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日後,韋州城下,秦軍各部陸續趕到,一時間,大軍雲集,刀槍如林,旌旗蔽日,秦軍營寨,密密麻麻分布於韋州城下,一眼望不頭。
此時,西北已漸漸進入秋季,風沙之中,透出了一絲涼意,一麵麵秦軍將旗在風中烈烈舞動,人喊馬嘶之聲,響徹天地。
數十年過去,秦人複來,聲威更勝當年。。。。。。。。
韋州城靜靜矗立在那裏,好似一點聲息皆無,高大的秦人騎士,在城下縱橫來去,耀武揚威,好似一點也沒將城上守軍放在眼裏。
韋州城並不算高大,當然,那是和長安或是幾座北地雄城相比,實際上,韋州城在西北,算得上是有數的大城。
因北接靈州,南連蕭關,東控橫山,實乃西夏一等一之軍事重鎮,一旦西夏有南侵之意,這裏便是西夏人囤積糧草之地。
而秦人若是北來伐夏,這裏也是必經之所在。
由此,西夏各大軍司起伏不定,但韋州之靜塞軍司,卻從來不曾輕動過。
而近十數年來,因與金人連年戰於河南地,河東等處,左廂軍司漸漸勢強,西夏東南東北各大軍司皆受左廂軍司轄製,左廂軍司也一躍而為各大軍司之首,權柄比起當年西夏立國時來,更勝三分。
這樣的勢頭,別說各大軍司,即便是皇帝陛下,以及朝中重臣們,也無可奈何,因為如今的西夏國相大人正是出身左廂軍司。而繼之者。更是國相大人的侄兒。如今的西夏名將李元翰。
當然,左廂軍司之所以膨脹到如今地步,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卻是,可以任意取用東南銀州等地之糧草,而其北麵,又是西夏最重要的養馬所在,如此糧馬不缺,又常年與金人交戰。將強兵精之下,其勢也更是難製。
不過,歸根結底,還是東邊的各大軍司失去了製衡左廂軍司的能力,在這個上麵很多睿智之人就算不願意,也必須承認,若沒有李元康叔侄兩人勵精圖治,如今的左廂軍司也不定會比西南的右廂軍司強的哪裏去才對。
可以說,時事造就了如今的左廂軍司。。。。。。。。
不過與其他各大軍司俯首於其下,卻也無可奈何相比。靜塞軍司卻漸漸脫離了左廂軍司轄製。
說起來,並不算奇怪。第一個,就是韋州的位置,因有橫山阻隔,左廂軍司對靜塞軍司之影響,向來便不高。
而韋州地近京師,從靜塞軍司成軍開始,即便其一直為左廂軍司轄下,但無論左廂軍司還是右廂軍司,對其都不能任意的指手畫腳,對其控製最力的,還是朝廷。
再有,靜塞軍司向以橫山羌為主,這些山間羌人,身體強健,登山過積澗,步履如飛,在西夏軍中,號稱步跋子,西夏步軍精銳,多出其間,乃攻城略地之首選。。。。。。。。
橫山羌粗野蠻橫,桀驁不馴,為西夏朝廷所忌憚,不過,若沒有橫山羌阻隔西夏門戶,卻又哪裏會讓人心安?
不得不防,卻又不得不用,如此一來,西夏朝廷更不容其他軍司染指於此。
而時至今日,即便是西夏國相李元康,也不會讓靜塞軍司受左廂軍司轄製,實際上,誰都清楚,這是一塊禁地,在左廂軍司坐大的今天,更是如此。
即使這些年,靜塞軍司之兵卒,屢屢被抽調,前往河南地,與金人交戰,或者四出剿匪平亂,不過之後,靜塞軍司兵卒,都要迴歸靜塞軍司建製,從不補往別處,這在建製混亂的西夏軍中,是十分罕見的。。。。。。。。。
由此可見,朝廷對靜塞軍司看顧之嚴了。
不過,再怎麽說,韋州的地理位置也決定了,它必然隻是一處中轉之地。
不提大軍作戰如何如何,隻說平日,西南之糧草,必定要經過韋州運往靈州以及京師興慶,而右廂軍司,以及南邊的蕭關,與秦人邊境處的各處軍寨,糧沫,軍餉,都要從韋州起運。
是的,韋州最重要的一個作用便是糧草聚集之所在,也可以說是糧草重鎮,正在西夏糧道的咽喉之上,從韋州建成那一天開始,這個作用就幾乎是他的唯一使命。
所以,韋州向來是繁華的,一到秋末時節,這裏南來北往的人流幾乎可比京師興慶,軍人,商人,夫役,山民,在這裏隨處可見。
不過,這些多數都是旅人而已,韋州城內之百姓,卻並不多,韋州最盛之時,也不過有民三萬戶,不用多說什麽,這裏其實就是一處大兵營,軍人比百姓還要多的一處兵營,韋州之民,也多數皆為靜塞軍司上下之家眷。
廢話少說,迴到如今。
秦軍漫野而來,實際上,秦人軍伍一旦到了這裏,除了身體疲憊不堪,糧草拉的越來越長之外,已經不用再顧及道路難行,飲水缺乏之類的事情了。
從韋州,到靈州,快的話,可以朝發夕至,而韋州城下,有兩條河流,繞城而過。
日漸昏黃,秦軍大營漸漸成型,零星的火把已經亮了起來,在城頭望去,星星點點,綿延到天邊盡頭。
韋州城樓之上,一眾西夏將領望著城下,沉默之中,帶著難言的味道。
為首一人,一身披掛,四十多歲年紀,身材粗壯,滿臉的胡須,一雙眸子,亮而有神,此人,正是靜塞軍司的主人,西夏名將阿綽。
阿綽,出身白馬鎮燕軍司,乃正經的沙漠羌人,不過聽他的名字就知道,沒有任何的姓氏,定然也就不是沙漠羌族的貴戚,更有可能,祖上乃奴隸出身。
不過,沙漠必經是黨項羌人崛起的源頭,那裏出來的羌人,即便是奴隸,也要比旁的部族高貴,也從來不乏升遷的機會。
也正是因為他的家族附屬於西夏大族野利氏,才有了他今時今日之地位。
不過,和那些日漸腐朽的黨項貴戚不同,阿綽此人卻是正經的軍功起家,家族中人世代從軍,皆在野利一族帳下聽令。
到了阿綽這一代,情形終於有了些變化,與野利家族有著姻親的李氏,出了一個李元康,野利氏漸漸勢衰,阿綽這樣的家族,也便慢慢靠近了這個皇族旁支。
阿綽少年從軍,因在白馬鎮燕軍司剿除沙匪的戰事中,屢立戰功,遂調往甘州為鎮守副將,受右廂軍司轄製。
迴鶻人揮兵伐夏,阿綽曾率兵鎮壓甘州迴鶻之亂,又隨右廂軍司破迴鶻大軍於沙洲城下,積功為甘州防禦使。
後逢右廂軍司之亂,率甘州兵馬隨李元翰平亂,因此,自知殺戮過甚,與右廂軍司諸將結怨深重,戰後,遂上請朝廷他任,於是調任靜塞軍司副將。
接下來,又率兵隨李元翰四出平亂,深得李元翰賞識,在叔父李元康麵前力薦阿綽。
於是,一年之後,靜塞軍司司主因貪瀆事,去靜塞軍司司主之位,阿綽順理成章的接任了靜塞軍司司主之位,成為了西夏軍中屈指可數的大人物。
現在,他在城頭之上,一臉平靜的望著城下秦軍的大營,既無沉重的神情流露,也無輕鬆的表情展現。
也許是覺得氣氛太過壓抑了,這才笑了一聲,外貌粗豪的他,卻有著清亮的嗓音,“也不算多嘛,隻有十幾萬人馬,如此不將人放在眼中,看來秦狗的那位大將軍,勝仗打的太多了些。。。。。。。”
根本未提前幾日的失利,這番話也更像是自言自語,但卻一下安定了眾將的惶恐之心。
阿綽雖任靜塞軍司司主日短,但上有國相大人支持,下有舊部聽命,身上又有著那許多的軍功,雖漸漸脫離左廂軍司轄製,卻又與左廂軍司司主李元翰有著交情,在靜塞軍司威望實已是不作第二人想。
一番話,略微帶著些調侃,卻有著難以想象的效果,凝重的氣氛一下便鬆緩了開來,其中有人想說什麽,但不由自主的望了望城頭旗杆上的那顆人頭,也就立即閉緊了嘴巴,要知道,那顆人頭的主人,卻是正經的國朝貴戚。。。。。。。。
就這麽被砍了腦袋,順帶著,還斷送了好些著力巴結他的漢軍將領的性命,不過現在想來,秦人也是漢人,有那許多漢人在城中,可不讓人覺著不夠踏實?加之此人向來驕橫,軍中眾將與其人結怨者,不在少數,此人死了,卻也可謂是大快人心。
如今敗是敗了,也損了些人馬,卻也不虞城內漢軍鬧起來,又讓麾下軍兵,見識了一番秦人的厲害,雖有損於士氣,卻也凝聚了人心。。。。。。。
嗯,在十餘萬秦人大軍麵前,誰見了這等威勢,也隻會頭皮發麻,又談得上什麽士氣了?
在大敵來臨之前,鏟除異己,又能凝聚軍心,這等手段,在黨項人中,可不多見。。。。。。。。。。。
他們這些人,還是少說話為妙,不然不等秦人攻城,不定就要派了他們出城送死了呢。(未完待續。。)i527
此時,西北已漸漸進入秋季,風沙之中,透出了一絲涼意,一麵麵秦軍將旗在風中烈烈舞動,人喊馬嘶之聲,響徹天地。
數十年過去,秦人複來,聲威更勝當年。。。。。。。。
韋州城靜靜矗立在那裏,好似一點聲息皆無,高大的秦人騎士,在城下縱橫來去,耀武揚威,好似一點也沒將城上守軍放在眼裏。
韋州城並不算高大,當然,那是和長安或是幾座北地雄城相比,實際上,韋州城在西北,算得上是有數的大城。
因北接靈州,南連蕭關,東控橫山,實乃西夏一等一之軍事重鎮,一旦西夏有南侵之意,這裏便是西夏人囤積糧草之地。
而秦人若是北來伐夏,這裏也是必經之所在。
由此,西夏各大軍司起伏不定,但韋州之靜塞軍司,卻從來不曾輕動過。
而近十數年來,因與金人連年戰於河南地,河東等處,左廂軍司漸漸勢強,西夏東南東北各大軍司皆受左廂軍司轄製,左廂軍司也一躍而為各大軍司之首,權柄比起當年西夏立國時來,更勝三分。
這樣的勢頭,別說各大軍司,即便是皇帝陛下,以及朝中重臣們,也無可奈何,因為如今的西夏國相大人正是出身左廂軍司。而繼之者。更是國相大人的侄兒。如今的西夏名將李元翰。
當然,左廂軍司之所以膨脹到如今地步,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卻是,可以任意取用東南銀州等地之糧草,而其北麵,又是西夏最重要的養馬所在,如此糧馬不缺,又常年與金人交戰。將強兵精之下,其勢也更是難製。
不過,歸根結底,還是東邊的各大軍司失去了製衡左廂軍司的能力,在這個上麵很多睿智之人就算不願意,也必須承認,若沒有李元康叔侄兩人勵精圖治,如今的左廂軍司也不定會比西南的右廂軍司強的哪裏去才對。
可以說,時事造就了如今的左廂軍司。。。。。。。。
不過與其他各大軍司俯首於其下,卻也無可奈何相比。靜塞軍司卻漸漸脫離了左廂軍司轄製。
說起來,並不算奇怪。第一個,就是韋州的位置,因有橫山阻隔,左廂軍司對靜塞軍司之影響,向來便不高。
而韋州地近京師,從靜塞軍司成軍開始,即便其一直為左廂軍司轄下,但無論左廂軍司還是右廂軍司,對其都不能任意的指手畫腳,對其控製最力的,還是朝廷。
再有,靜塞軍司向以橫山羌為主,這些山間羌人,身體強健,登山過積澗,步履如飛,在西夏軍中,號稱步跋子,西夏步軍精銳,多出其間,乃攻城略地之首選。。。。。。。。
橫山羌粗野蠻橫,桀驁不馴,為西夏朝廷所忌憚,不過,若沒有橫山羌阻隔西夏門戶,卻又哪裏會讓人心安?
不得不防,卻又不得不用,如此一來,西夏朝廷更不容其他軍司染指於此。
而時至今日,即便是西夏國相李元康,也不會讓靜塞軍司受左廂軍司轄製,實際上,誰都清楚,這是一塊禁地,在左廂軍司坐大的今天,更是如此。
即使這些年,靜塞軍司之兵卒,屢屢被抽調,前往河南地,與金人交戰,或者四出剿匪平亂,不過之後,靜塞軍司兵卒,都要迴歸靜塞軍司建製,從不補往別處,這在建製混亂的西夏軍中,是十分罕見的。。。。。。。。。
由此可見,朝廷對靜塞軍司看顧之嚴了。
不過,再怎麽說,韋州的地理位置也決定了,它必然隻是一處中轉之地。
不提大軍作戰如何如何,隻說平日,西南之糧草,必定要經過韋州運往靈州以及京師興慶,而右廂軍司,以及南邊的蕭關,與秦人邊境處的各處軍寨,糧沫,軍餉,都要從韋州起運。
是的,韋州最重要的一個作用便是糧草聚集之所在,也可以說是糧草重鎮,正在西夏糧道的咽喉之上,從韋州建成那一天開始,這個作用就幾乎是他的唯一使命。
所以,韋州向來是繁華的,一到秋末時節,這裏南來北往的人流幾乎可比京師興慶,軍人,商人,夫役,山民,在這裏隨處可見。
不過,這些多數都是旅人而已,韋州城內之百姓,卻並不多,韋州最盛之時,也不過有民三萬戶,不用多說什麽,這裏其實就是一處大兵營,軍人比百姓還要多的一處兵營,韋州之民,也多數皆為靜塞軍司上下之家眷。
廢話少說,迴到如今。
秦軍漫野而來,實際上,秦人軍伍一旦到了這裏,除了身體疲憊不堪,糧草拉的越來越長之外,已經不用再顧及道路難行,飲水缺乏之類的事情了。
從韋州,到靈州,快的話,可以朝發夕至,而韋州城下,有兩條河流,繞城而過。
日漸昏黃,秦軍大營漸漸成型,零星的火把已經亮了起來,在城頭望去,星星點點,綿延到天邊盡頭。
韋州城樓之上,一眾西夏將領望著城下,沉默之中,帶著難言的味道。
為首一人,一身披掛,四十多歲年紀,身材粗壯,滿臉的胡須,一雙眸子,亮而有神,此人,正是靜塞軍司的主人,西夏名將阿綽。
阿綽,出身白馬鎮燕軍司,乃正經的沙漠羌人,不過聽他的名字就知道,沒有任何的姓氏,定然也就不是沙漠羌族的貴戚,更有可能,祖上乃奴隸出身。
不過,沙漠必經是黨項羌人崛起的源頭,那裏出來的羌人,即便是奴隸,也要比旁的部族高貴,也從來不乏升遷的機會。
也正是因為他的家族附屬於西夏大族野利氏,才有了他今時今日之地位。
不過,和那些日漸腐朽的黨項貴戚不同,阿綽此人卻是正經的軍功起家,家族中人世代從軍,皆在野利一族帳下聽令。
到了阿綽這一代,情形終於有了些變化,與野利家族有著姻親的李氏,出了一個李元康,野利氏漸漸勢衰,阿綽這樣的家族,也便慢慢靠近了這個皇族旁支。
阿綽少年從軍,因在白馬鎮燕軍司剿除沙匪的戰事中,屢立戰功,遂調往甘州為鎮守副將,受右廂軍司轄製。
迴鶻人揮兵伐夏,阿綽曾率兵鎮壓甘州迴鶻之亂,又隨右廂軍司破迴鶻大軍於沙洲城下,積功為甘州防禦使。
後逢右廂軍司之亂,率甘州兵馬隨李元翰平亂,因此,自知殺戮過甚,與右廂軍司諸將結怨深重,戰後,遂上請朝廷他任,於是調任靜塞軍司副將。
接下來,又率兵隨李元翰四出平亂,深得李元翰賞識,在叔父李元康麵前力薦阿綽。
於是,一年之後,靜塞軍司司主因貪瀆事,去靜塞軍司司主之位,阿綽順理成章的接任了靜塞軍司司主之位,成為了西夏軍中屈指可數的大人物。
現在,他在城頭之上,一臉平靜的望著城下秦軍的大營,既無沉重的神情流露,也無輕鬆的表情展現。
也許是覺得氣氛太過壓抑了,這才笑了一聲,外貌粗豪的他,卻有著清亮的嗓音,“也不算多嘛,隻有十幾萬人馬,如此不將人放在眼中,看來秦狗的那位大將軍,勝仗打的太多了些。。。。。。。”
根本未提前幾日的失利,這番話也更像是自言自語,但卻一下安定了眾將的惶恐之心。
阿綽雖任靜塞軍司司主日短,但上有國相大人支持,下有舊部聽命,身上又有著那許多的軍功,雖漸漸脫離左廂軍司轄製,卻又與左廂軍司司主李元翰有著交情,在靜塞軍司威望實已是不作第二人想。
一番話,略微帶著些調侃,卻有著難以想象的效果,凝重的氣氛一下便鬆緩了開來,其中有人想說什麽,但不由自主的望了望城頭旗杆上的那顆人頭,也就立即閉緊了嘴巴,要知道,那顆人頭的主人,卻是正經的國朝貴戚。。。。。。。。
就這麽被砍了腦袋,順帶著,還斷送了好些著力巴結他的漢軍將領的性命,不過現在想來,秦人也是漢人,有那許多漢人在城中,可不讓人覺著不夠踏實?加之此人向來驕橫,軍中眾將與其人結怨者,不在少數,此人死了,卻也可謂是大快人心。
如今敗是敗了,也損了些人馬,卻也不虞城內漢軍鬧起來,又讓麾下軍兵,見識了一番秦人的厲害,雖有損於士氣,卻也凝聚了人心。。。。。。。
嗯,在十餘萬秦人大軍麵前,誰見了這等威勢,也隻會頭皮發麻,又談得上什麽士氣了?
在大敵來臨之前,鏟除異己,又能凝聚軍心,這等手段,在黨項人中,可不多見。。。。。。。。。。。
他們這些人,還是少說話為妙,不然不等秦人攻城,不定就要派了他們出城送死了呢。(未完待續。。)i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