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看著忙碌了一天都不歇息的天子,白潔嘟著嘴,泡好一壺茶端了上來:“陛下,這是烏龍茶,可提神醒腦。”


    “不過奴婢還是要說上一說,陛下當以江山社稷為重,切勿操勞過度~~~”


    “朕知道了!”


    端起那壺“烏龍茶”,劉協一瞧,隻見茶水清爽怡人,色蜜綠帶金黃。


    “吸~~~”


    吸上一口,隻聞得茶香清新典雅,香氣撲鼻。


    “吖~~~”


    咪上一口,喉韻迴甘濃鬱且持久,香氣獨特。


    “真心不錯!小潔,你的茶技很有長進!”


    天子迴味無窮的一臉享受,讓白潔大受鼓舞,走到天子身後,柔夷輕撫,讓劉協大腦更是為之一清。


    “小潔,你就是朕的寶貝~~~”


    抓過那雙白嫩的香手,劉協輕輕嘬了一口,羞得她臉上發燙。


    將茶盞放在一旁,劉協享受著美人的愛撫,繼續創作大漢防災手冊。


    旱災往往導致蝗災,而在劉協的記憶中,三年之後的大漢,可能會有持續的旱年出現。


    所以接下來,如何抵禦旱災,便成為了劉協的心頭重病。


    對於特大旱災,事先一定要做好準備,比如水利工程、水資源調蓄、雨洪資源的利用等等。


    這接下來的這幾年,可能會有持續不斷的雨雪天氣出現,所以雨水充足,在防災洪澇的同時,必須要注意水資源的儲蓄。


    隻要將這幾年的雨水蓄好了,那麽在接下的數年,甚至是十來年的幹旱天氣中,漢室都將會有喘息的機會。


    當然還有一點,三年之內,最好一統天下,否則到時候幹旱加兵禍,大漢子民們將會陷入極度災痛之中。


    拿起筆。展開一卷新的錦帛,劉協遲遲下不去筆,最後隻好寫上幾句話。


    三年後,天下將會大旱!


    防旱有三策。一是百姓深挖井,二是蓄雨水,三是河流治理。


    寫完之後,劉協便將筆放下,因為這個開河流蓄水的事情。不是拍個板子就能決定的。


    需要事先縝密地調查好,選出適合蓄水的低窪之地,然後發動工匠們鑿山開河,引水入蓄池。


    而且蓄水之地,還要便於農田灌溉,還要能夠止洪。


    否則大雨一下,蓄池崩塌,最後倒黴的便是漢室子民。


    所以劉協現在打算,讓負責水利工程、城防建築、宮室營建等事務的司空黃琬,找一些水利方麵的專家。去調研一番,找出適合蓄水的低窪地,最好是有能夠蓄百裏湖水。


    劉協依稀記得,五十年前,還是順帝時期,有一個水利大牛馬臻,他任為會稽太守時,詳考農田水利,發動民眾,創建三百裏鏡湖。堤長127裏,湖周長358裏,上蓄洪水,下拒鹹潮。旱則泄湖溉田,使山會平原9000餘頃良田得以旱澇保收。


    現在劉協便是想要在關中,建立幾個這樣規模蓄水湖。


    將這幾年的雨水儲存下來,用於預防旱災。


    比如現在劉協便有一個想法,還是得益於後世。


    黃河第一大支流是渭河,而渭河第一大支流便是涇河。


    涇河發源於六盤山東麓。南源出於涇源縣,北源出於固原,至平涼匯合,東流經平涼、涇川於楊家坪進入長武縣,再經政平、亭口、彬縣、涇陽等,於高陵縣注入至渭河中。


    其下遊峽穀末端,質地疏鬆,極易被衝刷,經過了秦漢數百年的大量開墾後,水土流失極為嚴重。


    所以此地,常發生洪澇之災,單是在竹簡上,便記載這五十年,涇河下遊崩過三次,一度將高陵縣掩蓋,溢出的河水甚至蔓延到了長安城腳下。


    劉協便打算在涇河下遊末端,淳化縣之左,禮泉縣之右,建立一個大型水庫,方圓估計至少有八十裏。


    這樣一可以蓄水,預防接下來的洪災,又可以減緩渭河下遊河道淤積,還可以提升河床,同時降低涇河下遊崩塌的可能性。


    除了多見水庫蓄水外,劉協還想要從長江引水入黃河,搞一個南水北調工程;還有黃河也需要治理,要加強堤壩。


    因為這三年主要是防止洪澇,此後便是抵禦旱災。


    從書房中翻出一卷關中關於水利方麵的竹簡,上麵記載著三輔之地最大的一個水利工程---鄭國渠。


    此渠建於秦皇嬴政時期,是由韓國的水利專家鄭國主持興建而成。


    當年鄭國受命消耗秦國國力,便在關中建立一個巨大的水利工程,前後約十年後完工。


    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300餘裏,將涇河從北部群山中衝出,流至禮泉就進入關中平原。


    而這個鄭國渠,沒有疲秦成功,反而讓大秦極為受益。


    史書上記載,鄭國用注填閼之水,溉舄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


    一鍾為六石四鬥,而當時關東六國的畝產是一石半。


    如此恐怖的畝產,讓秦國國力數倍翻增,建立起足以掃滅六國的強勢資本。


    漢家天子即位後,對於鄭國渠也是極為看中,比如武帝元鼎六年,左內史倪寬主持興修六輔渠,以益溉鄭國傍高仰之田。


    太始二年趙中大夫白公建設白渠,穿鄭國渠引涇水,首起穀口,尾入櫟陽、注渭中,袤二百裏,溉田四千五百餘頃。


    而這白渠位於鄭國渠之南,是一個灌區的南北兩條幹渠,此後遂鄭白齊名,謂之鄭白渠。


    建平四年,光祿大夫息夫,躬“持節領護三輔都水”,巡視督察渠道的管護和營運。


    還有光和五年,也就是十年前,京兆尹樊陵,在涇水下遊,陽陵縣築樊惠渠,曩之鹵田,化為甘壤。


    雖然四百年來,漢家天子一直對關中水利非常著重,也常常挖新的溝渠,但關中的良田肥沃度的降低,卻是一個不可避免的事實。


    現在的畝產,遠沒有先秦的一鍾,但一畝三石還是有的。


    “唿~~~”


    劉協重重吐出一口氣,看來朕還需要建立起其它的河渠,一方麵灌溉周圍農田的同時,還要將數個河流連接在一起,便於調水之用。


    比如劉協現在就有一個想法,一是可以將漢江支流的水,注入到渭河支流上,建立百裏長的河渠,既可以溝通長江和黃河,又能夠讓關中之西地,變的沃腴肥美。


    當然這個漢版南水北調工程,需要這個時期的水利專家是探索,去調研可行性!


    按照劉協的觀點,若是能夠將長江最大支流---漢江的水,調入關中。


    就算此後旱災持續數十年,那關中大地,所受影響也不會致命。


    想要完成如此多的大工程,大漢便需要近百萬的勞力!


    “嗬嗬~~~”


    劉協放下筆,目光向北方望去,眼裏透出一陣冷冽的鋒芒,讓一旁的白潔看得心驚肉跳······(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昭武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帝道教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帝道教主並收藏昭武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