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成武二年九月,接連兩場大雪下來,北地已是銀裝素裹,一片雪白了,而天氣也進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北風唿嘯著,在北國大地上掠過,卷起積雪,肆意的炫耀著自己無與倫比的威能,將整個北國大地變成冰雪的世界。
大雪一降,也徹底斷絕了諸國動兵的可能,大同守備終於可以鬆懈下來了,又有近半數秦軍南返,到太原過冬,讓大同又冷清了幾分。
二十萬大軍,終於散的差不多了,燃燒了多半年的北地烽火,在此時也徹底落下了帷幕,秦人以輝煌的勝利,盡情的展示著自己的強盛。
不論後周,還是西夏,金國,都被秦人的強悍所震驚,本來以為秦人內亂,日漸高漲的主戰之聲在各國朝堂上迅速的消失了,接著便是議和的聲音席卷朝野內外。
即便是損傷慘重,半壁江山都沒了的金國,也再沒有了往日的驕橫聲音,女真,契丹貴戚們,惶惶不可終日,好似最後一塊遮羞布也被徹底撕下的女人,暴露出來的都是柔弱的內在。
陳腐的氣息飄蕩在金國上下所有的地方,已經被金銀女色,朝堂爭鬥耗盡了所有的力氣的金國權貴,終於放下了那點最後的狂妄和矜持,在九月中的時候,議和使臣來到了太原,向太原秦軍遞上了議和文書。
金國的反應如此遲鈍,在於大秦將領來說,已經是司空見慣,正好趕上種懷玉率兵迴鎮太原。
雄武軍此戰出力不多,但連年征戰,京軍的戰力徹底已經被邊軍所拋開,種懷玉迴鎮太原,雄武軍也要拔營迴京。
經此一戰,京軍參與對外征伐的機會將越來越渺茫了,即便是所謂京軍精銳的雄武軍,在戰陣上的表現也隻能用不堪大用來形容了,遑論其他跌經變故的京軍各部了。
當年風光一時的羽林左衛,更是已經風流雲散,卻是為邊軍各部提供了不少的人才,如今北來各部中,羽林左衛出身的將領可著實不少。
以大將軍趙石為首,杜山虎,張鋒聚等,卻都是出身羽林左衛的朝廷大將,但相比如今左衛的落魄,這些人卻已經都成為大秦之棟梁,軍中之幹城,不得不說,世事變幻,無人能夠預測的了。
而金人議和使臣來的也是正好,雄武軍迴京,順便將這些使臣送到長安便是,一年過去,又是北地冰封的時節,但金人使臣的心情以及境遇卻隻有比上一次更壞。
這一次,他們也沒了什麽底氣,唯一反應激烈的言辭,也不過是指斥秦軍北來,一路上對女真人,契丹人的屠戮令人發指雲雲罷了,但曾幾何時,契丹人,女真人席卷北地的時候,又何曾手下留情過?
這種無意義的指責,也隻能表明,金人色厲內荏,已經被秦人殺的怕了而已。
趙石並未隨軍迴轉,而是留在了大同,來年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一來一迴徒耗時日而已,再者,如今和景帝在位時有了很大的不同。
成武皇帝李全壽對他的信重非是當初景帝可比,讓他可以放心的施展拳腳,但皇家之人,誰說的好呢,當今陛下是那麽好相與的人嗎,趙石是萬萬不信的,能麵不改色的弑父殺弟的人,又豈是表麵上看來那麽簡單的。
不過是情勢使然罷了,皇帝陛下需要他這樣一位大將軍震懾軍中異聲,而他趙石,也需要來自皇帝陛下的支持,放心的在外征戰,所以才是這麽一副君臣相得,其樂融融的樣子。
這個時候,確實要比當初景帝在位時要舒服的多,不用時刻警惕來自長安的風刀雪劍,更不用擔心,皇帝陛下突然間動了疑心,便弄出許多的幺蛾子出來,那種如牽線木偶般的日子,趙石可是記憶猶新。
景帝陛下的那些手段,讓他難受的厲害,也正是如此,最終才鬧了個一拍兩散。
不過成武皇帝李全壽的心思,他也猜不很透,他隻是知道,經曆過那場大亂,應該能平靜幾年才對,不過將來的事情,不好說的很,後路還是要留足才行,將自己的身家性命寄托於皇帝陛下身上,那無疑是最愚蠢的想法。
他寫了幾封家書,讓種懷玉順便捎到太原,由劉忠國帶迴去,等到兩場大雪下來,趙石在大同的日子其實是更加的清閑了。
軍中糧草齊備,過冬的物什也早已預備好了的,加上太原府知府,大同府知府也已經到任,之前都到大同來拜見過了,然後才去上任,如此,民事也也就不用他再操心什麽了。
到是大同府知府到來的時候,聖旨也一起到了,加大將軍趙石為河東宣撫使,總領河東軍政事,嗯,和唐時朔方節度使差不多,管的地盤也差不了多少。
當年平蜀時,趙石也曾領過這樣的職務,行的也是節度使事,但這一次,不同之處在於,那時是臨危受命,地方官吏雖也在他的轄下,但他可顧不上什麽地方政事,其實還是領兵將領。
但這一次,卻屬於論功行賞,如果他願意,整個河中已經都姓趙也不是沒有可能的,新鮮地道的一個節度使就此出爐了,隻是沒人那麽叫而已。
聽著大同府知府左一個使君大人,右一個使君大人,被人叫慣了大帥,大將軍的趙石覺得分外的新鮮,同時也覺得很別扭,心想,這是一下子成了文人頭子了不成,想想自己那一手自己都看不過眼的書法,頓時覺著,這個文人頭子自己可能名不副實的緊,還是不要太過狂妄才好。
而這位曾經任過太子少傅,後來被趕出東宮,到南邊轉了一圈的成武皇帝心腹之臣,還帶來了成武皇帝李全壽的口諭。
卻是開玩笑般的在解釋,論功行賞之際,朝堂上又吵了很久,症結之處還在他這個大將軍的身上。
有的說加其爵位便好,但有的人又說了,現在已經是一等侯,再加可就是公爺了,這才打下一個河東,之後以那位的本事,戰功一定還會接踵而來,難道最後要封王不成?
有人則說,一等侯其實還可以加上開國兩字的,但接著又有人反駁,區區兩個字,能賞大將軍今日之功?
最終爭論的焦點還是迴到了大將軍的職位上,三品大將軍,在職銜上已經不可能再加了,國朝沒有一品二品大將軍的舊例,開國太祖皇帝,也曾經說過,之後三品文武臣工,已是位極人臣,何需再有尊榮,前車之鑒不遠,此為國朝禍亂之源矣。
由此,大秦文武大臣,具以三品為終,不再有一二品文武大臣的職位。
而趙石的冠軍大將軍號,已經是三品頂階,無法再加,既然虛銜不成,便隻有實打實的職位了。
這又是一番爭吵,最終才定下了河東宣撫使的職位,有的大臣歪嘴,說大將軍功高,可以蔭其子孫家眷嘛,不用那麽費事,這個提議卻是得了許多人的支持,不過最終,皇帝陛下還是以激勵前方將士為由,為趙石選了這個職位。
說到這兒,這位四十多歲的大同府知府大人,還神神秘秘的壓低聲音道了一句,陛下讓我轉告使君大人,之前舊約,陛下一刻不曾忘懷,還望使君大人放心任事,將來陛下必不負當初之言。
瞧著這位知府大人的神色,好像什麽都知道了似的,但趙石卻明白,這位也就是傳個話而已,什麽天下群山,吾與君共之的話,就算李全壽再沒腦子,也不會對旁人說起的。
這些在趙石看來,都不算什麽,皇帝陛下籠絡人心,加官進爵什麽的,都是信手拈來,實在算不得什麽。
到是最後這位知府大人的一句話,讓趙石心中微暖,原來皇帝陛下還惦念著他的家中之事,想要給他的妹子指婚,順便加個縣夫人的爵位,又有皇帝陛下作保,想來有不少人家會欣然受之的。
趙石想了想,這到是個不錯的主意,妹子年紀已經不小,拖下去也不是辦法,當然,二十多歲的年紀,在後世正是青春年少,恣意飛揚的時候,又是官宦人家出身,別說離過婚,就算有了孩子,都得搶手到排隊上門提親才對。。。。。。。
但在這個年代,二十多歲的姑娘,又是個棄婦,就算有他這麽個兄長,人家也不好找的很了。
有名望的,在乎名聲,有權勢的,多數不願被人說趨炎附勢,年輕而又有才幹的,二十多歲沒婚配的,你上哪兒找去?
除非趙石親自出麵,以勢壓人,成到是能成,他現在的臉麵,即便是朝中大臣們,也不敢隨便駁了,但如此嫁過去,能過好日子才見鬼了呢。
見趙石微微點頭,這位已經豔羨的無以複加的知府大人順杆就爬了上來。。。。。。。
(月票,開始求了啊,有少沒多的給兩章,對了,阿草十五號又要上推薦了,什麽輪轉圖片推薦,應該不錯吧,哈哈。。。。。。。。)rs
北風唿嘯著,在北國大地上掠過,卷起積雪,肆意的炫耀著自己無與倫比的威能,將整個北國大地變成冰雪的世界。
大雪一降,也徹底斷絕了諸國動兵的可能,大同守備終於可以鬆懈下來了,又有近半數秦軍南返,到太原過冬,讓大同又冷清了幾分。
二十萬大軍,終於散的差不多了,燃燒了多半年的北地烽火,在此時也徹底落下了帷幕,秦人以輝煌的勝利,盡情的展示著自己的強盛。
不論後周,還是西夏,金國,都被秦人的強悍所震驚,本來以為秦人內亂,日漸高漲的主戰之聲在各國朝堂上迅速的消失了,接著便是議和的聲音席卷朝野內外。
即便是損傷慘重,半壁江山都沒了的金國,也再沒有了往日的驕橫聲音,女真,契丹貴戚們,惶惶不可終日,好似最後一塊遮羞布也被徹底撕下的女人,暴露出來的都是柔弱的內在。
陳腐的氣息飄蕩在金國上下所有的地方,已經被金銀女色,朝堂爭鬥耗盡了所有的力氣的金國權貴,終於放下了那點最後的狂妄和矜持,在九月中的時候,議和使臣來到了太原,向太原秦軍遞上了議和文書。
金國的反應如此遲鈍,在於大秦將領來說,已經是司空見慣,正好趕上種懷玉率兵迴鎮太原。
雄武軍此戰出力不多,但連年征戰,京軍的戰力徹底已經被邊軍所拋開,種懷玉迴鎮太原,雄武軍也要拔營迴京。
經此一戰,京軍參與對外征伐的機會將越來越渺茫了,即便是所謂京軍精銳的雄武軍,在戰陣上的表現也隻能用不堪大用來形容了,遑論其他跌經變故的京軍各部了。
當年風光一時的羽林左衛,更是已經風流雲散,卻是為邊軍各部提供了不少的人才,如今北來各部中,羽林左衛出身的將領可著實不少。
以大將軍趙石為首,杜山虎,張鋒聚等,卻都是出身羽林左衛的朝廷大將,但相比如今左衛的落魄,這些人卻已經都成為大秦之棟梁,軍中之幹城,不得不說,世事變幻,無人能夠預測的了。
而金人議和使臣來的也是正好,雄武軍迴京,順便將這些使臣送到長安便是,一年過去,又是北地冰封的時節,但金人使臣的心情以及境遇卻隻有比上一次更壞。
這一次,他們也沒了什麽底氣,唯一反應激烈的言辭,也不過是指斥秦軍北來,一路上對女真人,契丹人的屠戮令人發指雲雲罷了,但曾幾何時,契丹人,女真人席卷北地的時候,又何曾手下留情過?
這種無意義的指責,也隻能表明,金人色厲內荏,已經被秦人殺的怕了而已。
趙石並未隨軍迴轉,而是留在了大同,來年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一來一迴徒耗時日而已,再者,如今和景帝在位時有了很大的不同。
成武皇帝李全壽對他的信重非是當初景帝可比,讓他可以放心的施展拳腳,但皇家之人,誰說的好呢,當今陛下是那麽好相與的人嗎,趙石是萬萬不信的,能麵不改色的弑父殺弟的人,又豈是表麵上看來那麽簡單的。
不過是情勢使然罷了,皇帝陛下需要他這樣一位大將軍震懾軍中異聲,而他趙石,也需要來自皇帝陛下的支持,放心的在外征戰,所以才是這麽一副君臣相得,其樂融融的樣子。
這個時候,確實要比當初景帝在位時要舒服的多,不用時刻警惕來自長安的風刀雪劍,更不用擔心,皇帝陛下突然間動了疑心,便弄出許多的幺蛾子出來,那種如牽線木偶般的日子,趙石可是記憶猶新。
景帝陛下的那些手段,讓他難受的厲害,也正是如此,最終才鬧了個一拍兩散。
不過成武皇帝李全壽的心思,他也猜不很透,他隻是知道,經曆過那場大亂,應該能平靜幾年才對,不過將來的事情,不好說的很,後路還是要留足才行,將自己的身家性命寄托於皇帝陛下身上,那無疑是最愚蠢的想法。
他寫了幾封家書,讓種懷玉順便捎到太原,由劉忠國帶迴去,等到兩場大雪下來,趙石在大同的日子其實是更加的清閑了。
軍中糧草齊備,過冬的物什也早已預備好了的,加上太原府知府,大同府知府也已經到任,之前都到大同來拜見過了,然後才去上任,如此,民事也也就不用他再操心什麽了。
到是大同府知府到來的時候,聖旨也一起到了,加大將軍趙石為河東宣撫使,總領河東軍政事,嗯,和唐時朔方節度使差不多,管的地盤也差不了多少。
當年平蜀時,趙石也曾領過這樣的職務,行的也是節度使事,但這一次,不同之處在於,那時是臨危受命,地方官吏雖也在他的轄下,但他可顧不上什麽地方政事,其實還是領兵將領。
但這一次,卻屬於論功行賞,如果他願意,整個河中已經都姓趙也不是沒有可能的,新鮮地道的一個節度使就此出爐了,隻是沒人那麽叫而已。
聽著大同府知府左一個使君大人,右一個使君大人,被人叫慣了大帥,大將軍的趙石覺得分外的新鮮,同時也覺得很別扭,心想,這是一下子成了文人頭子了不成,想想自己那一手自己都看不過眼的書法,頓時覺著,這個文人頭子自己可能名不副實的緊,還是不要太過狂妄才好。
而這位曾經任過太子少傅,後來被趕出東宮,到南邊轉了一圈的成武皇帝心腹之臣,還帶來了成武皇帝李全壽的口諭。
卻是開玩笑般的在解釋,論功行賞之際,朝堂上又吵了很久,症結之處還在他這個大將軍的身上。
有的說加其爵位便好,但有的人又說了,現在已經是一等侯,再加可就是公爺了,這才打下一個河東,之後以那位的本事,戰功一定還會接踵而來,難道最後要封王不成?
有人則說,一等侯其實還可以加上開國兩字的,但接著又有人反駁,區區兩個字,能賞大將軍今日之功?
最終爭論的焦點還是迴到了大將軍的職位上,三品大將軍,在職銜上已經不可能再加了,國朝沒有一品二品大將軍的舊例,開國太祖皇帝,也曾經說過,之後三品文武臣工,已是位極人臣,何需再有尊榮,前車之鑒不遠,此為國朝禍亂之源矣。
由此,大秦文武大臣,具以三品為終,不再有一二品文武大臣的職位。
而趙石的冠軍大將軍號,已經是三品頂階,無法再加,既然虛銜不成,便隻有實打實的職位了。
這又是一番爭吵,最終才定下了河東宣撫使的職位,有的大臣歪嘴,說大將軍功高,可以蔭其子孫家眷嘛,不用那麽費事,這個提議卻是得了許多人的支持,不過最終,皇帝陛下還是以激勵前方將士為由,為趙石選了這個職位。
說到這兒,這位四十多歲的大同府知府大人,還神神秘秘的壓低聲音道了一句,陛下讓我轉告使君大人,之前舊約,陛下一刻不曾忘懷,還望使君大人放心任事,將來陛下必不負當初之言。
瞧著這位知府大人的神色,好像什麽都知道了似的,但趙石卻明白,這位也就是傳個話而已,什麽天下群山,吾與君共之的話,就算李全壽再沒腦子,也不會對旁人說起的。
這些在趙石看來,都不算什麽,皇帝陛下籠絡人心,加官進爵什麽的,都是信手拈來,實在算不得什麽。
到是最後這位知府大人的一句話,讓趙石心中微暖,原來皇帝陛下還惦念著他的家中之事,想要給他的妹子指婚,順便加個縣夫人的爵位,又有皇帝陛下作保,想來有不少人家會欣然受之的。
趙石想了想,這到是個不錯的主意,妹子年紀已經不小,拖下去也不是辦法,當然,二十多歲的年紀,在後世正是青春年少,恣意飛揚的時候,又是官宦人家出身,別說離過婚,就算有了孩子,都得搶手到排隊上門提親才對。。。。。。。
但在這個年代,二十多歲的姑娘,又是個棄婦,就算有他這麽個兄長,人家也不好找的很了。
有名望的,在乎名聲,有權勢的,多數不願被人說趨炎附勢,年輕而又有才幹的,二十多歲沒婚配的,你上哪兒找去?
除非趙石親自出麵,以勢壓人,成到是能成,他現在的臉麵,即便是朝中大臣們,也不敢隨便駁了,但如此嫁過去,能過好日子才見鬼了呢。
見趙石微微點頭,這位已經豔羨的無以複加的知府大人順杆就爬了上來。。。。。。。
(月票,開始求了啊,有少沒多的給兩章,對了,阿草十五號又要上推薦了,什麽輪轉圖片推薦,應該不錯吧,哈哈。。。。。。。。)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