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三十四章待從頭,收拾舊河山!
嶽雲駐偃城催糧草的情況下,楊峻眾望所歸,探黃河渡口金兵虛實的重任落到肩頭。
兀術的保命通道,守衛的必定是精銳,若能探明虛實,大戰暴發前一舉拿下,到時兀術就真的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了。
入暮後,踏白軍一名副將跑到楊峻帳中,聽取次日的將令,同時轉達嶽飛口囑:“此行不過探明虛實,切不可驚動番賊,若讓兀術中跑了,便有過無功!楊統製不許帶鐵槍,若違此令,斬!”
楊峻深知,這番話在帳內也沒有公開說,卻讓人到自己帳中來轉達,已經是留了餘地,但也能看出嶽飛對他此行的重視,估計是怕楊峻見獵心喜,忍不住手癢,要拿渡口的金兵祭槍,若因此驚動了兀術,便是誤了大局!
但楊峻的將領更加謹慎。
“隻需三騎,其他兄弟不用去了!”
重兵防守之下的渡口,一定戒備森嚴,若是去的人多了,且不是一個大目標?楊峻對於這種後世常用的偵察手法還是略有所知的,隻不過這時的偵察手段還不夠完善和發達,沒有軍事衛星可以利用,所以深入重地還需要像楊統製這種戰神才能帶隊,否則一旦遭遇強敵,一行人連逃走的機會都不可有。
但區區三騎,能有什麽作為?
這名副將大惑不解,卻又不敢違了將令,隻得讓手下機靈點,聽楊統製調遣。
楊峻卻在那裏感慨萬千。
從哪個角度看,開封一仗,都是必勝的一仗,所不同的則是戰果的大小,但此戰一開,金國實力必定從根本上受到挫傷,此後多年內難以渡河南下,若不是自己深知後續的發展,此刻也必如營中諸將一般,想像收複開封,北上燕雲,直搗黃龍!
但很可惜,金牌將到,北伐失敗的命運是注定的,到時能夠保全性命,就已經是老天眷顧了,還談得上“收拾舊河山”!
此刻莫說聖旨未下,就算聖旨已下,也難消嶽飛北伐的念頭,楊峻知道,此刻要讓嶽飛迴軍保命,自己是做不到了,何況自己也在算計,若真的打下開封城,取了兀術人頭,說不定嶽案就有憑空消失的可能。
但以眼前的形勢,實現這個目標的可能性有多大?
嶽老大斷不肯在這時迴軍,當然也不會在接到十二道金牌後公然抗旨!因此這一戰固然要敗,而嶽老大的命運似乎也難以改變。
那麽,自己呢?
是隨大流,與嶽飛共沉浮,還是功成身退,任嶽老大進風波亭,自己則獨善其身,長保富貴?將來自己會為了嶽飛甘斷頭顱,還是像王貴一樣,為一己私利把嶽飛當“投名狀”?
作為嶽飛的兄弟,自己靠得住嗎?
罷了!自己好歹也姓楊,秦少遊在嶽廟有“愧姓秦”的說法,自己總不能讓後世子孫“愧姓楊”吧!賣老大的事情自己是萬萬做不出來的。
不過以後自己有得選嗎?
走一步看一步吧!眼下最重要的,是在秦檜金牌到後作出正確的決定。
不過前提是看在有了自己改變的曆史後,嶽飛會不會改變史上記載的那種鐵杆愚忠!
紹興十年七月十七,寅時。
天未大亮,三騎如飛般衝出嶽家軍大營,奔往開封城方向。楊峻帶著兩名踏白軍中好手,且家在開封城附近,對地形比較熟悉的,繞過開封城,直撲黃河渡口。
據前來投效的民伕講,開封城北諸渡口中,隻有李固渡口為金兵把守,無人可近,在那裏的民船也都被金兵搶掠一空,但具體船隻多少,守軍實力,卻是誰也說不上來。
楊峻讓兩名踏白軍精英和自己一樣,外罩布衣,裏麵貼身穿軟甲,人銜枚,馬摘鈴,悄悄靠近李固渡口。距離李固渡口還有五六裏處,天已大亮,楊峻帶著兩騎潛入蘆葦深入,留一人看守三匹馬,帶著另一人摸向渡口,這也是為什麽楊峻要帶兩個人的原因。
也是楊峻運氣好,剛在河邊分配好人手,一個金兵小隊就從蘆葦叢外數十步距離疾馳而過,看上去應該是負責李固渡外圍巡察的偵騎。
“統製,我們不能再過去了。”這名踏白軍老兵在距離渡口三裏外就急急止了步:“前麵還有巡邏哨卒!”
不過這時從蘆葦叢中探出頭來,已經看得足夠清楚了,黃河邊上,足有上百艘大小不一的戰船、漁船,若全麵運轉,一次可以運輸三千以上人和馬,兀術大軍若真要渡河,兩日之內應該可以渡完!此刻渡口守軍足有兩千餘人,而且七成以上都是騎兵,步軍則配有重弩等防禦手段,若要強攻,沒有遠遠超過守軍人數的力量是不夠看的。
嶽飛的小心果然沒有錯!
若是貿然帶一隊騎兵過來,恐怕這裏還沒有打下來,城中的兀術主力已經傾巢而出了。
七月十七日,申時,偃城,嶽家軍大營。
“聖旨到!—”一騎如飛自南而來:“請嶽帥接旨!”
嶽雲心中格楞一下,知道趙構又在規劃大戰方略了,自兩個月前開始北伐至今,接旨已經成為常事。
兀術初南下時,嶽飛尚未動作,趙構即發旨:“近據諸路探報,虜人舉措,似欲侵犯。卿智謀精審,不在多訓,更須曲盡關防,為不可勝之計,斯乃萬全。朕比因傷冷作疾,凡十日不視朝,今則安和無事。慮貽卿遠憂,故茲親詔,想宜知悉。”
六月初順昌告急時,趙構急如星火催嶽飛進兵救援:“劉在順昌府,捍禦金賊,雖屢殺獲,其賊勢源源未已。卿依已降詔旨,多差精銳人馬,火急前去救援,無致賊勢猖狂,少落奸便,不得頃刻住滯。六月六日巳時。付嶽飛。(禦押)”
當時就已經是北伐中的第六詔了!
最近的則是在全麵反攻前由李若虛帶來的詔書:“金人再犯東京,賊方在境,難以召卿遠來麵議。今遣李若虛前去,就卿商量。凡今日可以乘機禦敵之事,卿可一一籌畫措置,先入急遞奏來。據事勢,莫須重兵持守,輕兵擇利。其施設之方,則委任卿,朕不可以遙度也。盛夏我兵所宜,至秋則彼必猖獗,機會之間,尤宜審處。遣親劄,指不多及。付嶽飛。(禦押)”
但當此大戰關鍵之機,竟然又有旨意到,必然非同小可!
“其施設之方,則委任卿,朕不可以遙度也。”
這話是不是真的?
現在這道是什麽旨?
第三十四章待從頭,收拾舊河山!
嶽雲駐偃城催糧草的情況下,楊峻眾望所歸,探黃河渡口金兵虛實的重任落到肩頭。
兀術的保命通道,守衛的必定是精銳,若能探明虛實,大戰暴發前一舉拿下,到時兀術就真的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了。
入暮後,踏白軍一名副將跑到楊峻帳中,聽取次日的將令,同時轉達嶽飛口囑:“此行不過探明虛實,切不可驚動番賊,若讓兀術中跑了,便有過無功!楊統製不許帶鐵槍,若違此令,斬!”
楊峻深知,這番話在帳內也沒有公開說,卻讓人到自己帳中來轉達,已經是留了餘地,但也能看出嶽飛對他此行的重視,估計是怕楊峻見獵心喜,忍不住手癢,要拿渡口的金兵祭槍,若因此驚動了兀術,便是誤了大局!
但楊峻的將領更加謹慎。
“隻需三騎,其他兄弟不用去了!”
重兵防守之下的渡口,一定戒備森嚴,若是去的人多了,且不是一個大目標?楊峻對於這種後世常用的偵察手法還是略有所知的,隻不過這時的偵察手段還不夠完善和發達,沒有軍事衛星可以利用,所以深入重地還需要像楊統製這種戰神才能帶隊,否則一旦遭遇強敵,一行人連逃走的機會都不可有。
但區區三騎,能有什麽作為?
這名副將大惑不解,卻又不敢違了將令,隻得讓手下機靈點,聽楊統製調遣。
楊峻卻在那裏感慨萬千。
從哪個角度看,開封一仗,都是必勝的一仗,所不同的則是戰果的大小,但此戰一開,金國實力必定從根本上受到挫傷,此後多年內難以渡河南下,若不是自己深知後續的發展,此刻也必如營中諸將一般,想像收複開封,北上燕雲,直搗黃龍!
但很可惜,金牌將到,北伐失敗的命運是注定的,到時能夠保全性命,就已經是老天眷顧了,還談得上“收拾舊河山”!
此刻莫說聖旨未下,就算聖旨已下,也難消嶽飛北伐的念頭,楊峻知道,此刻要讓嶽飛迴軍保命,自己是做不到了,何況自己也在算計,若真的打下開封城,取了兀術人頭,說不定嶽案就有憑空消失的可能。
但以眼前的形勢,實現這個目標的可能性有多大?
嶽老大斷不肯在這時迴軍,當然也不會在接到十二道金牌後公然抗旨!因此這一戰固然要敗,而嶽老大的命運似乎也難以改變。
那麽,自己呢?
是隨大流,與嶽飛共沉浮,還是功成身退,任嶽老大進風波亭,自己則獨善其身,長保富貴?將來自己會為了嶽飛甘斷頭顱,還是像王貴一樣,為一己私利把嶽飛當“投名狀”?
作為嶽飛的兄弟,自己靠得住嗎?
罷了!自己好歹也姓楊,秦少遊在嶽廟有“愧姓秦”的說法,自己總不能讓後世子孫“愧姓楊”吧!賣老大的事情自己是萬萬做不出來的。
不過以後自己有得選嗎?
走一步看一步吧!眼下最重要的,是在秦檜金牌到後作出正確的決定。
不過前提是看在有了自己改變的曆史後,嶽飛會不會改變史上記載的那種鐵杆愚忠!
紹興十年七月十七,寅時。
天未大亮,三騎如飛般衝出嶽家軍大營,奔往開封城方向。楊峻帶著兩名踏白軍中好手,且家在開封城附近,對地形比較熟悉的,繞過開封城,直撲黃河渡口。
據前來投效的民伕講,開封城北諸渡口中,隻有李固渡口為金兵把守,無人可近,在那裏的民船也都被金兵搶掠一空,但具體船隻多少,守軍實力,卻是誰也說不上來。
楊峻讓兩名踏白軍精英和自己一樣,外罩布衣,裏麵貼身穿軟甲,人銜枚,馬摘鈴,悄悄靠近李固渡口。距離李固渡口還有五六裏處,天已大亮,楊峻帶著兩騎潛入蘆葦深入,留一人看守三匹馬,帶著另一人摸向渡口,這也是為什麽楊峻要帶兩個人的原因。
也是楊峻運氣好,剛在河邊分配好人手,一個金兵小隊就從蘆葦叢外數十步距離疾馳而過,看上去應該是負責李固渡外圍巡察的偵騎。
“統製,我們不能再過去了。”這名踏白軍老兵在距離渡口三裏外就急急止了步:“前麵還有巡邏哨卒!”
不過這時從蘆葦叢中探出頭來,已經看得足夠清楚了,黃河邊上,足有上百艘大小不一的戰船、漁船,若全麵運轉,一次可以運輸三千以上人和馬,兀術大軍若真要渡河,兩日之內應該可以渡完!此刻渡口守軍足有兩千餘人,而且七成以上都是騎兵,步軍則配有重弩等防禦手段,若要強攻,沒有遠遠超過守軍人數的力量是不夠看的。
嶽飛的小心果然沒有錯!
若是貿然帶一隊騎兵過來,恐怕這裏還沒有打下來,城中的兀術主力已經傾巢而出了。
七月十七日,申時,偃城,嶽家軍大營。
“聖旨到!—”一騎如飛自南而來:“請嶽帥接旨!”
嶽雲心中格楞一下,知道趙構又在規劃大戰方略了,自兩個月前開始北伐至今,接旨已經成為常事。
兀術初南下時,嶽飛尚未動作,趙構即發旨:“近據諸路探報,虜人舉措,似欲侵犯。卿智謀精審,不在多訓,更須曲盡關防,為不可勝之計,斯乃萬全。朕比因傷冷作疾,凡十日不視朝,今則安和無事。慮貽卿遠憂,故茲親詔,想宜知悉。”
六月初順昌告急時,趙構急如星火催嶽飛進兵救援:“劉在順昌府,捍禦金賊,雖屢殺獲,其賊勢源源未已。卿依已降詔旨,多差精銳人馬,火急前去救援,無致賊勢猖狂,少落奸便,不得頃刻住滯。六月六日巳時。付嶽飛。(禦押)”
當時就已經是北伐中的第六詔了!
最近的則是在全麵反攻前由李若虛帶來的詔書:“金人再犯東京,賊方在境,難以召卿遠來麵議。今遣李若虛前去,就卿商量。凡今日可以乘機禦敵之事,卿可一一籌畫措置,先入急遞奏來。據事勢,莫須重兵持守,輕兵擇利。其施設之方,則委任卿,朕不可以遙度也。盛夏我兵所宜,至秋則彼必猖獗,機會之間,尤宜審處。遣親劄,指不多及。付嶽飛。(禦押)”
但當此大戰關鍵之機,竟然又有旨意到,必然非同小可!
“其施設之方,則委任卿,朕不可以遙度也。”
這話是不是真的?
現在這道是什麽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