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昨天忘了定時了,一次發出來吧,包括加更的也都發了。【ㄨ】
————————————
靠近赤道的薩摩亞讓帕圖申斯基真正體會了什麽叫做熱帶。
生活在俄國的猶太人,也跟俄國人一樣,認為到個黑海,就算是在熱帶度假了,可是黑海哪裏的緯度算起來跟北京差不多,而薩摩亞距離赤道的距離,跟越南差不多。
所以西薩摩亞對這個西伯利亞來的家夥來說,簡直是難以想象的,不過他倒是很喜歡,這裏有椰樹、沙灘,最重要的是有淳樸的島民。
這裏由薩瓦伊和烏波盧兩個主島及七個小島組成麵積雖然不大,隻有兩千多平方公裏,基礎設施一塌糊塗,德國人占領這裏的時候,建造了總督府和警察局等機構,但是並沒有好好建設這裏,因為這裏的條件對德國人來說沒有什麽價值,夾在英美勢力中間,美國人占領的東薩摩亞甚至站在高處就能看到。
可是對德國來說這裏沒有價值,並不意味著這裏沒有發展條件,猶太人不是德國那麽強大的國家,他們沒有挑挑揀揀的權力,隻要能發展,沒有掣肘的發展,對猶太人來說,就已經是難得的天堂了。
帕圖申斯基視察過後認為,這裏還是有發展條件的,麵積雖然不大,但建設幾座可供居住的城市是綽綽有餘,畢竟這裏可比盧森堡還大呢,島上大部分被熱帶叢林覆蓋,不說可以開墾成耕地,就是全都是沙子,對於早就遺失了農耕技能,僅靠商業和金融業為生的猶太人來說也沒有區別。
猶太人最看重的,還是有沒有開戰貿易的條件,而薩摩亞這裏距離新西蘭首都奧克蘭2000多公裏,距離澳大利亞悉尼4000多公裏,距離洛杉磯8000多公裏。距離夏威夷4000多公裏,這裏完全可以作為太平洋的中轉站。
完全有條件開展遠洋貿易,就跟耶路撒冷祖地地處地中海,培育了猶太人最早的經商才能一樣。這裏完全可以讓猶太人謀生。
最有利的是,這裏的居民十分樸實,人口也不多,隻有一萬來人,聽說是幾年前的大流感中喪失了大半人口。如果不是從當地的中國人哪裏聽到確切的消息,帕圖申斯基真的很難想象這些整天吃麵包果、喝椰子汁,打獵為生,閑暇隻知道篝火跳舞的人群,不久前才經過瘟疫摧殘。
這些樸實,人口數量又不多的居民,相比巴勒斯坦哪裏上百萬的阿拉伯人對猶太人簡直是太友善了,在這裏他們完全不用擔心會被襲擊,會被驅逐,會需要武裝自己才能生存。
至於其他的條件。礦藏之類的,帕圖申斯基並不關心,因為即便有那也是中國人的,楊潮隻是答應幫助猶太人租借這裏,地下以及沿海甚至海底的礦藏都歸屬中國,帕圖申斯基也不可能知道這裏的海底還會蘊藏豐富的油氣資源。
值得帕圖申斯基費時間考察一番的,不過是首府阿皮亞的航道情況,阿皮亞是1850年,才由德國人建設起來,是本國第一座城市。也是唯一的城市,德國人選擇這裏顯然是經過勘測的,阿皮亞近海的航道相當優良,又有天然的避風港灣。建設一座天然良港不成問題。
良好的港口,合適的地理位置,友善的本地人,有這些對猶太人就夠了。
所以經過考察之後,帕圖申斯基就聯係上了猶太複國組織,將他們的意見傳達了過去。帕圖申斯基到來之前,就已經跟猶太複國組織取得了聯係,或者說他們之間的聯係就沒有斷過,猶太複國組織很清楚帕圖申斯基的行動,而且組織上層對帕圖申斯基的考察十分支持,甚至可以說是期待。
一般的組織成員現在還抱著在以色列複國的目的,而高層,比如羅斯柴爾德家族,其實已經清楚了英國政府的態度,是不會同意他們在耶路撒冷建立一個國家的,甚至英國政府中已經開始了反貝爾福宣言的唿聲,要求對貝爾福宣言進行重新解釋。
那麽這個薩摩亞就成了猶太人不多的選擇之一,盡管不是所有人都支持,未必能在這裏成功建國,但有一個備選,總是好的。
帕圖申斯基的調查報告通過昂貴的跨洋電報傳到英國,英國猶太複國主義主席沃爾特·羅斯柴爾德勳爵很重視,正好英國人要來跟中國談判南洋問題,沃爾特勳爵所幸通過運作,加入了這個代表團。
楊潮見到的神秘英國人,正是這個沃爾特。
自報家門後,楊潮已經想起來這人是誰了,在羅斯柴爾德家族之中,他的地位並不顯赫,現在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主事人是內森的曾孫萊昂內爾·內森·德·羅斯柴爾德和安東尼·古斯塔夫·德·羅斯柴爾德。
但沃爾特的身份卻是猶太複國主義英國主席,在政治上的分量很大,英國人允許猶太人移居中東的貝爾福宣言,就是英國外交部長直接給沃爾特發的電報中確定的。
所以,雖然沃爾特加入英國代表團官方的使命是來處理澳大利亞的皮爾巴拉大鐵礦的,但他的真實意圖是什麽,不用想就知道。
但真實意圖往往是最後表露出來的,沃爾特跟楊潮寒暄一番之後,還是先說鐵礦的事。
楊潮發現這座大鐵礦的消息通過摩根公開之後,在澳大利亞引起了很大的熱議,澳大利亞人以為自己是一個鐵礦資源貧瘠的國家,後來還出台過限製鐵礦出口的法令,無數知名的專家都論斷過澳大利亞的貧鐵,所以本來的曆史上,當農場主漢庫克發現皮爾巴拉大鐵礦之後,甚至都已經拿到了完整的數據和化驗結果,官僚的澳大利亞政府竟然都不相信,導致好幾年之後才授予他開采權力。
甚至早在早在1890年,地理學家伍德沃德就指出皮爾巴拉可能蘊藏著豐富的鐵礦石,足以供應整個世界的需要,但這個地理學家的預測,澳大利亞政府也不相信,隻是一個勁的派遣探勘隊在澳大利亞胡亂的找礦,其實他們隻要隨便派一個學徒,到皮爾巴拉這片荒原上轉一轉就能發現了,因為這裏的鐵礦直接就暴露在地表上。
澳大利亞政府可以不相信農場主的發現,不相信地理學家的預測,但是摩根說的話,他們卻確信無疑,摩根告訴他們在哪裏發現了鐵礦,澳大利亞就確認哪裏確實有鐵礦了,報紙紛紛報道這個消息。
但是接下來的開發成了一個問題,哪裏是西澳荒無人煙的曠野,十分幹旱,雖然不是沙漠,卻也很少植被,距離最近的港口達爾文港1800公裏,距離西澳首府伯斯也有1200多公裏,距離最近的海岸線也要一百公裏。
要開發這裏,那麽就要修港口,修鐵路,這些都不是問題,一百公裏而已,可關鍵的是沒人,從來找人?
摩根提出希望招募華工,這可刺激到了澳大利亞人,澳大利亞此時的種族主義,比之美國有過之而無不及,1888年澳洲總理埃德蒙多.巴頓公開宣稱“我不認為人類平等的原則包括種族平等。種族間是沒有平等的,隻有根本上的不平等。那些種族同我們白種人相比是較低劣的...”,將澳大利亞種族主義毫不遮掩的宣揚出來。
在種族主義的推動下,1901年新成立的澳大利亞聯邦政府立法通過了限製移民法案,目的是“在移民問題上作出一些限製...以清除...非法移民”,通過這個法案他們擁有對外來移民進行聽力測試的權力,考官有權拒絕任何一個無法通過五十個詞聽力測驗達標的移民,而測驗的語言為歐洲語言,不限於英語,考官可以在歐洲語言中人選一種。
這種限製其實就斷了白人之外的人種移民澳大利亞,另外還有洶湧的民族主義者的迫害,甚至出現了澳大利亞參加一戰迴國後的士兵,集體攻擊黑人移民的事件,而那些黑人也都是通過英國移民而來,甚至很可能還曾為大英帝國作戰過。
對中國移民也是嫉妒仇視,報紙上公開宣揚****,隻允許白種人在農場中工作,等於絕了善於農業勞動的華人的生機,時不時還爆發毆打甚至殺害華人事件,於是導致華人在澳大利亞數量驟減,1850年代的時候,到澳大利亞的華工就已經有十萬人以上,最高的時候甚至達到了20萬人,可是到了現在卻隻有1萬5千人居住在澳大利亞。
這些華人無法從事農業、礦業,往往隻靠著做小生意為生,也有發財致富的,比如迴到中國在香港和上海開辦永安百貨公司的郭樂、郭彪兄弟,創辦先施百貨公司的馬應彪,都是在澳大利亞做生意發財的。
馬應彪和國家兄弟合作開辦果欄批發發賣水果,但卻要在斐濟開辟種植園,就是因為在澳大利亞他們沒有辦法獲得土地。
華人在一個地方開始定居,人少越來越少這種情況簡直不可思議,而且是這種急劇減少的情況,足以證明澳大利亞排華政策的恐怖了。
澳大利亞的限製移民政策,叫做白澳政策,如同一道枷鎖一般,套在華人移民的頭上,現在也影響到了皮爾巴拉鐵礦的開發。(未完待續。)
昨天忘了定時了,一次發出來吧,包括加更的也都發了。【ㄨ】
————————————
靠近赤道的薩摩亞讓帕圖申斯基真正體會了什麽叫做熱帶。
生活在俄國的猶太人,也跟俄國人一樣,認為到個黑海,就算是在熱帶度假了,可是黑海哪裏的緯度算起來跟北京差不多,而薩摩亞距離赤道的距離,跟越南差不多。
所以西薩摩亞對這個西伯利亞來的家夥來說,簡直是難以想象的,不過他倒是很喜歡,這裏有椰樹、沙灘,最重要的是有淳樸的島民。
這裏由薩瓦伊和烏波盧兩個主島及七個小島組成麵積雖然不大,隻有兩千多平方公裏,基礎設施一塌糊塗,德國人占領這裏的時候,建造了總督府和警察局等機構,但是並沒有好好建設這裏,因為這裏的條件對德國人來說沒有什麽價值,夾在英美勢力中間,美國人占領的東薩摩亞甚至站在高處就能看到。
可是對德國來說這裏沒有價值,並不意味著這裏沒有發展條件,猶太人不是德國那麽強大的國家,他們沒有挑挑揀揀的權力,隻要能發展,沒有掣肘的發展,對猶太人來說,就已經是難得的天堂了。
帕圖申斯基視察過後認為,這裏還是有發展條件的,麵積雖然不大,但建設幾座可供居住的城市是綽綽有餘,畢竟這裏可比盧森堡還大呢,島上大部分被熱帶叢林覆蓋,不說可以開墾成耕地,就是全都是沙子,對於早就遺失了農耕技能,僅靠商業和金融業為生的猶太人來說也沒有區別。
猶太人最看重的,還是有沒有開戰貿易的條件,而薩摩亞這裏距離新西蘭首都奧克蘭2000多公裏,距離澳大利亞悉尼4000多公裏,距離洛杉磯8000多公裏。距離夏威夷4000多公裏,這裏完全可以作為太平洋的中轉站。
完全有條件開展遠洋貿易,就跟耶路撒冷祖地地處地中海,培育了猶太人最早的經商才能一樣。這裏完全可以讓猶太人謀生。
最有利的是,這裏的居民十分樸實,人口也不多,隻有一萬來人,聽說是幾年前的大流感中喪失了大半人口。如果不是從當地的中國人哪裏聽到確切的消息,帕圖申斯基真的很難想象這些整天吃麵包果、喝椰子汁,打獵為生,閑暇隻知道篝火跳舞的人群,不久前才經過瘟疫摧殘。
這些樸實,人口數量又不多的居民,相比巴勒斯坦哪裏上百萬的阿拉伯人對猶太人簡直是太友善了,在這裏他們完全不用擔心會被襲擊,會被驅逐,會需要武裝自己才能生存。
至於其他的條件。礦藏之類的,帕圖申斯基並不關心,因為即便有那也是中國人的,楊潮隻是答應幫助猶太人租借這裏,地下以及沿海甚至海底的礦藏都歸屬中國,帕圖申斯基也不可能知道這裏的海底還會蘊藏豐富的油氣資源。
值得帕圖申斯基費時間考察一番的,不過是首府阿皮亞的航道情況,阿皮亞是1850年,才由德國人建設起來,是本國第一座城市。也是唯一的城市,德國人選擇這裏顯然是經過勘測的,阿皮亞近海的航道相當優良,又有天然的避風港灣。建設一座天然良港不成問題。
良好的港口,合適的地理位置,友善的本地人,有這些對猶太人就夠了。
所以經過考察之後,帕圖申斯基就聯係上了猶太複國組織,將他們的意見傳達了過去。帕圖申斯基到來之前,就已經跟猶太複國組織取得了聯係,或者說他們之間的聯係就沒有斷過,猶太複國組織很清楚帕圖申斯基的行動,而且組織上層對帕圖申斯基的考察十分支持,甚至可以說是期待。
一般的組織成員現在還抱著在以色列複國的目的,而高層,比如羅斯柴爾德家族,其實已經清楚了英國政府的態度,是不會同意他們在耶路撒冷建立一個國家的,甚至英國政府中已經開始了反貝爾福宣言的唿聲,要求對貝爾福宣言進行重新解釋。
那麽這個薩摩亞就成了猶太人不多的選擇之一,盡管不是所有人都支持,未必能在這裏成功建國,但有一個備選,總是好的。
帕圖申斯基的調查報告通過昂貴的跨洋電報傳到英國,英國猶太複國主義主席沃爾特·羅斯柴爾德勳爵很重視,正好英國人要來跟中國談判南洋問題,沃爾特勳爵所幸通過運作,加入了這個代表團。
楊潮見到的神秘英國人,正是這個沃爾特。
自報家門後,楊潮已經想起來這人是誰了,在羅斯柴爾德家族之中,他的地位並不顯赫,現在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主事人是內森的曾孫萊昂內爾·內森·德·羅斯柴爾德和安東尼·古斯塔夫·德·羅斯柴爾德。
但沃爾特的身份卻是猶太複國主義英國主席,在政治上的分量很大,英國人允許猶太人移居中東的貝爾福宣言,就是英國外交部長直接給沃爾特發的電報中確定的。
所以,雖然沃爾特加入英國代表團官方的使命是來處理澳大利亞的皮爾巴拉大鐵礦的,但他的真實意圖是什麽,不用想就知道。
但真實意圖往往是最後表露出來的,沃爾特跟楊潮寒暄一番之後,還是先說鐵礦的事。
楊潮發現這座大鐵礦的消息通過摩根公開之後,在澳大利亞引起了很大的熱議,澳大利亞人以為自己是一個鐵礦資源貧瘠的國家,後來還出台過限製鐵礦出口的法令,無數知名的專家都論斷過澳大利亞的貧鐵,所以本來的曆史上,當農場主漢庫克發現皮爾巴拉大鐵礦之後,甚至都已經拿到了完整的數據和化驗結果,官僚的澳大利亞政府竟然都不相信,導致好幾年之後才授予他開采權力。
甚至早在早在1890年,地理學家伍德沃德就指出皮爾巴拉可能蘊藏著豐富的鐵礦石,足以供應整個世界的需要,但這個地理學家的預測,澳大利亞政府也不相信,隻是一個勁的派遣探勘隊在澳大利亞胡亂的找礦,其實他們隻要隨便派一個學徒,到皮爾巴拉這片荒原上轉一轉就能發現了,因為這裏的鐵礦直接就暴露在地表上。
澳大利亞政府可以不相信農場主的發現,不相信地理學家的預測,但是摩根說的話,他們卻確信無疑,摩根告訴他們在哪裏發現了鐵礦,澳大利亞就確認哪裏確實有鐵礦了,報紙紛紛報道這個消息。
但是接下來的開發成了一個問題,哪裏是西澳荒無人煙的曠野,十分幹旱,雖然不是沙漠,卻也很少植被,距離最近的港口達爾文港1800公裏,距離西澳首府伯斯也有1200多公裏,距離最近的海岸線也要一百公裏。
要開發這裏,那麽就要修港口,修鐵路,這些都不是問題,一百公裏而已,可關鍵的是沒人,從來找人?
摩根提出希望招募華工,這可刺激到了澳大利亞人,澳大利亞此時的種族主義,比之美國有過之而無不及,1888年澳洲總理埃德蒙多.巴頓公開宣稱“我不認為人類平等的原則包括種族平等。種族間是沒有平等的,隻有根本上的不平等。那些種族同我們白種人相比是較低劣的...”,將澳大利亞種族主義毫不遮掩的宣揚出來。
在種族主義的推動下,1901年新成立的澳大利亞聯邦政府立法通過了限製移民法案,目的是“在移民問題上作出一些限製...以清除...非法移民”,通過這個法案他們擁有對外來移民進行聽力測試的權力,考官有權拒絕任何一個無法通過五十個詞聽力測驗達標的移民,而測驗的語言為歐洲語言,不限於英語,考官可以在歐洲語言中人選一種。
這種限製其實就斷了白人之外的人種移民澳大利亞,另外還有洶湧的民族主義者的迫害,甚至出現了澳大利亞參加一戰迴國後的士兵,集體攻擊黑人移民的事件,而那些黑人也都是通過英國移民而來,甚至很可能還曾為大英帝國作戰過。
對中國移民也是嫉妒仇視,報紙上公開宣揚****,隻允許白種人在農場中工作,等於絕了善於農業勞動的華人的生機,時不時還爆發毆打甚至殺害華人事件,於是導致華人在澳大利亞數量驟減,1850年代的時候,到澳大利亞的華工就已經有十萬人以上,最高的時候甚至達到了20萬人,可是到了現在卻隻有1萬5千人居住在澳大利亞。
這些華人無法從事農業、礦業,往往隻靠著做小生意為生,也有發財致富的,比如迴到中國在香港和上海開辦永安百貨公司的郭樂、郭彪兄弟,創辦先施百貨公司的馬應彪,都是在澳大利亞做生意發財的。
馬應彪和國家兄弟合作開辦果欄批發發賣水果,但卻要在斐濟開辟種植園,就是因為在澳大利亞他們沒有辦法獲得土地。
華人在一個地方開始定居,人少越來越少這種情況簡直不可思議,而且是這種急劇減少的情況,足以證明澳大利亞排華政策的恐怖了。
澳大利亞的限製移民政策,叫做白澳政策,如同一道枷鎖一般,套在華人移民的頭上,現在也影響到了皮爾巴拉鐵礦的開發。(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