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第三個議題是針對沙河村審計出來的問題,商討如何處理村幹部,這個問題幾乎沒什麽爭議。因為檢察院已經介入,想不處理都不行。考慮到村裏的實際,鎮黨委決定從鎮機關選派一名幹部下派到村任第一書記,待村“兩委”選舉工作開展後,再配齊村幹部。
這個議題又與人事調整議題重合了,錢三運決定,兩個議題一並討論。沙河村村黨組織渙散,沒有戰鬥力和凝聚力,在村民心目中沒有威望。選派第一書記也是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需要。
鎮幹部下村任職第一書記,是利是弊,因人而異。年齡大了,不願意下村,怕折騰;年輕人下去,對自身是個很好的鍛煉。村裏工作千頭萬緒,從某種意義上說,比鎮裏工作更複雜,不是每個人都能勝任得了。很多地方從應屆大學生中選拔村官,這些村官雖然文化水平高,綜合素質好,但很難一下子適應農村工作。在很多村,男大學生村官幹雜活,女大學生村官掃地擦桌子。說出來可能讓人匪夷所思,但這就是事實。
楊誌超提議,由鎮經濟發展辦公室主任田曉坤去沙河村任第一書記。
田曉坤四十多歲了,這個人性格倔強,有時候當麵和楊誌超頂牛,這讓他很惱火,這次想將田曉坤下放到村裏,美其名曰擔當重任,其實就是變相報複。四十多歲的人了,在村裏任職,對於個人成長進步,沒啥意義。
寧先如表示反對:“我建議派一個年輕人下去,年輕人有朝氣,有闖勁,想幹事,如果鎮黨委政府大力支持,是能幹出一番事業的。田曉坤工作經驗豐富,不過,讓他到村裏任職,並不合適。在楊鎮長眼裏,這是重任他,但在他自己眼裏,可能覺得這是貶他,帶著情緒幹工作,哪能幹好工作?”
楊誌超說:“擔任第一書記,這明明是組織重托,又怎麽會是貶他呢?省市縣都選派了很多幹部到後進村擔任第一書記,這是一種導向,說明擔任第一書記的都是好中選優的優秀幹部,是被寄予厚望的。如果田曉坤有抵觸情緒,說明他政治覺悟有問題!”
石國紅和田曉坤私交不錯,他自然明白,楊誌超力薦田曉坤下村,是借機打擊報複,便有意替田曉坤說話:“我也認為,派個年輕人下去更合適。鎮黨政辦不是有很多優秀的年輕人嗎?宛秋月、徐海喬、張友寶,都是合適人選,可以從中挑選一個。”
“我認為宛秋月比較合適,雖然是女同誌,但有巾幗不讓須眉的氣概,工作能力也可圈可點。”沈石滿接過話茬,他是個道貌岸然的人,雖然一大把年紀了,也是有情婦的人。坊間傳言,宛秋月與楊誌超、方誌鵬有染,雖然年輕,卻是很多男人的公用情婦。他也或暗示或明示,勾搭宛秋月,期盼著和她睡一覺,然而,宛秋月不給他麵子,或許,是認為他即將退居二線,沒有利用價值了,或者,嫌他老了。今天,他迫不及待地發言,就是想將宛秋月下放到村裏,眼不見為淨嘛。
楊誌超當然不願意讓宛秋月遠離他的身邊,說:“我不同意,宛秋月雖然工作能力很強,但畢竟是未婚女同誌,下村並不合適。”
沈石滿質疑道:“楊鎮長,未婚女同誌不適合下村任職?理由何在?”
楊誌超說:“第一書記,是要吃住在村裏的,女同誌天生膽子小,一個人住在村裏,還要經常折返於村部和鎮裏,並不方便。再說了,村裏魚龍混雜,萬一有什麽人居心叵測,就不太好了。”
沈石滿心中冷笑道,以宛秋月的個性,還用擔心心懷不軌的壞人?正要辯駁,錢三運一錘定音:“我的看法是,在張友寶和徐海喬二人中選擇一個,我傾向於讓張友寶下村。”
張友寶還是徐海喬下村,對於楊誌超等人來說,沒有什麽實質性區別,這並沒有牽涉到個人利益,因此,錢三運這麽一說,沒有人提出反對。張友寶擔任沙河村第一書記,就這麽定了。
接下來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是人事調整。人事調整很敏感,牽涉到方方麵麵的利益。提拔誰,不提拔誰,最後都是鬥爭和妥協的產物。參會的幾個副書記,都有心想讓自己信得過的人擔任更重要的職務。通常來說,每個人力保的人選都能順利獲得通過,因為大家都心知肚明,不支持別人力薦的人選,別人也不會支持他的。人事議題不能獲得多數人同意,是不可能獲得通過的。
楊誌超提議,鎮團委書記職位空缺,建議由宛秋月接任。錢三運第一個表示讚同。書記鎮長都同意,其他人也不好說什麽。宛秋月的這一任命順利獲得通過。在座的各位都不知道,宛秋月不久將調到縣政府辦任職。
書記碰頭會的最後一項議題是建章立製問題。錢三運說,今年工作的一個重要工作是打基礎,抓規範。基礎,是我們幹好一切工作的依托和出發點。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要建立健全各項製度。製定一係列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製度,然後抓好落實。
前期,在錢三運的督促下,鎮裏擬訂了十多項製度,涉及到招商引資獎勵、機關考勤、公務接待等多個方麵。如招商引資,加大了獎勵力度,這是借鑒在高山鎮任鎮長時的經驗。機關考勤,設立了考勤獎,這是一種變相的發福利,既調動了幹部職工的積極性,又從製度上加強了機關考勤紀律。
除公務接待製度爭議較大,有待進一步細化外,其他各項製度都順利通過。
受錢三運的委托,甘日新來到含城。和甘日新同來的,還有唐誌國及愛人。
唐誌國的愛人原來是鄉鎮派出所民警,後經錢三運協調,調到縣城。羅殿英在城關鎮乃至含城縣有著盤根錯節的關係網,“保護傘”眾多,錢三運在對含城警方缺乏信任的前提下,選擇異地用警,開展前期偵查和違法犯罪線索搜集,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唐誌國是偵察兵出身,身手也不錯,愛人一道過來了,既能便於偽裝,方便開展工作,又能讓兩人有個照應。
這個議題又與人事調整議題重合了,錢三運決定,兩個議題一並討論。沙河村村黨組織渙散,沒有戰鬥力和凝聚力,在村民心目中沒有威望。選派第一書記也是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需要。
鎮幹部下村任職第一書記,是利是弊,因人而異。年齡大了,不願意下村,怕折騰;年輕人下去,對自身是個很好的鍛煉。村裏工作千頭萬緒,從某種意義上說,比鎮裏工作更複雜,不是每個人都能勝任得了。很多地方從應屆大學生中選拔村官,這些村官雖然文化水平高,綜合素質好,但很難一下子適應農村工作。在很多村,男大學生村官幹雜活,女大學生村官掃地擦桌子。說出來可能讓人匪夷所思,但這就是事實。
楊誌超提議,由鎮經濟發展辦公室主任田曉坤去沙河村任第一書記。
田曉坤四十多歲了,這個人性格倔強,有時候當麵和楊誌超頂牛,這讓他很惱火,這次想將田曉坤下放到村裏,美其名曰擔當重任,其實就是變相報複。四十多歲的人了,在村裏任職,對於個人成長進步,沒啥意義。
寧先如表示反對:“我建議派一個年輕人下去,年輕人有朝氣,有闖勁,想幹事,如果鎮黨委政府大力支持,是能幹出一番事業的。田曉坤工作經驗豐富,不過,讓他到村裏任職,並不合適。在楊鎮長眼裏,這是重任他,但在他自己眼裏,可能覺得這是貶他,帶著情緒幹工作,哪能幹好工作?”
楊誌超說:“擔任第一書記,這明明是組織重托,又怎麽會是貶他呢?省市縣都選派了很多幹部到後進村擔任第一書記,這是一種導向,說明擔任第一書記的都是好中選優的優秀幹部,是被寄予厚望的。如果田曉坤有抵觸情緒,說明他政治覺悟有問題!”
石國紅和田曉坤私交不錯,他自然明白,楊誌超力薦田曉坤下村,是借機打擊報複,便有意替田曉坤說話:“我也認為,派個年輕人下去更合適。鎮黨政辦不是有很多優秀的年輕人嗎?宛秋月、徐海喬、張友寶,都是合適人選,可以從中挑選一個。”
“我認為宛秋月比較合適,雖然是女同誌,但有巾幗不讓須眉的氣概,工作能力也可圈可點。”沈石滿接過話茬,他是個道貌岸然的人,雖然一大把年紀了,也是有情婦的人。坊間傳言,宛秋月與楊誌超、方誌鵬有染,雖然年輕,卻是很多男人的公用情婦。他也或暗示或明示,勾搭宛秋月,期盼著和她睡一覺,然而,宛秋月不給他麵子,或許,是認為他即將退居二線,沒有利用價值了,或者,嫌他老了。今天,他迫不及待地發言,就是想將宛秋月下放到村裏,眼不見為淨嘛。
楊誌超當然不願意讓宛秋月遠離他的身邊,說:“我不同意,宛秋月雖然工作能力很強,但畢竟是未婚女同誌,下村並不合適。”
沈石滿質疑道:“楊鎮長,未婚女同誌不適合下村任職?理由何在?”
楊誌超說:“第一書記,是要吃住在村裏的,女同誌天生膽子小,一個人住在村裏,還要經常折返於村部和鎮裏,並不方便。再說了,村裏魚龍混雜,萬一有什麽人居心叵測,就不太好了。”
沈石滿心中冷笑道,以宛秋月的個性,還用擔心心懷不軌的壞人?正要辯駁,錢三運一錘定音:“我的看法是,在張友寶和徐海喬二人中選擇一個,我傾向於讓張友寶下村。”
張友寶還是徐海喬下村,對於楊誌超等人來說,沒有什麽實質性區別,這並沒有牽涉到個人利益,因此,錢三運這麽一說,沒有人提出反對。張友寶擔任沙河村第一書記,就這麽定了。
接下來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是人事調整。人事調整很敏感,牽涉到方方麵麵的利益。提拔誰,不提拔誰,最後都是鬥爭和妥協的產物。參會的幾個副書記,都有心想讓自己信得過的人擔任更重要的職務。通常來說,每個人力保的人選都能順利獲得通過,因為大家都心知肚明,不支持別人力薦的人選,別人也不會支持他的。人事議題不能獲得多數人同意,是不可能獲得通過的。
楊誌超提議,鎮團委書記職位空缺,建議由宛秋月接任。錢三運第一個表示讚同。書記鎮長都同意,其他人也不好說什麽。宛秋月的這一任命順利獲得通過。在座的各位都不知道,宛秋月不久將調到縣政府辦任職。
書記碰頭會的最後一項議題是建章立製問題。錢三運說,今年工作的一個重要工作是打基礎,抓規範。基礎,是我們幹好一切工作的依托和出發點。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要建立健全各項製度。製定一係列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製度,然後抓好落實。
前期,在錢三運的督促下,鎮裏擬訂了十多項製度,涉及到招商引資獎勵、機關考勤、公務接待等多個方麵。如招商引資,加大了獎勵力度,這是借鑒在高山鎮任鎮長時的經驗。機關考勤,設立了考勤獎,這是一種變相的發福利,既調動了幹部職工的積極性,又從製度上加強了機關考勤紀律。
除公務接待製度爭議較大,有待進一步細化外,其他各項製度都順利通過。
受錢三運的委托,甘日新來到含城。和甘日新同來的,還有唐誌國及愛人。
唐誌國的愛人原來是鄉鎮派出所民警,後經錢三運協調,調到縣城。羅殿英在城關鎮乃至含城縣有著盤根錯節的關係網,“保護傘”眾多,錢三運在對含城警方缺乏信任的前提下,選擇異地用警,開展前期偵查和違法犯罪線索搜集,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唐誌國是偵察兵出身,身手也不錯,愛人一道過來了,既能便於偽裝,方便開展工作,又能讓兩人有個照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