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票。
————————————
拿著槍做生意的好處顯而易見。
大量的軍火物資不斷生產出來,大量的工人得到工作,不止是兵工廠的,工業體係是一條鎖鏈,是一張網,兵工廠開始生產,需要原料,那麽鋼鐵廠就開始運轉,鋼鐵廠需要鐵礦和焦炭,煤礦、煉焦廠開始運轉,鐵礦、煤炭需要運輸,航運甚至造船業也能得到利益。紡織廠開始生產軍裝、被服,繅絲廠、紡紗廠受到利益,然後是蠶農和棉農得到收入。
所有的工人都得到了持續的收入之後,他們就會開始消費,收音機、電話機、自行車、汽車都會進入他們的采購名單,當經濟滾動起來,這張網就開始擴張,新一輪的經濟增長期就到了。
不過還沒有那麽容易,隻是一次小小的刺激,中國這麽龐大的經濟體還不可能就此開始恢複繁榮,除非是世界大戰那樣規模的戰爭,否則是不可能讓世界經濟再一次迴到繁榮期,依然會在蕭條中掙紮許多年。
這就是自由經濟的煩惱,要享受效率,也要承受蕭條。
蘇俄經濟模式就不存在這種煩惱了。
一切按照計劃來。
計劃則是人製定的,所以歸根結底是要控製住人,控製人的方法統稱為權術。
史達林從來跟弗拉基米爾不是一路人,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實用主義者,理想主義者的那種精神潔癖他完全沒有,隻要能達到目的,他什麽都敢幹,什麽都能幹,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當年為了給蘇維埃籌款,他多次搶劫過銀行,行徑比上海的青幫更為惡劣。
史達林在弗拉基米爾死後又維持了幾年的新經濟政策,當蘇俄經濟徹底恢複到戰前後。他立刻就著手推行大經濟建設,工業上采取的是計劃模式,農業上開始推行集體農莊製度。
29年,史達林宣布“讓新經濟政策見鬼去吧”。然後派出了兩萬多經過專門培訓的人員,號稱‘二萬五千人大隊’,到一個個農村去做動員,這些人工作效率極高,用了一年時間。就將一半的蘇俄農民趕緊了集體農莊。
這些‘專業’人員的手段確實很專業,通過將120萬戶‘富農’當做典型流放到北極圈,或者公開槍決,很容易就讓其他農民‘自願’加入了集體農莊。
由於他們太急於求成或者上麵逼的太緊,結果導致了非常慘烈的內耗,老百姓在加入集體農莊之前,就大量屠宰自家的牲口,因為牲口以後就不再是自己的了,於是蘇俄農民在集體化運動中,屠宰了三分之二的馬。五分之四的牛,六分之五的豬和85%的羊。
大牲口的損失,本來就會讓沒有機械化的農業生產效率大大降低,大集體製度下失去了勞動激勵後,普遍的偷懶讓耕種質量也會大大降低,同樣的播種,過去富農會把莊稼當做祖宗一樣伺候,而現在的集體農莊職工隨隨便便灑上種子也就完事了。
本來失去了最懂得耕種的富農,耕種質量就已經降低,加上集體製度下的怠工。生產流於表麵,這些情況蘇俄高層不可能不清楚,史達林很快就知道了結果,但他並沒有思考深層次的原因。
於是史達林想過要緩和。真理報當即批判了兩萬千人大隊在農村的工作,違背了‘自願’原則,開始允許農民脫離集體農莊。
史達林太樂觀了,他認為大多數人還是自願加入的,隻有小部分才是被那些積極工作的同誌用錯誤的手段請進去的,結果他猜錯了。當政策公布之後,大量農民離開集體農莊,秋收之後,更是基本上都要走光了。
史達林這個政客明白,他是被底下的人蒙蔽了,不是少部分人被強迫加入,而是所有人都不是自願加入的。
但是他並沒有立刻進行改良,而是改變了他之前的政策,不再允許農民脫離集體農莊,並且開始強行推行集體化,他提出了口號‘誰不加入集體農莊,誰就是蘇維埃的敵人’,史達林不在幻想,明白他的政策是不得人心的。
可是明知道自己的政策不得人心,為什麽還要推行呢?是這個人殘忍嗎?
不,這不是道德層麵的,就好像後世的某國明知蘇俄的曆史教訓,還要學習蘇俄的集體化運動,這是發展工業的必然手段。
集體化之後,蘇俄的農業發展是大大退步的,產量還趕不上沙皇時代,但是糧食征購量卻比集體化之前翻了四倍,這就是一切的原因:可以更方便的榨取農民的剩餘價值。
通過建立集體農莊,蘇俄完成了一種嚴密的征購製度,他們用遠遠低於生產成本的價格征購糧食,農民根本不可能有什麽積極性,加上消極對抗,屠宰牲口,造成糧食耕種麵積大減,可是征購額卻沒有降低。
結果導致老百姓不得不把自己的口糧低價賣給國家,然後在黑市上購買維持生計的糧食,黑市麵粉的價格比國家征購的高6倍。
在這種情況下,饑荒是必然要發生的,可悲的是,烏克蘭在沙皇時代,擁有整個俄國穀物耕種麵積的90%,甜菜耕種麵積的85%,這樣一個富庶的流淌蜜糖的地方,竟然也出現了饑荒。蘇俄後來表示,這是自然災害,可是離奇的是,一河之隔,同樣住著烏克蘭人的被波蘭控製額西烏克蘭土地上,卻沒有發生什麽災害,蘇俄這邊的烏克蘭人遊過河去就能得到同族的救濟。
更可悲的是,一麵有人餓死,一麵蘇俄卻在大量出口糧食,派警察、軍隊到農村去征購糧食,拿走農民的種糧,造成歐洲糧倉烏克蘭餓死了400萬人,後世也有統計說是800萬人,甚至烏克蘭政府說有1000萬人。
有多少人不重要,隻要出現了大麵積餓死人的情況,那麽基本上整個民族都在挨餓,人最深刻的印象,莫過於饑餓。這種記憶會伴隨整整一代人,這就是為什麽後來阿道夫的納粹軍隊打進烏克蘭的時候,會受到烏克蘭人普遍的歡迎,直到戈林那個愚蠢的種族主義胖子。在烏克蘭推行滅絕政策後,烏克蘭才出現了大範圍的起義。
後世的烏克蘭將這次饑荒稱為蘇俄的種族滅絕政策,是有意的認為製造饑荒,有意的滅絕烏克蘭民族,為此和俄國打了很多次口水官司。
但何止是俄國。全世界都知道此時,英國知道,法國知道,美國也知道,但是丘吉爾,羅斯福都保持了沉默,因為死的都是俄國佬,站在國家的角度,沒有人希望別的國家強大,俄國人在餓死自己人搞工業化。在當時的英美看來,這是崩潰的前兆。
但是他們失誤了,蘇俄硬是利用自己老百姓的性命為代價,堆出了一個超級工業體係,最終讓俄國第一次擁有了可以跟世界第一強國抗衡的經濟力量。
史達林當然知道農民吃不飽,知道國家在壓迫農民,知道農民將集體農莊稱作第二次農奴化,當然也知道農民在大批餓死,但是工業計劃不能停止,已經下達的訂單必須采購。機器設備必須進口,可是錢從何來?當然要從農業中來,通過向歐洲市場出口糧食,換取外匯從中國購買機器設備。
所以無論烏克蘭農民積極不積極。他們都必須要出那麽多糧食,無論他們餓死人不餓死人,他們都必須拿出這筆工業化資金。
史達林敢這麽壓榨農民,把農民當成工業化的奴隸壓榨,是因為他知道沒有組織的農民是不能跟有組織的暴力機器對抗的,集體化中出現了上萬次農民起義。無一不是被鎮壓。據統計,蘇俄最多時候勞教人員高大5000萬,占四分之一的人口。
農民不但要提供工業化的資金,還要承擔工業化的勞動力,第一個五年計劃後,跟軍事有關的機器製造業比沙俄時代增加了9倍,大工業的工人數量從300萬增加到了600萬,人從何處來,不言而喻。同時農村中2000萬戶農民編入了集體農莊中,建立了2000多個拖拉機站,用機械生產來代替損失的人力。
可以看出,這其實就是工業化,農業勞動機械化,農業人口工業化,隻不過跟英美走了不同的道路而已,付出的代價多了些而已。
當然這種事情,也隻有史達林這種文化觀念的人才做得出來,換成丘吉爾做不出來,換成羅斯福做不出來,換成楊潮同樣做不出來。
因為丘吉爾、羅斯福這種豪富階層出身的社會精英,他們的世界觀跟史達林這種人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們成長的環境不一樣,他們麵對的競爭壓力不同,丘吉爾家族是大貴族出身,丘吉爾本人出生在一個宮殿式莊園中,羅斯福家族可以追溯到美國第一代移民,他叔叔就當過總統,羅斯福本人在銀行業中工作過,他繼承的遺產高達數百萬美元。
羅斯福、丘吉爾比之史達林,就好比是住在主人豪宅中的寵物狗跟外麵草原上的野狗,寵物狗之間也有衝突,也有競爭,不過在他們眼中,競爭的目的不過是你吃肉還是啃骨頭的區別,而史達林這種野狗的眼中,競爭就是你吃一口我就得餓死的區別。
因此一個傾向於讓自己過的好也讓別人過得下去,一個是則認為自己要活下去,別人就得死。
所以羅斯福等人至少做不出為了工業化而讓十分之一人口餓死的恐怖事情,而在史達林眼中,這些都不是個事兒,他對烏克蘭等地餓死人的情況心知肚明,但他認為“死一個人是場悲劇,死幾千人就隻是一個統計數字了。”
持這種觀點的人顯然不在乎死人多少。
不過楊潮並不反感史達林,因為他知道史達林的選擇是唯一正確的道路,他甚至還有些欣賞史達林的統治手段,因為史達林真的很精通東方權術。(未完待續。)
————————————
拿著槍做生意的好處顯而易見。
大量的軍火物資不斷生產出來,大量的工人得到工作,不止是兵工廠的,工業體係是一條鎖鏈,是一張網,兵工廠開始生產,需要原料,那麽鋼鐵廠就開始運轉,鋼鐵廠需要鐵礦和焦炭,煤礦、煉焦廠開始運轉,鐵礦、煤炭需要運輸,航運甚至造船業也能得到利益。紡織廠開始生產軍裝、被服,繅絲廠、紡紗廠受到利益,然後是蠶農和棉農得到收入。
所有的工人都得到了持續的收入之後,他們就會開始消費,收音機、電話機、自行車、汽車都會進入他們的采購名單,當經濟滾動起來,這張網就開始擴張,新一輪的經濟增長期就到了。
不過還沒有那麽容易,隻是一次小小的刺激,中國這麽龐大的經濟體還不可能就此開始恢複繁榮,除非是世界大戰那樣規模的戰爭,否則是不可能讓世界經濟再一次迴到繁榮期,依然會在蕭條中掙紮許多年。
這就是自由經濟的煩惱,要享受效率,也要承受蕭條。
蘇俄經濟模式就不存在這種煩惱了。
一切按照計劃來。
計劃則是人製定的,所以歸根結底是要控製住人,控製人的方法統稱為權術。
史達林從來跟弗拉基米爾不是一路人,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實用主義者,理想主義者的那種精神潔癖他完全沒有,隻要能達到目的,他什麽都敢幹,什麽都能幹,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當年為了給蘇維埃籌款,他多次搶劫過銀行,行徑比上海的青幫更為惡劣。
史達林在弗拉基米爾死後又維持了幾年的新經濟政策,當蘇俄經濟徹底恢複到戰前後。他立刻就著手推行大經濟建設,工業上采取的是計劃模式,農業上開始推行集體農莊製度。
29年,史達林宣布“讓新經濟政策見鬼去吧”。然後派出了兩萬多經過專門培訓的人員,號稱‘二萬五千人大隊’,到一個個農村去做動員,這些人工作效率極高,用了一年時間。就將一半的蘇俄農民趕緊了集體農莊。
這些‘專業’人員的手段確實很專業,通過將120萬戶‘富農’當做典型流放到北極圈,或者公開槍決,很容易就讓其他農民‘自願’加入了集體農莊。
由於他們太急於求成或者上麵逼的太緊,結果導致了非常慘烈的內耗,老百姓在加入集體農莊之前,就大量屠宰自家的牲口,因為牲口以後就不再是自己的了,於是蘇俄農民在集體化運動中,屠宰了三分之二的馬。五分之四的牛,六分之五的豬和85%的羊。
大牲口的損失,本來就會讓沒有機械化的農業生產效率大大降低,大集體製度下失去了勞動激勵後,普遍的偷懶讓耕種質量也會大大降低,同樣的播種,過去富農會把莊稼當做祖宗一樣伺候,而現在的集體農莊職工隨隨便便灑上種子也就完事了。
本來失去了最懂得耕種的富農,耕種質量就已經降低,加上集體製度下的怠工。生產流於表麵,這些情況蘇俄高層不可能不清楚,史達林很快就知道了結果,但他並沒有思考深層次的原因。
於是史達林想過要緩和。真理報當即批判了兩萬千人大隊在農村的工作,違背了‘自願’原則,開始允許農民脫離集體農莊。
史達林太樂觀了,他認為大多數人還是自願加入的,隻有小部分才是被那些積極工作的同誌用錯誤的手段請進去的,結果他猜錯了。當政策公布之後,大量農民離開集體農莊,秋收之後,更是基本上都要走光了。
史達林這個政客明白,他是被底下的人蒙蔽了,不是少部分人被強迫加入,而是所有人都不是自願加入的。
但是他並沒有立刻進行改良,而是改變了他之前的政策,不再允許農民脫離集體農莊,並且開始強行推行集體化,他提出了口號‘誰不加入集體農莊,誰就是蘇維埃的敵人’,史達林不在幻想,明白他的政策是不得人心的。
可是明知道自己的政策不得人心,為什麽還要推行呢?是這個人殘忍嗎?
不,這不是道德層麵的,就好像後世的某國明知蘇俄的曆史教訓,還要學習蘇俄的集體化運動,這是發展工業的必然手段。
集體化之後,蘇俄的農業發展是大大退步的,產量還趕不上沙皇時代,但是糧食征購量卻比集體化之前翻了四倍,這就是一切的原因:可以更方便的榨取農民的剩餘價值。
通過建立集體農莊,蘇俄完成了一種嚴密的征購製度,他們用遠遠低於生產成本的價格征購糧食,農民根本不可能有什麽積極性,加上消極對抗,屠宰牲口,造成糧食耕種麵積大減,可是征購額卻沒有降低。
結果導致老百姓不得不把自己的口糧低價賣給國家,然後在黑市上購買維持生計的糧食,黑市麵粉的價格比國家征購的高6倍。
在這種情況下,饑荒是必然要發生的,可悲的是,烏克蘭在沙皇時代,擁有整個俄國穀物耕種麵積的90%,甜菜耕種麵積的85%,這樣一個富庶的流淌蜜糖的地方,竟然也出現了饑荒。蘇俄後來表示,這是自然災害,可是離奇的是,一河之隔,同樣住著烏克蘭人的被波蘭控製額西烏克蘭土地上,卻沒有發生什麽災害,蘇俄這邊的烏克蘭人遊過河去就能得到同族的救濟。
更可悲的是,一麵有人餓死,一麵蘇俄卻在大量出口糧食,派警察、軍隊到農村去征購糧食,拿走農民的種糧,造成歐洲糧倉烏克蘭餓死了400萬人,後世也有統計說是800萬人,甚至烏克蘭政府說有1000萬人。
有多少人不重要,隻要出現了大麵積餓死人的情況,那麽基本上整個民族都在挨餓,人最深刻的印象,莫過於饑餓。這種記憶會伴隨整整一代人,這就是為什麽後來阿道夫的納粹軍隊打進烏克蘭的時候,會受到烏克蘭人普遍的歡迎,直到戈林那個愚蠢的種族主義胖子。在烏克蘭推行滅絕政策後,烏克蘭才出現了大範圍的起義。
後世的烏克蘭將這次饑荒稱為蘇俄的種族滅絕政策,是有意的認為製造饑荒,有意的滅絕烏克蘭民族,為此和俄國打了很多次口水官司。
但何止是俄國。全世界都知道此時,英國知道,法國知道,美國也知道,但是丘吉爾,羅斯福都保持了沉默,因為死的都是俄國佬,站在國家的角度,沒有人希望別的國家強大,俄國人在餓死自己人搞工業化。在當時的英美看來,這是崩潰的前兆。
但是他們失誤了,蘇俄硬是利用自己老百姓的性命為代價,堆出了一個超級工業體係,最終讓俄國第一次擁有了可以跟世界第一強國抗衡的經濟力量。
史達林當然知道農民吃不飽,知道國家在壓迫農民,知道農民將集體農莊稱作第二次農奴化,當然也知道農民在大批餓死,但是工業計劃不能停止,已經下達的訂單必須采購。機器設備必須進口,可是錢從何來?當然要從農業中來,通過向歐洲市場出口糧食,換取外匯從中國購買機器設備。
所以無論烏克蘭農民積極不積極。他們都必須要出那麽多糧食,無論他們餓死人不餓死人,他們都必須拿出這筆工業化資金。
史達林敢這麽壓榨農民,把農民當成工業化的奴隸壓榨,是因為他知道沒有組織的農民是不能跟有組織的暴力機器對抗的,集體化中出現了上萬次農民起義。無一不是被鎮壓。據統計,蘇俄最多時候勞教人員高大5000萬,占四分之一的人口。
農民不但要提供工業化的資金,還要承擔工業化的勞動力,第一個五年計劃後,跟軍事有關的機器製造業比沙俄時代增加了9倍,大工業的工人數量從300萬增加到了600萬,人從何處來,不言而喻。同時農村中2000萬戶農民編入了集體農莊中,建立了2000多個拖拉機站,用機械生產來代替損失的人力。
可以看出,這其實就是工業化,農業勞動機械化,農業人口工業化,隻不過跟英美走了不同的道路而已,付出的代價多了些而已。
當然這種事情,也隻有史達林這種文化觀念的人才做得出來,換成丘吉爾做不出來,換成羅斯福做不出來,換成楊潮同樣做不出來。
因為丘吉爾、羅斯福這種豪富階層出身的社會精英,他們的世界觀跟史達林這種人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們成長的環境不一樣,他們麵對的競爭壓力不同,丘吉爾家族是大貴族出身,丘吉爾本人出生在一個宮殿式莊園中,羅斯福家族可以追溯到美國第一代移民,他叔叔就當過總統,羅斯福本人在銀行業中工作過,他繼承的遺產高達數百萬美元。
羅斯福、丘吉爾比之史達林,就好比是住在主人豪宅中的寵物狗跟外麵草原上的野狗,寵物狗之間也有衝突,也有競爭,不過在他們眼中,競爭的目的不過是你吃肉還是啃骨頭的區別,而史達林這種野狗的眼中,競爭就是你吃一口我就得餓死的區別。
因此一個傾向於讓自己過的好也讓別人過得下去,一個是則認為自己要活下去,別人就得死。
所以羅斯福等人至少做不出為了工業化而讓十分之一人口餓死的恐怖事情,而在史達林眼中,這些都不是個事兒,他對烏克蘭等地餓死人的情況心知肚明,但他認為“死一個人是場悲劇,死幾千人就隻是一個統計數字了。”
持這種觀點的人顯然不在乎死人多少。
不過楊潮並不反感史達林,因為他知道史達林的選擇是唯一正確的道路,他甚至還有些欣賞史達林的統治手段,因為史達林真的很精通東方權術。(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