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分道揚鑣


    雖說先前和木毅等人在峪穀外發生了一場衝突,然則鄭言慶對木毅,並沒有產生太多惡感。


    他也知道,木毅是出於什麽原因為難他,所以沒有放在心上。


    當木毅大義凜然的說出‘食君之祿,為君解憂’的話語時,言慶對他倒是生出一絲好感。大丈夫當報效國家!一點錯都沒有……可問題在於,鄭言慶並不想站出來去充當什麽英雄。


    遼東方麵,如今戰局如何?


    身處高句麗腹地的言慶,不得而知。


    但若依據史書,此時前往遼東,將麵臨滅頂之災。言慶不是不想勝利,而是在這場戰爭中,他根本無力可使。他左右不了隋煬帝,也左右不了來護兒。甚至在一段時間裏,他連鄭宏毅都無法左右。臨行之前,他反複交代鄭宏毅不可衝的太靠前,可最終,鄭宏毅沒有聽。


    木毅暴怒,“鄭言慶,爾為奸賊,當誅,當誅!”


    崔善福一蹙眉頭,似乎對鄭言慶的態度也不太滿意,“鄭校尉,依你之言,難不成今日慘敗之辱,就不再追究了嗎?”


    “我早知,你是個膽小鬼。”


    馮智玳語帶嘲諷之意,而後對鄭宏毅和謝科說:“你們呢?是不是還要聽從這膽小鬼的主意。”


    鄭宏毅語氣淡然,“言慶是不是膽小鬼,我不知道。我隻知道,他原本可以不必陷在這該死的山裏,可是為了救我,他從南水殺過來,鏖戰一夜。不僅救了我,還救了很多人。我這條命是他救的,勿論言慶做什麽選擇,我都會支持他……還有你們,一樣沾了他的光,更沒資格指責他該做什麽。”


    崔善福沉默了。


    麥子仲的臉色很尷尬。


    馮智玳嘴巴張了張,最終沒有再開口……


    木毅狠狠一跺腳,“既然如此,咱們各走各路,分道揚鑣。


    爾等是好漢的,就隨我離開此地。咱們往遼東方向走,隻要和大軍匯合,就能報今日之仇。”


    他是衝著峪穀中的人開口。


    因為從表麵狀況而言,穀中的二百多人,已飽餐飯食,從昨夜的那一場戰敗中恢複過來。木毅手下雖有三百多人,終究剛從戰場上逃出來。饑腸轆轆,士氣低落,正需生力軍加入。


    鄭言慶坐迴遠處,用燒火棍挑動篝火。


    他淡然道:“爾等若要建立功業,就隨著木都尉他們走吧;但若想迴家,我帶你們迴去。”


    他沒有氣急敗壞,也未曾嘶聲吼叫。


    這種時候,能省一分力氣,就省一分力氣。


    穀中軍卒裏,站出了幾十個人。猶豫著走到鄭言慶跟前,插手行禮,而後退到木毅的身後。


    言慶恍若未見,鄭宏毅卻氣惱至極。


    他剛要起身斥責木毅,卻被鄭言慶一把拉住。


    “你們要建立功業,我不阻攔。


    想走就走,我祝你們鵬程萬裏……但若留下來,就不可三心二意。我雖承諾帶你們迴去,可如若中途變心,我也不介意將你們留在這異國他鄉。何去何從,爾等做好打算,莫再悔改。”


    又有幾十個人站出來,向言慶行禮,退到木毅身後。


    言慶一方原本有小三百人。可這接連兩撥人馬離開,一下子隻剩一百多人,少了幾乎一半。好在,言慶麾下虎衛扈從,一個都沒有離去。雄闊海闞棱,更是靠在峪穀邊,閉目養神。


    木毅恨恨的瞪了鄭言慶一眼,“鄭校尉,爾今日所為,他日我定會如實上奏。”


    言慶抬起頭,笑了笑,“木都尉,一路走好。”


    上奏朝廷?


    你先活著迴去再說吧……依稀記得,史書中隋軍在遼東數十萬人馬參戰,除衛文升一軍三千餘人保全之外,其餘各路人馬,幾乎全軍覆沒。史書上說,隋軍從遼東隻逃迴來了三千多人。也許有些誇張了……但損失慘重,卻毫無疑問。從平壤到遼東,需衝破重重圍堵,萬分兇險。能不能活著抵達遼東都是一個問題。如果你真的能抵達遼東,那算是你有本事。


    木毅氣衝衝,調頭離去。


    崔善福猶豫一下,拱手道:“鄭公子保重。”


    “崔大哥,你也保重。”


    麥子仲走上前,沉靜凝視鄭言慶許久。


    “鄭公子,二郎剛才的話語,多有得罪,還請你不要見怪。我不知道,你為何不遠前往遼東,與大軍匯合一處,洗刷今日之辱。然則我知道你,並非貪生怕死,想必是有難言之隱。


    你救命之恩,麥某感激不盡。然則食君之祿,我若不能洗刷今日之恥,他日定難立足天地間……不能與鄭公子並肩作戰,實在頗有遺憾。祝鄭公子能順利迴家,代我問候翠雲安好。”


    說完,他轉身要走。


    鄭言慶卻突然喚住了他。


    “沈光,把那匹黃驃馬牽過來。”


    沈光猶豫了一下,轉身離去。不一會兒的功夫,他牽著黃驃馬走過來,把韁繩遞給了鄭言慶。


    言慶把馬交給了麥子仲。


    “麥公子,你也是條好漢。不管從前咱們有什麽誤會,今日就一筆抹消。


    你要建功立業,我也不好阻攔。人各有誌……不過聖人有雲:欲善其工,先利其器。你從平壤到遼東,需奔襲千裏。若無好腳力,隻怕就算到了遼東,也難以有所作為。這黃驃馬也算寶馬良駒,留在我這裏,未免有些可惜了。今贈與你,權作壯行之禮,祝你能建功立業。”


    為大將者,若無好腳力,如斷雙足。


    麥子仲在平壤先失兵器,後喪坐騎,正需尋一匹好馬。


    他也不客氣,接過黃驃馬,然後與鄭言慶拱手道別。馮智玳跟在他後麵離開,而馮果猶豫了一下,解下身上鹿皮兜囊,緩步走到了鄭宏毅跟前,輕聲道:“鄭校尉,這兜囊中有金創藥,你隨身帶好。記住,三天一換藥,很快就能妥帖……你救命之恩,菓兒會記在心裏。


    若有機緣,咱們再見。”


    平壤城裏,鄭宏毅為袍澤之情死戰不退,與馮果而言,確如救命之恩。


    鄭宏毅接過兜囊,輕聲道:“馮果,你多保重。”


    馮果清秀麵膛,露出燦爛笑容。


    “鄭公子,你也保重。”


    說完,他扭頭一路小碎步,很快就追上了馮智玳和麥子仲。看著他離去的背影,鄭宏毅不知為何,心生一絲惆悵。


    鄭言慶走到了鄭宏毅的身邊,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


    “宏毅,你再吃點東西,休息一會兒。子時過後,咱們就動身啟程。”


    鄭宏毅一怔,脫口而出道:“這麽快就走嗎?”


    “快嗎?”


    言慶一笑,“隻怕有人,會比咱們更快!”


    說完,他不再理睬鄭宏毅,而是吩咐大家清點人數。走了一百多人後,峪穀中留下來的,共有一百五十八人。其中有弓弩手四十餘人,虎衛四十餘人。剩下的,多以排鑹手和水手為主。


    馬匹大約有七八十匹,倒也足夠使用。


    言慶和謝科商議片刻後,決定將騎軍納入鄭言慶麾下。弩手、排鑹手和水手打散開來,分成兩隊。


    謝科引一隊人馬,竇孝文引一隊人馬。


    沈光負責照顧鄭宏毅,闞棱和雄闊海,則跟隨鄭言慶。


    如此劃分之後,倒也清清爽爽。不管是謝科長於治軍,竇孝文也是從火正隊正,做到如今的旅帥,經驗豐富。他們知道如何帶領人馬,而言慶麾下虎衛,則以機動為主,去掉所有重甲,換為輕騎出擊。雖然衝擊力比不得早先配有甲裝騎具,但機動性和靈活性,卻大大增加。


    從平壤到新羅,路程同樣不近。


    長途奔襲,機動性和靈活性必不可少。為此舍去甲裝騎具的衝擊力,鄭言慶倒不覺得可惜。


    過了戌時後,馮果再次進入峪穀。


    “鄭公子,麥公子讓我告訴您,我們準備啟程出發了!”


    鄭言慶倒是不覺得奇怪,微微一笑,“一路保重。”


    馮果把一卷牛皮地圖,遞給鄭言慶,“麥公子說,你們從這裏前往新羅,若無地圖隻怕會有麻煩。這是軍中發放的地圖,雖未必準確,但比起先前你使用的地圖,卻好上百倍。麥公子還讓我轉告您,新羅人雖與我朝有盟約,然則新羅金氏,卻是反複無常之輩,不可不小心提防。”


    新羅金氏,也是新羅國王族。


    如今新羅國國王,名金伯淨,是新羅國第二十六代國主。此前曾多次與隋朝盟約,意圖夾擊高句麗。開皇十八年,新羅國再次和隋文帝遞交盟約。可是當隋文帝動手之後,金伯淨卻遲遲不肯動兵。後來由於種種原因,隋文帝最終未能再對高句麗用兵,可新羅國的反複無常,卻讓隋文帝,乃至繼任的隋煬帝,都感到非常厭惡。


    言慶點點頭,“請代我向麥公子道謝。”


    “如此,告辭!”


    馮果匆匆離去,鄭言慶站在原處,打開了地圖。


    地圖上非常清楚的標明了前往新羅的路徑,言慶看罷之後,心裏麵多多少少,也有些把握。


    不管借道新羅能否成功,都是目前最為妥帖的辦法。


    畢竟從平壤到新羅,這一路上的關卡不多,而且高句麗人所有的注意力都投注於遼東,恐怕也無力顧及新羅的動向。不過言慶還是記下了麥子仲的那番話,新羅金氏,不可以盡信……


    不止是因為新羅人曾言而無信。


    事實上,這新羅人,正是後世棒子們的祖先。後世許多人都認為高句麗人是棒子,其實不然。


    若按照血統來說,高句麗人隻是生活在遼東的一個少數民族,濊貊人和扶餘人組成。在西漢初年,自遼東殺入朝鮮半島。而朝鮮原住民的三韓,則退至朝鮮半島東部,後來漸漸形成新羅和百濟兩國,與高句麗人三足鼎立。言慶對於棒子這個極度無恥的民族,沒有好感。


    但現在,由新羅借道,無疑是最安全的辦法。


    他目送木毅麥子仲等人離開之後,看看天色,已過了子時。


    於是將眾人全部喚醒,列隊與峪穀之中。言慶跨上玉蹄兒,手持重槊,掃視三隊人馬,心中感慨萬千。


    也不知,這一百五十八人,能活著迴到中原者,能有幾何?


    他深吸一口氣,露出一抹燦爛笑容,馬槊朝空中舉起,槊首在皎潔月光中,泛起了森幽寒光。


    “出發,我帶你們,迴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篡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庚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庚新並收藏篡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