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細作報與梁帝朱溫,溫大怒,即命山西防禦使鐔允德為靖國大將軍,率十五萬兵馬,開至李存旭大營寧關迎敵。鐔允德乃鐔允參之弟,允參於開平三年九月發風疾,臨終囑弟允德代其職。十一月初六日,朱溫遣使赴太原吊喪,旋命允德為山西防禦使,賜黃衣。
且說鐔允德於開平四年七月二十三日至太行,駐軍於此,飲酒作樂,不問正事,使士兵皆厭戰。此部將帥如此腐化,安能作戰?副將竇榮與眾士兵曰:“昔宋義駐屯於安陽四十八日,不思進取,使項羽怒殺義自為主帥,而獲巨鹿大捷;今鐔公亦過如此,如宋義之舉,爾等必殺鐔公而救國矣。”遂率八百人衝入帥營。此時允德正酣睡,其侍從聞變,即刻喝道:“一隊人突襲帥營,欲索主公命,快起!快起!”允德半信半疑。侍從又喝,允德方起,即召部將商議。但竇榮已至,頃刻間刺了鐔允德一戟,允德帶傷逃走,士兵緊追。允德行二十裏,至一桃樹前,見追兵已散,遂就地休息。隻見該樹杆有刻曰:“鐔賊死於此樹下。”允德心神恍惚,嘔血而死。時開平四年九月十七日也。
卻說竇榮逼死了鐔允德,士兵皆推其為帥,並遣使至開封,請梁帝朱溫封其為靖國大將軍。溫從之,遂賜印綬與榮。且說李耽與李存旭曰:“今反將鐔允德被其副將竇容逼死,敵軍大亂。主公可施‘趁火打劫’之計,乘亂南下,襲取太原,其餘之城即不戰自破矣。”存旭即依計行事,留李耽守營,李存旭親率主力從攻太原;耽養子從珂率水路,渡黃河而北上助攻。竇榮即與李存旭決戰。兩軍對圓,戰十迴合,竇容敗走。此時李從珂所率水路助攻軍已閉了太原城門,封鎖了要道,榮含淚殺士兵萬餘後自刎。山西軍入城。
十月初十日,李存旭欲班師迴漢中,參將郭崇韜曰:“不可。王建雖有大誌但不可成大器。某聞武成元年五月,太子王宗瞻請求領三省事而被黜,太子府百人跪於宮門口求情,建竟斬求情者,實乃不仁義之舉矣。宗室小犯上即嚴懲重罰,何況外人乎?何況主公乎?今主公仇已報,應脫離王建,擴築太原城,改名晉陽府,改山西軍為河東軍,自領河東節度使,布告天下,大赦罪犯。此為上策。”存旭從之,即依計行事,脫離王建,廢永平年號,廢漢中留守、江州刺史之職及巴國公之爵,改稱河東節度使,並於當年農閑之時,大發工匠,擴築太原城,改稱晉陽府。稱當年為天佑七年。
次年正月初,天降甘露,李存旭乃假造天命,自稱大晉天王,築天王府,鑄天王印綬;以李耽為左相國,李從珂為右相國,郭崇韜為尚書令,安重誨為中書令,改郎中令為納言,以江弘為納言,石敬塘為輔國將軍,表拜盧龍節度使劉守光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封燕王;諡曾祖李鑫為威武天王,曾祖母張氏為威武王後,祖李國昌為神武天王,祖母宋氏為神武王後,父李可用為聖武天王,母曹氏為聖武王後。二月初一日,李存旭改名存勖。
卻說此時有一人,姓王,名潮,世代務農。潮十八歲應募入豫章王緒起義軍為參將,旋升副將。唐大順元年,王潮迎老母入軍,母年七十有餘。王緒大怒曰:“家母不可入軍,汝竟違規迎汝母,依軍法當斬首!”喝武士將潮押至刑場腰斬。母泣曰:“將軍請留吾兒一命!吾自大中元年嫁與王太公,家一貧即洗,僅靠務農度日,仍不可謀生。今吾兒入將軍麾下,實乃求生,為何須償命歸天耶?”緒怒曰:“汝一小小農婦,竟膽敢大鬧法場,乞須一死耶?吾遵軍法處置惡犯,汝為何阻擾?若再言即斬!”母泣不成聲,跪於斷頭台前喊道:“賤妾乃王潮之母!賤妾寧死,王潮不可死也。請將軍明察!”
忽一人率數騎飛馬而至,喊道:“刀下留人!”王緒大怒,喝武士將其首腰斬,餘部皆囚於馬台。其首曰:“有詔擒反賊王緒。今黃王下凡,汝不去奉迎,實有反意,故黃王下詔擒汝。”緒大驚,即率衛軍與其數騎交戰,戰不三合,王緒敗走。此人竟膽敢救王潮,乃何許人也?乃王潮幼弟,統五團指揮事王審知也。後王緒逃至東霞山,為劉建鋒所敗,自刎,餘部皆散;潮降唐,唐廷授其為龍虎將軍,封歸義侯。景福元年,王潮占泉福等四州,朱溫授其為清源軍節度使,封閔國公,以審知為清源軍指揮使。光化二年,王潮卒,審知襲職,旋占建州。及朱溫稱帝,
審知亦上表歸順。開平二年正月,王則旭與朱溫曰:“陛下可冊封王審知為閩王,歲貢同馬殷、錢穆。”溫從之,即賜王審知印綬。審知受職,於當年農閑之時,大發工匠擴築福州城。
卻說又有一人,姓劉,名守光,父為唐盧龍節度使劉仁恭。守光於唐天佑元年出任幽州刺史,封成國公。後曆任盧龍指揮使、盧龍觀察使。三年十月,朱溫親率十五萬兵馬圍攻房城。仁恭欲出城督戰,忽接一錦囊,裏有一表,表曰:
盧龍觀察使、幽州刺史、成國公兒劉守光,表奏父盧龍節度使劉仁恭:今梁兵強大,不可為敵,父親若與之決戰,則必敗,父親性命亦難保。惟兒幽州城憑長城之天險,易守難攻,且兒有雄兵三十萬,故懇請父親即刻率軍突圍,逃至幽州城避禍,則父親性命可保矣,免成俘虜。
大唐天佑三年五月七日表
仁恭欲從之,盧龍節度使判官、仁恭妹夫馬圖曰:“不可。某兵精銳,請主公令某率軍埋伏於寧關,用詐敗之計,定一舉破敵也。某料守光迎主公至幽州城,名為請主公避禍,實則害主公。”未知仁恭同意否?且聽下迴分解。
且說鐔允德於開平四年七月二十三日至太行,駐軍於此,飲酒作樂,不問正事,使士兵皆厭戰。此部將帥如此腐化,安能作戰?副將竇榮與眾士兵曰:“昔宋義駐屯於安陽四十八日,不思進取,使項羽怒殺義自為主帥,而獲巨鹿大捷;今鐔公亦過如此,如宋義之舉,爾等必殺鐔公而救國矣。”遂率八百人衝入帥營。此時允德正酣睡,其侍從聞變,即刻喝道:“一隊人突襲帥營,欲索主公命,快起!快起!”允德半信半疑。侍從又喝,允德方起,即召部將商議。但竇榮已至,頃刻間刺了鐔允德一戟,允德帶傷逃走,士兵緊追。允德行二十裏,至一桃樹前,見追兵已散,遂就地休息。隻見該樹杆有刻曰:“鐔賊死於此樹下。”允德心神恍惚,嘔血而死。時開平四年九月十七日也。
卻說竇榮逼死了鐔允德,士兵皆推其為帥,並遣使至開封,請梁帝朱溫封其為靖國大將軍。溫從之,遂賜印綬與榮。且說李耽與李存旭曰:“今反將鐔允德被其副將竇容逼死,敵軍大亂。主公可施‘趁火打劫’之計,乘亂南下,襲取太原,其餘之城即不戰自破矣。”存旭即依計行事,留李耽守營,李存旭親率主力從攻太原;耽養子從珂率水路,渡黃河而北上助攻。竇榮即與李存旭決戰。兩軍對圓,戰十迴合,竇容敗走。此時李從珂所率水路助攻軍已閉了太原城門,封鎖了要道,榮含淚殺士兵萬餘後自刎。山西軍入城。
十月初十日,李存旭欲班師迴漢中,參將郭崇韜曰:“不可。王建雖有大誌但不可成大器。某聞武成元年五月,太子王宗瞻請求領三省事而被黜,太子府百人跪於宮門口求情,建竟斬求情者,實乃不仁義之舉矣。宗室小犯上即嚴懲重罰,何況外人乎?何況主公乎?今主公仇已報,應脫離王建,擴築太原城,改名晉陽府,改山西軍為河東軍,自領河東節度使,布告天下,大赦罪犯。此為上策。”存旭從之,即依計行事,脫離王建,廢永平年號,廢漢中留守、江州刺史之職及巴國公之爵,改稱河東節度使,並於當年農閑之時,大發工匠,擴築太原城,改稱晉陽府。稱當年為天佑七年。
次年正月初,天降甘露,李存旭乃假造天命,自稱大晉天王,築天王府,鑄天王印綬;以李耽為左相國,李從珂為右相國,郭崇韜為尚書令,安重誨為中書令,改郎中令為納言,以江弘為納言,石敬塘為輔國將軍,表拜盧龍節度使劉守光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封燕王;諡曾祖李鑫為威武天王,曾祖母張氏為威武王後,祖李國昌為神武天王,祖母宋氏為神武王後,父李可用為聖武天王,母曹氏為聖武王後。二月初一日,李存旭改名存勖。
卻說此時有一人,姓王,名潮,世代務農。潮十八歲應募入豫章王緒起義軍為參將,旋升副將。唐大順元年,王潮迎老母入軍,母年七十有餘。王緒大怒曰:“家母不可入軍,汝竟違規迎汝母,依軍法當斬首!”喝武士將潮押至刑場腰斬。母泣曰:“將軍請留吾兒一命!吾自大中元年嫁與王太公,家一貧即洗,僅靠務農度日,仍不可謀生。今吾兒入將軍麾下,實乃求生,為何須償命歸天耶?”緒怒曰:“汝一小小農婦,竟膽敢大鬧法場,乞須一死耶?吾遵軍法處置惡犯,汝為何阻擾?若再言即斬!”母泣不成聲,跪於斷頭台前喊道:“賤妾乃王潮之母!賤妾寧死,王潮不可死也。請將軍明察!”
忽一人率數騎飛馬而至,喊道:“刀下留人!”王緒大怒,喝武士將其首腰斬,餘部皆囚於馬台。其首曰:“有詔擒反賊王緒。今黃王下凡,汝不去奉迎,實有反意,故黃王下詔擒汝。”緒大驚,即率衛軍與其數騎交戰,戰不三合,王緒敗走。此人竟膽敢救王潮,乃何許人也?乃王潮幼弟,統五團指揮事王審知也。後王緒逃至東霞山,為劉建鋒所敗,自刎,餘部皆散;潮降唐,唐廷授其為龍虎將軍,封歸義侯。景福元年,王潮占泉福等四州,朱溫授其為清源軍節度使,封閔國公,以審知為清源軍指揮使。光化二年,王潮卒,審知襲職,旋占建州。及朱溫稱帝,
審知亦上表歸順。開平二年正月,王則旭與朱溫曰:“陛下可冊封王審知為閩王,歲貢同馬殷、錢穆。”溫從之,即賜王審知印綬。審知受職,於當年農閑之時,大發工匠擴築福州城。
卻說又有一人,姓劉,名守光,父為唐盧龍節度使劉仁恭。守光於唐天佑元年出任幽州刺史,封成國公。後曆任盧龍指揮使、盧龍觀察使。三年十月,朱溫親率十五萬兵馬圍攻房城。仁恭欲出城督戰,忽接一錦囊,裏有一表,表曰:
盧龍觀察使、幽州刺史、成國公兒劉守光,表奏父盧龍節度使劉仁恭:今梁兵強大,不可為敵,父親若與之決戰,則必敗,父親性命亦難保。惟兒幽州城憑長城之天險,易守難攻,且兒有雄兵三十萬,故懇請父親即刻率軍突圍,逃至幽州城避禍,則父親性命可保矣,免成俘虜。
大唐天佑三年五月七日表
仁恭欲從之,盧龍節度使判官、仁恭妹夫馬圖曰:“不可。某兵精銳,請主公令某率軍埋伏於寧關,用詐敗之計,定一舉破敵也。某料守光迎主公至幽州城,名為請主公避禍,實則害主公。”未知仁恭同意否?且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