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這直戳心窩的話被一個近似於陌生人的女子挑出來,秦如琛臉上風雲變幻,再也帶不下去雲淡風輕的麵具。
冷澄也是一驚,不過他覺得倚華不會貿貿然說無意義的話,所以幹脆認認真真觀察起秦如琛的反應來。
這個人對這個近乎荒誕的推測第一反應,不是憤怒,不立刻否認,反而有些驚愕?還有點被人看穿心事的窘迫?
電光火石之間,秦如琛已恢複了平靜,還是那樣可惡的笑容:“冷夫人何出此言?秦家是我安身立命之本,我為何要恨它?”
任倚華嘴唇翕動:“感覺,感覺在秦大人心裏秦家並不怎麽樣,甚至還有點可恨。”
秦如琛瞬間換了一副麵孔,擰起眉頭,麵若寒霜,身上透出一股猙獰來,冷聲說:“笑話!天大的笑話!”
倚華一點也不為其威勢所攝,她直視秦如琛,眼神堅定讓一向驕傲的秦如琛都感覺到了細密的,無孔不入的壓迫……。
“不恨秦家,為什麽肆意而為,頂著秦家人的身份得罪遍文武官員,不留退路?不恨秦家,為什麽放任自己成為秦家最大的危險?秦大人,世家大族的子弟行事倚華不才,也知道一點,出息的要出將入相為家族爭光添彩,沒用的鬥雞走狗,但是隻花錢不惹麻煩。總之一切以家族為重。像秦大人這樣既出息又麻煩的人,我還是第一次見呢?”
秦如琛見瞞不過,索性坦坦蕩蕩地承認了:“冷夫人說得對,我是恨秦家。”
不同於定遠侯麵前的渾不在意,這次是一個“恨”字說的擲地有聲。
隻是不知道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哪次是敷衍哪次是利用?
倚華聽到了想聽的答案,麵上浮現出一絲得意,但是轉瞬即逝:“確定了這個,我們下麵就更好談了。左都禦史大人,如果外子能讓您順利渡過考評,您能迴報我們什麽呢?”
秦如琛似乎有意拖延這個話題:“隻是確定?夫人不好奇我恨秦家的原因?”
倚華輕歎一聲:“大人知道我是從什麽地方出來的吧,在那裏好奇心越多死的就越快,更何況就算我問大人會一五一十告訴我嗎?談條件,做交易,誠意應該用在有用的地方,您說是不是這個理?”
還有一個原因沒有說,如果不是創巨痛深,誰願意去憎恨自己血脈所係?誰願意在心上劃上一道無所歸依的傷痕?秦如琛啊秦如琛,枉你身為男子,身居高位,手段高超,說到底不過和我一樣,是個無家可歸,同病相憐的寥落人罷了。
我懶得揭你的傷疤。
一旁的冷澄見火候已經到了九分,舍了猶疑趁熱打鐵道:“是啊,來而不往非禮也,待秦大人再度執掌都察院,能給我們什麽呢?”
秦如琛嘴角輕揚,像是在說什麽有趣的事情:“那要看冷大人想要什麽了?”
倚華大喜,剛要插話,看看冷澄胸有成竹的樣子還是悻悻住了嘴。
她可不想再當著別人的麵被他貶低了,哪怕錯過了大賺一筆的好機會,也不願意。
冷澄淡淡然開了腔:“各取所需,我幫你度過這次考評,你得保證都察院從此不跟我過不去,還有我可能會推過來一些案子,這些要由你親自來查。”
這話一出口,倚華就心潮澎湃了,這條件提的太簡潔,太順了,沒有那麽多家國天下的嘮嘮叨叨,虛文假詞,直切主題,大家和平相處,升官發財!
倚華一雙妙目流露出敬佩,孺子可教啊孺子可教,真是官場上混的良才美質啊良才美質。
秦如琛冷哼:“冷大人要求的還真多。以前聽說冷大人不畏權貴,堅持要查晉州一案,不惜立下了數罪並罰的軍令狀,當真是愛民如子,不計個人得失,今日一見,也不過如此?”
倚華很少在嘴上被別人占過便宜,更何況這迴被嘲諷的是她夫君,立馬就頂了迴去:“是啊,剛才我還認為秦大人鐵骨錚錚,一心為國呢,隻不過說了幾句話也清楚了,豈止不過如此,簡直大相徑庭啊。”
冷澄順口接過話來:“秦大人,這個時候,何必還提那些沒意義的事呢?我隻是一句話,您到底答應不答應我的條件?若是不答應,我就當您沒來過,說不定一會去雪花樣的秦禦史言行錄就飛上我的桌子了,您三月沒能實地掌控都察院,要冒出幾個親信說的話說不定更有說服力呢?”
秦如琛一張俊臉都快扭曲起來,近乎咬牙切齒:“好,我答應。”
冷澄勝券在握,笑的一派祥和,瀟瀟灑灑地做了一個揖:“如此,就多謝大人了。”
早就該清楚了,這官場上哪有幾個真正幹淨的人?玉麵鐵心,說到底不過是一個跟家裏鬧翻,用雷霆手段來報複一切看不順眼的東西的任性人罷了。
不過如此,曾經滿腔熱血,不撞南牆不迴頭,結果怎樣?被鄉親躲避,被別人眉梢眼角的輕蔑,其實這些都不算可怕,他隻是不想,再看到別人滿懷著怨憤死在自己麵前。
要想做多一點,就要爬到更高的位置上去。如果連自己的地位都朝不保夕,怎麽才能保護其他人?如果晉州假金礦一案能夠有秦如琛這樣手段狠辣的人主管查案,是不是就不會出現這麽多的遺憾痛苦?
眾生度盡,方正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要是能做些實事,汙了這一身羽毛又如何?
至於秦如琛怎麽看他,他以前或許在乎,現在,生死不過浮雲事
曆史小知識:
左都禦史
中國古代官職。
明代設左、右都禦史各一人,為都察院長官,正二品。負責監察、糾劾事務,兼管審理重大案件和考核官吏。
清代改以左都禦史、左副都禦史為都察院主官,右都禦史及右副都禦史都專作總督、巡撫的加銜。左都禦史滿、漢各一人。開始時滿員級別設為一品,漢員級別為二品,順治十六年(1659年),將滿漢兩員均設為二品。康熙六年(1667年)升滿員為一品,到康熙九年(1670年)又改為二品。到雍正八年(1730年)將滿漢禦史俱升從一品
冷澄也是一驚,不過他覺得倚華不會貿貿然說無意義的話,所以幹脆認認真真觀察起秦如琛的反應來。
這個人對這個近乎荒誕的推測第一反應,不是憤怒,不立刻否認,反而有些驚愕?還有點被人看穿心事的窘迫?
電光火石之間,秦如琛已恢複了平靜,還是那樣可惡的笑容:“冷夫人何出此言?秦家是我安身立命之本,我為何要恨它?”
任倚華嘴唇翕動:“感覺,感覺在秦大人心裏秦家並不怎麽樣,甚至還有點可恨。”
秦如琛瞬間換了一副麵孔,擰起眉頭,麵若寒霜,身上透出一股猙獰來,冷聲說:“笑話!天大的笑話!”
倚華一點也不為其威勢所攝,她直視秦如琛,眼神堅定讓一向驕傲的秦如琛都感覺到了細密的,無孔不入的壓迫……。
“不恨秦家,為什麽肆意而為,頂著秦家人的身份得罪遍文武官員,不留退路?不恨秦家,為什麽放任自己成為秦家最大的危險?秦大人,世家大族的子弟行事倚華不才,也知道一點,出息的要出將入相為家族爭光添彩,沒用的鬥雞走狗,但是隻花錢不惹麻煩。總之一切以家族為重。像秦大人這樣既出息又麻煩的人,我還是第一次見呢?”
秦如琛見瞞不過,索性坦坦蕩蕩地承認了:“冷夫人說得對,我是恨秦家。”
不同於定遠侯麵前的渾不在意,這次是一個“恨”字說的擲地有聲。
隻是不知道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哪次是敷衍哪次是利用?
倚華聽到了想聽的答案,麵上浮現出一絲得意,但是轉瞬即逝:“確定了這個,我們下麵就更好談了。左都禦史大人,如果外子能讓您順利渡過考評,您能迴報我們什麽呢?”
秦如琛似乎有意拖延這個話題:“隻是確定?夫人不好奇我恨秦家的原因?”
倚華輕歎一聲:“大人知道我是從什麽地方出來的吧,在那裏好奇心越多死的就越快,更何況就算我問大人會一五一十告訴我嗎?談條件,做交易,誠意應該用在有用的地方,您說是不是這個理?”
還有一個原因沒有說,如果不是創巨痛深,誰願意去憎恨自己血脈所係?誰願意在心上劃上一道無所歸依的傷痕?秦如琛啊秦如琛,枉你身為男子,身居高位,手段高超,說到底不過和我一樣,是個無家可歸,同病相憐的寥落人罷了。
我懶得揭你的傷疤。
一旁的冷澄見火候已經到了九分,舍了猶疑趁熱打鐵道:“是啊,來而不往非禮也,待秦大人再度執掌都察院,能給我們什麽呢?”
秦如琛嘴角輕揚,像是在說什麽有趣的事情:“那要看冷大人想要什麽了?”
倚華大喜,剛要插話,看看冷澄胸有成竹的樣子還是悻悻住了嘴。
她可不想再當著別人的麵被他貶低了,哪怕錯過了大賺一筆的好機會,也不願意。
冷澄淡淡然開了腔:“各取所需,我幫你度過這次考評,你得保證都察院從此不跟我過不去,還有我可能會推過來一些案子,這些要由你親自來查。”
這話一出口,倚華就心潮澎湃了,這條件提的太簡潔,太順了,沒有那麽多家國天下的嘮嘮叨叨,虛文假詞,直切主題,大家和平相處,升官發財!
倚華一雙妙目流露出敬佩,孺子可教啊孺子可教,真是官場上混的良才美質啊良才美質。
秦如琛冷哼:“冷大人要求的還真多。以前聽說冷大人不畏權貴,堅持要查晉州一案,不惜立下了數罪並罰的軍令狀,當真是愛民如子,不計個人得失,今日一見,也不過如此?”
倚華很少在嘴上被別人占過便宜,更何況這迴被嘲諷的是她夫君,立馬就頂了迴去:“是啊,剛才我還認為秦大人鐵骨錚錚,一心為國呢,隻不過說了幾句話也清楚了,豈止不過如此,簡直大相徑庭啊。”
冷澄順口接過話來:“秦大人,這個時候,何必還提那些沒意義的事呢?我隻是一句話,您到底答應不答應我的條件?若是不答應,我就當您沒來過,說不定一會去雪花樣的秦禦史言行錄就飛上我的桌子了,您三月沒能實地掌控都察院,要冒出幾個親信說的話說不定更有說服力呢?”
秦如琛一張俊臉都快扭曲起來,近乎咬牙切齒:“好,我答應。”
冷澄勝券在握,笑的一派祥和,瀟瀟灑灑地做了一個揖:“如此,就多謝大人了。”
早就該清楚了,這官場上哪有幾個真正幹淨的人?玉麵鐵心,說到底不過是一個跟家裏鬧翻,用雷霆手段來報複一切看不順眼的東西的任性人罷了。
不過如此,曾經滿腔熱血,不撞南牆不迴頭,結果怎樣?被鄉親躲避,被別人眉梢眼角的輕蔑,其實這些都不算可怕,他隻是不想,再看到別人滿懷著怨憤死在自己麵前。
要想做多一點,就要爬到更高的位置上去。如果連自己的地位都朝不保夕,怎麽才能保護其他人?如果晉州假金礦一案能夠有秦如琛這樣手段狠辣的人主管查案,是不是就不會出現這麽多的遺憾痛苦?
眾生度盡,方正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要是能做些實事,汙了這一身羽毛又如何?
至於秦如琛怎麽看他,他以前或許在乎,現在,生死不過浮雲事
曆史小知識:
左都禦史
中國古代官職。
明代設左、右都禦史各一人,為都察院長官,正二品。負責監察、糾劾事務,兼管審理重大案件和考核官吏。
清代改以左都禦史、左副都禦史為都察院主官,右都禦史及右副都禦史都專作總督、巡撫的加銜。左都禦史滿、漢各一人。開始時滿員級別設為一品,漢員級別為二品,順治十六年(1659年),將滿漢兩員均設為二品。康熙六年(1667年)升滿員為一品,到康熙九年(1670年)又改為二品。到雍正八年(1730年)將滿漢禦史俱升從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