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大明的曆代皇帝在這方麵考慮的很是周全,而且終大明一朝從未發生過外戚亂政的事,所以說從宣宗開始實施的這個製度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問題在於沒了外戚亂政,但不代表萬事大吉。雖說皇室再也沒和勳貴聯姻,從而導致勳貴階級從明初開始到後來的地位不斷下降,尤其是土木堡之變後,勳貴的脊梁一下子就被打斷了,從而造成原來自朱棣開始逐步形成的皇室、勳貴、文官集團三足鼎立的局麵被徹底破壞,隨著文官集團的越發壯大,勳貴不堪重用,無奈之下皇帝隻能通過司禮監扶持太監集團再加上錦衣衛、東廠、西廠甚至內行廠這些特務機構和文官集團爭奪權利,造就了大明之後的新的政治格局。
也不能說這種製度就比外戚強大來的好,至少避免了皇權被外戚顛覆的可能。可同樣也形成了文官集團強大力量的來源,尤其是後曆代大明皇帝的後宮人選雖是小門小戶,可他們身後所代表的文官集團和士紳集團性質不會變,更助長了文官集團的越發強大。
而且這種情況也使得大明在皇權更替的情況下,新皇帝往往缺乏強力的外援,隻能依靠朝中大臣。
其他遠的暫且不去說,就說天啟皇帝吧。如果天啟皇帝當時在外朝有一個強力的外戚(母族)存在可以作為依靠的話,那麽當年的移宮案根本不可能發生,還沒登基的太子居然被幾個低級文官生生從乾清宮裏搶走,其養母也就是先帝的妃子李選侍卻被逼離開乾清宮甚至差一點丟了性命,這在曆代王朝中是極為罕見的。
朱慎錐現在是皇帝,他的皇後徐靜秋也是小門小戶出身,但他們的性質不同,要知道他們成婚的時候朱慎錐還是一個小小的宗室呢,兩家算得上門當戶對,既不是高娶也非低嫁,至於後來當了皇帝和皇後,那也是現在的事。
可朱敏瀾卻不一樣,朱敏瀾現在已是太子了,他的婚事究竟如何安排朱慎錐必須謹慎考慮。朱敏瀾不是朱慎錐,雖聰明卻未經曆過世事,一旦在這件事上被人算計後續的麻煩可是不小,朱慎錐絕對不願意自己的兒子以後陷入到這些破事中去。
除去朱敏瀾外還有朱敏澄呢,在朱敏瀾封為太子的同時,朱敏澄也封了王,他的封號是宋王,大明本沒有宋王隻有宋國公,宋國公馮勝為開國六公爵之一,但因為後來卷入藍玉案被朱元璋賜死,馮勝死後其子一個沒留,宋國公就此除爵,所以朱敏澄封為宋王毫無問題,而且宋國是大國之一,作為嫡子的他以宋國為封合情合理。
等太子大婚後,再過幾年就要輪到宋王朱敏澄了,所以在之後皇室成婚的人選上朱慎錐必須慎重。再加上自宣宗朝後大明文強武弱,這個情況必須要有所改變,而且在朱慎錐來看,相比文官集團,與國同休的勳貴集團可要比文官更可靠些,或許從他開始改變一下皇室成婚的選擇,由從宣宗朝所立下的規矩轉為大明開國之初的選擇,皇室聯姻對象從小門小戶的文官挑選改變成從勳貴高門中挑選,也許是一個破局的辦法。
當然了這也不是一個盡善盡美的解決辦法,畢竟當年之所以會考慮選擇小門小戶是考慮到避免外戚強大幹政對皇室帶來威脅,現在重新選擇勳貴集團同樣也有這個顧慮。
可一件事不可能完美無缺,難不成因為因噎廢食就能萬無一失?這也太離譜了。不能因為一件事有優點而不考慮缺點,也不能因為有缺點就全部放棄本身的優點,把握其間的平衡是最為重要的,換句話來說,作為皇帝治理天下靠的是手下的文武百官,而怎麽用這些文武百官靠的是權謀和平衡,隻要掌控住這個度就行,隻要文官抬頭就扶持勳貴,勳貴強大就利用文官進行打壓,皇帝不就是幹這個的麽?
朱慎錐猜的沒錯,這才登基沒多久朝堂上就有人提出皇帝後宮無人,勸朱慎錐納妃的建議來。而且這個建議剛剛提出就贏得了幾乎所有人的讚同,雖然徐靜秋作為皇後已誕有兩子,太子朱敏瀾和宋王朱敏澄也近成人,但作為皇帝後宮無人終究是不妥,而且兩個皇子也遠遠不夠,為大明長久治安和血脈延續,皇帝多納妃子不僅是皇帝自己的事,更是大明的國事。
麵對這樣的情況,朱慎錐再想繼續拖延已不可能了,他隻能順水推舟表示同意,而就在他前腳同意後,就有人迫不及待把納妃的候選人名單送了過來,隨著送來的名冊外還有畫師所作的畫冊,看著這些玩意朱慎錐哪裏還不明白這些人早就打好了算盤,巴不得把他們所挑選的合適人選送進宮呢。
翻看著這些冊子,朱慎錐心中覺得好笑,他可不是天啟皇帝,也不是崇禎皇帝,就算他們塞這些人入宮難不成還真以為能夠影響到自己?隻可惜塔娜不能留在京師,如果塔娜在京師以她的身份當不成皇後當皇貴妃是絕對沒問題的,而且有了塔娜也能幫自己擋一擋現在這些麻煩。
不過塔娜自己不肯留下來,再加上假如塔娜真的入宮為貴妃,那麽騰格爾和阿古達木的身份就顯得有些尷尬了。雖說大明內部已有不少人知曉了騰格爾兄弟的真正身份,明白他們其實就是朱慎錐和塔娜的兒子,可隻要朱慎錐不正式公開宣布,所有人都很自然地裝聾作啞假裝不知,畢竟蒙古土默特部的首領,大明的順義王、順寧王居然是大明宗室,還是大明皇帝的庶子,這件事宣揚出去對於大明沒什麽好處,而在蒙古同樣也是一樣。
為解決這個問題,朱慎錐沒有馬上從送來的名冊中挑選人,私下卻讓人暗暗放出風去,很快京師就傳言皇帝有意在勳貴中納妃的消息。
當這個消息傳出去後勳貴們瞬間就坐不住了,要知道這麽多年來勳貴們早就想把自己家中的女子送入宮中,和皇室拉近關係鞏固其地位了,眼下機會終於來了,朱慎錐居然真有意從勳貴中挑選,這不是他們求之不得的麽?
所以過了沒幾日幾個老牌勳貴就在朝堂上表示既然皇帝要納妃就要一視同仁,勳貴中也有好女子,可以為皇帝充實後宮。這個言論一出瞬間就遭到了文官們的反對,在文官看來勳貴女子入宮不是形成外戚強大的根源麽?自宣宗後皇室就再不納勳貴女子為妃了,現在怎麽可能改變這個規定呢?
可勳貴們卻表示大明從來就沒這個規矩,曆代大明皇帝也從未宣布過這個說法,而且要論祖製,大明開國之初皇室娶勳貴女子的數不勝數,哪裏有這個說法?
為此雙方激烈辯論起來,一時間唇槍舌戰熱鬧非凡,朱慎錐也不著急,隻是在一旁冷眼旁觀著,時不時還讓人暗中煽風點火讓兩派鬥得不可開交,等雙方鬥的正熱鬧的時突然一個消息傳來,讓文官集團和勳貴們一下子全傻眼了,因為朱慎錐首先選定的後妃人選既不是文官們送上名冊中的任何一人,也不是從勳貴中挑選的女子,而是一個來自草原的蒙古女子。
這個蒙古女子來頭大名鼎鼎,她是林丹汗的四福晉博爾濟吉特.巴特瑪璪福晉之女娜仁托婭,林丹汗死後,其部屬分裂,巴特瑪璪福晉統管竇土門萬戶斡耳朵自立,但同娜木鍾和蘇泰不同,巴特瑪璪福晉雖然在林丹汗八大福晉排名第四,但她並沒給林丹汗生下兒子,隻有一個女兒,所以她的部落分裂出去後地位很是尷尬,沒有兒子旁身,哪怕占據一片草原和部民,卻猶如無根之萍一般。
之前漠北草原的朝克圖台吉領兵南下進攻漠西,巴特瑪璪福晉的部落雖不是首當其衝卻也遭受了不小損失,雖說漠西一戰最終以朝克圖台吉兵敗身亡結束,可戰後巴特瑪璪福晉的地盤不僅被破壞的一片狼藉,其部民也損失慘重。
在這種情況下,巴特瑪璪福晉要繼續維持部落的獨立性已很難做到了,她僅有兩條出路,一條出路是投靠娜木鍾或者蘇泰,從而得到她們的庇護。但這條路並不可靠,同樣作為林丹汗的福晉巴特瑪璪福晉太了解這兩個姐妹了,她們可不是好相與的人,投靠過去短暫的和平沒有問題,但長遠必然會被其吞並,一旦失去了部落,那她和女兒就再無棲身之地,隻能寄人籬下任人欺淩。
還有一條路就是投靠東邊的土默特部,也就是歸化城的塔娜和騰格爾母子。可先不說她們是否會接受自己,就算接受了自己未來同樣也有被吞並的可能,其結局也不一定投靠娜木鍾和蘇泰來的好。
就在巴特瑪璪福晉兩難的這個時候,歸化城那邊突然來了使者,這個使者是塔娜派來的,起初巴特瑪璪福晉還以為土默特是想趁火打劫打自己部落的主意,可沒想到塔娜讓人帶來了一個讓她意想不到的消息。
塔娜告訴巴特瑪璪福晉,大明天子有意納妃,知道巴特瑪璪福晉的女兒娜仁托婭今年十五容貌秀麗又尚未許配,如巴特瑪璪福晉願意,可將其女送至大明入宮為皇帝妃子。
巴特瑪璪福晉聽到這個消息先是一愣,接著就是心中狂喜。她正為部落何去何從苦惱呢,現在天上居然掉了餡餅,大明皇帝居然打算納自己女兒娜仁托婭為妃?這不是天大的好事麽?
大明可是天下最強大的國家,大明皇帝是這個世界上最高貴也最有權勢的人,如果娜仁托婭成了皇帝的後妃,那麽自己不就是和大明皇帝是一家人了?有大明皇帝這個女婿作為依靠,什麽娜木鍾,什麽蘇泰哪裏還敢對自己不敬?如果自己女兒還能給皇帝生下一男半女,說不定未來大明皇位都有可能繼承,退而求次當個大明的親王也是絕對沒有問題的,這樣的好事她怎麽會拒絕呢?
就這樣,巴特瑪璪福晉二話不說就答應了下來,急急就把女兒娜仁托婭送去了歸化城,同時還送去了一份厚禮,拜托塔娜幫著照顧,促成這件婚事。
就此,塔娜在娜仁托婭抵達歸化城後和這個女孩見了一麵,隨後就派人把她送往京師,等到了京師後朱慎錐不等文官集團和勳貴集團的爭論還未結束就宣布了納娜仁托婭為妃的消息,這個消息宣布後所有人瞬間目瞪口呆,誰都沒想到朱慎錐居然會來這麽一手。
但問題在於沒了外戚亂政,但不代表萬事大吉。雖說皇室再也沒和勳貴聯姻,從而導致勳貴階級從明初開始到後來的地位不斷下降,尤其是土木堡之變後,勳貴的脊梁一下子就被打斷了,從而造成原來自朱棣開始逐步形成的皇室、勳貴、文官集團三足鼎立的局麵被徹底破壞,隨著文官集團的越發壯大,勳貴不堪重用,無奈之下皇帝隻能通過司禮監扶持太監集團再加上錦衣衛、東廠、西廠甚至內行廠這些特務機構和文官集團爭奪權利,造就了大明之後的新的政治格局。
也不能說這種製度就比外戚強大來的好,至少避免了皇權被外戚顛覆的可能。可同樣也形成了文官集團強大力量的來源,尤其是後曆代大明皇帝的後宮人選雖是小門小戶,可他們身後所代表的文官集團和士紳集團性質不會變,更助長了文官集團的越發強大。
而且這種情況也使得大明在皇權更替的情況下,新皇帝往往缺乏強力的外援,隻能依靠朝中大臣。
其他遠的暫且不去說,就說天啟皇帝吧。如果天啟皇帝當時在外朝有一個強力的外戚(母族)存在可以作為依靠的話,那麽當年的移宮案根本不可能發生,還沒登基的太子居然被幾個低級文官生生從乾清宮裏搶走,其養母也就是先帝的妃子李選侍卻被逼離開乾清宮甚至差一點丟了性命,這在曆代王朝中是極為罕見的。
朱慎錐現在是皇帝,他的皇後徐靜秋也是小門小戶出身,但他們的性質不同,要知道他們成婚的時候朱慎錐還是一個小小的宗室呢,兩家算得上門當戶對,既不是高娶也非低嫁,至於後來當了皇帝和皇後,那也是現在的事。
可朱敏瀾卻不一樣,朱敏瀾現在已是太子了,他的婚事究竟如何安排朱慎錐必須謹慎考慮。朱敏瀾不是朱慎錐,雖聰明卻未經曆過世事,一旦在這件事上被人算計後續的麻煩可是不小,朱慎錐絕對不願意自己的兒子以後陷入到這些破事中去。
除去朱敏瀾外還有朱敏澄呢,在朱敏瀾封為太子的同時,朱敏澄也封了王,他的封號是宋王,大明本沒有宋王隻有宋國公,宋國公馮勝為開國六公爵之一,但因為後來卷入藍玉案被朱元璋賜死,馮勝死後其子一個沒留,宋國公就此除爵,所以朱敏澄封為宋王毫無問題,而且宋國是大國之一,作為嫡子的他以宋國為封合情合理。
等太子大婚後,再過幾年就要輪到宋王朱敏澄了,所以在之後皇室成婚的人選上朱慎錐必須慎重。再加上自宣宗朝後大明文強武弱,這個情況必須要有所改變,而且在朱慎錐來看,相比文官集團,與國同休的勳貴集團可要比文官更可靠些,或許從他開始改變一下皇室成婚的選擇,由從宣宗朝所立下的規矩轉為大明開國之初的選擇,皇室聯姻對象從小門小戶的文官挑選改變成從勳貴高門中挑選,也許是一個破局的辦法。
當然了這也不是一個盡善盡美的解決辦法,畢竟當年之所以會考慮選擇小門小戶是考慮到避免外戚強大幹政對皇室帶來威脅,現在重新選擇勳貴集團同樣也有這個顧慮。
可一件事不可能完美無缺,難不成因為因噎廢食就能萬無一失?這也太離譜了。不能因為一件事有優點而不考慮缺點,也不能因為有缺點就全部放棄本身的優點,把握其間的平衡是最為重要的,換句話來說,作為皇帝治理天下靠的是手下的文武百官,而怎麽用這些文武百官靠的是權謀和平衡,隻要掌控住這個度就行,隻要文官抬頭就扶持勳貴,勳貴強大就利用文官進行打壓,皇帝不就是幹這個的麽?
朱慎錐猜的沒錯,這才登基沒多久朝堂上就有人提出皇帝後宮無人,勸朱慎錐納妃的建議來。而且這個建議剛剛提出就贏得了幾乎所有人的讚同,雖然徐靜秋作為皇後已誕有兩子,太子朱敏瀾和宋王朱敏澄也近成人,但作為皇帝後宮無人終究是不妥,而且兩個皇子也遠遠不夠,為大明長久治安和血脈延續,皇帝多納妃子不僅是皇帝自己的事,更是大明的國事。
麵對這樣的情況,朱慎錐再想繼續拖延已不可能了,他隻能順水推舟表示同意,而就在他前腳同意後,就有人迫不及待把納妃的候選人名單送了過來,隨著送來的名冊外還有畫師所作的畫冊,看著這些玩意朱慎錐哪裏還不明白這些人早就打好了算盤,巴不得把他們所挑選的合適人選送進宮呢。
翻看著這些冊子,朱慎錐心中覺得好笑,他可不是天啟皇帝,也不是崇禎皇帝,就算他們塞這些人入宮難不成還真以為能夠影響到自己?隻可惜塔娜不能留在京師,如果塔娜在京師以她的身份當不成皇後當皇貴妃是絕對沒問題的,而且有了塔娜也能幫自己擋一擋現在這些麻煩。
不過塔娜自己不肯留下來,再加上假如塔娜真的入宮為貴妃,那麽騰格爾和阿古達木的身份就顯得有些尷尬了。雖說大明內部已有不少人知曉了騰格爾兄弟的真正身份,明白他們其實就是朱慎錐和塔娜的兒子,可隻要朱慎錐不正式公開宣布,所有人都很自然地裝聾作啞假裝不知,畢竟蒙古土默特部的首領,大明的順義王、順寧王居然是大明宗室,還是大明皇帝的庶子,這件事宣揚出去對於大明沒什麽好處,而在蒙古同樣也是一樣。
為解決這個問題,朱慎錐沒有馬上從送來的名冊中挑選人,私下卻讓人暗暗放出風去,很快京師就傳言皇帝有意在勳貴中納妃的消息。
當這個消息傳出去後勳貴們瞬間就坐不住了,要知道這麽多年來勳貴們早就想把自己家中的女子送入宮中,和皇室拉近關係鞏固其地位了,眼下機會終於來了,朱慎錐居然真有意從勳貴中挑選,這不是他們求之不得的麽?
所以過了沒幾日幾個老牌勳貴就在朝堂上表示既然皇帝要納妃就要一視同仁,勳貴中也有好女子,可以為皇帝充實後宮。這個言論一出瞬間就遭到了文官們的反對,在文官看來勳貴女子入宮不是形成外戚強大的根源麽?自宣宗後皇室就再不納勳貴女子為妃了,現在怎麽可能改變這個規定呢?
可勳貴們卻表示大明從來就沒這個規矩,曆代大明皇帝也從未宣布過這個說法,而且要論祖製,大明開國之初皇室娶勳貴女子的數不勝數,哪裏有這個說法?
為此雙方激烈辯論起來,一時間唇槍舌戰熱鬧非凡,朱慎錐也不著急,隻是在一旁冷眼旁觀著,時不時還讓人暗中煽風點火讓兩派鬥得不可開交,等雙方鬥的正熱鬧的時突然一個消息傳來,讓文官集團和勳貴們一下子全傻眼了,因為朱慎錐首先選定的後妃人選既不是文官們送上名冊中的任何一人,也不是從勳貴中挑選的女子,而是一個來自草原的蒙古女子。
這個蒙古女子來頭大名鼎鼎,她是林丹汗的四福晉博爾濟吉特.巴特瑪璪福晉之女娜仁托婭,林丹汗死後,其部屬分裂,巴特瑪璪福晉統管竇土門萬戶斡耳朵自立,但同娜木鍾和蘇泰不同,巴特瑪璪福晉雖然在林丹汗八大福晉排名第四,但她並沒給林丹汗生下兒子,隻有一個女兒,所以她的部落分裂出去後地位很是尷尬,沒有兒子旁身,哪怕占據一片草原和部民,卻猶如無根之萍一般。
之前漠北草原的朝克圖台吉領兵南下進攻漠西,巴特瑪璪福晉的部落雖不是首當其衝卻也遭受了不小損失,雖說漠西一戰最終以朝克圖台吉兵敗身亡結束,可戰後巴特瑪璪福晉的地盤不僅被破壞的一片狼藉,其部民也損失慘重。
在這種情況下,巴特瑪璪福晉要繼續維持部落的獨立性已很難做到了,她僅有兩條出路,一條出路是投靠娜木鍾或者蘇泰,從而得到她們的庇護。但這條路並不可靠,同樣作為林丹汗的福晉巴特瑪璪福晉太了解這兩個姐妹了,她們可不是好相與的人,投靠過去短暫的和平沒有問題,但長遠必然會被其吞並,一旦失去了部落,那她和女兒就再無棲身之地,隻能寄人籬下任人欺淩。
還有一條路就是投靠東邊的土默特部,也就是歸化城的塔娜和騰格爾母子。可先不說她們是否會接受自己,就算接受了自己未來同樣也有被吞並的可能,其結局也不一定投靠娜木鍾和蘇泰來的好。
就在巴特瑪璪福晉兩難的這個時候,歸化城那邊突然來了使者,這個使者是塔娜派來的,起初巴特瑪璪福晉還以為土默特是想趁火打劫打自己部落的主意,可沒想到塔娜讓人帶來了一個讓她意想不到的消息。
塔娜告訴巴特瑪璪福晉,大明天子有意納妃,知道巴特瑪璪福晉的女兒娜仁托婭今年十五容貌秀麗又尚未許配,如巴特瑪璪福晉願意,可將其女送至大明入宮為皇帝妃子。
巴特瑪璪福晉聽到這個消息先是一愣,接著就是心中狂喜。她正為部落何去何從苦惱呢,現在天上居然掉了餡餅,大明皇帝居然打算納自己女兒娜仁托婭為妃?這不是天大的好事麽?
大明可是天下最強大的國家,大明皇帝是這個世界上最高貴也最有權勢的人,如果娜仁托婭成了皇帝的後妃,那麽自己不就是和大明皇帝是一家人了?有大明皇帝這個女婿作為依靠,什麽娜木鍾,什麽蘇泰哪裏還敢對自己不敬?如果自己女兒還能給皇帝生下一男半女,說不定未來大明皇位都有可能繼承,退而求次當個大明的親王也是絕對沒有問題的,這樣的好事她怎麽會拒絕呢?
就這樣,巴特瑪璪福晉二話不說就答應了下來,急急就把女兒娜仁托婭送去了歸化城,同時還送去了一份厚禮,拜托塔娜幫著照顧,促成這件婚事。
就此,塔娜在娜仁托婭抵達歸化城後和這個女孩見了一麵,隨後就派人把她送往京師,等到了京師後朱慎錐不等文官集團和勳貴集團的爭論還未結束就宣布了納娜仁托婭為妃的消息,這個消息宣布後所有人瞬間目瞪口呆,誰都沒想到朱慎錐居然會來這麽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