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後唐天成二年正月,唐明宗召閩王王延鈞入朝。延鈞自覺惶恐,即召文武問道:“孤去否?或不去?”此時,參知政事王適已死,新參知政事方如俞曰:“不可。”

    延鈞曰:“為何不可耶?”如俞答道:“今大王居忠義太師,天下兵馬大元帥,領清平軍節度使,擁兵三十萬,鎮福州,有閩地半壁江山,權勢頗重,唐主定會疑忌大王。臣料唐主召大王,必無善果耳。”延鈞曰:“卿言唐主欲殺孤耶?”答曰:“是。”延鈞問道:“為之奈何?”如俞答道:“今大王領兵三十萬,且有閩地半壁江山,稱帝已易也。大王可速與唐斷交,即皇帝位,自立一國,豈不美哉?若唐發兵討大王,大王可命臣與之決戰,臣一戰即可退之。”延鈞再三推辭,如俞皆言不可。其餘文武,十人有九人主延鈞稱帝者。延鈞遂命內樞密使張惲,相國張秋平之子於福州建德城築一壇,擇六月十八日於此處登基,正式建閩國。

    是日,王延鈞端坐於台上,張秋平、方如俞立於左右,執劍。其餘百官跪於台下兩班,三唿萬歲。延鈞廢唐年號,改元龍啟元年。諡祖王勳為始祖建皇帝,祖母章氏為建皇後;伯王潮為高祖文皇帝,伯母劉氏為文皇後;父王審知為太祖武皇帝,生母範氏為武德皇後,嫡母孔氏為武哀皇後;兄王延翰為嗣主明皇帝。尊延翰之孫皇後為天聖明毅大皇嫂,一切皆如太後,並命其協理朝政。以張秋平為丞相兼太尉,張惲為中書令,方如俞為尚書令,劉異洵為大將軍,王牿為樞密院總管,王子錁為樞密院副總管。其餘官僚,皆有封賞。大赦罪人。以福州為南京天聖府,泉州為北京天興府,作為陪都。命王牿及王子錁率樞密院一百三十人,參隋唐之律篡《大閩刑統格式》,分格式各十三卷,次年十一月頒行。

    王延峻即位後,行龍啟新法。龍啟新法有:

    一、設野政台,轄金、廈州及夷島,駐北京天興府,設都督台政事一人,副都督台政事三人,及簽書公事、觀察使等職。

    二、羽林軍由戶部供糧,不必自食,且服役者改為二十歲服役,五十五歲退。

    三、由太子兼處冤大臣,開處冤府,百姓有冤,縣令刺史皆不理者,可入府訴冤。

    四、各長官皆不可以進貢為名增稅,違者輕減俸祿重革職,告發輕者賞銀,重者補缺。

    五、廢今田製,複行魏朝屯田製。

    龍啟年間,因行新法,固大閩太平無事,國泰民安也。但王延峻改元永和後,即漸趨驕奢。其不理政事,日夜酣飲,聲色犬馬,喜聽歌功頌德之言,並大興土木築道觀,又自稱“大聖慶德仁和道君皇帝”。且亂定官職,朝令夕改,致使軍費開支膨脹。賦稅苛重,處冤府亦徒有虛名。永和三年起,延峻年年皆南巡北狩,致使國庫空虛,起義不斷。張惲、王子錁多次勸諫,二人皆被車裂,剝皮實草,並抄家夷三族。

    永和五年九月,王延峻又幸漳州,出城時,覺有人欲索其命,即下輦視察。隻見一身長八尺之人著黑服,持甲,臥於草中,後有五十餘人亦如此。延峻問道:“汝等乃何人?”為首者笑曰:“王皇帝,汝死矣!我乃張惲門客黃霖之子,姓黃名安民。吾父死時,吾已赴中國避難,固汝之官兵未能得我級。現吾已奔晉王麾下,任監軍。晉王深明大義,欲救閩地蒼生,遂命吾來伐汝。吾先率小隊斬汝,然吾大軍即至,能踏平汝國耶!”延峻大怒曰:“汝真是無法無天!朕……”刹時,“黃安民”一親兵已衝上,將延峻劈開,然拖屍而去。在位十年,壽四十八歲。後有詩歎曰:

    壯時有為老時昏,可憐閩君判二人。

    悠悠此舉是何禍,驕奢淫逸是罪魂。

    十年閩帝何得是?惜哉大閩陷深沉。

    此弑君之人,實乃太子、處冤大臣王繼鵬也。因繼鵬與樞密院僉事毛文度結黨,延峻知此事後,欲廢繼鵬,固繼鵬殺其父也。

    卻說蜀帝孟知祥崩,太子孟昶嗣位,年十五。初即位,大赦天下,以丞相毋昭洵總督內外事務,封廣德郡王,允劍履上殿,讚拜不名,如蕭何故事,作為輔佐。昭洵以天子名行新政,如下:

    一、於明德二年仿唐製,開科取士。

    二、設禦史台,長官為禦史中丞,暫由毋昭洵兼任。禦史台為清吏治之所,每年遣使巡查百官一次。如有不稱職者,不奏即可就地處治也;亦可不奏,就地賞廉。

    三、上至長官,下至庶民,皆可上奏,舉薦人才。若被薦者得以重用,且德才兼備,薦者可受封賞:庶民賜地三十畝,臣僚升二級。

    四、上至長官,下至庶民,有軍功者皆可得封爵。

    五、行賦稅輪免製;廢一切苛捐雜稅。

    六、募勇士五萬人,建無敵軍,駐於邊境,以防外患。

    此六條新政施行後,巴蜀大悅,百姓困苦者少矣,官吏清廉,民生得以安息,且十年內各國皆不敢侵蜀。固蜀太平無事,國力大增。後人稱此為“蜀相新政”或“廣政新政”。

    然廣政四年三月,丞相府參軍毋貞因求任戶部侍郎不成,心生怨氣,遂操練兵馬,欲反叛。

    七月,毋貞以攻後晉商州為名,引兵出京。至玄州時,突然圍城。玄州刺史毋荊人乃毋昭洵之子。毋荊人懦弱,旋即獻城出降,並迴成都見其父。其父責之曰:“汝有三萬精騎,而貞僅有區區七千甲士,汝卻不戰而降,甚是為何?”荊人答道:“此乃兒之副將之見,非兒之見也。兒已將此人處斬,望父親明查。”昭洵即以參將王魯客為玄州刺史,兼討逆元帥,命其平毋貞之事。

    不料,毋貞已殺迴成都,並於成都城外三十裏處紮營。孟昶聞訊,大驚失色,即親赴其營見貞。貞匍匐跪於地曰:“陛下,今丞相毋昭洵居功自傲,不視王法,欲篡逆也。臣忠於陛下,固清君側,誅昭洵耳。”昶曰:“汝稱汝起兵為清君側,為何領兵攻玄州耶?”貞答道:“陛下,玄州本為朝廷治,今毋昭洵子為刺史,即是毋氏之私土耳。臣引兵攻玄州,一為將此地還於陛下,二為震懾毋昭洵,使其早日歸政也。”昶大喜,即以毋貞為天下兵馬都知使,行內樞密院事,封平都郡公。貞遂以天子名授黃哲緒為玄州刺史。

    此時王魯客尚未到任,聞此事大怒曰:“此賊真是無法無天,令吾不能赴任!”其一童仆曰:“老爺息怒!奴有一計,可使黃哲緒不能赴任。”魯客問道:“何計?”

    答曰:“老爺可修書一封,致與毋貞,言黃哲緒欲降晉,毋貞定殺哲緒也,不殺亦免其刺史之職。” 魯客大喜,即修書一封,遣使致與毋貞。書曰:

    臣魯客表拜天下兵馬都知使,行內樞密院事,封平都郡公毋貞大人麾下:竊聞今玄州刺史黃哲緒蠢蠢欲動,有反叛之心。而毋公重用其,真不可也。臣懇請毋公上表免哲緒職,並就地幽禁,永不敘用。若如此,蜀之社稷即穩矣。請毋公三思,並即刻行事。

    廣政四年九月十三日書

    且說使者奉命攜此書赴成都見毋貞,未至成都即猝死。死乃何因耶?疑雲重重。或雲心疼症突發,或雲  聞丞相府被圍後飲鶴自盡,或雲為守兵所殺……小子不知何雲為是,固不敘也。

    當年十月,丞相府被圍,王魯客裝成商人奔晉,毋昭洵之謀臣皆星散。昭洵仰天長歎道:“天為何絕我耶?”又自語:“吾年輕時,仕南平為中書丞。因受南平王疑忌而投蜀,得以重用,本想福於子孫,不料蜀主又疑忌我,哀哉!哀哉!”須臾,聖旨至,曰: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今丞相毋昭洵居功自傲,幹預國政,視朕如小兒,並有篡逆之心,人神共討。念其為先帝立有大功,朕輕處之。免其丞相之職,並降為廣德縣伯,遷至鈳州,令改過自新。欽此。

    廣政四年十月十八日詔

    毋昭洵痛哭流涕,匍匐跪於府中,半晌方起。宣詔使者曰:“車馬已備,請毋公出府。”昭洵隻得隨使者出府,上輦赴鈳州。百姓見之,無不流涕。昭洵至鈳州後,閉門謝客,隱居三年而死。年七十歲。

    廣政五年正月,蜀主孟昶下詔親政,並廢毋昭洵一切新政。授毋貞為丞相,用舊黨為政。蜀入一新期。

    本迴已敘閩主王繼鵬弑父即位,以次年為永和元年。在位五年,為宦官張蒲所殺。蒲遂立王審知養子王曦為帝,以次年為永隆元年。建州團練使王延政,王審知第六子聞訊不服,即留副將江子惲守建州,命留從秀率左路兵三萬,章師貴率右路兵三萬,自率中路兵四萬,共計十萬,浩浩蕩蕩,討伐王曦。未知勝負如何?且聽下迴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群雄逐鹿的五代十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鄧天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鄧天誠並收藏群雄逐鹿的五代十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