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彥師投降、李神符身死,河西軍在會寧郡慘敗的消息,如同長了翅膀一般,僅僅兩天後便傳到了長安。


    一起傳來的消息還有三萬隋軍出兵延安郡,駐紮在延安郡的唐軍被迫南撤,一連串的沉痛失敗,重重地打擊在還沒有從都城失陷和皇後去世中恢複的唐廷身上,長安上空愁雲籠罩,使得攻破洛陽的利好消息也無法衝破長安上空的陰雲。


    秦王府,李世民剛剛從洛陽凱旋而歸,迎接他的沒有歡天喜地的鑼鼓聲,沒有父皇率百官出迎,更沒有有長安民眾的簞食壺漿。


    隻有一連串沉重的打擊,長安城被楊元慶率領的一萬隋軍騎兵以偷襲方式攻破;父皇被迫答應從洛陽撤軍,這等於他陣亡了兩萬唐軍將士,拚死打下的洛陽,最後拱手送給了隋軍。


    更重要是母後的去世使李世民再也經受不住沉重的打擊,他也病倒了,病室裏,李世民靜靜地躺在榻上,目光無神地望著屋頂。


    他心中曾經有過的雄心壯誌此時已如= 江水東逝,一去不再複返,屢遭挫折的李世民終於有些心灰意冷。


    他覺得自己的戰略眼光並沒有錯誤,可為何運用到具體的戰術上卻屢屢失敗,在他記憶中,好像從來沒有贏過楊元慶一次,為什麽他在楊元慶麵前會屢戰屢敗。


    或許失敗能讓人頭腦清醒,經過長久的思考,李世民也漸漸有些明白過來,楊元慶屢獲勝利的原因很多。


    比如用人,他出身弘農楊氏,卻從不重用楊家子弟,李靖、徐世績、秦瓊、蘇定方、裴行儼、羅士信等等,這些大將個個都能獨擋一麵,他完全相信地將軍隊交付給他們,讓他們統帥一方。


    他甚至把軍隊交給秦瓊。把都城托付給他,這種信任使得他手下人才輩出,將星璀璨。


    而父皇卻從不把軍隊交給宗室以外的統帥,甚至連自己兒子都不相信。正這種狹隘的眼光使得唐軍深受羈絆,或許能戰勝王世充、蕭銑這樣的小勢力,可在對付更加強大且生機勃勃的隋朝時,便會屢戰屢敗,最後連京城都被攻破,軍心民心喪失殆盡。


    如果看得更深一點,其實就是山東士族戰勝了關隴貴族。山東士族支持的新隋朝日益強大,而關隴貴族支持唐朝卻在日益沒落——好看的小說:七劍最新章節。


    迄今為止,連均田製都推行不下去,關隴大地上依然是大莊園林立,關隴貴族的利益非但沒有觸動,皇親國戚又大量封地占田,尹貴平之流無功受重賞,卻不肯封賞有功將士。如此,唐朝怎麽能得到關隴底層民眾的支持,怎麽讓士兵賣命?


    從尹貴平一案中便可以看出。皇親國戚和關隴貴族們已經把壟斷土地之手伸進了巴蜀甚至荊襄,尹貴平一案在父皇的庇護下,最終不了了之,這令李世民心中充滿了憤慨和無奈。


    相比之下,楊元慶用鐵腕手段收拾太原王家,清理河北官場,使得隋朝吏治清明,山東士族不敢奪利侵民,賞罰分明使將士用命,吏治清明得到民眾支持。


    一清一渾。一長一消,李世民憂心之極,他對唐朝的未來漸漸失去了信心。


    這時,李世民的妻子長孫氏端著藥小心翼翼走了進來,她見丈夫精神還好,就是滿眼憂愁。便柔聲勸他道:“母後被病痛折磨,如今仙去,其實也是一種解脫,人死不能複生,夫君想開一點吧!”


    李世民歎了口氣,“我不是為母後去世憂心,我的是為大唐前途擔憂,這次遭遇這麽大的挫折,還能不能緩得過氣來。”


    長孫氏笑了起來,“如果是這樣,就更不應該長籲短歎了,勝敗乃是兵家常事,夫君是帶兵之將,何必憂堵於心,找人說說話,或許好一點,房先生還在外書房等著夫君呢?”


    李世民聽說房玄齡來了,連忙坐起身,“我得去見他!”


    “披一件衣服再去。”


    長孫氏將一件厚襖給他披上,又讓他把藥喝了,這才放李世民出門。


    李世民的外書房內,一向淡定的房玄齡已經不再淡定了,盛彥師投降,隋軍全殲李神符軍的消息令他心中異常焦急,他很清楚這件事的嚴重性,不僅是關內道危機,河西道也保不住。


    如果河西道不保,大唐的四十萬匹戰馬將成為泡影,這是大唐強軍的唯一希望,沒有了戰馬,唐軍就沒有了任何希望。


    但更讓房玄齡焦急的是,這個消息一早便傳來,但現在已快到中午,朝廷百官隻在議論李神符之死,卻無人提到河西,難道他們意識不到這次慘敗的嚴重後果?


    但房玄齡也有點猶豫,他在猶豫自己該不該把這件事告訴李世民,皇後剛剛去世,洛陽得而複失,李世民已承受太多的打擊,河西之事他是否還能撐得住?房玄齡很是擔憂,但不說又不行,形勢已危急到火燒眉毛的程度。


    這時,身後傳來沉重的腳步聲,房玄齡很熟悉這個腳步聲,是秦王到了,不過有些步伐沉重,很明顯在病中,房玄齡又有些猶豫。


    “先生有什麽急事找我嗎?”李世民走進屋,微笑著問道。


    “我是來……來探望殿下的病情。”房玄齡心中暗歎一聲,他還是不能說實話。


    “我還好,問題不大,一點感恙。”


    李世民坐下,指指坐榻,“先生請坐吧!”


    一名侍女上來兩杯茶,李世民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有笑道:“先生說吧!什麽事?”


    “我確實是來探望殿下。”


    李世民嗬嗬笑了起來,“哪有在書房探望病人的道理,我無妨,有什麽急事盡管說,我挺得住!”


    房玄齡歎了口氣,“那我就直說了,盛彥師在會寧郡投降了,李神符率兩萬軍前來支援,結果中計,全軍覆沒,李神符生死不知——其他書友正在看:魔幻舞曲。”


    “啊!”


    這個消息將李世民震驚得目瞪口呆,半響,他急道:“那河西呢,聖上有派援軍趕往河西嗎?”


    房玄齡暗暗歎息,不愧是秦王,一眼便看到了問題的關鍵,他苦笑一聲道:“現在讓人心急就是這個,聖上和朝廷似乎都沒有認識到這個後果,到現在還沒有半點消息。”


    “不行!我要找父皇去。”


    李世民心急如焚,他很清楚,一旦河西道不保,大唐將失去戰馬,全軍騎兵化的計劃將徹底落空,四十萬匹戰馬啊!


    他起身去換朝服,走到門口又對房玄齡道:”你去通知一下裴寂,讓他也立刻去禦書房,事不宜遲,現在就去。”


    “殿下,稍等片刻。”房玄齡叫住了他。


    “還有什麽事?”


    房玄齡小心翼翼提醒他,“殿下一定要堅持清算會寧郡的責任。”


    李世民遲疑一下,他知道房玄齡的意思,這次會寧郡慘敗是太子的部署,包括河西危機和李神符之死,都是太子一手造成,可以追究太子的責任,雖說是這樣,但李世民覺得現在不是內鬥的時候。


    房玄齡看出了李世民的猶豫,又提醒道:“我的意思是說,如果太子要追究這次出兵責任的話……”


    李世民點點頭,他明白房玄齡的意思,“我知道了,我會看情況而定。”


    李世民離開房門,匆匆去了自己的內室……


    其實事情也不像房玄齡想的那樣,沒人關心會寧郡之敗,在武德殿偏殿內,李淵和五名相國以及太子正在緊急商議會寧郡之敗所引發的危機,不過和李世民想的不是一迴事,不是想派兵去奪迴河西,而是眾人在商議和隋朝議和。


    “各位愛卿,大唐自從建立之後,戰爭便一直不絕,朝廷已至崩潰的邊緣,民心思定,朕不想再打了,所以要和各位愛卿商議,怎麽和隋朝議和,雙方罷兵,偃旗息鼓,休養民生。”


    陳叔達站起身應和道:“陛下說得極對,微臣走訪市井,確實感到民心厭戰,現在士氣低迷,陛下主張停戰是順應民心和軍心之舉,臣堅決讚成。”


    李淵點點頭,又問蕭瑀,“蕭愛卿的看法呢?”


    蕭瑀心裏明白,李淵說什麽都是借口,其實說得淺白一點,他是被楊元慶打怕了,但蕭瑀本身也比較反對作戰,戰爭對朝廷負擔太重。


    既然李淵問他,他自然得迴答,“陛下,今年糧食歉收,稅賦隻有去年的七成,已經不能滿足朝廷日常的支出,本來我們先前賠付隋朝糧食後,還有餘糧可以支持抗災和年末祿米支付,但這次出兵洛陽和關內,已經耗去了三十萬石糧食,還有陣亡將士的撫恤,微臣算了一下,至少要二十五萬石左右,而我們各地官倉的存糧隻有二十萬石,不足以支付陣亡撫恤,更不要提年末百官的祿米支出,現在的問題是,如果隋朝要求賠償,我們怎麽辦?”


    殿內一片寂靜,蕭瑀的話說到了要害處,沒有錢糧,拿什麽去和隋朝議和?


    半晌,李建成道:“父皇,兒臣考慮隋朝剛經曆了和突厥大戰,也同樣筋疲力盡,而且河東腹地遭受破壞嚴重,兒臣認為楊元慶也不想再打了,所以,隻要雙方以誠相待,未必有什麽賠償,兒臣願意親自去會寧郡和楊元慶談判。”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下梟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高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高月並收藏天下梟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