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節義和團運動
迴營的士兵慢慢的再次適應了軍隊的生活,掌握的軍事技能也沒有丟掉,不到一月就趕上了其他士兵的水平。
可是不久,突然軍事訓練量猛然增加,在各級德國軍官的帶領下,除了日常訓練之外,幾乎每天都要進行實彈訓練,三天進行一次戰術演習,布置一個機槍陣地,打打小型衝鋒,步兵對騎兵,步兵對步兵,騎兵對騎兵之類的實戰對抗。
原因是義和團運動。
北方的情況很混亂,山東的義和團雖然被袁世凱鐵血鎮壓,但是被打跑的山東義和團,紛紛北上京津,慈禧太後在仇視洋人的大臣的勸說,還有洋人想扶持光緒對抗她的謠言下,對洋人十分惱怒,一月的時候,發布了維護義和團詔令,直隸地區官府開始扶助義和團,義和團在這一地區如同秋後草原遭遇野火一樣,很快就洶湧的燃燒起來。
於是北直隸到處起壇請神、燒教堂、殺洋人、殺清軍、並到處毀壞鐵路及電線杆等物,北方幾乎失控,甚至連清政府的衙門也有被義和團占據的。涿州府衙被三萬名拳民占據後,慈禧派軍機大臣協辦大學士剛毅和順天府尹趙舒翹到涿州調查。
仇視洋人、洋事、洋物的剛毅迴京後,刻意向慈禧報告“拳民忠貞,神術可用”。朝中莊親王載勳、端郡王載漪、輔國公載瀾等一向站在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對立麵的保守權貴們也異口同聲的主張扶持義和團,向洋人開戰。
朝局讓西方人感到有不可收拾的感覺,並且擔心義和團最終會攻擊使館區,英國公使竇納樂首先行動起來。
5月28日,竇納樂要求泊在大沽附近的17艘外國戰船增援,337名外國水手及陸戰隊員5月31日登岸,乘火車於當晚抵京,防衛使館區,另外89名德國及奧國陸戰隊員6月3日抵京。
洋人的行動讓慈禧也感受到了威脅,他生怕洋人再一次打進北京城,用武力扶持光緒,害怕失去權力的慈禧也做出針鋒相對的舉措,6月9日,慈禧調董福祥的武衛後軍進城。6月10日,任命跟義和團關係密切的端郡王載漪出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載漪運作下,義和團拳民於同時開始大舉入京,人數很快就超過了十萬人。
與此同時,北京外國使館對外通訊斷絕。
6月11日,日本駐華使館書記杉山彬被剛調入京的清兵甘軍所殺,被開腹剖心,駐天津的各國領使組織二千人的聯軍,由英國的海軍司令西摩爾帶領,乘火車增援北京十一國公使館。
因為鐵路被拳民破壞,西摩爾受阻於天津城外的楊村、廊坊一帶,與清兵及義和團展開戰鬥失敗,是為廊坊大捷。
6月13日,義和團進入內城,當天燒毀孝順胡同亞斯立堂、雙旗竿(今外交部街西口外)倫敦會、八麵槽(王府井)天主教東堂、燈市口公理會、東四五條西口的美國福音堂、交道口二條長老會、鼓樓西鴉兒胡同長老會、西直門內天主教西堂、西四羊肉胡同基督教堂、石駙馬橋安立甘會、宣武門內天主教南堂共11所教堂。
3200名天主教徒逃入有少量法兵保護的天主教北堂,2000多名基督教徒逃入東交民巷的使館區。拳民在北京放火燒掉教堂和一切與西洋有關的事物。
6月15日,軍機處曾一度傳旨,令在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及山東巡撫袁世凱速入京,而兩人卻始終沒有動身。
北京城一步步被載漪等保守勢力勾結盲目反洋的愚昧實力統治,而代表開明的洋務派,卻保持了沉默,沒有介入此次事件的任何意思。
北京就這樣一步步惡化。
消息不斷的傳迴青島,任何說法評論都有,但是德國人總體認為跟自己沒多大關係,很多人傾向於冷眼旁觀,隻專注自己在山東的一畝三分地,精心經營青島要緊。
因此德國除了派出在天津的少數陸戰隊之外,青島的駐軍並沒有行動,也沒有行動的意思。
但是隨著事態的惡化,德國人也不可避免的遭受了波及,6月20日,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代表各國前去清政府總理衙門要求保護,途中被清兵伏擊身亡。
於是青島的局勢一下子緊張起來,軍官紛紛臉上帶著激切的神情,認定德國要跟中國開戰了。
令人意外的是,德國人沒有因此而先向清政府宣戰,反倒是慈禧老太太頗為有種,率先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奧十一國同時宣戰。
這是一種令憤青亢奮的壯舉,但楊潮卻感覺這是一種歇斯底裏的老太太脾氣。
傻子都看得出來這仗他瑪不可能打的贏,除非清軍化身誌願軍,否則怎麽可能硬憾世界聯軍?顯然慈禧老太太認定了洋人想廢了她扶持光緒,與其被洋人趕下台,她寧可拖著中國一起死。
老太太顯然想爽一把再死!
“慈禧太後老佛爺向十一國宣戰!英法公使表示,打下北京城,隻需要七天!”
營房之中,楊潮捧著從天津印刷出來的德文報紙,在給營房中的士兵們讀著,這些士兵都聽的極為認真,臉上露出各種神色來,極為複雜。
很多人心裏肯定在嘀咕,我大清又跟洋人打仗了,那他們這些給洋人當兵的人算什麽?給洋人當兵,士兵心裏肯定是有某種身份認同上的混亂的。
他們沒人說話,沒人知道他們在想什麽,甚至他們自己都很混亂。
“兄弟們,大清跟洋人又打仗了!也許我們也會被派到北京打仗!”
楊潮收起報紙,向華勇連的士兵們說道,沒有人迴應。
楊潮每天都會給這些士兵念報,每天訓練完,吃過飯,臨睡前,楊潮都會給他們送湯,趁著他們喝湯的時間,然後給他們讀讀報紙,增長增長見聞。
雖然依然是小事,可是士兵們對楊潮更尊敬了,因為他們知道,楊潮這樣的大人物,在用心對待他們,這種小小的感動,對比德國人對他們的漠視,很容易就讓他們分辨出來,這座軍營中到底是誰真心對他們好。
隻是往日讀報這些人都很熱心,聽完新聞還不忘討論個半晌,但是今天都很沉默。
“楊先生,洋人會讓我們去北京跟朝廷打仗嗎?”
許久,黑牛突然在一片沉默中發聲,隻是他的聲音中,也帶著一種迷茫。
楊潮搖搖頭,沒迴答,擺擺手:“今天就到這裏了,大家都散了吧,迴去睡覺!”
迴營的士兵慢慢的再次適應了軍隊的生活,掌握的軍事技能也沒有丟掉,不到一月就趕上了其他士兵的水平。
可是不久,突然軍事訓練量猛然增加,在各級德國軍官的帶領下,除了日常訓練之外,幾乎每天都要進行實彈訓練,三天進行一次戰術演習,布置一個機槍陣地,打打小型衝鋒,步兵對騎兵,步兵對步兵,騎兵對騎兵之類的實戰對抗。
原因是義和團運動。
北方的情況很混亂,山東的義和團雖然被袁世凱鐵血鎮壓,但是被打跑的山東義和團,紛紛北上京津,慈禧太後在仇視洋人的大臣的勸說,還有洋人想扶持光緒對抗她的謠言下,對洋人十分惱怒,一月的時候,發布了維護義和團詔令,直隸地區官府開始扶助義和團,義和團在這一地區如同秋後草原遭遇野火一樣,很快就洶湧的燃燒起來。
於是北直隸到處起壇請神、燒教堂、殺洋人、殺清軍、並到處毀壞鐵路及電線杆等物,北方幾乎失控,甚至連清政府的衙門也有被義和團占據的。涿州府衙被三萬名拳民占據後,慈禧派軍機大臣協辦大學士剛毅和順天府尹趙舒翹到涿州調查。
仇視洋人、洋事、洋物的剛毅迴京後,刻意向慈禧報告“拳民忠貞,神術可用”。朝中莊親王載勳、端郡王載漪、輔國公載瀾等一向站在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對立麵的保守權貴們也異口同聲的主張扶持義和團,向洋人開戰。
朝局讓西方人感到有不可收拾的感覺,並且擔心義和團最終會攻擊使館區,英國公使竇納樂首先行動起來。
5月28日,竇納樂要求泊在大沽附近的17艘外國戰船增援,337名外國水手及陸戰隊員5月31日登岸,乘火車於當晚抵京,防衛使館區,另外89名德國及奧國陸戰隊員6月3日抵京。
洋人的行動讓慈禧也感受到了威脅,他生怕洋人再一次打進北京城,用武力扶持光緒,害怕失去權力的慈禧也做出針鋒相對的舉措,6月9日,慈禧調董福祥的武衛後軍進城。6月10日,任命跟義和團關係密切的端郡王載漪出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載漪運作下,義和團拳民於同時開始大舉入京,人數很快就超過了十萬人。
與此同時,北京外國使館對外通訊斷絕。
6月11日,日本駐華使館書記杉山彬被剛調入京的清兵甘軍所殺,被開腹剖心,駐天津的各國領使組織二千人的聯軍,由英國的海軍司令西摩爾帶領,乘火車增援北京十一國公使館。
因為鐵路被拳民破壞,西摩爾受阻於天津城外的楊村、廊坊一帶,與清兵及義和團展開戰鬥失敗,是為廊坊大捷。
6月13日,義和團進入內城,當天燒毀孝順胡同亞斯立堂、雙旗竿(今外交部街西口外)倫敦會、八麵槽(王府井)天主教東堂、燈市口公理會、東四五條西口的美國福音堂、交道口二條長老會、鼓樓西鴉兒胡同長老會、西直門內天主教西堂、西四羊肉胡同基督教堂、石駙馬橋安立甘會、宣武門內天主教南堂共11所教堂。
3200名天主教徒逃入有少量法兵保護的天主教北堂,2000多名基督教徒逃入東交民巷的使館區。拳民在北京放火燒掉教堂和一切與西洋有關的事物。
6月15日,軍機處曾一度傳旨,令在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及山東巡撫袁世凱速入京,而兩人卻始終沒有動身。
北京城一步步被載漪等保守勢力勾結盲目反洋的愚昧實力統治,而代表開明的洋務派,卻保持了沉默,沒有介入此次事件的任何意思。
北京就這樣一步步惡化。
消息不斷的傳迴青島,任何說法評論都有,但是德國人總體認為跟自己沒多大關係,很多人傾向於冷眼旁觀,隻專注自己在山東的一畝三分地,精心經營青島要緊。
因此德國除了派出在天津的少數陸戰隊之外,青島的駐軍並沒有行動,也沒有行動的意思。
但是隨著事態的惡化,德國人也不可避免的遭受了波及,6月20日,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代表各國前去清政府總理衙門要求保護,途中被清兵伏擊身亡。
於是青島的局勢一下子緊張起來,軍官紛紛臉上帶著激切的神情,認定德國要跟中國開戰了。
令人意外的是,德國人沒有因此而先向清政府宣戰,反倒是慈禧老太太頗為有種,率先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奧十一國同時宣戰。
這是一種令憤青亢奮的壯舉,但楊潮卻感覺這是一種歇斯底裏的老太太脾氣。
傻子都看得出來這仗他瑪不可能打的贏,除非清軍化身誌願軍,否則怎麽可能硬憾世界聯軍?顯然慈禧老太太認定了洋人想廢了她扶持光緒,與其被洋人趕下台,她寧可拖著中國一起死。
老太太顯然想爽一把再死!
“慈禧太後老佛爺向十一國宣戰!英法公使表示,打下北京城,隻需要七天!”
營房之中,楊潮捧著從天津印刷出來的德文報紙,在給營房中的士兵們讀著,這些士兵都聽的極為認真,臉上露出各種神色來,極為複雜。
很多人心裏肯定在嘀咕,我大清又跟洋人打仗了,那他們這些給洋人當兵的人算什麽?給洋人當兵,士兵心裏肯定是有某種身份認同上的混亂的。
他們沒人說話,沒人知道他們在想什麽,甚至他們自己都很混亂。
“兄弟們,大清跟洋人又打仗了!也許我們也會被派到北京打仗!”
楊潮收起報紙,向華勇連的士兵們說道,沒有人迴應。
楊潮每天都會給這些士兵念報,每天訓練完,吃過飯,臨睡前,楊潮都會給他們送湯,趁著他們喝湯的時間,然後給他們讀讀報紙,增長增長見聞。
雖然依然是小事,可是士兵們對楊潮更尊敬了,因為他們知道,楊潮這樣的大人物,在用心對待他們,這種小小的感動,對比德國人對他們的漠視,很容易就讓他們分辨出來,這座軍營中到底是誰真心對他們好。
隻是往日讀報這些人都很熱心,聽完新聞還不忘討論個半晌,但是今天都很沉默。
“楊先生,洋人會讓我們去北京跟朝廷打仗嗎?”
許久,黑牛突然在一片沉默中發聲,隻是他的聲音中,也帶著一種迷茫。
楊潮搖搖頭,沒迴答,擺擺手:“今天就到這裏了,大家都散了吧,迴去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