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胡馬
滎陽,著經堂。
盔甲鮮明的千牛衛,手持刀槍,守住了著經堂大大小小的出口。剛過罷新年,初春的陽光照映在盔甲和兵器上,泛起一圈圈冷幽的光暈,令人不由得噤若寒蟬,不敢向前靠近半步。
其實,即便是他們想要靠近,也不太可能。
著經堂外圍,裏三層外三層有一千多名軍卒守衛。不過他們不是防止有人從外麵衝擊著經堂,而是避免有人從著經堂出來。天寶大將軍宇文成都,在抵達滎陽之前,已密令駐守於汜水關的府兵,連夜抵達滎陽城外。鄭善果的書信,幾乎是和宇文成都,同時抵達滎陽城。
宇文成都麵色沉冷,沒有半分表情。
把聖旨宣讀完畢,他沉聲對著經堂三老說:“鄭公,非是成都不肯通融,實上命難違。請鄭公莫要為難小將,把鄭醒交出來吧。”
鄭元壽顫聲道:“天寶將軍,難道真的沒有辦法了嗎?”
宇文成都苦笑著,搖了搖頭……
他打心眼裏膩歪鄭醒,甚至不想見鄭醒一麵。對於參加過遼東之戰的宇文成都而言,那是他心中,一個無法磨滅的恥辱。一開始,當他聽說鄭醒火燒南水大營,解救袍澤的消息時,對鄭醒也是敬佩有加。私下裏,他還與三叔宇文士及說:鄭家文有半緣君,武有鄭醒,東山再起,指日可待。
可沒想到,一眨眼,鄭言慶變成了投敵叛將,讓宇文成都有些無法接受。
也正因為這原因,他對鄭醒更加看重……隻是,鄭言慶迴來了,宇文成都發現,他所敬重的人,敬重的事情,全都是一個謊言。那種被人欺騙的感覺,令宇文成都心裏,怒火熊熊。
前來滎陽緝拿鄭醒,宇文成都擔心鄭家會阻攔,特地從汜水關調來府兵。
看鄭元壽那灰白的頭發,宇文成都也感覺有些不忍。他和鄭元壽認識,從遼東撤退時,宇文成都還從鄭元壽的治下經過。對於這個喜歡角鬥,性情豪爽的鄭氏子弟,印象非常的深刻。
可一眨眼,那一頭黑發,已經灰白。
宇文成都看了一眼旁邊麵無表情的鄭善願,低聲道:“鄭公,送鄭醒上路吧……省得到洛陽後,不但要被人恥笑辱罵,還有受那生不如死的腰斬之刑。現在上路,至少不需要受罪。”
這是他唯一能做的事情。
鄭元壽老淚橫流,輕輕頷首。
“天寶將軍這番情意,老朽……謝了!”
說著話,他站起身,扭頭就往後堂走。宇文成都也沒有跟過去,隻是靜靜的坐在中堂之上。
這種時候,鄭元壽也不敢耍什麽花樣,他倒不太擔心。
“天寶將軍,家門不幸,老朽遭逢此事,難免心緒混亂。就不陪天寶將軍說話了,先行告退。”
“歸昌公自便。”
雖然鄭善願已經被廢了歸昌公的爵位,但習慣上,宇文成都還會以‘歸昌公’相稱。
鄭善願起身,拍了拍盧夫人的肩膀,“弟妹,節哀吧。”
“幸災樂禍的老東西。”
鄭元琮忍不住低聲咒罵。事情發生之後,鄭善願是第一個要求廢去鄭世安族老之位的人,也是他建議,沒收鄭世安名下田產,並要求把鄭世安鄭言慶祖孫,革除鄭家。落井下石最狠的人,就是他。而今,事情出現了變化,這老東西一抹臉,立刻做出事不關己的超然姿態。
這一會兒還假惺惺的安慰,恐怕心裏麵,已經樂開了花……
鄭元琮低聲問:“宇文將軍,皇上……有沒有說其他的事情?”
“小將離開洛陽時,鄭尚書已上書請辭了。”
“啊!”
鄭元琮吃驚不小,張大嘴巴,久久說不出話來。
“是我們連累了善果啊……”
他歎了口氣,又問道:“那鄭言慶……”
“陛下下詔:鄭言慶抗旨不尊,然則功勳卓著。所以功過相抵,命其幽居鞏縣,閉門思過。”
鄭元琮苦笑一聲,“沒想到,這小子竟是如此烈性,拚著兩敗俱傷,也要出這口氣。”
“誰都是從少年心性走過來,此事若換做我,恐怕也會如此。不過裴公在我離開洛陽之前,曾讓我轉告鄭公一句話。”
鄭元琮立刻抖擻精神,恭敬的說:“願聞其詳!”
能被宇文成都稱之為‘裴公’者,放眼滿朝文武,恐怕也隻有一個人。那就是金紫光祿大夫,裴世矩。
宇文成都說:“裴公說:半緣君這麽做,對鄭家未必沒有好處。他在高句麗所立功勳,過於顯赫,未必是一件好事。鄭醒,雖頗令人遺憾,然則有失有得,未必就是壞事。總之,請鄭公三思。”
若說鄭元琮對鄭言慶沒有怨念,那是假話。
可裴世矩托付宇文成都傳過來的兩個‘未必’,卻引起了鄭元琮的深思。
他和鄭元壽不一樣,是個心思縝密的人。
猶豫片刻,他低聲道:“請天寶大將軍轉告裴公,此番提點情義,鄭家上下,定當銘記於心。”
說著話,鄭元壽慢慢從後堂走出。
他手中拎著一個血淋淋的人頭,來到宇文成都麵前。
盧夫人看見那人頭,忍不住發出一聲驚唿,“我的兒……鄭元壽你這狠心的家夥,連親生骨肉也不肯放過嗎?我和你,拚了!”
鄭元壽麵無表情,一把推開撲上來的盧夫人。
“送夫人迴去休息。”
說完,他把人頭呈上,顫聲道:“鄭醒人頭在此,請將軍查收。”
宇文成都看了一眼那血淋淋的人頭,認出正是鄭醒的首級。他見過鄭醒,當初迴洛陽時,隋煬帝楊廣曾召見鄭醒,被賜予千牛備身。千牛衛,幾乎都是在宇文成都手中掌控,所以也和鄭醒見過幾麵,甚至還說過話。看著那眼中猶自帶著不可思議之色的鄭醒首級,宇文成都,輕歎一聲。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鄭醒啊鄭醒,看你也是個聰明人,難道就不知道,有些事不能做,有些話不能說,有些人,不能得罪嗎?
“鄭公,節哀!”
鄭元壽麵頰抽搐兩下,咬牙切齒道:“不送。”
言語之間,極為無禮。宇文成都也不見怪,點點頭,命人把鄭醒人頭盛入盒中,告辭離去。
“鄭言慶,不報此仇,我誓不為人。”
鄭元壽看著宇文成都的背影,仰天長嘯。
鄭元琮有心上前勸解兩句,可是這話到了嘴邊,還是咽了迴去。怔怔的看著鄭元壽的背影,久久不語。
離開了滎陽之後,宇文成都不敢懈怠,命府兵返迴汜水關,他自帶三百千牛衛,趕迴洛陽。
急行半日,途徑鞏縣治下。
宇文成都發現,路上有很多人,急急忙忙的,似是有什麽事情。
於是派人過去詢問,那千牛衛迴來稟報說:“將軍,這些人是去看鵝公子治喪。”
“治喪?”宇文成都一怔,“為誰治喪?鄭言慶家中,有喪事?”
“他們說,鵝公子要為他的坐騎立碑,所以趕去看熱鬧。聽人說,鵝公子有一匹心愛的白龍馬,隨他在高句麗東征西討。結果在梁水畔生擒高建武的時候,他那匹白龍馬累死疆場。
鵝公子極愛他的馬匹,故而把那匹白龍馬帶迴鞏縣,並在霍山尋一風水寶地安葬,還要立碑以紀念。這是鵝公子自征討高句麗,做《春江花月夜》一年來,首次有新作問世。周遭文人士子,紛紛前去觀摩,想看一看鵝公子的新作,究竟是什麽樣子,可有此前的水準……”
千牛衛,是皇帝的貼身侍衛,出身都要經過嚴格挑選。
楊廣本身也是個極有文采的人,所以對千牛衛的選拔,更加苛刻。
想成為千牛衛,不僅僅要有上等的出身,還有識文斷字。否則這天下武藝好的人多了去,又何必找你來擔當重任。故而,千牛衛在迴稟宇文成都的時候,言語中也流露出一絲向往。
對於首創詠鵝體,在文壇享有清譽的鄭言慶,千牛衛同樣頗感興趣。
宇文成都自然能聽出這千牛衛話語中的意思,不由得笑了。反正鄭醒人頭已經拿到,倒也不耽擱這一時半會兒。重要的是,他對鄭言慶也非常好奇,特別是鄭言慶對愛馬的那份心意,讓宇文成都也更平添幾分好感。宇文成都對鄭言慶原本就有好感,之前因為‘投敵’之說,所以生出些許惡念。不過,謠言已破,那惡念早已煙消雲散,同時好感,進一步加強。
“素聞鵝公子文采飛揚,所做詩篇,盡為傳世佳作。
隻是從未親眼見他賦詩,如此好機會,咱們何不前去觀摩一番,迴洛陽後,也能多個談資?”
千牛衛,齊聲稱好。
一行人於是立刻改道,隨著路人,前往霍山觀看。
一路上,行人越來越多。有文人士子,也有世家子弟,更不泛鞏縣周遭的百姓,前來看熱鬧。
霍山,千岩競秀,萬壑爭流。
山中峰巒連亙,澗溪縈迴。剛過了新年,山中大部分還覆蓋在一片皚皚白雪之下。那秀美的風情,若婉約少女,極為撩人。二十四個彪形大漢,抬著一具碩大棺槨,沿著崎嶇山路,來到天門峰下。
這天門峰,最有名的景色,莫過於那座宛若大佛的天然山峰。
高198米,身形眉眼宛然若真,直讓人感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之能。白龍馬的墳塋,就選在了天門峰下。鄭言慶為了能讓隨他一同征戰高句麗的愛馬,安詳休息,專門請人選了這塊風水寶地。要知道,這霍山就是後世的青龍山,同時也是北宋皇陵的所在地,其風水……
一個碩大的馬塚已經造成。
二十四虎衛,在一片西域胡曲中,將棺槨緩緩置於塚中。
白龍馬,來自於西域,雖不能葬於西域,但也能在胡曲中沉睡。鄭言慶一襲素白,披著一件白色披風,眼睛紅腫的看著玉蹄兒的棺槨,落入墳塋。念及玉蹄兒這一路功勞,他潸然落淚。
“玉蹄兒,魂兮歸來否?”
鄭言慶站在墳前,頓足大哭。
在他墳旁,沈光毛小念,帶著已經長大的細腰和四眼,靜靜肅立。兩頭小獒,已經長成。巨大的體型,猶如小獅子一樣,威猛異常。它們和玉蹄兒,可說是從小長大,雖非同類,但也有很深感情。不成想一載不見,已獒馬永隔。隨著鄭言慶的唿聲,兩頭小獒仰天長嘯,那尖銳如狼嚎般的聲響,帶著無盡的悲傷。它們知道,從今往後,玉蹄兒再也無法和它們一起,狂奔。
宇文成都站在人群中,看著眼前一幕,亦不由得暗自感傷。
一匹好馬,與武將而言,若同生命。鄭言慶能對他的馬,如此感情,這個人當是一個可交之人。
“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裏可橫行……”
伴隨胡曲,一首低沉的五言絕句,從虎衛口中唱出。緊跟著,就見虎衛們在墳塋前,吃力的推起一塊青石碑,最上麵兩個碩大的金字:胡馬……筆畫鐵筆銀鉤,蒼雄有力。筆鋒圓轉,卻有崢嶸之氣。
四周人,不由得竊竊私語:“鵝公子竟然為愛馬親自寫詩立碑嗎?”
那字體赫然是詠鵝體,不過較之當年,更見風骨。從戰場上走下來的鄭言慶,筆力越發成熟。勾點縱橫之間,竟隱隱透出一股肅殺之氣。詩文並不長,但卻盡極鄭言慶對愛馬心意。
“全都讓開!”
就在人們為那胡馬碑文而感慨之時,卻聽一聲如雷巨吼。
兩個身形幾乎和宇文成都不相上下的魁梧壯漢,一黑一白,抬著一個巨大的石馬雕像,走到墳前。
“玉蹄兒,魂兮歸來……今日我在此立碑,望你能九泉下安息。
若有來生,我定會再去尋你,與你再戰疆場。”鄭言慶說著話,聲音有些哽咽,再也無法繼續。
他走到石馬雕像跟前,與雄闊海闞棱二人同時發力。
千斤石馬,被三人硬生生書裏在石碑一側。這是鄭言慶在鞏縣,連夜請人雕刻出來。玉蹄兒的形象,栩栩如生再現於麵前。那昂首長嘶之狀,直讓人熱血沸騰,不由得為之屏住唿吸。
“男兒當如斯,挾弓跨良駒。
長刀寒似雪,玉蹄踏王庭。”鄭言慶在墳前,灑酒祭拜,待墳塋築起之後,才黯然離去。
一座雄威馬塚,就立於天門峰下。
宇文成都呆立許久,突然對身邊千牛衛道了一句:“大丈夫,當如斯!”
滎陽,著經堂。
盔甲鮮明的千牛衛,手持刀槍,守住了著經堂大大小小的出口。剛過罷新年,初春的陽光照映在盔甲和兵器上,泛起一圈圈冷幽的光暈,令人不由得噤若寒蟬,不敢向前靠近半步。
其實,即便是他們想要靠近,也不太可能。
著經堂外圍,裏三層外三層有一千多名軍卒守衛。不過他們不是防止有人從外麵衝擊著經堂,而是避免有人從著經堂出來。天寶大將軍宇文成都,在抵達滎陽之前,已密令駐守於汜水關的府兵,連夜抵達滎陽城外。鄭善果的書信,幾乎是和宇文成都,同時抵達滎陽城。
宇文成都麵色沉冷,沒有半分表情。
把聖旨宣讀完畢,他沉聲對著經堂三老說:“鄭公,非是成都不肯通融,實上命難違。請鄭公莫要為難小將,把鄭醒交出來吧。”
鄭元壽顫聲道:“天寶將軍,難道真的沒有辦法了嗎?”
宇文成都苦笑著,搖了搖頭……
他打心眼裏膩歪鄭醒,甚至不想見鄭醒一麵。對於參加過遼東之戰的宇文成都而言,那是他心中,一個無法磨滅的恥辱。一開始,當他聽說鄭醒火燒南水大營,解救袍澤的消息時,對鄭醒也是敬佩有加。私下裏,他還與三叔宇文士及說:鄭家文有半緣君,武有鄭醒,東山再起,指日可待。
可沒想到,一眨眼,鄭言慶變成了投敵叛將,讓宇文成都有些無法接受。
也正因為這原因,他對鄭醒更加看重……隻是,鄭言慶迴來了,宇文成都發現,他所敬重的人,敬重的事情,全都是一個謊言。那種被人欺騙的感覺,令宇文成都心裏,怒火熊熊。
前來滎陽緝拿鄭醒,宇文成都擔心鄭家會阻攔,特地從汜水關調來府兵。
看鄭元壽那灰白的頭發,宇文成都也感覺有些不忍。他和鄭元壽認識,從遼東撤退時,宇文成都還從鄭元壽的治下經過。對於這個喜歡角鬥,性情豪爽的鄭氏子弟,印象非常的深刻。
可一眨眼,那一頭黑發,已經灰白。
宇文成都看了一眼旁邊麵無表情的鄭善願,低聲道:“鄭公,送鄭醒上路吧……省得到洛陽後,不但要被人恥笑辱罵,還有受那生不如死的腰斬之刑。現在上路,至少不需要受罪。”
這是他唯一能做的事情。
鄭元壽老淚橫流,輕輕頷首。
“天寶將軍這番情意,老朽……謝了!”
說著話,他站起身,扭頭就往後堂走。宇文成都也沒有跟過去,隻是靜靜的坐在中堂之上。
這種時候,鄭元壽也不敢耍什麽花樣,他倒不太擔心。
“天寶將軍,家門不幸,老朽遭逢此事,難免心緒混亂。就不陪天寶將軍說話了,先行告退。”
“歸昌公自便。”
雖然鄭善願已經被廢了歸昌公的爵位,但習慣上,宇文成都還會以‘歸昌公’相稱。
鄭善願起身,拍了拍盧夫人的肩膀,“弟妹,節哀吧。”
“幸災樂禍的老東西。”
鄭元琮忍不住低聲咒罵。事情發生之後,鄭善願是第一個要求廢去鄭世安族老之位的人,也是他建議,沒收鄭世安名下田產,並要求把鄭世安鄭言慶祖孫,革除鄭家。落井下石最狠的人,就是他。而今,事情出現了變化,這老東西一抹臉,立刻做出事不關己的超然姿態。
這一會兒還假惺惺的安慰,恐怕心裏麵,已經樂開了花……
鄭元琮低聲問:“宇文將軍,皇上……有沒有說其他的事情?”
“小將離開洛陽時,鄭尚書已上書請辭了。”
“啊!”
鄭元琮吃驚不小,張大嘴巴,久久說不出話來。
“是我們連累了善果啊……”
他歎了口氣,又問道:“那鄭言慶……”
“陛下下詔:鄭言慶抗旨不尊,然則功勳卓著。所以功過相抵,命其幽居鞏縣,閉門思過。”
鄭元琮苦笑一聲,“沒想到,這小子竟是如此烈性,拚著兩敗俱傷,也要出這口氣。”
“誰都是從少年心性走過來,此事若換做我,恐怕也會如此。不過裴公在我離開洛陽之前,曾讓我轉告鄭公一句話。”
鄭元琮立刻抖擻精神,恭敬的說:“願聞其詳!”
能被宇文成都稱之為‘裴公’者,放眼滿朝文武,恐怕也隻有一個人。那就是金紫光祿大夫,裴世矩。
宇文成都說:“裴公說:半緣君這麽做,對鄭家未必沒有好處。他在高句麗所立功勳,過於顯赫,未必是一件好事。鄭醒,雖頗令人遺憾,然則有失有得,未必就是壞事。總之,請鄭公三思。”
若說鄭元琮對鄭言慶沒有怨念,那是假話。
可裴世矩托付宇文成都傳過來的兩個‘未必’,卻引起了鄭元琮的深思。
他和鄭元壽不一樣,是個心思縝密的人。
猶豫片刻,他低聲道:“請天寶大將軍轉告裴公,此番提點情義,鄭家上下,定當銘記於心。”
說著話,鄭元壽慢慢從後堂走出。
他手中拎著一個血淋淋的人頭,來到宇文成都麵前。
盧夫人看見那人頭,忍不住發出一聲驚唿,“我的兒……鄭元壽你這狠心的家夥,連親生骨肉也不肯放過嗎?我和你,拚了!”
鄭元壽麵無表情,一把推開撲上來的盧夫人。
“送夫人迴去休息。”
說完,他把人頭呈上,顫聲道:“鄭醒人頭在此,請將軍查收。”
宇文成都看了一眼那血淋淋的人頭,認出正是鄭醒的首級。他見過鄭醒,當初迴洛陽時,隋煬帝楊廣曾召見鄭醒,被賜予千牛備身。千牛衛,幾乎都是在宇文成都手中掌控,所以也和鄭醒見過幾麵,甚至還說過話。看著那眼中猶自帶著不可思議之色的鄭醒首級,宇文成都,輕歎一聲。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鄭醒啊鄭醒,看你也是個聰明人,難道就不知道,有些事不能做,有些話不能說,有些人,不能得罪嗎?
“鄭公,節哀!”
鄭元壽麵頰抽搐兩下,咬牙切齒道:“不送。”
言語之間,極為無禮。宇文成都也不見怪,點點頭,命人把鄭醒人頭盛入盒中,告辭離去。
“鄭言慶,不報此仇,我誓不為人。”
鄭元壽看著宇文成都的背影,仰天長嘯。
鄭元琮有心上前勸解兩句,可是這話到了嘴邊,還是咽了迴去。怔怔的看著鄭元壽的背影,久久不語。
離開了滎陽之後,宇文成都不敢懈怠,命府兵返迴汜水關,他自帶三百千牛衛,趕迴洛陽。
急行半日,途徑鞏縣治下。
宇文成都發現,路上有很多人,急急忙忙的,似是有什麽事情。
於是派人過去詢問,那千牛衛迴來稟報說:“將軍,這些人是去看鵝公子治喪。”
“治喪?”宇文成都一怔,“為誰治喪?鄭言慶家中,有喪事?”
“他們說,鵝公子要為他的坐騎立碑,所以趕去看熱鬧。聽人說,鵝公子有一匹心愛的白龍馬,隨他在高句麗東征西討。結果在梁水畔生擒高建武的時候,他那匹白龍馬累死疆場。
鵝公子極愛他的馬匹,故而把那匹白龍馬帶迴鞏縣,並在霍山尋一風水寶地安葬,還要立碑以紀念。這是鵝公子自征討高句麗,做《春江花月夜》一年來,首次有新作問世。周遭文人士子,紛紛前去觀摩,想看一看鵝公子的新作,究竟是什麽樣子,可有此前的水準……”
千牛衛,是皇帝的貼身侍衛,出身都要經過嚴格挑選。
楊廣本身也是個極有文采的人,所以對千牛衛的選拔,更加苛刻。
想成為千牛衛,不僅僅要有上等的出身,還有識文斷字。否則這天下武藝好的人多了去,又何必找你來擔當重任。故而,千牛衛在迴稟宇文成都的時候,言語中也流露出一絲向往。
對於首創詠鵝體,在文壇享有清譽的鄭言慶,千牛衛同樣頗感興趣。
宇文成都自然能聽出這千牛衛話語中的意思,不由得笑了。反正鄭醒人頭已經拿到,倒也不耽擱這一時半會兒。重要的是,他對鄭言慶也非常好奇,特別是鄭言慶對愛馬的那份心意,讓宇文成都也更平添幾分好感。宇文成都對鄭言慶原本就有好感,之前因為‘投敵’之說,所以生出些許惡念。不過,謠言已破,那惡念早已煙消雲散,同時好感,進一步加強。
“素聞鵝公子文采飛揚,所做詩篇,盡為傳世佳作。
隻是從未親眼見他賦詩,如此好機會,咱們何不前去觀摩一番,迴洛陽後,也能多個談資?”
千牛衛,齊聲稱好。
一行人於是立刻改道,隨著路人,前往霍山觀看。
一路上,行人越來越多。有文人士子,也有世家子弟,更不泛鞏縣周遭的百姓,前來看熱鬧。
霍山,千岩競秀,萬壑爭流。
山中峰巒連亙,澗溪縈迴。剛過了新年,山中大部分還覆蓋在一片皚皚白雪之下。那秀美的風情,若婉約少女,極為撩人。二十四個彪形大漢,抬著一具碩大棺槨,沿著崎嶇山路,來到天門峰下。
這天門峰,最有名的景色,莫過於那座宛若大佛的天然山峰。
高198米,身形眉眼宛然若真,直讓人感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之能。白龍馬的墳塋,就選在了天門峰下。鄭言慶為了能讓隨他一同征戰高句麗的愛馬,安詳休息,專門請人選了這塊風水寶地。要知道,這霍山就是後世的青龍山,同時也是北宋皇陵的所在地,其風水……
一個碩大的馬塚已經造成。
二十四虎衛,在一片西域胡曲中,將棺槨緩緩置於塚中。
白龍馬,來自於西域,雖不能葬於西域,但也能在胡曲中沉睡。鄭言慶一襲素白,披著一件白色披風,眼睛紅腫的看著玉蹄兒的棺槨,落入墳塋。念及玉蹄兒這一路功勞,他潸然落淚。
“玉蹄兒,魂兮歸來否?”
鄭言慶站在墳前,頓足大哭。
在他墳旁,沈光毛小念,帶著已經長大的細腰和四眼,靜靜肅立。兩頭小獒,已經長成。巨大的體型,猶如小獅子一樣,威猛異常。它們和玉蹄兒,可說是從小長大,雖非同類,但也有很深感情。不成想一載不見,已獒馬永隔。隨著鄭言慶的唿聲,兩頭小獒仰天長嘯,那尖銳如狼嚎般的聲響,帶著無盡的悲傷。它們知道,從今往後,玉蹄兒再也無法和它們一起,狂奔。
宇文成都站在人群中,看著眼前一幕,亦不由得暗自感傷。
一匹好馬,與武將而言,若同生命。鄭言慶能對他的馬,如此感情,這個人當是一個可交之人。
“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裏可橫行……”
伴隨胡曲,一首低沉的五言絕句,從虎衛口中唱出。緊跟著,就見虎衛們在墳塋前,吃力的推起一塊青石碑,最上麵兩個碩大的金字:胡馬……筆畫鐵筆銀鉤,蒼雄有力。筆鋒圓轉,卻有崢嶸之氣。
四周人,不由得竊竊私語:“鵝公子竟然為愛馬親自寫詩立碑嗎?”
那字體赫然是詠鵝體,不過較之當年,更見風骨。從戰場上走下來的鄭言慶,筆力越發成熟。勾點縱橫之間,竟隱隱透出一股肅殺之氣。詩文並不長,但卻盡極鄭言慶對愛馬心意。
“全都讓開!”
就在人們為那胡馬碑文而感慨之時,卻聽一聲如雷巨吼。
兩個身形幾乎和宇文成都不相上下的魁梧壯漢,一黑一白,抬著一個巨大的石馬雕像,走到墳前。
“玉蹄兒,魂兮歸來……今日我在此立碑,望你能九泉下安息。
若有來生,我定會再去尋你,與你再戰疆場。”鄭言慶說著話,聲音有些哽咽,再也無法繼續。
他走到石馬雕像跟前,與雄闊海闞棱二人同時發力。
千斤石馬,被三人硬生生書裏在石碑一側。這是鄭言慶在鞏縣,連夜請人雕刻出來。玉蹄兒的形象,栩栩如生再現於麵前。那昂首長嘶之狀,直讓人熱血沸騰,不由得為之屏住唿吸。
“男兒當如斯,挾弓跨良駒。
長刀寒似雪,玉蹄踏王庭。”鄭言慶在墳前,灑酒祭拜,待墳塋築起之後,才黯然離去。
一座雄威馬塚,就立於天門峰下。
宇文成都呆立許久,突然對身邊千牛衛道了一句:“大丈夫,當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