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之所以會這麽幹,關鍵就在於他性格的缺陷。他每次換人前都是對即將換上來的人抱有極大期望,希望能夠通過換人達到立竿見影的施政效果。
可問題在於治國哪裏有這麽容易的?就算是治病也沒這樣誇張啊!常言說的好,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就算是人生病了,醫生治病也不可能馬上藥到病除,小病尚可,大病治療不僅需要藥石之效,還得慢慢調理,怎麽可能一個重病之人今日把藥灌下去,明天就活蹦亂跳呢?
如果是這樣的話,這根本就不是治病,而是吃仙丹了。可偏偏崇禎皇帝卻不這樣認為,他覺得內閣根本沒達到自己的期望,自己任命的內閣閣老包括首輔都是吃幹飯的無能之輩,既然自己給了他們權利和地位,他們就應該馬上立竿見影做出成績來,這才不負自己的提拔和重用。
可問題哪裏有他想象的這麽簡單?就像一家公司招聘管理者一樣,一個新人剛剛入職,至少得先熟悉公司的情況吧?整個熟悉下來摸清楚各方麵的情況也需要時間,短的一個月,長些的兩個多月是必須的,等搞明白企業存在的問題後,再針對性地進行調整,這依舊是一個不短的過程。
公司都是如此,更不用說管理一個龐大的帝國了。內閣首輔和閣老又不是神仙,怎麽可能第一天屁股剛坐上這個位置,第二天就把整個帝國打理的井井有條?這根本就不可能嘛。可偏偏崇禎皇帝這個人根本就沒耐心,任命的時候還好好的,可過了沒幾天就忍耐不住了,當他沒看見快速改變之後,就對所任命的人大為失望,甚至覺得這些人辜負了自己期望,分明就是酒囊飯袋,想也不想直接找理由不是撤職就是降級,甚至還有因為遷怒找借口直接拉出去打板子甚至下獄的呢。
崇禎皇帝這樣做法讓所有人無法理解,因為從來沒有這樣當老板的,大家打工人碰到這樣一個喜怒無常又沒有耐心的老板簡直就是倒了大黴了。
在以前,入閣是所有官員所向往的地方,能夠入閣是當官最高的政治榮譽,如果能當上首輔更是達到人生頂峰的標誌。可現在倒好,被所有官員所認為最大榮譽的入閣現在反而成了避之不及的政治旋渦,在崇禎皇帝手下幹活,你不入閣還好,一旦入閣幾乎標誌著你政治生命走到了終點,因為當了閣老甚至首輔後,倒黴是肯定的,短則一個月,長則半年,誰都跑不了這個結局。
能當上官的都不傻,朝廷中的官員除去寥寥無幾外,絕大部分人那個不是苦讀詩書,過五關斬六將一路考上來的?從全國諸多的讀書人中拚殺出一條血路,最終當上這個官怎麽可能有傻子?
因為崇禎皇帝的這些操作包括他性格上的缺陷,三番五次下來大家夥也都明白了這位主子究竟是什麽樣的人了。在這種主子手下幹活說句不好聽的就是多幹多錯,少幹少錯,不幹不錯。你越是有能力,越被崇禎皇帝看上,那離開政治舞台的時間也就不遠了,因為伱馬上就會被重用,然後又很快會被埋怨上,最終和用過的手紙一般被丟開,成了棄子。
苦苦熬數十年,從童生、秀才考舉人再中進士成為官員,一點點熬到現在的地位,難不成就是為了追求這麽一個結果?
所以現在的朝廷上下風氣漸漸產生了變化,許多官員開始擺爛躺平,每日暗中求爺爺告奶奶希望崇禎皇帝看不上自己,讓自己安安穩穩在原本的職位上多呆幾年,千萬千萬不要讓崇禎皇帝對自己重用。
正因為這樣,內閣幾乎成了所有官員敬而遠之的場所,如果不是崇禎皇帝直接點人入閣,基本上大夥都不會主動,這也算是大明開國以來從未見過的稀罕事了。
其實徐憲成並不清楚,崇禎皇帝之所以這麽幹一方麵是對內閣的不滿,他覺得無論是內閣首輔還是閣老都不是合適的人選。但他又沒有好的辦法來改變這些,許多時候崇禎皇帝很羨慕他爺爺萬曆皇帝,覺得如果像自己這樣勤政的皇帝能有一個和張居正一樣的首輔輔助的話,那麽大明必然會強盛起來。
所以崇禎皇帝頻繁更換內閣成員的目的就是要想要找他心目中合適的人,最好是再出現一個類似張居正一樣的優秀首輔。可問題在於崇禎皇帝這麽幹先不說臣子們的反應如何,而且還直接破壞了原本內閣和皇權之間的平衡點,導致內閣長期除在混亂之中,首輔包括閣老根本沒有時間來進行長期穩定的施政,因為今天你還是閣老,說不定明天就換人了,下麵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從內閣發出去的命令能有多少有效時間,無奈之下隻能觀望甚至坐視不理。
此外,就算張居正複生也是沒用,在這樣的主子手下幹活,別說一個張居正了,哪怕十個張居正也是白搭。再說了,張居正是何許人?張居正的強勢天下皆知,他崇禎皇帝能忍受張居正這樣的臣子麽?可別忘了張居正可是有一句大名鼎鼎的話“吾非相,乃攝也!”做臣子的居然爬到當主子的頭上去了,以崇禎皇帝的性格脾氣,不把張居正的腦袋砍下來就算優待了。
對於孫元化的那封信,徐憲成最終還是沒做出任何反應,就連迴信中也閉口不提之前的事,隻是安撫孫元化幾句,婉轉勸告讓他在遼東小心在意,保障自己的安全,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至於其他不用多插手。
接到徐憲成的迴信,孫元化看完後呆了許久,心中明白徐憲成的提醒,最終也無奈長歎了一聲。
而這時候,收到大批糧食的皇太極已有了足夠底氣,隨著這些糧食的在手,滿清這邊有了足夠一年的儲備,這樣就給了他後續謀劃的基礎。
皇太極從來沒想過真的和大明握手言和,至於所謂的和談根本就是一種政治手段罷了。不過袁崇煥的反應和對和談的急迫,讓皇太極有了意外收獲,這些收獲不光是糧食問題的解決,還包括了他有更多的準備時間。
轉眼間,冬天過去,隨著春天的到來,休養了一整個冬日的皇太極開始蠢蠢欲動,麵對南方大明的花花世界,皇太極一直垂涎三尺,從沒放棄入侵大明的想法。
這一次皇太極沒有馬上出兵,而又派人聯係袁崇煥,追問大明對和談的“誠意”,此時袁崇煥正有些焦頭爛額呢,因為大量的糧食被賣,導致遼東軍中的糧草不足,雖然他從關內收購了些糧食,可因為這兩年各地幹旱的緣故,糧食原本就不足,價格也在不斷飛漲,所以收購的糧食根本不夠用,如果繼續這樣下去的話自己這邊的問題恐怕就捂不住了。
這時候,袁崇煥意圖通過皮島的貿易路線解決軍餉和糧食的問題,之前弄死毛文龍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看上了毛文龍的皮島,意圖拿下毛文龍這條貿易和運輸路線。
可袁崇煥沒想到的是雖然他殺掉了毛文龍,拿下了皮島,也掌控住了毛文龍的東江鎮和貿易路線包括航道,可結果卻不樂觀。
因為毛文龍的死後導致的一係列變化,袁崇煥並沒有從原本皮島的貿易路線中獲利多少,甚至因為後續的許多問題導致皮島從一個原本的香餑餑變成了一個燙手的山芋。
毛文龍死後,袁崇煥先分東江鎮為四協,分別由毛承祿、徐敷奏、劉興祚、陳繼盛分管,由副總兵陳繼盛暫時代管東江鎮。不久後,袁崇煥下令四協改為二協,其中陳繼盛領東協,劉興治攝西協,並調毛承祿移駐廣鹿島。
這樣做的本意是要分而治之,更好地掌控東江鎮,消除毛文龍對東江鎮的影響。可問題在於袁崇煥雖然采取了這樣的手段,還特意讓原本就有矛盾的陳繼盛和劉興治各領一協,意圖讓各自牽製,可實際效果卻和預料中的完全不同。
整個東江鎮原本在毛文龍手下,憑借著毛文龍對東江鎮的影響力和威望,東江鎮就算內部有矛盾,毛文龍也能牢牢掌控。可當毛文龍一死,許多問題就徹底爆發出來了,東江鎮內部驕兵悍將各自不服對方,尤其是陳繼盛和劉興治兩人本就有極深的私怨,現在兩人的地位相當,手中又各握一協,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再加上袁崇煥的故意縱容和從中挑唆,東江鎮內部已沒有了毛文龍時期的穩定,變得混亂起來。
現在陳繼盛和劉興治時不時爆發矛盾,雙方甚至不顧同胞之誼徹底翻臉。而原本最有能力,也最得人心的毛承祿又被袁崇煥邊緣化,帶著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去了廣鹿島,遠離了東江鎮核心。
這還不算,這些日子以毛承祿為核心的毛文龍幾個忠心部下三天兩頭上書朝廷,痛罵袁崇煥,為毛文龍喊冤叫屈,請求崇禎皇帝為毛文龍平反,嚴厲懲處袁崇煥。
可崇禎皇帝對毛承祿根本不以理會,這讓毛承祿等人心中更是憤怒,雖然他們暫時拿袁崇煥沒辦法,可駐守廣鹿島後給袁崇煥找點麻煩還是能做到的,一來二去,導致袁崇煥意圖通過掌控的商貿海道獲利的打算幾乎落空,投入和產出根本不成比例,甚至還因為東江鎮的緣故,讓袁崇煥還要拿不少銀子出來穩住東江鎮,這實在是一筆虧到姥姥家的買賣。
可問題在於治國哪裏有這麽容易的?就算是治病也沒這樣誇張啊!常言說的好,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就算是人生病了,醫生治病也不可能馬上藥到病除,小病尚可,大病治療不僅需要藥石之效,還得慢慢調理,怎麽可能一個重病之人今日把藥灌下去,明天就活蹦亂跳呢?
如果是這樣的話,這根本就不是治病,而是吃仙丹了。可偏偏崇禎皇帝卻不這樣認為,他覺得內閣根本沒達到自己的期望,自己任命的內閣閣老包括首輔都是吃幹飯的無能之輩,既然自己給了他們權利和地位,他們就應該馬上立竿見影做出成績來,這才不負自己的提拔和重用。
可問題哪裏有他想象的這麽簡單?就像一家公司招聘管理者一樣,一個新人剛剛入職,至少得先熟悉公司的情況吧?整個熟悉下來摸清楚各方麵的情況也需要時間,短的一個月,長些的兩個多月是必須的,等搞明白企業存在的問題後,再針對性地進行調整,這依舊是一個不短的過程。
公司都是如此,更不用說管理一個龐大的帝國了。內閣首輔和閣老又不是神仙,怎麽可能第一天屁股剛坐上這個位置,第二天就把整個帝國打理的井井有條?這根本就不可能嘛。可偏偏崇禎皇帝這個人根本就沒耐心,任命的時候還好好的,可過了沒幾天就忍耐不住了,當他沒看見快速改變之後,就對所任命的人大為失望,甚至覺得這些人辜負了自己期望,分明就是酒囊飯袋,想也不想直接找理由不是撤職就是降級,甚至還有因為遷怒找借口直接拉出去打板子甚至下獄的呢。
崇禎皇帝這樣做法讓所有人無法理解,因為從來沒有這樣當老板的,大家打工人碰到這樣一個喜怒無常又沒有耐心的老板簡直就是倒了大黴了。
在以前,入閣是所有官員所向往的地方,能夠入閣是當官最高的政治榮譽,如果能當上首輔更是達到人生頂峰的標誌。可現在倒好,被所有官員所認為最大榮譽的入閣現在反而成了避之不及的政治旋渦,在崇禎皇帝手下幹活,你不入閣還好,一旦入閣幾乎標誌著你政治生命走到了終點,因為當了閣老甚至首輔後,倒黴是肯定的,短則一個月,長則半年,誰都跑不了這個結局。
能當上官的都不傻,朝廷中的官員除去寥寥無幾外,絕大部分人那個不是苦讀詩書,過五關斬六將一路考上來的?從全國諸多的讀書人中拚殺出一條血路,最終當上這個官怎麽可能有傻子?
因為崇禎皇帝的這些操作包括他性格上的缺陷,三番五次下來大家夥也都明白了這位主子究竟是什麽樣的人了。在這種主子手下幹活說句不好聽的就是多幹多錯,少幹少錯,不幹不錯。你越是有能力,越被崇禎皇帝看上,那離開政治舞台的時間也就不遠了,因為伱馬上就會被重用,然後又很快會被埋怨上,最終和用過的手紙一般被丟開,成了棄子。
苦苦熬數十年,從童生、秀才考舉人再中進士成為官員,一點點熬到現在的地位,難不成就是為了追求這麽一個結果?
所以現在的朝廷上下風氣漸漸產生了變化,許多官員開始擺爛躺平,每日暗中求爺爺告奶奶希望崇禎皇帝看不上自己,讓自己安安穩穩在原本的職位上多呆幾年,千萬千萬不要讓崇禎皇帝對自己重用。
正因為這樣,內閣幾乎成了所有官員敬而遠之的場所,如果不是崇禎皇帝直接點人入閣,基本上大夥都不會主動,這也算是大明開國以來從未見過的稀罕事了。
其實徐憲成並不清楚,崇禎皇帝之所以這麽幹一方麵是對內閣的不滿,他覺得無論是內閣首輔還是閣老都不是合適的人選。但他又沒有好的辦法來改變這些,許多時候崇禎皇帝很羨慕他爺爺萬曆皇帝,覺得如果像自己這樣勤政的皇帝能有一個和張居正一樣的首輔輔助的話,那麽大明必然會強盛起來。
所以崇禎皇帝頻繁更換內閣成員的目的就是要想要找他心目中合適的人,最好是再出現一個類似張居正一樣的優秀首輔。可問題在於崇禎皇帝這麽幹先不說臣子們的反應如何,而且還直接破壞了原本內閣和皇權之間的平衡點,導致內閣長期除在混亂之中,首輔包括閣老根本沒有時間來進行長期穩定的施政,因為今天你還是閣老,說不定明天就換人了,下麵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從內閣發出去的命令能有多少有效時間,無奈之下隻能觀望甚至坐視不理。
此外,就算張居正複生也是沒用,在這樣的主子手下幹活,別說一個張居正了,哪怕十個張居正也是白搭。再說了,張居正是何許人?張居正的強勢天下皆知,他崇禎皇帝能忍受張居正這樣的臣子麽?可別忘了張居正可是有一句大名鼎鼎的話“吾非相,乃攝也!”做臣子的居然爬到當主子的頭上去了,以崇禎皇帝的性格脾氣,不把張居正的腦袋砍下來就算優待了。
對於孫元化的那封信,徐憲成最終還是沒做出任何反應,就連迴信中也閉口不提之前的事,隻是安撫孫元化幾句,婉轉勸告讓他在遼東小心在意,保障自己的安全,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至於其他不用多插手。
接到徐憲成的迴信,孫元化看完後呆了許久,心中明白徐憲成的提醒,最終也無奈長歎了一聲。
而這時候,收到大批糧食的皇太極已有了足夠底氣,隨著這些糧食的在手,滿清這邊有了足夠一年的儲備,這樣就給了他後續謀劃的基礎。
皇太極從來沒想過真的和大明握手言和,至於所謂的和談根本就是一種政治手段罷了。不過袁崇煥的反應和對和談的急迫,讓皇太極有了意外收獲,這些收獲不光是糧食問題的解決,還包括了他有更多的準備時間。
轉眼間,冬天過去,隨著春天的到來,休養了一整個冬日的皇太極開始蠢蠢欲動,麵對南方大明的花花世界,皇太極一直垂涎三尺,從沒放棄入侵大明的想法。
這一次皇太極沒有馬上出兵,而又派人聯係袁崇煥,追問大明對和談的“誠意”,此時袁崇煥正有些焦頭爛額呢,因為大量的糧食被賣,導致遼東軍中的糧草不足,雖然他從關內收購了些糧食,可因為這兩年各地幹旱的緣故,糧食原本就不足,價格也在不斷飛漲,所以收購的糧食根本不夠用,如果繼續這樣下去的話自己這邊的問題恐怕就捂不住了。
這時候,袁崇煥意圖通過皮島的貿易路線解決軍餉和糧食的問題,之前弄死毛文龍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看上了毛文龍的皮島,意圖拿下毛文龍這條貿易和運輸路線。
可袁崇煥沒想到的是雖然他殺掉了毛文龍,拿下了皮島,也掌控住了毛文龍的東江鎮和貿易路線包括航道,可結果卻不樂觀。
因為毛文龍的死後導致的一係列變化,袁崇煥並沒有從原本皮島的貿易路線中獲利多少,甚至因為後續的許多問題導致皮島從一個原本的香餑餑變成了一個燙手的山芋。
毛文龍死後,袁崇煥先分東江鎮為四協,分別由毛承祿、徐敷奏、劉興祚、陳繼盛分管,由副總兵陳繼盛暫時代管東江鎮。不久後,袁崇煥下令四協改為二協,其中陳繼盛領東協,劉興治攝西協,並調毛承祿移駐廣鹿島。
這樣做的本意是要分而治之,更好地掌控東江鎮,消除毛文龍對東江鎮的影響。可問題在於袁崇煥雖然采取了這樣的手段,還特意讓原本就有矛盾的陳繼盛和劉興治各領一協,意圖讓各自牽製,可實際效果卻和預料中的完全不同。
整個東江鎮原本在毛文龍手下,憑借著毛文龍對東江鎮的影響力和威望,東江鎮就算內部有矛盾,毛文龍也能牢牢掌控。可當毛文龍一死,許多問題就徹底爆發出來了,東江鎮內部驕兵悍將各自不服對方,尤其是陳繼盛和劉興治兩人本就有極深的私怨,現在兩人的地位相當,手中又各握一協,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再加上袁崇煥的故意縱容和從中挑唆,東江鎮內部已沒有了毛文龍時期的穩定,變得混亂起來。
現在陳繼盛和劉興治時不時爆發矛盾,雙方甚至不顧同胞之誼徹底翻臉。而原本最有能力,也最得人心的毛承祿又被袁崇煥邊緣化,帶著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去了廣鹿島,遠離了東江鎮核心。
這還不算,這些日子以毛承祿為核心的毛文龍幾個忠心部下三天兩頭上書朝廷,痛罵袁崇煥,為毛文龍喊冤叫屈,請求崇禎皇帝為毛文龍平反,嚴厲懲處袁崇煥。
可崇禎皇帝對毛承祿根本不以理會,這讓毛承祿等人心中更是憤怒,雖然他們暫時拿袁崇煥沒辦法,可駐守廣鹿島後給袁崇煥找點麻煩還是能做到的,一來二去,導致袁崇煥意圖通過掌控的商貿海道獲利的打算幾乎落空,投入和產出根本不成比例,甚至還因為東江鎮的緣故,讓袁崇煥還要拿不少銀子出來穩住東江鎮,這實在是一筆虧到姥姥家的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