奮。


    可又悲傷。


    一股壓抑的氣氛,在幾人中間蔓延。


    因為巴特先生在作品出名前,自殺了……


    世界痛失一位大師!


    想到這裏,幾人扼腕歎息,慨歎命運不公,造化弄人。


    …………


    當天夜晚。


    在明淨的燈光下。


    莫夫先生給劉慶寫了一封迴信。


    向您的發掘致以崇高的謝意,否則一位開創了新流派的大師將會明珠蒙塵。


    希望您可以將巴特的地址告訴我,我將給予巴特的家庭一些幫助。


    劉慶呆若木雞。


    大師?


    開創新流派的大師?


    劉慶懵圈了,那是一位民工抱過來的作品,民工眼中充斥著撿漏成功的欲望。


    這種作品,竟然能開創一個新流派?


    過分的戲劇化了吧?


    劉慶心髒顫抖,那可是一位中華藝術家的作品,卻在西方開花,開創新流派?


    劉慶雖然難以置信,但他是資本家,他立刻看到了其中的商機。


    連忙委婉的暗示莫夫先生。


    說巴特家屬不需要援助,隻求能給巴特辦一個展覽。以此彰顯巴特的藝術成就,讓世界知道巴特!


    莫夫答應了。


    為巴特的兩件青銅油畫籌備了一場展覽。


    短短兩個星期。


    青銅油畫《向日葵》和《星空》以其獨特的魅力,和令人惋惜的故事,火遍了巴黎這座藝術之都。


    幾乎所有的居民,都知道有一位右手伸進銅漿中,結果被燒穿的巴特先生。


    有許許多多的公民,都在欣賞過兩件作品後,自發的向身邊的朋友、親屬、戀人安利。


    眼看熱度高得一塌糊塗,劉慶做夢都在笑。


    這是他迄今為止,炒作最成功的兩件藝術品。


    以如今的熱度。若是將這兩件作品放到拍賣行,恐怕能賺取他一個季度的利潤!!!


    血賺!


    簡直血賺!


    就是不知道,究竟是國內哪位奆佬的作品,竟然如此恐怖,直接在西方被捧上了天!


    劉慶有一種自豪在心中蔓延。


    這三百年來。


    西方一直在東方的老師——無論在什麽方麵。


    科技上,說不上話。


    藝術上,沒有話語權。


    而這一次,終於瀕臨開創新流派,成為西方的老師了!


    他是中國人,自然為此而高興。


    這一刻。


    劉慶有些後悔。


    不該編造巴特的謊言……


    ……


    一個月後。


    青銅油畫的報道鋪天蓋地。文章、視頻、網頁中隨處可見。


    不少名氣響徹巴黎的油畫家、雕塑家公開稱讚:


    我曾仔細觀察過《向日葵》和《星空》,裏麵的細節令人讚歎。


    我稱之為時間女神裙擺的漣漪,因為它上麵每一條小小的起伏,都是時間女神灑下的性感,讓人想要頂禮膜拜。


    這是一種新的美學、視覺與藝術概念。


    巴黎藝術界,被青銅油畫激起了軒然大波。


    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青銅油畫,關注巴特的悲慘故事……


    青銅油畫,儼然有開宗立派,吸引無數虔誠信徒的趨勢!!!


    劉慶樂得合不攏嘴。他才是最大贏家!!


    十五萬收購的青銅油畫,竟然能走到開創流派的地步!


    他有時候都會懷疑……


    是不是那群藝術神棍們炒作過頭了?


    然而現實告訴他,絕對不是。


    已經有十幾位富翁隔空出價。


    而給出的價格,極其驚人。


    店主人心潮澎湃之下。


    將兩件青銅油畫投入拍賣行。


    此刻。他坐在包間中,叼著一根雪茄,靜待賺得盆滿缽滿。


    不過令他費解的是,兩件青銅油畫的作者,究竟會是國內哪尊奆佬?


    竟然將如此珍貴的藝術品隨便扔掉……


    這可是一座礦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技藝天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第三顆雪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第三顆雪梨並收藏技藝天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