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危機中,各個企業的表現十分不同,富強黨的企業,隻知一味地求助楊子銀行,但是李思第這時候沒有給與他們低息貸款,很多企業就隻會關門了事。
上海那些從小到大的民族資本,卻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到處尋找資本支持,從家族裏借錢,找關係銀行借錢,賣房子賣地,他們關係網更複雜,能撐過去的機會也更大。
撐過了危機的企業就要迎來春天了,因為市場淘汰了大量產能之後,他們的生產得到了保證,訂單就會迴來,利潤就會迴來,日子會越來越好。
至於那些已經破產的,沒有趕上這個機會,他們死在了天亮前。
共和國5年6月開始,中國經濟危機到了尾聲,雖說繁榮還沒到,市場隻是在慢慢的自然恢複,隻是度過了下降期迎來了平緩期,距離上升期都還有一段距離。
楊潮知道這場危機之後,就是世界大繁榮,繁榮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新技術的應用,而美國將享受到這波繁榮最大的好處,從而奠定他們的霸主級實力,這次繁榮才讓美國徹底擁有了毋庸置疑的實力。
楊潮甚至認為這是一場戰爭,所以他迴到國內,他打算打這場戰爭,用經濟戰爭,把美國拉下水。
一戰後美國人之所以繁榮,一個重要原因是歐洲重建,但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新技術的推廣和新產品的生產。
後兩者基本上是源自於一個公司,美國福田汽車公司。
一戰之前,美國出現了新的生產方式,福特的流水線生產,還有泰羅製生產管理方法。
一戰期間,美國資本家沒有機會采用新技術,采購新設備,戰爭中他們不愁沒有市場,效率問題不在考慮範圍之內,反正無論多麽落後的產能都能找到市場。
戰爭結束。發了戰爭財的美國資本家剛好趕上了這波技術推廣潮,又有歐洲的市場,於是經濟大繁榮。當然最主要的還是他們國內的市場,福特流水線的誕生徹底讓汽車走入普通家庭。美國汽車產能從戰前的一百萬輛級別,暴增到了五百萬輛級別。
汽車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超乎想象,後世的汽車業消耗了世界鋼材的四成,帶動的相關行業多達幾十個,顯而易見正是美國汽車業的繁榮。將戰爭時期過剩的產能完全消化。
另外就是美國大發戰爭財,擁有了八千多黃金儲備,成為世界金融霸主,這些也都是重要的因素,各種因素合力推動了美國曆史上最瘋狂的這一波增長。
隻是現在繁榮還沒有到,從中國開始,戰後經濟危機爆發了,危機很容易就蔓延到美國,讓美國戰後經濟危機,比原本的曆史更嚴重。原本的曆史上他們用了一年半時間才走出來,楊潮可不想讓他們太容易就走出危機迎接繁榮,所以他得給美國製造一些困難。
“跟英國人、法國人談判。互相開放市場。告訴他們我們可以給與他們重建貸款,而且允許他們用出口商品來抵償債務。”
楊潮迴國後,立刻推動外交部跟英法等國談判。
這不但是要打開歐洲市場,而且還要拉攏歐洲。
英法在戰爭中欠下了美國巨額債務,英國欠美國200多億美元,法國欠下了150多億,可是美國人提高了關稅,關上了他們通過出口償還債務的可能。
兩國的黃金儲備基本上都送到了美國。全世界現有的的黃金儲備都無法支付這筆賠償,在不能用出口商品來抵償債務的時候,除了違約他們別無選擇。
可是違約對國家信用是巨大的損害,英國人從16世紀起就很少有違約記錄。因此不到沒有辦法的時候,他們根本不想違約。
於是英法一直要求美國降低關稅,讓他們可以賺取美元還債,美國人死活不同意,英國甚至出現一種美國人想要用債務控製英國的說法。
發了戰爭財的可不僅僅隻有美國,中國戰爭期間積累了大量的金銀儲備。現在中華銀行的金庫中,擁有了6000噸黃金,還有20萬噸白銀,在金本位製度下,這些黃金意味著充足的貨幣。
中國有資格向歐洲發放巨額貸款。
這次世界經濟危機,東亞和北美都波及到了,唯獨歐洲由於戰後重建,他們自始至終並沒有迎來太明顯的危機。
歐洲在戰爭中喪失了大量的勞動力,勞動力本就不足,因此失業問題並不嚴重,重建造成的市場,足夠他們的企業生存。
可是這場危機並不是說對歐洲沒有任何影響,最大的影響是他們的境界雖然沒有危機,但也沒有繁榮,半死不活的,因為重建需要的資金來源沒有,物資來源也沒有,最主要還是資金問題,沒有資金就沒有物資。
現在東亞的經濟危機快要過去,美國走出了最嚴重的階段,正在度過艱難的恢複期。
原本的曆史上,美國戰後危機之後,除了西方重建給他們的訂單之外,他們度過危機的企業開始大量采用新技術,讓生產增長更加的強勁。
可是現在美國人還沒有在歐洲找到市場,緊接著中國跟他們打起了貿易戰,接著經濟危機爆發了,美國也采取了關稅保護。
美國建立了關稅壁壘後,擔心受到牽連的英法也開始有樣學樣,也提高了關稅壁壘,全麵限製美國商品輸入。
在美國商品找到市場之前,楊潮通過經濟危機的連鎖反應給他們的工業砌上了一堵牆。
給美國人砌上這道牆之後,楊潮需要在這堵牆上,給中國開一個門。
跟米青交代了一番之後,楊潮立刻迴到山東,市麵蕭條還沒有結束,幸存下來的工廠還沒有恢複到過去的生產能力,隻是不再賠錢了,因此工人數量比過去還低,城市人口也比過去要少。
這種情況需要市場慢慢調整半年到一年時間,然後才會隨著市場慢慢擴大,然後進入繁榮期。
楊潮認為,經濟危機的最大作用,就是調整經濟結構,而調整結構的作用已經完成了,那麽就該著手恢複生產,甚至擴大生產了。
讓米青給李富安授命,讓他重啟臨時工業局,這個臨時工業局,跟戰時工業局名字不一樣,可實際的組織機構是一樣的,甚至連職能相差都不大,人員也是戰爭中的人員構成,甚至還都沒有來得及解散,換一塊牌子掛上去就能重新營業了。
不過規模卻要擴大,招募更多的人員,遠比戰爭中更大,設計的產業更多,門類更齊全,不在僅僅涉及重工業,所有產業都要兼容進來,因為楊潮的目的還是打一場戰爭,一場產業的戰爭,貨幣的戰爭,經濟的戰爭。
戰爭的對手隻有一個人,那就是美國,必須在二戰前狙擊美國,打壓美國的擴張,同時提升中國的實力。
隻要敢在二戰前成功狙擊美國經濟,然後替代美國在二戰中的作用,戰後當英國人無法繼續維持世界霸權的時候,中國將順理成章的接過英國人的霸權接力棒,在未來一個世紀之中成為新任霸主。
這個機會對中國極為重要,對任何新興國家都極為重要,可以說是幾百年來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機會,錯過這個機會,在想得到還不知道要等到什麽時候,或者永遠也等不到了,所以楊潮極為重視,終於在闊別兩年後,迴國坐鎮,親自指揮。(未完待續。)
上海那些從小到大的民族資本,卻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到處尋找資本支持,從家族裏借錢,找關係銀行借錢,賣房子賣地,他們關係網更複雜,能撐過去的機會也更大。
撐過了危機的企業就要迎來春天了,因為市場淘汰了大量產能之後,他們的生產得到了保證,訂單就會迴來,利潤就會迴來,日子會越來越好。
至於那些已經破產的,沒有趕上這個機會,他們死在了天亮前。
共和國5年6月開始,中國經濟危機到了尾聲,雖說繁榮還沒到,市場隻是在慢慢的自然恢複,隻是度過了下降期迎來了平緩期,距離上升期都還有一段距離。
楊潮知道這場危機之後,就是世界大繁榮,繁榮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新技術的應用,而美國將享受到這波繁榮最大的好處,從而奠定他們的霸主級實力,這次繁榮才讓美國徹底擁有了毋庸置疑的實力。
楊潮甚至認為這是一場戰爭,所以他迴到國內,他打算打這場戰爭,用經濟戰爭,把美國拉下水。
一戰後美國人之所以繁榮,一個重要原因是歐洲重建,但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新技術的推廣和新產品的生產。
後兩者基本上是源自於一個公司,美國福田汽車公司。
一戰之前,美國出現了新的生產方式,福特的流水線生產,還有泰羅製生產管理方法。
一戰期間,美國資本家沒有機會采用新技術,采購新設備,戰爭中他們不愁沒有市場,效率問題不在考慮範圍之內,反正無論多麽落後的產能都能找到市場。
戰爭結束。發了戰爭財的美國資本家剛好趕上了這波技術推廣潮,又有歐洲的市場,於是經濟大繁榮。當然最主要的還是他們國內的市場,福特流水線的誕生徹底讓汽車走入普通家庭。美國汽車產能從戰前的一百萬輛級別,暴增到了五百萬輛級別。
汽車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超乎想象,後世的汽車業消耗了世界鋼材的四成,帶動的相關行業多達幾十個,顯而易見正是美國汽車業的繁榮。將戰爭時期過剩的產能完全消化。
另外就是美國大發戰爭財,擁有了八千多黃金儲備,成為世界金融霸主,這些也都是重要的因素,各種因素合力推動了美國曆史上最瘋狂的這一波增長。
隻是現在繁榮還沒有到,從中國開始,戰後經濟危機爆發了,危機很容易就蔓延到美國,讓美國戰後經濟危機,比原本的曆史更嚴重。原本的曆史上他們用了一年半時間才走出來,楊潮可不想讓他們太容易就走出危機迎接繁榮,所以他得給美國製造一些困難。
“跟英國人、法國人談判。互相開放市場。告訴他們我們可以給與他們重建貸款,而且允許他們用出口商品來抵償債務。”
楊潮迴國後,立刻推動外交部跟英法等國談判。
這不但是要打開歐洲市場,而且還要拉攏歐洲。
英法在戰爭中欠下了美國巨額債務,英國欠美國200多億美元,法國欠下了150多億,可是美國人提高了關稅,關上了他們通過出口償還債務的可能。
兩國的黃金儲備基本上都送到了美國。全世界現有的的黃金儲備都無法支付這筆賠償,在不能用出口商品來抵償債務的時候,除了違約他們別無選擇。
可是違約對國家信用是巨大的損害,英國人從16世紀起就很少有違約記錄。因此不到沒有辦法的時候,他們根本不想違約。
於是英法一直要求美國降低關稅,讓他們可以賺取美元還債,美國人死活不同意,英國甚至出現一種美國人想要用債務控製英國的說法。
發了戰爭財的可不僅僅隻有美國,中國戰爭期間積累了大量的金銀儲備。現在中華銀行的金庫中,擁有了6000噸黃金,還有20萬噸白銀,在金本位製度下,這些黃金意味著充足的貨幣。
中國有資格向歐洲發放巨額貸款。
這次世界經濟危機,東亞和北美都波及到了,唯獨歐洲由於戰後重建,他們自始至終並沒有迎來太明顯的危機。
歐洲在戰爭中喪失了大量的勞動力,勞動力本就不足,因此失業問題並不嚴重,重建造成的市場,足夠他們的企業生存。
可是這場危機並不是說對歐洲沒有任何影響,最大的影響是他們的境界雖然沒有危機,但也沒有繁榮,半死不活的,因為重建需要的資金來源沒有,物資來源也沒有,最主要還是資金問題,沒有資金就沒有物資。
現在東亞的經濟危機快要過去,美國走出了最嚴重的階段,正在度過艱難的恢複期。
原本的曆史上,美國戰後危機之後,除了西方重建給他們的訂單之外,他們度過危機的企業開始大量采用新技術,讓生產增長更加的強勁。
可是現在美國人還沒有在歐洲找到市場,緊接著中國跟他們打起了貿易戰,接著經濟危機爆發了,美國也采取了關稅保護。
美國建立了關稅壁壘後,擔心受到牽連的英法也開始有樣學樣,也提高了關稅壁壘,全麵限製美國商品輸入。
在美國商品找到市場之前,楊潮通過經濟危機的連鎖反應給他們的工業砌上了一堵牆。
給美國人砌上這道牆之後,楊潮需要在這堵牆上,給中國開一個門。
跟米青交代了一番之後,楊潮立刻迴到山東,市麵蕭條還沒有結束,幸存下來的工廠還沒有恢複到過去的生產能力,隻是不再賠錢了,因此工人數量比過去還低,城市人口也比過去要少。
這種情況需要市場慢慢調整半年到一年時間,然後才會隨著市場慢慢擴大,然後進入繁榮期。
楊潮認為,經濟危機的最大作用,就是調整經濟結構,而調整結構的作用已經完成了,那麽就該著手恢複生產,甚至擴大生產了。
讓米青給李富安授命,讓他重啟臨時工業局,這個臨時工業局,跟戰時工業局名字不一樣,可實際的組織機構是一樣的,甚至連職能相差都不大,人員也是戰爭中的人員構成,甚至還都沒有來得及解散,換一塊牌子掛上去就能重新營業了。
不過規模卻要擴大,招募更多的人員,遠比戰爭中更大,設計的產業更多,門類更齊全,不在僅僅涉及重工業,所有產業都要兼容進來,因為楊潮的目的還是打一場戰爭,一場產業的戰爭,貨幣的戰爭,經濟的戰爭。
戰爭的對手隻有一個人,那就是美國,必須在二戰前狙擊美國,打壓美國的擴張,同時提升中國的實力。
隻要敢在二戰前成功狙擊美國經濟,然後替代美國在二戰中的作用,戰後當英國人無法繼續維持世界霸權的時候,中國將順理成章的接過英國人的霸權接力棒,在未來一個世紀之中成為新任霸主。
這個機會對中國極為重要,對任何新興國家都極為重要,可以說是幾百年來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機會,錯過這個機會,在想得到還不知道要等到什麽時候,或者永遠也等不到了,所以楊潮極為重視,終於在闊別兩年後,迴國坐鎮,親自指揮。(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