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罷,秦淮的目光從陸家小姑娘臉頰,轉移到林櫟臉龐,再落於須寅清身上。


    他們的五官上彌漫著疑惑與不解。


    也對。


    突然說起作品靈魂,其實有點上升到哲學高度了,若沒有親身體驗的話,不懂也是正常的。


    但秦淮並未細細講述這句玄之又玄的話。


    全憑徒弟們意會。


    他不會什麽都嚼碎了喂給兩位徒弟,僅僅指明一個方向而已,最終何去何從,要他們跌跌撞撞的走一走。


    如果采用填鴨式灌輸,那麽……他們充其量就是低配版秦淮而已,不會走出自己的風格。


    而如今的時代,玉雕師最怕的無疑是沒有自己的風格。


    ——哪怕你嘩眾取寵,也需要嘩出自己的風格。


    齊白石曾說:仿我者死!學我者生。


    秦淮不抗拒徒弟仿他,不過他一直都在引導學生了解本質,學習精髓,走出屬於他們的路。


    既然這是一條路,就注定必須有披荊斬棘的過程,除非是絕頂天才,否則……這個過程需要摸索數年,十年、二十年。


    故而秦淮鼓勵道:


    “暫時聽不懂沒關係,一定要把這句話死死記住,印在腦海裏。


    然後多學多練,有一天創作時,你會突然頓悟這句話,那種感覺,美好到讓你怦然心動。”


    “我知道這種感覺,就像我剛才那樣,時隔十幾天,突然領悟了上次講課的內容!


    就像我小時候在屋簷下不小心灑了幾粒種子,偶然一次經過,突然發現那裏已經長出了一簇嬌豔的鮮花。”


    陸家小姑娘頗為雀躍,沒有事情是比被師父和家人同時誇獎更普天同慶了。


    她開心得不行,都笑成花了。


    “我也知道這種感覺,我以前看過一篇魯迅的文章,就是說胡適、李大釗、魯迅幼年讀書,不管懂不懂,都是先囫圇背下。


    等到多年後,在某一段人生經曆時,就會突然想起以前背過的文章,猛得頓悟了!


    師父的做法,和魯迅等大師一樣啊!


    我……”


    林櫟很樂衷於拍馬屁,變著法子發言。


    秦淮連忙朝林櫟壓了壓手。


    你知道個屁哦,魯迅可沒寫過這樣的文章。


    商雅本來一直望著秦淮的側臉在認真聽課,見秦淮被林櫟拍馬屁拍到煩,樂不可支的笑開了。


    笑了一陣,她將兩手交疊在秦淮肩頭,枕著小腦袋,半倚在秦淮身上,神態嫻靜。


    而她絲毫沒有發現,那無意間的眼神、表情、動作築成了一行粉紅的小字:我喜歡秦淮。


    須寅清瞥了一眼師父和師父構成的畫麵,驀然低頭,悄聲說道:


    “……你不是願為師父門下走狗?那您可就有福了,師父家的狗糧,一碗更比六碗強。”


    林櫟:“……”


    來自師母的狗糧+999


    ……


    “今天倒是沒什麽講了,迴家多創作多練習多思考多觀察罷。


    過些時日,筆記本出版了,你們可以買一本在家研究,最好多結合博物館的實物。主要是學習研究分析的方法。”


    三位小徒弟點頭,默默記住。這些天他們也看過那本筆記。


    師父幾乎是把每一件玉器,都入石三分的研究通透了。


    一件玉器,用多種分析視角研究其技法,藝術價值……


    好像學神解數學、物理題一般。


    采用多種方法,從不同的切入點研究玉器,對於這種騷操作,凡人隻能麵麵相覷,抓耳撓腮。


    尤其是師父的想法十分特別,提出的觀點往往令人耳目一新。


    例如在筆記本的最末尾,師父提出了一種別樹一幟的玉器分類方法。


    ‘從古至今,玉器可分三類,那就是:神玉、王玉、貴玉。


    夏商周時期玉器,稱神玉。


    西周春秋戰國秦漢,稱王玉。


    強漢盛唐至清朝,稱貴玉。’


    為什麽這樣分呢?


    師父在下麵有一段詳細注解:


    ‘古玉的風格與古玉在每個時代的用途有直接關係。


    上古時期。


    諸如著名的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時期,該時間段的玉器,乃是用於祭祀天地、圖騰、神鬼的神器。


    極少數作為當時最高統治者和部落祭司的飾品,以之體現神權的至高無上。


    從七千年前到夏朝時間段內的玉器,都沾染著對神靈對天地的無上敬畏,拙樸線條中,顫栗著一種仰慕天地,叩首宇宙的靈魂,故而稱神玉。


    而隨著商代社會形態進入奴役社會,玉器漸漸淪為王族裝飾。


    西周是玉器的進一步發展。


    西周的玉器與商朝相比,形製要規範的多,此時的玉器就好像現在官員的工資級別和車輛配備,有著最為森嚴的等級製度。


    其大小、用途、圖案紋飾以及材料質地都有著不可輕改的鐵律。


    這種等級是不允許被僭越的!


    這便是西周至戰國時期的玉器。


    有王權之威嚴,天子之尊貴。


    到了東周。


    西周禮製崩壞,文化走向爆發綻放、眾多的分封諸侯都開始製作並使用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玉器。


    為了爭相顯示權力和富貴,玉器紋飾有了複雜的變化和創新,工藝水平也隨之提升。


    不過,玉的等級製度依然沒有變,這樣的製度一直延續到漢代結束……


    故而稱這一時間段的玉器為王玉!


    而漢朝之後,玉器因其裝飾和財富體現被逐漸開始進入民間,成為了富裕人家的飾品。


    當然很多題材圖案和形製一直都是民間禁止使用的。如猙獰的兇獸和龍鳳,隻有皇室獨享。


    到了唐代,因為中華空前的強盛和對外貿易的積極開展,大批玉料被送進長安。


    這時的玉器匠人也因地製宜區分玉料的屬性和特點,開始利用俏色等工藝來設計加工玉器。


    玉器的紋飾和題材也空前豐富起來,有了很多與生活和自然相關的藝術性設計,使玉器的屬性多了一份高雅富貴和精致親和。


    從唐代往後千年的玉器,便是貴玉。’


    當初三個小徒弟看這段觀點的時候,簡直心潮澎湃,心緒久久難以平息。


    這個分類方法,直接站在七千年發展的高度,以一種俯瞰的視角,在玉器發展史上,精準的劃下三刀。


    寥寥一段話,將一部中華玉文化的發展史微言大義的鋪開在讀者麵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技藝天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第三顆雪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第三顆雪梨並收藏技藝天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