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梟》作者:半包軟白沙
現代人餘風睡夢中穿越到古代,發現自己身處風雨飄搖的大明朝晚期,自己也成了山東一個窮困潦倒的秀才。
他如何在即將來臨的亂世中,擁有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錢,如何醒掌天下權,醉臥美人膝,成為時代的風雲兒,且看筆者為你娓娓道來…
清初朝鮮政治軍事
朝鮮國的政治結構采用中央集權製。1469年,完成的《經國大典》確立了新的政治製度。以後雖然官職的名稱存廢有一定的變動,但是整個李朝時期的官職製度總體上都遵循了《經國大典》的規定。朝鮮的官職稱為兩班,仿照中國,分為正從九品,由正一品到從九品,共計十八品。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稱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稱為堂下官或參上官。正七品以下為參下官。1896年以後,修改職官製度,敕任官為正一品至從二品,奏任官為正三品至從六品,判任官為正七品至從九品。武將製度,大將為一品,副將、參將從二品,正領、副領、參領、正尉從三品,副尉、參尉從六品,正校、副校、參校另外決定。在大王下麵,有輔佐機關——議政府,其首領稱“領議政”,相當於中國的內閣首輔。領議政之下為左右議政,與領議政同為正一品。再下為從一品左右讚成、正二品左右參讚。再下有舍人等職官。議政府之下有吏、戶、禮、兵、工、刑六曹,相當於中國的六部。其首長稱判書,相當於中國的六部尚書。檢察諫議機構為司憲府和司諫院(兩府)。此外還有承政院,為國王起草旨意。宗親、忠勳機構有宗親府、忠勳府、儀賓(相當於駙馬)府、敦寧府等。國學為成均館(相當於中國的國子監)。其他機構有奎章閣、經筵廳、弘文館、藝文館等。史館稱春秋館。內廷供奉機構有內醫院、尚衣院、司仆寺、內資寺、內贍寺、禮賓寺、濟用監、內侍院等。此外還有宗廟署、社稷署、長興庫、義盈庫、冰庫、平市署、圖畫署、惠民署、造紙署、瓦署、歸厚署、典獄署、典牲署、掌苑署、司圃署、養賢庫等機構。武職機構有五軍營、內三廳、訓練院、世子翊衛司、扈衛廳、捕盜廳、鎮撫營、管理營、龍虎營等。首長稱大將、中軍、使等。外職分八道,道下為州、府、郡、縣。漢城府判尹為正二品。四都(開城府、江華府、水原府、廣州府)長官稱留守,為正、從二品。地方官職為從二品府尹、正三品堂下大都護府使、牧使、從四品郡守、從五品縣令等等。李朝實行兵將分離
製度,無定將、無定卒,類似輪流服役的預備役軍隊,而非常備軍。武官外職包括兵馬節度使、三道水軍統禦使(均為從二品)、兵馬/水軍節製使、兵馬虞侯、水軍虞侯、兵馬、水軍僉節製使、兵馬、水軍同僉節製使、兵馬萬戶、水軍萬戶等品級。中央外派官職有觀察使、中軍、察訪等。
朝鮮曆代都把全國分為八道,俗稱朝鮮八道。朝鮮時代的八道如下:京畿道,含漢城府、開城府。首府在漢城府。慶尚道,含慶州府、尚州牧、晉州牧;設左兵營、右兵營、左水營、右水營。首府在慶州府。全羅道,含全州牧、羅州牧;設兵營、左水營、右水營。首府在全州。忠清道,含忠州牧、清州牧、公州牧;設水營。首府在清州。黃海道,含黃州牧、海州牧。首府在黃州。平安道,含平壤府、寧邊大都護府、義州牧。首府在平壤府。江原道,含江陵大都護府、原州牧。首府在江陵。鹹鏡道(寧安道),含鹹興府、鏡城都護府、北清都護府。首府在鹹興府。道之下設州、府、郡、縣。其中,慶尚、全羅、忠清、黃海、京畿五道再分左右兩道。寧安道(鹹鏡道)分南北兩道。平安道分東西兩道。江原道分嶺東、嶺西兩部。除了行政劃分以外,古代朝鮮還按傳統習慣將全國劃為六個大區:關北(鹹鏡道、平安道);關西(黃海道,平安道南部,以及江原道西部);關東(江原道太白山以東的部分,又稱嶺東);畿湖(京畿道全部和忠清道的一部);湖南(忠清道一部分加上全羅道);嶺南(慶尚道)高宗時期,曾實行過兩次行政改革,一道把朝鮮八道分為23府,但後來又再改成13道,即把平安、慶尚、鹹鏡、全羅、忠清五道劃分為南北兩道,成為十三道。在日據時代,朝鮮全境歸朝鮮總督府管理,朝鮮總督府將漢城府廢為京城,漢城府轄區降為京畿道的一個郡,一直到日本投降。其時朝鮮行政區為13道,218個郡,2202個麵、28,498個裏。
朝鮮王朝曆代國王考太祖至哲宗的25代472年(1392-1863年)
太祖至光海君(1392——1622)
附先祖和四祖一,全州李氏先世譜係李朝王室出於全州。全州府本為百濟的完山,新羅真興王置完山州,景德王改為全州,以備“九州”之數。新羅孝恭王時,甄萱建都於此,稱後百濟。高麗太祖十九年改為安南都護府,二十三年複為全州。高麗成宗十二年稱承化節度安撫使,十四年置十二州節度使,號順義軍,隸屬於江南道。高麗顯宗將全州升為安南大都護府,後改全州牧。高麗恭
湣王四年。因為高麗曾經囚元使野思不花於此地,因此將全州牧降為部曲,次年複為完山府。李朝太祖元年以其為“禦鄉”,所以升為完山留守府。李朝太宗三年改為全州府。李朝在這裏建有慶基殿和豐沛樓(“豐沛”是取劉邦故事)。
[始祖]李翰新羅司空號甄城妻慶州金氏[二世]李自延新羅侍中妻尹氏[三世]李天祥新羅仆射妻迎日鄭氏[四世]李光禧新羅阿於妻黃氏[五世]李立全新羅司徒妻白氏[六世]李兢休高麗司空妻李氏[七世]李廉順高麗生員戶長妻鄭氏[八世]李承朔高麗生員戶長妻白氏[九世]李充慶高麗生員妻尹氏[十世]李景英高麗生員戶長妻尹氏[十一世]李忠敏高麗長史妻崔氏[十二世]李華高麗樞密妻黃氏[十三世]李珍有高麗生員戶長妻吳氏[十四世]李宮進高麗翰林妻李氏[十五世]李勇夫高麗大將軍妻李氏[十六世]李璘高麗內侍執奏妻南平文氏[十七世]李陽茂高麗將軍妻李氏二、李朝追封四祖1、穆祖仁文聖穆大王李安社高麗宜州知事,後來曾經入仕元朝,為南京五千戶所達魯花赤。南宋鹹淳十年(高麗元宗十五年,1274)三月十日去世。葬在鹹興的德陵。李朝太祖即位後追尊為穆祖(布德執義曰穆),後為穆祖。太宗時加上諡號“仁文聖穆”。
王妃孝恭王後李氏,葬在鹹興安陵子女長子安川大君李於仙次子安原大君李珍三子安豐大君李精四子翼祖大王李行裏五子安昌大君李梅拂六子安興大君李球壽2、翼祖康惠聖翼大王李行裏生於鹹興的德源。襲封元朝千戶職位,鹹淳十年(高麗元宗十五年,1274)九月十日去世。葬在鹹鏡道安邊,陵號智陵。太祖即位後上廟號為翼祖(思慮深遠曰翼)。
王妃貞淑王後崔氏,葬在鹹鏡道文川,陵號淑陵子女長子鹹寧大君李安二子鹹昌大君李長三子鹹原大君李鬆四子度祖大王李椿五子鹹川大君李源六子鹹陵大君李古泰七子鹹陽大君李腆八子鹹城大君李應巨3、度祖恭毅聖度大王李椿生於鹹興府鬆頭裏。至正二年(高麗忠惠王後三年,1342)七月二十四日去世。高麗贈官銜為讚成事。太祖即位後追尊為度祖(心能製義曰度)。陵號義陵,在鹹興。
王妃敬順王後樸氏(籍文州)陵號純陵,在鹹興子女長子宗昌大君
李子興次子桓祖大王李子春三子宗原大君李子宣四子完川大君李平長女文惠公主次女文淑公主三女文懿公主4、桓祖淵武聖桓大王李子春元延佑二年乙卯(高麗忠肅王二年,1315)年生。仕高麗,官至榮祿大夫、判將作監事、高麗朔方道(後為鹹鏡道)萬戶,兼兵馬使。元至正二十年(高麗恭湣王九年,1360)四月甲戌在朔方道去世。李朝太祖追上廟號為桓祖(辟土服遠曰桓)。葬鹹興定陵。
王妃懿惠王後崔氏(籍永興)葬鹹興和陵子女嫡子長子永城大君李天桂次子太祖大王李成桂長女貞和公主庶子長子完豐君李元桂(李氏所出)
次子義安大君李和(定嬪金氏所出)
太祖康獻至仁啟運應天肇統廣勳永命聖文神武正義光德大王李旦李旦(1335——1408),字君晉。初名成桂,字仲潔,號鬆軒。
至元元年(高麗忠肅王後四年,1335)十月十一日出生於高麗朔方道永興郡黑石裏的桓祖私邸(永興本宮)。父親李子春仕蒙古雙城總管府,並為高麗朔方萬戶。李成桂少年仕高麗,官至東北麵元帥知門下省事、守門下侍中。
李成桂出生和成長的時期,正是大蒙古帝國走向衰弱、東北亞大地風雲跌宕的時期。元至正二十八年(高麗恭湣王十七年,1368年)正月初四,出身紅巾軍的朱元璋在應天即位,建立大明,改元洪武。是為洪武元年。同年明軍北伐,攻占元大都,元惠宗(烏哈圖可汗)北奔,作為中國曆史朝代之一的元朝宣告終結。但是在這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裏,蒙古殘餘勢力仍然控製著漠北,並且影響著高麗對明朝和北元的政策。
洪武二年四月,朱元璋派人前往高麗,宣告即位。高麗立即停用至元年號,遣使至應天恭賀朱元璋登極,朱元璋頒詔冊封恭湣王為高麗國王,並賜金印。明麗兩國宗藩關係正式建立。但是,高麗王室世代迎娶蒙古公主,而且高麗一向擅長在大國之間采取靈活的外交政策——這也是它免於被金、元這樣的虎狼之國吞並的原因——而獲得好處。所以高麗朝廷一直與北元朝廷也私有往來。1372年,明軍在遼東敗於盤踞在遼陽行省的北元將領納哈出,高麗親元勢力也大為活躍。1373年,恭湣王被弑,北元想送高麗宗室、沈王脫脫不花迴國即位,但是高麗擁立恭湣王養子辛褕。1377年,北元冊封辛褕為征東行省左丞相、高麗國王。1378年北元昭宗去世,國力式微,善變的高麗又再
次向明朝示好。
其時高麗國內分為以崔瑩為首的親元派和以李成桂為首的親明派。兩派相爭,親明派最後得勝。李成桂等新官僚廢除了高麗的私田製,改行“科田法”,一掃高麗王朝的舊勢力。此法不僅把土地交給李成桂去分配,還賦予了他統治國家的權力。以李成桂為首的集團完全了解,能不能帶來秩序和結束衰微的高麗王國,取決於土地占有製度。高麗末年,土地兼並嚴重。“宗廟、學校、倉庫、寺社、祿轉、軍須田及國人世業田民,豪強之家奪占幾盡,”開始出現前所未有的“跨州包郡,山川為標”的大農莊。而兼並之家,收租之徒,“自秋至夏,成群橫行,縱暴侵掠,倍於盜賊,”,許多良人農民又淪為大農莊主的奴婢。李成桂兵變上台以後,積極著手田製改革。政變當年,李成桂立即宣布將佛寺的三百多處土地收歸國有,沒收國家東北部和西北部的所有私田文契。1390年,焚公私田籍於市街,大火數日不滅。1391年,重新丈量全國土地,共79萬多結(包括耕地和荒地),並宣布實行科田法。國家規定,京畿一帶土地按科(等級)授給在京任職的官員,故稱科田。第一科得田150結,依次遞減,至第十八科得田10結。京畿以外的地方置軍田,以養軍士。地方官吏和“閑良”,不論資品高下,隨其本田多少,各給軍田10結或5結。從“凡受田者身死後,其妻有子媳守信者,全科傳受,無子媳守信者,減半傳受”看,科田和軍田都允許程度不同的世襲。另有功臣田,可以子孫相傳。公私奴婢、工商、賣卜、娼妓、僧尼等,不許受田。凡公私田租,水田1結糙米30鬥,旱田1結雜穀30鬥。除陵寢、倉庫、宮司、公廨、功臣田外,有田者皆納土地稅,水田1結白米2鬥,旱田1結黃豆2鬥。科田、軍田、功臣田都是私田,其餘土地為公田;公私田的比例無資料可查,無疑公田占絕大多數。軍田和科田,須向國家納土地稅,所以又是不完全的私田。重要的是國家規定公私田租的數額,“此外有橫斂者,以髒論。”科田法的實施有積極意義,它限製了大農莊主的橫征暴斂,有利於中央權力的加強,也多少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根據科田法的條例,土地按人的地位(等級)來分配,通常隻供有生之年享有。受田者獲得租權,而農民則得到耕種權。按慣例田租為莊稼收成的一半,通常作為租稅繳納給國家。由於就耕作權而言,農民作為佃農對土地的占有得到了保障,不能被沒收,他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此外,兩班(即擁有官職的貴族)的土地積累受到這樣一條規定的嚴格控製:科田將隻在首
都周圍的京畿地區授予,在這個地區,政府很容易加以監督和監視。李成桂及其追隨者通過堅決地實行土地改革,掌握了經濟大權。
這時,在1388年,明朝在鹹鏡南道的南端元朝雙城總管府(1355年被高麗吞並)設置鐵嶺衛,移文告知高麗,高麗朝廷大嘩。崔瑩慫恿辛褕鋌而走險,進攻遼東。李成桂則極力反對。是年四月,辛褕派兵入侵明朝。李成桂渡過鴨綠江後發覺行軍困難、糧餉不濟、士氣低落,於是迴師鬆京,廢黜辛褕,流放崔瑩。之後李成桂立辛褕之子辛昌為王,又廢,改立高麗宗室王瑤(恭讓王)。此時,李成桂已經有心對高麗取而代之。李成桂和諸子在鬆京展開了緊鑼密鼓的布置工作。為了剪除忠於王氏高麗的勢力,類似當年太原謀反時李世民角色的李成桂第五子李芳遠還派刺客,在京城善竹橋刺殺了有極高聲望、不肯歸依李家勢力的高麗大學者鄭夢周,並借機刺殺了許多其他反對派。高麗京城內一片腥風血雨的恐怖景象。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十六日,在高麗左侍中裵克廉、以及鄭道傳、趙浚等人的倡議推戴下,李成桂在鬆京(開城)壽昌宮即位。其時五十八歲。李成桂以“權知高麗國事”的頭銜向明朝上表,稱高麗國王昏亂,自己受推戴不得不即位。朱元璋則口氣冷漠,說“爾恭湣王死,稱其有子,請立之,後來又說不是。又以王瑤為王孫正派,請立之,今又去了。再三差人來,大概要自作王。我不問,教他自作,自要撫綏百姓,相通來往”。不久,李成桂擬定兩個國號——“朝鮮”(古號)和“和寧”(李子春就仕之地)請朱元璋決定,朱元璋選了朝鮮二字,但是又因為李成桂“頑囂狡詐”而不正式冊封賜印。於是李成桂的頭銜改成了“權知朝鮮國事”。
李成桂一即位,便追尊四世祖為王,並改名字為李旦(為統一起見,下文仍稱李成桂)。同年十一月,李成桂頒詔定都漢陽,建宗廟社稷、宮室城池。同時由鄭道傳等人製訂了《朝鮮經國典》。鑒於高麗諸王崇拜佛教而影響國事,李成桂推行崇儒抑佛的國策。寺院的土地多被沒收,貴族莊園裏的奴婢都被釋放,並且實行開墾農地與改良農具穀種等勸農政策。
李成桂有兩個王妃。原配是承仁順聖神懿王後韓氏(籍安邊),恭讓王二年去世。繼妃是順元顯敬神德王後康氏(籍穀山)。李成桂把神德王後所生的最小的兒子——八子李芳碩立為世子,把輔佐大任交給鄭道傳。鄭道傳當時掌握著軍權和政權。對此,創業中立下功勞的五子李芳遠心懷不滿,終
於在太祖七年(1398年)八月發動政變。當時太祖正在病中。李芳遠的府邸在漢城俊秀坊,坐落在景福宮西門迎秋門附近。李芳遠因勢力弱小而采取了先發製人的手段,召集府中私兵和守衛景福宮的禁軍,殺入宮中,衝入世子東宮——資善堂,亂刀砍死了李芳碩,然後從景福宮南門殺出,襲擊大臣鄭道傳。鄭道傳的家宅號為叫百子千孫堂,在漢城壽進坊。那時鄭道傳正在家中同世子李芳碩的丈人沈孝生進行歡談,亂兵殺進門來,遭受意外襲擊一同身亡。掌握政權的芳遠對鄭道傳非常仇恨,將他的住所沒收改成宮中飼養馬匹的司仆寺。神德王後所生的另外一個兒子李芳蕃也同在此變中被殺。是為李朝的第一次王子之亂(史稱“戊寅靖社”)。
王子之亂發生後,漢城沉浸在不安和恐慌的氛圍中。李芳遠衝進宮中,宣布“李芳碩、鄭道傳謀反,圖謀殺害王子”(與玄武門之變何其相似,嗬嗬)。在李芳遠操縱下,李成桂被迫讓位給二子李芳果(定宗)。神德王後康氏被李芳遠從宮中趕出,搬到了判內侍府事李得芬家(移禦所),不久就神秘地“因病”死去。
失去了王後康氏和兒子芳藩、芳碩之後,李成桂患了一種象火一樣堵塞喉嚨說不出話的疾病。定宗不喜歡散發著血腥味的漢城,定宗元年,李芳果以參拜神懿王後韓氏的陵墓為由,前往開京,就在開城壽昌宮定居。當年三月,李成桂也被迫移宮。當他以太上王身份離開漢城時流下了悔恨的老淚。走過神德王後的貞陵前時怎麽也邁不開腳步,慨歎:“初次遷出漢陽不是我個人的意願,是和國人們商議的。”迴到開京後,又說:“我遷都漢陽後失去王妃和兒子,現在重新遷都,對都邑人們實在慚愧。”
建文二年(定宗二年,1400年),李朝再次發生變亂。為了爭奪王位,精明強悍的李芳遠和四兄李芳幹兩人各自動員私兵,在開京街頭展開了激烈的巷戰。在這次戰鬥中取勝的芳遠已經不在甘心於幕後操縱,於是從名義上的國王李芳果手裏接過了王位,就是李朝太宗。這一次,李成桂為了保全老命,星夜出奔,直逃老家鹹興,居住在幼年的潛邸(鹹興本宮)中。李芳遠為了探問老父,多次派出所謂“問安使”,朝鮮史書中對此有生動的記載:“芳碩變後,太祖棄位,奔於鹹興。太宗屢遣中使問安,太祖輒彎弓而待之,前後相望之使未敢道達其情。時問安使無一得還者。太宗問君臣‘誰可遣?’莫有應之者”。後來朝鮮形容一個人被支使幹一項棘手的任務(尤其是有去無迴的,嗬嗬)的著名諺語“鹹興差使”就是這麽來
的。
但是麵對李芳遠這種六親不認的悍主,這樣的父子對立終究有結束的時候。1402年十二月,李成桂被挾持迴京,幽居在離宮昌德宮內。永樂六年(太宗八年,1408)五月二十四日,老邁多病的李成桂於昌德宮廣延樓下別殿去世。共計在位七年,在上王位十年,春秋七十四歲。明朝賜諡為“康獻”(溫良好樂曰康,聰明睿智曰獻;《春官通考》則為“撫民安樂曰康,行善可紀曰獻”)。這位李朝的開國君主被孤零零地一個人安葬在漢城近郊楊州儉岩山下的健元陵。
王妃承仁順聖神懿王後韓氏(籍安邊)高麗恭讓王三年去世葬開城豐德齊陵繼妃順元顯敬神德王後康氏(籍穀山)李朝定宗元年死初草殮於漢城皇華坊,太宗二年改葬貞陵(在今漢城市內貞洞)
子女長子鎮安大君李芳雨次子定宗大王李芳果三子益安大君李芳毅四子懷安大君李芳幹五子太宗大王李芳遠六子德安大君李芳衍以上神懿王後所生七子撫安大君李芳蕃八子宜安大君李芳碩以上神德王後所生長女慶慎公主二女慶善公主以上神懿王後所生三女慶順公主神德王後所生庶長女宜寧翁主庶二女淑慎翁主定宗恭靖懿文莊武溫仁順孝大王李曔李曔(1357——1419)字光遠,初名李芳果元至正十七年(高麗恭湣王六年,1357)七月,出生於鹹興歸州洞的李成桂私邸(太祖潛邸鹹興本宮)。仕高麗,官至將相。
1392年,李成桂即位取代高麗,李芳果受封為永安君、官拜義興親軍衛節度使。洪武三十一年(1398)戊寅,靖安君李芳遠在都城舉兵發難,朝鮮發生第一次王子之亂,世子李芳碩被殺。其時李芳果居長(長子李芳雨已死),於是冊封為王世子,九月五日受李成桂禪讓於景福宮勤政殿。是為李朝定宗。
李芳果即位後,實際操縱政權的是擁有兵權的五弟李芳遠。即位當年,李芳果便離開了充滿血腥戾氣的漢城,迴到高麗故都開京,先後居住在高麗故宮壽康宮、昌樂宮中。李芳果為人寬厚中庸,喜好在開城宮中玩擊毬之戲。吸取高麗朝臣專擅的教訓,在定宗年間的1399年三月,李朝頒布了《奔競禁止法》,抑製官人權貴勢力。
建文二年(定宗二年,1400年),在開城發生了第二次王子之亂。這一次,李芳遠已經不甘心當幕後國王了。是年十一月十三日癸酉,在百官擁戴下,李芳果在開城壽昌宮內傳位於太宗,
十二月上尊號為“仁文恭睿上王”。永樂十七年(世宗元年,1419年)九月二十六日,李芳果於開城仁德宮去世,在位二年,在上王位十九年,春秋六十三。明朝賜諡為“恭靖”(敬事供上曰恭;寬樂令終曰靖)。葬興教洞厚陵。
王妃順德溫明莊懿定安王後金氏(籍慶州)至正十五年生,永樂十年(太宗十二)年去世,終年五十八,同葬厚陵長子義平君李元生(淑儀池氏出)
次子順平君李群生(淑儀奇氏出)
三子錦平君李義生(淑儀奇氏出)
四子宣城君李茂生(淑儀池氏出)
五子從義君李貴生(淑儀文氏出)
六子鎭南君李終生(淑儀李氏出)
七子守道君李德生(淑儀尹氏出)
八子林堰君李祿生(淑儀尹氏出)
九子石保君李福生(淑儀尹氏出)
十子德泉君李厚生(誠嬪池氏出)
十一子任城君李好生(淑儀池氏出)
十二子桃平君李末生(誠嬪池氏出)
十三子長川君李普生(淑儀尹氏出)
十四子貞石君李隆生(淑儀奇氏出)
十五子茂林君李善生(淑儀奇氏出)
長女鹹陽翁主(淑儀池氏出)
二女淑慎翁主(淑儀奇氏出)
三女德川翁主四女高城翁主五女祥原翁主六女全山翁主七女仁川翁主(淑儀尹氏出)
太宗恭定聖德神功建天體極大正啟佑文武睿哲成烈光孝大王李芳遠李芳遠(1367——1422)字遺德元至正二十七年(恭湣王十六年,1367)五月十六日出生於鹹興歸州洞私邸(鹹興本宮),母親是神懿王後韓氏。李芳遠從少年時代起便英果聰毅,洪武十五年(1383年)擢高麗進士,癸亥登文科,官至密直司代言。在李成桂謀代高麗的過程中,李芳遠出力最大。為了給父親篡位掃清道路,他和判典客寺事趙英珪一起在開城選地橋(善竹橋)刺殺了高麗大賢鄭夢周。
開城善竹橋李成桂即位後,李芳遠被封為靖安君。洪武年間,他多次前往明朝。尤其是洪武二十六年朝鮮貢馬,他隨貢使前往南京,路過北平時與燕王私相會見,兩人性
現代人餘風睡夢中穿越到古代,發現自己身處風雨飄搖的大明朝晚期,自己也成了山東一個窮困潦倒的秀才。
他如何在即將來臨的亂世中,擁有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錢,如何醒掌天下權,醉臥美人膝,成為時代的風雲兒,且看筆者為你娓娓道來…
清初朝鮮政治軍事
朝鮮國的政治結構采用中央集權製。1469年,完成的《經國大典》確立了新的政治製度。以後雖然官職的名稱存廢有一定的變動,但是整個李朝時期的官職製度總體上都遵循了《經國大典》的規定。朝鮮的官職稱為兩班,仿照中國,分為正從九品,由正一品到從九品,共計十八品。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稱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稱為堂下官或參上官。正七品以下為參下官。1896年以後,修改職官製度,敕任官為正一品至從二品,奏任官為正三品至從六品,判任官為正七品至從九品。武將製度,大將為一品,副將、參將從二品,正領、副領、參領、正尉從三品,副尉、參尉從六品,正校、副校、參校另外決定。在大王下麵,有輔佐機關——議政府,其首領稱“領議政”,相當於中國的內閣首輔。領議政之下為左右議政,與領議政同為正一品。再下為從一品左右讚成、正二品左右參讚。再下有舍人等職官。議政府之下有吏、戶、禮、兵、工、刑六曹,相當於中國的六部。其首長稱判書,相當於中國的六部尚書。檢察諫議機構為司憲府和司諫院(兩府)。此外還有承政院,為國王起草旨意。宗親、忠勳機構有宗親府、忠勳府、儀賓(相當於駙馬)府、敦寧府等。國學為成均館(相當於中國的國子監)。其他機構有奎章閣、經筵廳、弘文館、藝文館等。史館稱春秋館。內廷供奉機構有內醫院、尚衣院、司仆寺、內資寺、內贍寺、禮賓寺、濟用監、內侍院等。此外還有宗廟署、社稷署、長興庫、義盈庫、冰庫、平市署、圖畫署、惠民署、造紙署、瓦署、歸厚署、典獄署、典牲署、掌苑署、司圃署、養賢庫等機構。武職機構有五軍營、內三廳、訓練院、世子翊衛司、扈衛廳、捕盜廳、鎮撫營、管理營、龍虎營等。首長稱大將、中軍、使等。外職分八道,道下為州、府、郡、縣。漢城府判尹為正二品。四都(開城府、江華府、水原府、廣州府)長官稱留守,為正、從二品。地方官職為從二品府尹、正三品堂下大都護府使、牧使、從四品郡守、從五品縣令等等。李朝實行兵將分離
製度,無定將、無定卒,類似輪流服役的預備役軍隊,而非常備軍。武官外職包括兵馬節度使、三道水軍統禦使(均為從二品)、兵馬/水軍節製使、兵馬虞侯、水軍虞侯、兵馬、水軍僉節製使、兵馬、水軍同僉節製使、兵馬萬戶、水軍萬戶等品級。中央外派官職有觀察使、中軍、察訪等。
朝鮮曆代都把全國分為八道,俗稱朝鮮八道。朝鮮時代的八道如下:京畿道,含漢城府、開城府。首府在漢城府。慶尚道,含慶州府、尚州牧、晉州牧;設左兵營、右兵營、左水營、右水營。首府在慶州府。全羅道,含全州牧、羅州牧;設兵營、左水營、右水營。首府在全州。忠清道,含忠州牧、清州牧、公州牧;設水營。首府在清州。黃海道,含黃州牧、海州牧。首府在黃州。平安道,含平壤府、寧邊大都護府、義州牧。首府在平壤府。江原道,含江陵大都護府、原州牧。首府在江陵。鹹鏡道(寧安道),含鹹興府、鏡城都護府、北清都護府。首府在鹹興府。道之下設州、府、郡、縣。其中,慶尚、全羅、忠清、黃海、京畿五道再分左右兩道。寧安道(鹹鏡道)分南北兩道。平安道分東西兩道。江原道分嶺東、嶺西兩部。除了行政劃分以外,古代朝鮮還按傳統習慣將全國劃為六個大區:關北(鹹鏡道、平安道);關西(黃海道,平安道南部,以及江原道西部);關東(江原道太白山以東的部分,又稱嶺東);畿湖(京畿道全部和忠清道的一部);湖南(忠清道一部分加上全羅道);嶺南(慶尚道)高宗時期,曾實行過兩次行政改革,一道把朝鮮八道分為23府,但後來又再改成13道,即把平安、慶尚、鹹鏡、全羅、忠清五道劃分為南北兩道,成為十三道。在日據時代,朝鮮全境歸朝鮮總督府管理,朝鮮總督府將漢城府廢為京城,漢城府轄區降為京畿道的一個郡,一直到日本投降。其時朝鮮行政區為13道,218個郡,2202個麵、28,498個裏。
朝鮮王朝曆代國王考太祖至哲宗的25代472年(1392-1863年)
太祖至光海君(1392——1622)
附先祖和四祖一,全州李氏先世譜係李朝王室出於全州。全州府本為百濟的完山,新羅真興王置完山州,景德王改為全州,以備“九州”之數。新羅孝恭王時,甄萱建都於此,稱後百濟。高麗太祖十九年改為安南都護府,二十三年複為全州。高麗成宗十二年稱承化節度安撫使,十四年置十二州節度使,號順義軍,隸屬於江南道。高麗顯宗將全州升為安南大都護府,後改全州牧。高麗恭
湣王四年。因為高麗曾經囚元使野思不花於此地,因此將全州牧降為部曲,次年複為完山府。李朝太祖元年以其為“禦鄉”,所以升為完山留守府。李朝太宗三年改為全州府。李朝在這裏建有慶基殿和豐沛樓(“豐沛”是取劉邦故事)。
[始祖]李翰新羅司空號甄城妻慶州金氏[二世]李自延新羅侍中妻尹氏[三世]李天祥新羅仆射妻迎日鄭氏[四世]李光禧新羅阿於妻黃氏[五世]李立全新羅司徒妻白氏[六世]李兢休高麗司空妻李氏[七世]李廉順高麗生員戶長妻鄭氏[八世]李承朔高麗生員戶長妻白氏[九世]李充慶高麗生員妻尹氏[十世]李景英高麗生員戶長妻尹氏[十一世]李忠敏高麗長史妻崔氏[十二世]李華高麗樞密妻黃氏[十三世]李珍有高麗生員戶長妻吳氏[十四世]李宮進高麗翰林妻李氏[十五世]李勇夫高麗大將軍妻李氏[十六世]李璘高麗內侍執奏妻南平文氏[十七世]李陽茂高麗將軍妻李氏二、李朝追封四祖1、穆祖仁文聖穆大王李安社高麗宜州知事,後來曾經入仕元朝,為南京五千戶所達魯花赤。南宋鹹淳十年(高麗元宗十五年,1274)三月十日去世。葬在鹹興的德陵。李朝太祖即位後追尊為穆祖(布德執義曰穆),後為穆祖。太宗時加上諡號“仁文聖穆”。
王妃孝恭王後李氏,葬在鹹興安陵子女長子安川大君李於仙次子安原大君李珍三子安豐大君李精四子翼祖大王李行裏五子安昌大君李梅拂六子安興大君李球壽2、翼祖康惠聖翼大王李行裏生於鹹興的德源。襲封元朝千戶職位,鹹淳十年(高麗元宗十五年,1274)九月十日去世。葬在鹹鏡道安邊,陵號智陵。太祖即位後上廟號為翼祖(思慮深遠曰翼)。
王妃貞淑王後崔氏,葬在鹹鏡道文川,陵號淑陵子女長子鹹寧大君李安二子鹹昌大君李長三子鹹原大君李鬆四子度祖大王李椿五子鹹川大君李源六子鹹陵大君李古泰七子鹹陽大君李腆八子鹹城大君李應巨3、度祖恭毅聖度大王李椿生於鹹興府鬆頭裏。至正二年(高麗忠惠王後三年,1342)七月二十四日去世。高麗贈官銜為讚成事。太祖即位後追尊為度祖(心能製義曰度)。陵號義陵,在鹹興。
王妃敬順王後樸氏(籍文州)陵號純陵,在鹹興子女長子宗昌大君
李子興次子桓祖大王李子春三子宗原大君李子宣四子完川大君李平長女文惠公主次女文淑公主三女文懿公主4、桓祖淵武聖桓大王李子春元延佑二年乙卯(高麗忠肅王二年,1315)年生。仕高麗,官至榮祿大夫、判將作監事、高麗朔方道(後為鹹鏡道)萬戶,兼兵馬使。元至正二十年(高麗恭湣王九年,1360)四月甲戌在朔方道去世。李朝太祖追上廟號為桓祖(辟土服遠曰桓)。葬鹹興定陵。
王妃懿惠王後崔氏(籍永興)葬鹹興和陵子女嫡子長子永城大君李天桂次子太祖大王李成桂長女貞和公主庶子長子完豐君李元桂(李氏所出)
次子義安大君李和(定嬪金氏所出)
太祖康獻至仁啟運應天肇統廣勳永命聖文神武正義光德大王李旦李旦(1335——1408),字君晉。初名成桂,字仲潔,號鬆軒。
至元元年(高麗忠肅王後四年,1335)十月十一日出生於高麗朔方道永興郡黑石裏的桓祖私邸(永興本宮)。父親李子春仕蒙古雙城總管府,並為高麗朔方萬戶。李成桂少年仕高麗,官至東北麵元帥知門下省事、守門下侍中。
李成桂出生和成長的時期,正是大蒙古帝國走向衰弱、東北亞大地風雲跌宕的時期。元至正二十八年(高麗恭湣王十七年,1368年)正月初四,出身紅巾軍的朱元璋在應天即位,建立大明,改元洪武。是為洪武元年。同年明軍北伐,攻占元大都,元惠宗(烏哈圖可汗)北奔,作為中國曆史朝代之一的元朝宣告終結。但是在這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裏,蒙古殘餘勢力仍然控製著漠北,並且影響著高麗對明朝和北元的政策。
洪武二年四月,朱元璋派人前往高麗,宣告即位。高麗立即停用至元年號,遣使至應天恭賀朱元璋登極,朱元璋頒詔冊封恭湣王為高麗國王,並賜金印。明麗兩國宗藩關係正式建立。但是,高麗王室世代迎娶蒙古公主,而且高麗一向擅長在大國之間采取靈活的外交政策——這也是它免於被金、元這樣的虎狼之國吞並的原因——而獲得好處。所以高麗朝廷一直與北元朝廷也私有往來。1372年,明軍在遼東敗於盤踞在遼陽行省的北元將領納哈出,高麗親元勢力也大為活躍。1373年,恭湣王被弑,北元想送高麗宗室、沈王脫脫不花迴國即位,但是高麗擁立恭湣王養子辛褕。1377年,北元冊封辛褕為征東行省左丞相、高麗國王。1378年北元昭宗去世,國力式微,善變的高麗又再
次向明朝示好。
其時高麗國內分為以崔瑩為首的親元派和以李成桂為首的親明派。兩派相爭,親明派最後得勝。李成桂等新官僚廢除了高麗的私田製,改行“科田法”,一掃高麗王朝的舊勢力。此法不僅把土地交給李成桂去分配,還賦予了他統治國家的權力。以李成桂為首的集團完全了解,能不能帶來秩序和結束衰微的高麗王國,取決於土地占有製度。高麗末年,土地兼並嚴重。“宗廟、學校、倉庫、寺社、祿轉、軍須田及國人世業田民,豪強之家奪占幾盡,”開始出現前所未有的“跨州包郡,山川為標”的大農莊。而兼並之家,收租之徒,“自秋至夏,成群橫行,縱暴侵掠,倍於盜賊,”,許多良人農民又淪為大農莊主的奴婢。李成桂兵變上台以後,積極著手田製改革。政變當年,李成桂立即宣布將佛寺的三百多處土地收歸國有,沒收國家東北部和西北部的所有私田文契。1390年,焚公私田籍於市街,大火數日不滅。1391年,重新丈量全國土地,共79萬多結(包括耕地和荒地),並宣布實行科田法。國家規定,京畿一帶土地按科(等級)授給在京任職的官員,故稱科田。第一科得田150結,依次遞減,至第十八科得田10結。京畿以外的地方置軍田,以養軍士。地方官吏和“閑良”,不論資品高下,隨其本田多少,各給軍田10結或5結。從“凡受田者身死後,其妻有子媳守信者,全科傳受,無子媳守信者,減半傳受”看,科田和軍田都允許程度不同的世襲。另有功臣田,可以子孫相傳。公私奴婢、工商、賣卜、娼妓、僧尼等,不許受田。凡公私田租,水田1結糙米30鬥,旱田1結雜穀30鬥。除陵寢、倉庫、宮司、公廨、功臣田外,有田者皆納土地稅,水田1結白米2鬥,旱田1結黃豆2鬥。科田、軍田、功臣田都是私田,其餘土地為公田;公私田的比例無資料可查,無疑公田占絕大多數。軍田和科田,須向國家納土地稅,所以又是不完全的私田。重要的是國家規定公私田租的數額,“此外有橫斂者,以髒論。”科田法的實施有積極意義,它限製了大農莊主的橫征暴斂,有利於中央權力的加強,也多少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根據科田法的條例,土地按人的地位(等級)來分配,通常隻供有生之年享有。受田者獲得租權,而農民則得到耕種權。按慣例田租為莊稼收成的一半,通常作為租稅繳納給國家。由於就耕作權而言,農民作為佃農對土地的占有得到了保障,不能被沒收,他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此外,兩班(即擁有官職的貴族)的土地積累受到這樣一條規定的嚴格控製:科田將隻在首
都周圍的京畿地區授予,在這個地區,政府很容易加以監督和監視。李成桂及其追隨者通過堅決地實行土地改革,掌握了經濟大權。
這時,在1388年,明朝在鹹鏡南道的南端元朝雙城總管府(1355年被高麗吞並)設置鐵嶺衛,移文告知高麗,高麗朝廷大嘩。崔瑩慫恿辛褕鋌而走險,進攻遼東。李成桂則極力反對。是年四月,辛褕派兵入侵明朝。李成桂渡過鴨綠江後發覺行軍困難、糧餉不濟、士氣低落,於是迴師鬆京,廢黜辛褕,流放崔瑩。之後李成桂立辛褕之子辛昌為王,又廢,改立高麗宗室王瑤(恭讓王)。此時,李成桂已經有心對高麗取而代之。李成桂和諸子在鬆京展開了緊鑼密鼓的布置工作。為了剪除忠於王氏高麗的勢力,類似當年太原謀反時李世民角色的李成桂第五子李芳遠還派刺客,在京城善竹橋刺殺了有極高聲望、不肯歸依李家勢力的高麗大學者鄭夢周,並借機刺殺了許多其他反對派。高麗京城內一片腥風血雨的恐怖景象。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十六日,在高麗左侍中裵克廉、以及鄭道傳、趙浚等人的倡議推戴下,李成桂在鬆京(開城)壽昌宮即位。其時五十八歲。李成桂以“權知高麗國事”的頭銜向明朝上表,稱高麗國王昏亂,自己受推戴不得不即位。朱元璋則口氣冷漠,說“爾恭湣王死,稱其有子,請立之,後來又說不是。又以王瑤為王孫正派,請立之,今又去了。再三差人來,大概要自作王。我不問,教他自作,自要撫綏百姓,相通來往”。不久,李成桂擬定兩個國號——“朝鮮”(古號)和“和寧”(李子春就仕之地)請朱元璋決定,朱元璋選了朝鮮二字,但是又因為李成桂“頑囂狡詐”而不正式冊封賜印。於是李成桂的頭銜改成了“權知朝鮮國事”。
李成桂一即位,便追尊四世祖為王,並改名字為李旦(為統一起見,下文仍稱李成桂)。同年十一月,李成桂頒詔定都漢陽,建宗廟社稷、宮室城池。同時由鄭道傳等人製訂了《朝鮮經國典》。鑒於高麗諸王崇拜佛教而影響國事,李成桂推行崇儒抑佛的國策。寺院的土地多被沒收,貴族莊園裏的奴婢都被釋放,並且實行開墾農地與改良農具穀種等勸農政策。
李成桂有兩個王妃。原配是承仁順聖神懿王後韓氏(籍安邊),恭讓王二年去世。繼妃是順元顯敬神德王後康氏(籍穀山)。李成桂把神德王後所生的最小的兒子——八子李芳碩立為世子,把輔佐大任交給鄭道傳。鄭道傳當時掌握著軍權和政權。對此,創業中立下功勞的五子李芳遠心懷不滿,終
於在太祖七年(1398年)八月發動政變。當時太祖正在病中。李芳遠的府邸在漢城俊秀坊,坐落在景福宮西門迎秋門附近。李芳遠因勢力弱小而采取了先發製人的手段,召集府中私兵和守衛景福宮的禁軍,殺入宮中,衝入世子東宮——資善堂,亂刀砍死了李芳碩,然後從景福宮南門殺出,襲擊大臣鄭道傳。鄭道傳的家宅號為叫百子千孫堂,在漢城壽進坊。那時鄭道傳正在家中同世子李芳碩的丈人沈孝生進行歡談,亂兵殺進門來,遭受意外襲擊一同身亡。掌握政權的芳遠對鄭道傳非常仇恨,將他的住所沒收改成宮中飼養馬匹的司仆寺。神德王後所生的另外一個兒子李芳蕃也同在此變中被殺。是為李朝的第一次王子之亂(史稱“戊寅靖社”)。
王子之亂發生後,漢城沉浸在不安和恐慌的氛圍中。李芳遠衝進宮中,宣布“李芳碩、鄭道傳謀反,圖謀殺害王子”(與玄武門之變何其相似,嗬嗬)。在李芳遠操縱下,李成桂被迫讓位給二子李芳果(定宗)。神德王後康氏被李芳遠從宮中趕出,搬到了判內侍府事李得芬家(移禦所),不久就神秘地“因病”死去。
失去了王後康氏和兒子芳藩、芳碩之後,李成桂患了一種象火一樣堵塞喉嚨說不出話的疾病。定宗不喜歡散發著血腥味的漢城,定宗元年,李芳果以參拜神懿王後韓氏的陵墓為由,前往開京,就在開城壽昌宮定居。當年三月,李成桂也被迫移宮。當他以太上王身份離開漢城時流下了悔恨的老淚。走過神德王後的貞陵前時怎麽也邁不開腳步,慨歎:“初次遷出漢陽不是我個人的意願,是和國人們商議的。”迴到開京後,又說:“我遷都漢陽後失去王妃和兒子,現在重新遷都,對都邑人們實在慚愧。”
建文二年(定宗二年,1400年),李朝再次發生變亂。為了爭奪王位,精明強悍的李芳遠和四兄李芳幹兩人各自動員私兵,在開京街頭展開了激烈的巷戰。在這次戰鬥中取勝的芳遠已經不在甘心於幕後操縱,於是從名義上的國王李芳果手裏接過了王位,就是李朝太宗。這一次,李成桂為了保全老命,星夜出奔,直逃老家鹹興,居住在幼年的潛邸(鹹興本宮)中。李芳遠為了探問老父,多次派出所謂“問安使”,朝鮮史書中對此有生動的記載:“芳碩變後,太祖棄位,奔於鹹興。太宗屢遣中使問安,太祖輒彎弓而待之,前後相望之使未敢道達其情。時問安使無一得還者。太宗問君臣‘誰可遣?’莫有應之者”。後來朝鮮形容一個人被支使幹一項棘手的任務(尤其是有去無迴的,嗬嗬)的著名諺語“鹹興差使”就是這麽來
的。
但是麵對李芳遠這種六親不認的悍主,這樣的父子對立終究有結束的時候。1402年十二月,李成桂被挾持迴京,幽居在離宮昌德宮內。永樂六年(太宗八年,1408)五月二十四日,老邁多病的李成桂於昌德宮廣延樓下別殿去世。共計在位七年,在上王位十年,春秋七十四歲。明朝賜諡為“康獻”(溫良好樂曰康,聰明睿智曰獻;《春官通考》則為“撫民安樂曰康,行善可紀曰獻”)。這位李朝的開國君主被孤零零地一個人安葬在漢城近郊楊州儉岩山下的健元陵。
王妃承仁順聖神懿王後韓氏(籍安邊)高麗恭讓王三年去世葬開城豐德齊陵繼妃順元顯敬神德王後康氏(籍穀山)李朝定宗元年死初草殮於漢城皇華坊,太宗二年改葬貞陵(在今漢城市內貞洞)
子女長子鎮安大君李芳雨次子定宗大王李芳果三子益安大君李芳毅四子懷安大君李芳幹五子太宗大王李芳遠六子德安大君李芳衍以上神懿王後所生七子撫安大君李芳蕃八子宜安大君李芳碩以上神德王後所生長女慶慎公主二女慶善公主以上神懿王後所生三女慶順公主神德王後所生庶長女宜寧翁主庶二女淑慎翁主定宗恭靖懿文莊武溫仁順孝大王李曔李曔(1357——1419)字光遠,初名李芳果元至正十七年(高麗恭湣王六年,1357)七月,出生於鹹興歸州洞的李成桂私邸(太祖潛邸鹹興本宮)。仕高麗,官至將相。
1392年,李成桂即位取代高麗,李芳果受封為永安君、官拜義興親軍衛節度使。洪武三十一年(1398)戊寅,靖安君李芳遠在都城舉兵發難,朝鮮發生第一次王子之亂,世子李芳碩被殺。其時李芳果居長(長子李芳雨已死),於是冊封為王世子,九月五日受李成桂禪讓於景福宮勤政殿。是為李朝定宗。
李芳果即位後,實際操縱政權的是擁有兵權的五弟李芳遠。即位當年,李芳果便離開了充滿血腥戾氣的漢城,迴到高麗故都開京,先後居住在高麗故宮壽康宮、昌樂宮中。李芳果為人寬厚中庸,喜好在開城宮中玩擊毬之戲。吸取高麗朝臣專擅的教訓,在定宗年間的1399年三月,李朝頒布了《奔競禁止法》,抑製官人權貴勢力。
建文二年(定宗二年,1400年),在開城發生了第二次王子之亂。這一次,李芳遠已經不甘心當幕後國王了。是年十一月十三日癸酉,在百官擁戴下,李芳果在開城壽昌宮內傳位於太宗,
十二月上尊號為“仁文恭睿上王”。永樂十七年(世宗元年,1419年)九月二十六日,李芳果於開城仁德宮去世,在位二年,在上王位十九年,春秋六十三。明朝賜諡為“恭靖”(敬事供上曰恭;寬樂令終曰靖)。葬興教洞厚陵。
王妃順德溫明莊懿定安王後金氏(籍慶州)至正十五年生,永樂十年(太宗十二)年去世,終年五十八,同葬厚陵長子義平君李元生(淑儀池氏出)
次子順平君李群生(淑儀奇氏出)
三子錦平君李義生(淑儀奇氏出)
四子宣城君李茂生(淑儀池氏出)
五子從義君李貴生(淑儀文氏出)
六子鎭南君李終生(淑儀李氏出)
七子守道君李德生(淑儀尹氏出)
八子林堰君李祿生(淑儀尹氏出)
九子石保君李福生(淑儀尹氏出)
十子德泉君李厚生(誠嬪池氏出)
十一子任城君李好生(淑儀池氏出)
十二子桃平君李末生(誠嬪池氏出)
十三子長川君李普生(淑儀尹氏出)
十四子貞石君李隆生(淑儀奇氏出)
十五子茂林君李善生(淑儀奇氏出)
長女鹹陽翁主(淑儀池氏出)
二女淑慎翁主(淑儀奇氏出)
三女德川翁主四女高城翁主五女祥原翁主六女全山翁主七女仁川翁主(淑儀尹氏出)
太宗恭定聖德神功建天體極大正啟佑文武睿哲成烈光孝大王李芳遠李芳遠(1367——1422)字遺德元至正二十七年(恭湣王十六年,1367)五月十六日出生於鹹興歸州洞私邸(鹹興本宮),母親是神懿王後韓氏。李芳遠從少年時代起便英果聰毅,洪武十五年(1383年)擢高麗進士,癸亥登文科,官至密直司代言。在李成桂謀代高麗的過程中,李芳遠出力最大。為了給父親篡位掃清道路,他和判典客寺事趙英珪一起在開城選地橋(善竹橋)刺殺了高麗大賢鄭夢周。
開城善竹橋李成桂即位後,李芳遠被封為靖安君。洪武年間,他多次前往明朝。尤其是洪武二十六年朝鮮貢馬,他隨貢使前往南京,路過北平時與燕王私相會見,兩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