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這個合作隻是跟雷奧納多所代表的一小波利益集團的商業合作,一個帶有示範意義的合作,不牽扯到糧食公司的運轉,更不牽扯到整個糧食卡特爾的合作。
雷奧納多沒有理由不答應,他已經想好了,邀請幾個跟他關係密切的,而且有身份地位的,在巴西政府中任職的朋友,一起去開拓廣袤的巴西內陸。
因為這是一個讓人無法拒絕的合作,他們需要的隻是幫助辦理各種手續,並以他們的名義購買土地,處理一切跟政府的關係,而他們不用掏一分錢就能獲得三成的股份,並且承諾他們,如果開拓失敗後,產生的債務,不會讓他們分擔哪怕一分錢。
中國人直白的告訴雷奧納多,他們需要的是糧食安全。
組建糧食卡特爾是一個漫長的程序,牽扯到巴西十多個沿海農業州,和數百萬人口,十數萬農場主和商人,不是一時半會能完成的,光是走各種商業手續,簽訂合作協議,一年時間都不一定夠。
其實十年都不夠,楊潮根本就不看好這個卡特爾,最多隻能聯係個幾百家大農場就了不得了,巴西全國上百萬家的中小地主根本就無法協調,咖啡集團為什麽強大,因為他們的核心是壟斷了巴西銷售的幾十家貿易公司,而不是那些大大小小的農場主。
而巴西糧食集團的規模遠大於咖啡集團,卻始終無法壓倒咖啡集團,原因就在於內部根本就無法控製,內部利益都無法統一。
所以楊潮打算自己來,組建更緊密的一個糧食生產集團,跟巴西的大農場主、政治勢力和官員合作,直接自己進行開拓,給這些人以利益,讓他們成為糧食生產集團的得利者和代言人。
巴西在後世主要人口都集中在沿海地區,內陸幾乎是幾百萬土著居民的領地。亞馬遜雨林中的部落更是處於原始社會。
楊潮打算開拓巴西中西部地區占他們領土五分之一的稀樹草原地帶,不跟其他任何集團起衝突,這裏全部開發出來,開出四五億畝耕地還是不成問題的。
那邊雷奧納多覺得不是個事。這邊楊潮也已經行動了,人馬都是現成的,這幾年張謇開出了三百萬畝的大農場,從他的農場裏抽調一千名拖拉機手還是綽綽有餘的,就連楊潮軍隊中的坦克手。都有上百名是張謇農場培養出來的拖拉機手呢。
楊潮所幸讓這一百多名打過仗的坦克手直接複原,讓他們跟在張謇心腹手下江導岷一起,第一批開拓巴西。
這些拖拉機手對張謇的大生墾牧公司感情可不是一般的深厚,幾乎就跟家一樣,張謇經營農場很有意思,說是投資,又有合作的味道。
大概是受到中國傳統鄉村的影響,張謇大農場規模卻是很大,但是他卻將土地化成一塊一塊,當然東北的農場因為使用機械化。這一小塊也劃的相當大,大概2、3千畝的樣子,然後由一家人來耕種。【ㄨ】
這家人可不是大生農場的工人,而是大生農場的佃戶,公司按土地生熟程度分等,分期收取“頂首”(押金),佃戶在七年至十年內退還已墾熟之田,公司除退還“頂首”外,還另付給一定的生地種熟的“辛力銀”(辛苦錢)。
這家人用著大生提供的拖拉機、收割機等機械,開墾著大生的農田。卻買賣自由,大生隻收租金,佃戶不想種的時候退佃,還會給他們一筆辛苦費。獎勵他們將生地變成了熟地,這對於佃戶的積極性的刺激,相當於獎金對工人的刺激。
當然租佃大生土地的農民家庭,其實很少有退佃的事情,除非遇到緊迫的時候,不得不離開的情況下。他們基本上會一直守著這片土地,那是真的把這些土地當家了,因為大生承諾他們不退,他們不奪,這是江南的永佃製。
也正是通過這種方式,通過這些農業家庭,張謇才能在盡可能少的投入下,不斷的開拓他的農場,否則但是工資就是一筆不菲的開支,而這些開支讓無數的佃戶家庭分擔了。
這些拖拉機手就出自這樣的家庭,跟大生農場是一種共生關係,對大生農場極為忠誠,讓他們去哪裏都無所謂,有大生的地方就有家。
對大生這種模式,起先楊潮是不認同的,他理想中的未來農業是美國式的大農場,土地集約化,規模化,這樣抗風險能力更強,將土地分散給一家一戶的小農,這跟關內有什麽區別,反而把農民給束縛到土地上了,就像俄羅斯那樣,大量農民雖然在法律上是自由的,可是他們自願呆在村社,工業發展反而得不到勞動力。
可是對西方和日本的社會發展的思考,讓楊潮懂得,國家發展不可能忽視國情,否則是會引起動蕩的,斯托雷平就是太著急了,太急於改變俄國農業的麵貌,其實是出於為國家考慮,但是卻讓農民十分不滿,農民不願意分地,強行搞私有化隻能適得其反。
中國農民喜歡這種個體經營,也隻能由他了,一切交給市場促進,一切交給社會博弈,哪怕中國的工業化無法達到歐美那種程度,但隻要能把一半人變成產業工人,這也是一個極其強大的經濟體了。
後世法國不也是大量的小農場嗎,農民數量冠絕歐美,不也是一個發達國家?
所以楊潮雖然心裏不太讚成,但是並沒有幹預張謇的社會實踐,現在更是支持張謇去巴西發展農業。
對此一開始,張謇的態度並不積極,他並不太願意讓大生去外國種地,把自己的佃戶派到巴西去,他認為東北那地方就足夠他經營了,這幾年的農業行情並不好,哪怕歐洲在出高價購買糧食,可是美國人就足夠供養整個歐洲了,沒有海軍護航的中國商船,可沒有辦法把糧食賣到歐洲去,這跟巴西是一個樣子。
所以張謇這幾年在東北大力種植棉花,他手下的那些佃戶雖然是自主經營,但是卻很相信張謇,張謇讓他們種植棉花,他們就種棉花,相比糧價的低廉,棉花價格這幾年卻很好,第一是因為和平的環境讓經濟發展很好,老百姓穿得起更多的衣服,市場比過去大多了,第二是歐洲和日本的紡織品停止傾銷中國,中國本土的紡織業發展勢頭很猛,對棉花的需求旺盛,第三則是國外的棉花運不進來,無論是美國的也好,印度的也罷,都因為戰爭關係,減少了生產。
本來就對種糧興致不高,當然沒有去國外種糧的興趣了。
楊潮告訴張謇,這是百年大計,是關乎糧食安全的,誰敢保證中國人永遠能吃飽飯,誰敢保證中國永遠能風調雨順,張謇心動了。接著楊潮又告訴他,可能在巴西種地並不賺錢,但是卻能保證中國國泰民安,掌握住自己的糧食安全,讓張謇好好考慮。
一聽不賺錢,張謇反而下定決心要去了,而且舍我其誰。張謇的這種精神態度,後世的社會精英身上,是很難看到了。
說通了張謇,後來的事情就容易了,江導岷帶著一千多個年輕的拖拉機手,帶著一千多輛各型農業機械,坐著輪船就去了巴西,在聖保羅下船,然後通過火車走了一百多公裏,接著隻能自己開著拖拉機一直往北,一直開進到戈亞斯這座因開采黃金而形成的城市,在往北走了十幾公裏就是一望無際的稀樹草原。
他們在一條河邊紮營,此地是一個兩河交匯的三角地帶土地肥沃,他們打算開發這裏。
經過江導岷的計算,光是這個三角區域就有五六千畝可供開墾的土地,他們打算在這裏建設第一座農場。
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選中的這塊地方,十分巧合正是後世巴西政府選定的首都巴西利亞所在地。馬拉尼翁河和維爾德河在這裏匯合,氣候宜人,是一個好地方。隻是此時還是印第安人遊獵的區域,因此安全問題十分嚴重,因此他們才放棄了兩岸更大麵積的土地,選在兩河交匯,三麵環水的地方。
拖拉機的轟鳴聲打破了這片安寧的土地,嚇到了附近零星的印第安人部落,接著則是讓他們好奇,這些淳樸的原始人,可能餓了吃人都不奇怪,但是不餓的時候,還是很好相處的,幾瓶二鍋頭就跟他們成了朋友。
這些人還不知道,他們將會迎來一個什麽樣的鄰居,會打破他們寧靜祥和的生活,給他們帶去翻天覆地變化的鄰居。
同時一條鐵路也開始從伊塔比拉向東北延伸,巴西人完全不看好這條鐵路的運營,巴西政府甚至都不願意參股,幾乎是免費將這條路的路權送給了楊子集團,因為他們看不到這條鐵路盈利的可能,但卻能看到鐵路修通後給巴西內陸帶來的機遇,既然中國人願意出錢修鐵路,那就讓他們修去好了,有用將來享受利益的是巴西人,無利將來承受損失的是中國人。(未完待續。)
這個合作隻是跟雷奧納多所代表的一小波利益集團的商業合作,一個帶有示範意義的合作,不牽扯到糧食公司的運轉,更不牽扯到整個糧食卡特爾的合作。
雷奧納多沒有理由不答應,他已經想好了,邀請幾個跟他關係密切的,而且有身份地位的,在巴西政府中任職的朋友,一起去開拓廣袤的巴西內陸。
因為這是一個讓人無法拒絕的合作,他們需要的隻是幫助辦理各種手續,並以他們的名義購買土地,處理一切跟政府的關係,而他們不用掏一分錢就能獲得三成的股份,並且承諾他們,如果開拓失敗後,產生的債務,不會讓他們分擔哪怕一分錢。
中國人直白的告訴雷奧納多,他們需要的是糧食安全。
組建糧食卡特爾是一個漫長的程序,牽扯到巴西十多個沿海農業州,和數百萬人口,十數萬農場主和商人,不是一時半會能完成的,光是走各種商業手續,簽訂合作協議,一年時間都不一定夠。
其實十年都不夠,楊潮根本就不看好這個卡特爾,最多隻能聯係個幾百家大農場就了不得了,巴西全國上百萬家的中小地主根本就無法協調,咖啡集團為什麽強大,因為他們的核心是壟斷了巴西銷售的幾十家貿易公司,而不是那些大大小小的農場主。
而巴西糧食集團的規模遠大於咖啡集團,卻始終無法壓倒咖啡集團,原因就在於內部根本就無法控製,內部利益都無法統一。
所以楊潮打算自己來,組建更緊密的一個糧食生產集團,跟巴西的大農場主、政治勢力和官員合作,直接自己進行開拓,給這些人以利益,讓他們成為糧食生產集團的得利者和代言人。
巴西在後世主要人口都集中在沿海地區,內陸幾乎是幾百萬土著居民的領地。亞馬遜雨林中的部落更是處於原始社會。
楊潮打算開拓巴西中西部地區占他們領土五分之一的稀樹草原地帶,不跟其他任何集團起衝突,這裏全部開發出來,開出四五億畝耕地還是不成問題的。
那邊雷奧納多覺得不是個事。這邊楊潮也已經行動了,人馬都是現成的,這幾年張謇開出了三百萬畝的大農場,從他的農場裏抽調一千名拖拉機手還是綽綽有餘的,就連楊潮軍隊中的坦克手。都有上百名是張謇農場培養出來的拖拉機手呢。
楊潮所幸讓這一百多名打過仗的坦克手直接複原,讓他們跟在張謇心腹手下江導岷一起,第一批開拓巴西。
這些拖拉機手對張謇的大生墾牧公司感情可不是一般的深厚,幾乎就跟家一樣,張謇經營農場很有意思,說是投資,又有合作的味道。
大概是受到中國傳統鄉村的影響,張謇大農場規模卻是很大,但是他卻將土地化成一塊一塊,當然東北的農場因為使用機械化。這一小塊也劃的相當大,大概2、3千畝的樣子,然後由一家人來耕種。【ㄨ】
這家人可不是大生農場的工人,而是大生農場的佃戶,公司按土地生熟程度分等,分期收取“頂首”(押金),佃戶在七年至十年內退還已墾熟之田,公司除退還“頂首”外,還另付給一定的生地種熟的“辛力銀”(辛苦錢)。
這家人用著大生提供的拖拉機、收割機等機械,開墾著大生的農田。卻買賣自由,大生隻收租金,佃戶不想種的時候退佃,還會給他們一筆辛苦費。獎勵他們將生地變成了熟地,這對於佃戶的積極性的刺激,相當於獎金對工人的刺激。
當然租佃大生土地的農民家庭,其實很少有退佃的事情,除非遇到緊迫的時候,不得不離開的情況下。他們基本上會一直守著這片土地,那是真的把這些土地當家了,因為大生承諾他們不退,他們不奪,這是江南的永佃製。
也正是通過這種方式,通過這些農業家庭,張謇才能在盡可能少的投入下,不斷的開拓他的農場,否則但是工資就是一筆不菲的開支,而這些開支讓無數的佃戶家庭分擔了。
這些拖拉機手就出自這樣的家庭,跟大生農場是一種共生關係,對大生農場極為忠誠,讓他們去哪裏都無所謂,有大生的地方就有家。
對大生這種模式,起先楊潮是不認同的,他理想中的未來農業是美國式的大農場,土地集約化,規模化,這樣抗風險能力更強,將土地分散給一家一戶的小農,這跟關內有什麽區別,反而把農民給束縛到土地上了,就像俄羅斯那樣,大量農民雖然在法律上是自由的,可是他們自願呆在村社,工業發展反而得不到勞動力。
可是對西方和日本的社會發展的思考,讓楊潮懂得,國家發展不可能忽視國情,否則是會引起動蕩的,斯托雷平就是太著急了,太急於改變俄國農業的麵貌,其實是出於為國家考慮,但是卻讓農民十分不滿,農民不願意分地,強行搞私有化隻能適得其反。
中國農民喜歡這種個體經營,也隻能由他了,一切交給市場促進,一切交給社會博弈,哪怕中國的工業化無法達到歐美那種程度,但隻要能把一半人變成產業工人,這也是一個極其強大的經濟體了。
後世法國不也是大量的小農場嗎,農民數量冠絕歐美,不也是一個發達國家?
所以楊潮雖然心裏不太讚成,但是並沒有幹預張謇的社會實踐,現在更是支持張謇去巴西發展農業。
對此一開始,張謇的態度並不積極,他並不太願意讓大生去外國種地,把自己的佃戶派到巴西去,他認為東北那地方就足夠他經營了,這幾年的農業行情並不好,哪怕歐洲在出高價購買糧食,可是美國人就足夠供養整個歐洲了,沒有海軍護航的中國商船,可沒有辦法把糧食賣到歐洲去,這跟巴西是一個樣子。
所以張謇這幾年在東北大力種植棉花,他手下的那些佃戶雖然是自主經營,但是卻很相信張謇,張謇讓他們種植棉花,他們就種棉花,相比糧價的低廉,棉花價格這幾年卻很好,第一是因為和平的環境讓經濟發展很好,老百姓穿得起更多的衣服,市場比過去大多了,第二是歐洲和日本的紡織品停止傾銷中國,中國本土的紡織業發展勢頭很猛,對棉花的需求旺盛,第三則是國外的棉花運不進來,無論是美國的也好,印度的也罷,都因為戰爭關係,減少了生產。
本來就對種糧興致不高,當然沒有去國外種糧的興趣了。
楊潮告訴張謇,這是百年大計,是關乎糧食安全的,誰敢保證中國人永遠能吃飽飯,誰敢保證中國永遠能風調雨順,張謇心動了。接著楊潮又告訴他,可能在巴西種地並不賺錢,但是卻能保證中國國泰民安,掌握住自己的糧食安全,讓張謇好好考慮。
一聽不賺錢,張謇反而下定決心要去了,而且舍我其誰。張謇的這種精神態度,後世的社會精英身上,是很難看到了。
說通了張謇,後來的事情就容易了,江導岷帶著一千多個年輕的拖拉機手,帶著一千多輛各型農業機械,坐著輪船就去了巴西,在聖保羅下船,然後通過火車走了一百多公裏,接著隻能自己開著拖拉機一直往北,一直開進到戈亞斯這座因開采黃金而形成的城市,在往北走了十幾公裏就是一望無際的稀樹草原。
他們在一條河邊紮營,此地是一個兩河交匯的三角地帶土地肥沃,他們打算開發這裏。
經過江導岷的計算,光是這個三角區域就有五六千畝可供開墾的土地,他們打算在這裏建設第一座農場。
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選中的這塊地方,十分巧合正是後世巴西政府選定的首都巴西利亞所在地。馬拉尼翁河和維爾德河在這裏匯合,氣候宜人,是一個好地方。隻是此時還是印第安人遊獵的區域,因此安全問題十分嚴重,因此他們才放棄了兩岸更大麵積的土地,選在兩河交匯,三麵環水的地方。
拖拉機的轟鳴聲打破了這片安寧的土地,嚇到了附近零星的印第安人部落,接著則是讓他們好奇,這些淳樸的原始人,可能餓了吃人都不奇怪,但是不餓的時候,還是很好相處的,幾瓶二鍋頭就跟他們成了朋友。
這些人還不知道,他們將會迎來一個什麽樣的鄰居,會打破他們寧靜祥和的生活,給他們帶去翻天覆地變化的鄰居。
同時一條鐵路也開始從伊塔比拉向東北延伸,巴西人完全不看好這條鐵路的運營,巴西政府甚至都不願意參股,幾乎是免費將這條路的路權送給了楊子集團,因為他們看不到這條鐵路盈利的可能,但卻能看到鐵路修通後給巴西內陸帶來的機遇,既然中國人願意出錢修鐵路,那就讓他們修去好了,有用將來享受利益的是巴西人,無利將來承受損失的是中國人。(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