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鐵血兵王】第六百五十四章:陳紹寬(求訂閱!、求月票、求一切!)


    陳紹寬出身於海軍,成長於海軍,他的前半生更是全部獻給了海軍。


    原本這次國民政府不打算讓陳紹寬這樣重要的大員到天津接收軍艦,畢竟陳紹寬現在還是國民政府海軍司令,一旦他出現什麽意外,影響還是頗大的。尤其是一旦消息泄露,保不準日軍會派出多少航空兵來攔截他們。


    但是當這位陳上將得知馬錚所部竟然在天津繳獲了數十艘日軍的鐵甲艦和大量的運輸船隻,而且還願意將這批艦艇交給國民政府,陳紹寬欣喜若狂,立即向軍委會申請要親自去接收這批軍艦。


    老蔣出於他的安全考慮,拒絕了陳紹寬的請求,但是一夜之間陳紹寬從前線給重慶行營連發三封電報請求北上,無奈之下老蔣隻好答應讓陳紹寬出任這次接收日軍艦艇的總負責人。


    實際上陳紹寬這麽積極也是有自己的苦衷,不得不來。他現在雖然是海軍最高指揮官,但是海軍的家底已經快要破產了,再沒有艦艇補充的話,中國海軍就真的成了個空殼子了。


    自辛亥革命以後,海軍除接收清廷遺產外,從1912年至1928年的整整16年間,沒有添造一艘新型艦艇,到1928年國民政府名義上統一全國之時,中國海軍艦艇總噸位僅3萬餘噸,還不及外國—艘大型戰鬥艦的噸位。


    諾大的一個國家的海軍總噸位隻有區區3萬噸,說出去真的是丟人,要知道當時日軍區區一艘扶桑級戰列艦的排水量就達到了三萬多噸,也就說當時國民政府海軍全部艦艇噸位加起來還不如日軍一艘大型艦艇。


    有鑒於此,陳紹寬在第一次西征後,且把截留的湖南新浞關稅款50萬銀元悉數用於造艦。他首先向江南造船所定造500噸級的“鹹寧”炮艦,這是民國以來第一次建造炮艦。


    海軍部成立不久,陳紹寬即向國民政府提出60萬噸位的造艦方案,並引證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裏建設海港軍港的遠景規劃,提出以日本為假想敵,呈請國民政府在15年內籌撥20多億元為建設海軍經費。


    方案送出後如石沉大海,渺無消息。當時國民政府財庫空虛,主要稅收關稅和鹽稅等都已抵押給帝國主義國家,實際財政收入少得可憐,哪裏還有財力來建設海軍呢?


    海軍的發展離不開軍費,相比陸軍而言,海軍更是一個燒錢的無底洞,隨隨便便一艘噸位並不大的軍艦少則幾十萬大洋,多則可能達到幾百萬。添購一艘軍艦的錢則完全可以組建一個團甚甚至於一個師的陸軍,因此國民政府每年撥給海軍的軍費預算非常有限。


    盡管如此經費困難沒有使陳紹寬氣餒,他從海軍每月預算的節餘項下擠出款來,陸續建造了“永綏”、“民權”、“民生”和1500噸級的“逸仙”等艦,可謂是為了中國海軍的未來和發展,陳紹寬這位海軍上將頗費了一番心血。


    九.一八事變後,海軍部請中央撥款,向日本訂造了2600噸級的“寧海”號,還由江南造船所按日本圖式建造了同噸級的“平海”號,在建造新艦的同時,陳還致力建造炮艇,改裝舊艦。從1928年至1936年,經過8年的努力,海軍部共建造了7艘軍艦和10艘300噸級的寧字號炮艇,另改裝了1400噸級的“建安”、“建威”兩艦及“,戶山”、“武勝”、“德勝”、“威勝”、“公勝”、“義勝”、“誠勝”、“仁勝”、“勇勝”、“順勝”、“青天”等共13艘艦艇。至此,海軍艦艇的總噸位增至4.4萬多噸,力量大為加強。


    然而既便是如此,中國海軍的實力依然遠遜於日本海軍。盡管中國陸軍也同樣都處於絕對的劣勢,但是陸軍畢竟國民政府還能仗著人多與日軍周旋抗衡,雖然敗仗不斷,然總還是有拚殺的本錢。


    然而海軍就差遠了,與弱小的中國海軍相比,日本海軍堪稱巨無霸。此時的日本擁有完全自行設計與生產的世界一流的海軍武力,日本有全球首屈一指的主力艦、航空母艦等完整的艦隊,共有285艘大型的軍艦,海軍總噸位為一千四百萬噸。而中國隻有能夠在內河與沿岸活動、小型、陳舊的艦艇57艘,五萬九千噸。因此以海軍的戰力而言,中國海軍與日本海軍是連正麵交火的能力都不具備,隻能進行偷襲、爆破以及逝水雷作戰。


    盡管實力相差懸殊,但是麵對民族危亡,中國海軍卻爆發出了前所未有的戰鬥力。盡管各種艦艇在噸位、性能、火力上遠不如死敵日本帝國海軍,但海軍軍人卻無愧於中國海軍的軍魂,勇敢頑強的迎戰扶桑強敵,可以說戰至隻剩下最後的一艦一艇。有些艦艇戰沉後,還是將其武器和零部件打撈上來繼續打擊日本侵略者。


    但既便是如此,中日海軍之間的差距還是隨著戰爭的全麵爆發而逐漸拉大,尤其是在江陰海戰之後更為明顯。


    江陰古稱暨陽,這個上海與南京之間長江最狹窄的地段,江麵僅寬1250米。借長江水之靈性,江陰小城扼長江咽喉。地理環境優越,便於貨運和征收賦稅,江陰在唐代即為重要港埠。至宋代更是蕃舶常集,熙熙攘攘。南宋時便是我國沿海設置市舶司的11個對外通商口岸之一。


    浪急湧高,峻岩夾持,隻要在江陰兩岸安上幾門大口徑火炮,江中再龐大的艦隊也難以上溯,因此中日開戰之前這裏就成了雙方爭奪的重點。


    1937年。隨著抗戰烽火的降臨,時任海軍部部長海軍一級上將的陳紹寬在這裏發起了二戰中國海軍戰鬥最慘烈,也是最後一次殘酷的海陸空作戰。在這場戰鬥中,中國海軍以自沉這種悲壯的戰術將長江航道封鎖,展開對日海軍最後一戰。


    8月12日,兩個艦隊主力在江陰江麵集合完畢,這次甲午戰爭之後海軍的第一次對外大型動員,全體海軍全體官兵皆懷高亢鬥誌。誓與日寇決一死戰!但當艦隊在江陰江麵集中完畢之後,滿懷熱血等待著“中國深望每人能盡其至責”旗令的官兵們,愕然發現他們將目擊中國海軍規模最大的一次集體自沉。一個國家的海軍竟要用如此悲壯的方式保護自己的領水,真是滑稽而又沉重!


    首批自沉的軍艦為艦齡最大的“通濟”練習艦、“大同”、“自強”巡洋艦、“德勝”、“威勝”水機母艦、“武勝”測量艇、“辰”字與“宿”字魚雷艇,這批軍艦大多為清代遺留的舊艦。


    此外,海軍還向招商局與各民輪船公司征集“嘉禾”、“新銘”、“同華”、“遇順”、“泰順”、“廣利”、“醒獅”、“華新”、“迴安”、“通利”、“寧靜”、“鯤興”、“新平安”、“茂利二號”、“源長”、“母佑”、“華富”、“大簍”、“通和”、“瑞康”20艘輪船同時自沉以構成江陰鎖線。


    因海軍部發現封鎖線並不完整而空隙甚多,隨後又征用了“公平”、“萬宰”、“泳吉”等三艘民輪沉入封鎖線,在鎮江、蕪湖、九江、漢口、沙市等地繳獲的“吉安”、“貞安”、“福安”、“漢安”、“泰安”、“永清”、“德安”、“沙市”8艘日籍躉船也先後被拖到封鎖線鑿沉。


    海軍部又請行政院訓令江蘇、浙江、安徽、湖北各省政府緊急征用民用小船、鹽船185艘,滿載石子沉入封鎖線的空隙中。這些民船一共使用了30.94萬立方英尺石子,合65020擔。如果加上9月25日自沉的“海容”、“海圻”、“海籌”、“海琛”艦四艘巡洋艦,在江陰的沉船封江作業之中一共自沉老舊軍艦與商輪43艘,合計噸位63800餘噸。而隨著海容”、“海圻”、“海籌”、“海琛”艦四艘巡洋艦的自沉,中國海軍在那一天失去了自己的主力。


    海軍主力全軍覆沒之後,陳紹寬成了光杆司令,他的心情極其沉重,沒有了海軍的中國已經完全失去了對萬裏海疆的控製權。不過他不後悔。盡管主力全數沉在江陰,但是保衛江陰封鎖線的戰鬥阻遏了日軍沿長江西進的企圖,粉碎了日軍3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保護了長江下遊軍政機關、工礦企業向四川大後方的安全轉移,為國民政府以空間換取時間之持久抗戰的最後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這次聽到馬錚所部竟然在天津繳獲了這麽多的日軍艦艇,這讓陳紹寬再次看到了海軍崛起的希望,因此才會不惜冒險前來。(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抗日之鐵血兵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紫色薔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紫色薔薇並收藏抗日之鐵血兵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