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漁人(二)


    “大王,小心!”王伯當嘶聲吼叫。


    李密想要躲閃,不過連珠箭速實在太快,等他反應過來的時候,連珠箭已經到了眼前。隻嚇得李密藏頭縮腰,想要避過去。可連珠箭那是那麽好躲閃過去?李言慶的箭術盡得長孫晟真傳,更因為他幼年先學降龍樁,後學五禽戲、引導養生術,使得身體機能發育極其茁壯。


    論力氣,李言慶可以和力分雙牛的羅士信相提並論。


    所以他的箭術,在繼承了長孫晟連珠箭的基礎上,更可以加強了力道上的修行。


    長孫晟以快箭聞名天下,好用一石半的強弓。而李言慶的力量,遠比長孫晟要強,故而所用的弓箭,差不多在三石上下。所以他的箭術不但快如閃電,而且力道奇強。如果真的要有一個模板,那應該是長孫晟和魚俱羅的結合體。七箭連發,防不勝防。李密雖然躲過了前麵兩箭,但卻躲不過連珠七箭。


    蓬蓬兩箭,正中李密胸口。


    好在這距離較遠,射到李密身前的時候,力道已經減弱。


    再加上李密的鎧甲防護力甚強,故而兩箭射中李密胸口,卻隻是將他胸口的護心鏡擊碎。


    饒是如此,那箭矢上的力道,打在身上同樣生疼。


    李密大叫一聲,從馬上栽倒在地上。


    王伯當立刻跳下馬來,跑過去一把抱起了李密,大聲唿喊:“擋住李賊,快擋住李賊!”


    秦瓊、單雄信等人紛紛迎了過去。


    王伯當見李密雙眸緊閉,昏迷不醒,也嚇得不輕。


    他跳上馬,抱著李密就走。原本便有些慌亂的瓦崗軍,見李密被射中,一個個不禁心驚肉跳。混亂的陣型,變得更加混亂,哪裏還有心思和隋軍交鋒。一時間,瓦崗軍呈現出潰敗之勢。


    秦瓊見秦用還在和麥子仲顫抖,也有些著急。


    “秦用,休得戀戰,速速隨我突圍!”


    秦用答應一聲,一棍逼退麥子仲,撥馬就走。


    可秦瓊這麽一喊,秦用是走了,卻引來了鄭大彪。鄭大彪一見秦瓊,眼睛頓時紅了!想當初,追殺他最狠的就是秦瓊。齊郡最後一戰,鄭大彪被秦瓊殺得全軍覆沒,狼狽而走。雖說大家各為其主,但在鄭大彪心裏,就是秦瓊和左孝友聯手,把他數千弟兄坑死在齊郡戰場上。


    “秦叔寶,拿命來。”


    平素不愛說話的鄭大彪怒吼著,縱馬衝了過來。


    雙槍左右一分,雙鬼拍門,分心便刺。秦瓊大槍在手中打了一個轉,崩開鄭大彪的雙槍之後,也認出了鄭大彪。


    “小賊竟未死邪?”


    你這家夥,居然到現在還活著?


    鄭大彪卻不理秦瓊,悶著頭,雙槍如疾風暴雨,瘋狂進擊。一時間打得秦瓊是狼狽不堪,無還手之力。同時這心裏麵,不曉得有多麽鬱悶。想當初,自己是官軍,這鄭大彪不過是個山賊而已……可現在,形式卻掉了一個個兒!他成了萬夫所指的亂臣賊子,鄭大彪卻成了官軍?


    這世上的事情,還真是可笑啊!


    本來就被鄭大彪壓製,秦瓊這一分心,於是更處於下風。好幾次,他險些被鄭大彪刺中。


    秦用甩開麥子仲後,麥子仲也沒有去追他。


    李言慶既然已經出擊,說明決戰來臨。他立刻和姚懿匯聚一起,拚命向外衝殺。秦用跑出去之後,扭頭發現叔父秦瓊被一個黑鐵塔似地大漢纏住,險象環生,心裏頓時大急,撥馬又殺了迴來。


    “叔父速走!”


    秦用揮棍而上,為秦瓊攔住了鄭大彪。


    秦瓊也實在是無心戀戰。


    他此時的心情很複雜,那裏有心思與人拚殺。招唿了一聲秦用,他就準備突圍。但不成想,沒走出幾步,一員隋將攔住了他的去路。那隋將一身鸚鵡綠的戰袍,掌中一口青龍偃月刀。


    二馬照麵,隋將輪刀就打。


    秦瓊也有些火了!


    莫非當我是軟柿子捏嗎?


    他擰槍相迎,二人就站在一處。可打了幾個迴合之後,秦瓊心裏開始發毛了……


    這李言慶究竟從哪兒找來這許多猛將?


    早先羅士信也就罷了,那雄闊海、闞棱皆有萬夫不擋之勇。鄭大彪比之那兩人隨差了些,也是天下難尋的一員猛將。現在倒好,又跑出來一個使刀的?這家夥的裝束,看著可是很眼熟啊……他娘的,以為穿一身鸚鵡綠的戰袍,你就是關雲長了嗎?不過,這家夥的確厲害!


    秦瓊和隋將交手,十幾個迴合下來,竟然是不分勝負。


    他偷眼向旁邊看了一下,心裏咯噔打顫。此時的河灘上,正重複上演著一處屠殺的好戲。隻不過剛才是瓦崗軍屠殺隋軍,現在是隋軍屠殺瓦崗軍。戰況非常激烈,瓦崗軍敗局已定。


    單雄信則攔住了李言慶,正搏命廝殺。


    所謂仇人見麵,分外眼紅……


    單雄信和李言慶,可是仇深似海。長子死於白石渡口,次子更被李言慶射殺,而且是死無全屍。


    義子成莫言,生死不明,估計是兇多吉少。


    如此深仇大恨,單雄信焉能和李言慶善罷甘休?看見李言慶的時候,單雄信就瘋了,舞槊攔住了言慶,完全是亡命的架勢。論武藝,單雄信略遜李言慶一籌。可這一將亡命,三軍亦辟,言慶雖說比單雄信高明那麽一點點,但在單雄信如此亡命的攻擊下,一時間也束手無策。


    不能再這麽打下去了!


    秦瓊心裏暗自嘀咕:再這麽打,到最後肯定是自己陷進去。


    “秦用,休得戀戰,隨我突圍。”


    秦瓊大喊一聲,一連三槍,逼退了王伏寶。與此同時秦用正和鄭大彪打得難解難分,聞聽叔父的唿喊,他攔腰一棍。這有個名目,叫做玉帶纏腰。他的大棍長,而鄭大彪的雙槍相對而言要短一些。如果硬來,弄不好是兩敗俱傷……鄭大彪雖然恨秦瓊,但也達不到要用自己的性命,和對方換命的地步。於是勒馬向後一跳,躲過了秦用一擊。而秦用也順勢,脫出戰圈。


    叔侄二人匯合一處,朝著李言慶就衝了過來。


    言慶也嚇了一跳!


    鬥秦瓊,鬥單雄信,他都不怕。


    可讓讓他獨鬥兩人,卻是沒有把握。而且還跟著一個黑小子,能和鄭大彪打得不分上下,也是個了不得的家夥。言慶雖然在心裏很想把秦瓊單雄信留下來,可他也不會搭上自己的性命。


    眼見秦瓊叔侄上來,他立刻撥馬就走。


    單雄信還想追,卻被秦瓊拉住了轡頭……


    “老單,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今日我等輸了,不可戀戰,速速突圍,與魏王匯合!”


    單雄信雖說對李言慶恨之入骨,但也分得清楚狀況。


    眼前景象,勝負一目了然,如果真的再打下去,弄不好李言慶殺不死,自己卻要交代在這裏。


    “如此,且放那李家小兒一次。”


    臨走時,還要撂下一句狠話,這也是綠林中人的習慣。


    三人匯合一處,合力向外突圍。隋軍雖說鬥誌盎然,可是卻無人,能夠攔住秦瓊單雄信三頭猛虎。


    鄭大彪和王伏寶追了上來,被李言慶攔住。


    “窮寇莫追,打到了這個份上,咱們已經是老天保佑。


    放心吧,我們有的是機會和他們打交道。這次放跑了他們,下一次,咱們就取了他們狗頭。”


    李言慶心裏明白,能有今日的戰果,說實話純粹是運氣。


    如果沒有姚懿這支奇兵的存在,說不定李密已經殺過夾石子河,直撲偃師去了。自己也算是救了王世充一次!不過,這隻是開始,王世充活著,李密就得活著。難不成日後,要自己和王世充決鬥?這可不是李言慶所期望看到的事情……從內心而言,他還真不想過這種生活。


    “立刻打掃戰場,所有俘虜,勿論隋魏,一律壓至黑石關。”


    王世充這些郡兵不錯,戰鬥力挺厲害。


    可惜配了個王世充,不免讓人有明珠暗投的感覺。


    黑石關經此一戰,損失也不小。讓李言慶把這些身經百戰的老兵還給王世充?那決不可能。


    倒不如,便宜了自己?


    天邊,已露出魚肚白的亮光。


    一夜鏖戰,足以讓所有人筋疲力盡。


    李言慶在夾石子河河灘大勝而迴,李密卻是欲哭無淚。


    他辛辛苦苦設計出來的計策,到頭來卻白白便宜了李言慶。如今,偃師沒有得到,自己更損兵折將。


    被李言慶連珠箭射中,他當時一時氣悶,昏迷過去。


    醒來時,他已被王伯當護著,拚死殺出一條血路。帶著一眾殘兵敗將,躲在白石渡的樹林中。


    “三郎,戰況如何?”


    王伯當也是遍體鱗傷,靠在李密身邊坐著,有氣無力。


    他聽到李密詢問,抬頭苦澀一笑,“密公,咱們這一次……栽了!”


    “我知道,我隻想弄清楚,我輸得有多狠。”


    “此次伏擊王世充,連火字營和巨木營,共出動三萬人。


    如今火字營和巨木營的情況仍不清楚,夾石子河攤上一戰,咱們幾乎是全軍覆沒。除了我帶出來這幾千人馬之外,其餘生死不知。不過我已派人去尋找秦將軍他們,估計很快就會迴來。”


    全軍覆沒?


    這四個字,深深刺痛了李密,令他忍不住,放聲大哭。


    王伯當連忙說:“密公休得悲傷,咱們還沒有山窮水盡……九山寨,魏征手裏還有兩萬人馬,咱們還有陽城,還有新鄭,還有開封,尉氏,大梁城……還有瓦崗寨!隻要您活著,咱們遲早可以東山再起。到時候,我願為密公先鋒,踏平黑石關,活捉那李言慶,一雪今日之恥。”


    “對,孤有朝一日,定要報仇雪恨!”


    李密頓時來了精神,信誓旦旦,握拳發誓。


    可同時,心裏卻在嘀咕:孤如此強盛時,都奈何不得李言慶,他日真的能活捉李言慶,報仇雪恨嗎?


    既然上天讓我稱王,為何有安排了這許多磨難,還有這麽一個妖孽似地對手?


    腦海中,突然閃過他早先讀《三國演義》裏的一句話:既生瑜,何生亮?


    既然有了我李密,為何還要再弄出來一個李言慶?莫不是說,這李言慶是老天為我安排的克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篡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庚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庚新並收藏篡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