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煜膽大包天,這買賣一幹起來毫無顧慮,幾次下來不僅賣掉了一百五十萬石軍糧,甚至還瞞著袁崇煥又多賣了些,等到袁崇煥得知已有一百八十萬石軍糧被自己弟弟賣掉後,急忙下令阻攔,因為再繼續的話,自己的糧庫就要全空了。
大明的糧價在萬曆年間並不算高,一石米大約在五錢左右,北方價格高些,南方低些,平均下來就是這個數。
等到天啟年間,糧價略微上漲,但上漲的並不算多,可到了崇禎年,糧價就漲的更快了,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北方的米價眼下已漲到了一兩,最高的時候達到一兩二,這個數字相比萬曆年和天啟年簡直翻了個倍。
袁崇煜前後一共賣掉了一百八十萬石軍糧,這些軍糧當然不可能全是大米,還有其他糧食,可就算這樣,按照平均來計算,一石糧至少也要一兩銀子的市價,所以這一百八十萬軍糧算下來就是約等於一百八十萬兩銀子。
當然了,錢不是這麽算的,如果是這樣計算袁崇煜賺什麽去?按照他和範文程的約定,實際上賣糧的銀子到手隻是一百二十萬兩而已,而差額部分的足足六十萬兩白銀悄悄落到了袁崇煜的口袋中,一個轉手就賺了這麽多,這買賣也太好做了些。
糧食幾乎被賣完,袁崇煥不由得也急了,庫裏沒糧可是要出大事的,一旦軍中斷糧,軍隊不嘩變才怪。
為解決後續問題,袁崇煥拿賣糧的銀子派人去關內買糧,這時候袁崇煜跑出來說這個事他也能辦,自己在江南有關係,可以找到靠譜的糧商,就此袁崇煥就把這個事又交給了袁崇煜,而袁崇煜呢馬上帶人南下拿銀子去買糧,不過此時可不是平價買了,是高價買,按照高出市價兩成的糧價弄了一批糧食迴來,這一進一出又讓袁崇煜狠狠大賺了一筆,而買迴來的糧食卻依舊填補不了之前的漏洞。
這空手套白狼的手段玩的溜的很,借這個機會袁崇煜是賺了個盆滿缽滿,當然他可沒忘記哥哥袁崇煥那份,要沒有自己這個哥哥,袁崇煜也賺不到這筆錢。
所以袁崇煜拿了近半的利潤給了袁崇煥,看著弟弟送來的數十萬兩銀子,袁崇煥皺著眉頭長歎一聲,最終也沒說什麽直接就收下了。不過和袁崇煜不一樣,袁崇煥雖然也愛財,但他對財富的追求並沒有那麽熱衷,他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官位和權勢,這些銀子他除了給自己留了幾千兩外,其餘部分很大方地就分給了手下的幾個總兵、副總兵,畢竟售賣軍糧的事不是小事,自己弟弟吃了肉,總得給大夥喝點湯,要不然自己這個當老大的擺不平啊。
俗話說的好,吃人嘴軟拿人手短,袁崇煥這一手的確起到了作用,分了銀子後的各總兵、副總兵頓時眉開眼笑,尤其是祖家兄弟原本就是袁崇煥的鐵杆親信,現在有銀子拿,自然是心滿意足。
不過也有人對袁崇煥這個舉動很是不滿,比如說駐紮在永平的平遼將軍,總兵趙率教就是這樣的人,當他得知袁崇煜賣軍糧給蒙古人,而蒙古人又把這些糧食轉手就給了建奴後,急急就找到了袁崇煥稟報此事,還以為是袁崇煜瞞著袁崇煥幹的呢。
可他萬萬沒想到,袁崇煜這麽幹實際上就是出自袁崇煥的默許,當他察覺到這點的時候,遼東糧庫的軍糧都已經被袁崇煜賣得差不多,由於軍糧的大量售賣開始導致遼東軍中的糧食嚴重不足,不少軍隊已有消減用糧的情況,隨著這情況的出現,軍士的糧食供應出了問題,許多士兵的用糧從往日的一天兩頓減到了一天一頓,更隨著時間的推移,就連這一天一頓都難以保證。
士兵開始餓肚子,統兵大將的趙率教怎能不急?眼看著袁崇煥在這件事上和自己打太極,一直不解決問題,而大批的軍糧又不斷從遼東流入蒙古又從蒙古到了皇太極手中,趙率教再也忍不住,直接斥問起袁崇煥來。
可袁崇煥怎麽可能給趙率教明確答複?更不可能告訴他真相。袁崇煥安撫了趙率教幾句,又拿銀子去堵他的口,希望趙率教拿了銀子後和其他人一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管好手下的士兵穩定住軍心,至於軍糧問題他會另外想辦法解決。
袁崇煥的迴答讓趙率教大為失望,他怎麽都沒想到自己一向尊重的袁督師居然會做出這樣的事來。憤怒迴去後,趙率教越想越是生氣,直接就給朝廷寫了一封奏折,舉報薊遼督師袁崇煥私賣軍糧資敵,希望崇禎皇帝盡快派人嚴查此事。
可趙率教怎麽都沒想到,他的這份奏折前腳剛送出去,後腳就被袁崇煥知道了。
得知趙率教居然敢私下告自己黑狀,袁崇煥氣得鼻子都歪了。
好你一個趙率教,老子從來沒有虧待過你,一直把你當親信對待,伱就這麽報答老子的?
趙率教的背叛讓袁崇煥勃然大怒,不過現在還不是對付趙率教的時候,畢竟和崇禎皇帝解釋才是最要緊的。虧得袁崇煥提前就做了準備,早在袁崇煜私下售賣軍糧的時候就寫了奏折給崇禎皇帝,告知這些軍糧是為了拉攏蒙古人一起對付建奴所用,是出於統戰目的。
因為對袁崇煥的信任,再加上崇禎皇帝之前就同意過袁崇煥可以嚐試拉攏蒙古人,所以趙率教的告狀並沒有引起什麽波瀾,崇禎皇帝隻是讓人詢問了一下袁崇煥實際情況,而袁崇煥依舊拿出原來的一套來應付,同時還調集了部分軍糧讓各部軍中缺糧的情況暫時緩解,很快這件事就被袁崇煥給應付了過去,最終崇禎皇帝沒有拿袁崇煥怎麽樣,趙率教的告狀之舉算是徹底失敗。
應付完崇禎皇帝那邊後,袁崇煥自然就騰出手來給趙率教顏色看。作為薊遼督師,連自己手下的總兵都壓不住,他還當什麽督師?他趙率教敢背叛自己,還告自己黑狀?簡直是無法無天!
不過趙率教向來廉潔,作戰又勇猛,現在沒什麽把柄抓在袁崇煥手裏,袁崇煥要拿掉他的總兵也不可能,可要弄人袁崇煥卻有的是辦法,給趙率教穿小鞋的法子多了去了,當即袁崇煥找來祖家兄弟和其他軍將交代了一二,很快遼東這邊各部就對趙率教排擠起來,而袁崇煥也用各種理由找趙率教的麻煩,幾下折騰,讓趙率教苦不堪言。
袁崇煥在遼東的這番操作都落在孫元化的眼中,孫元化作為袁崇煥點名要來的人自然是被袁崇煥所看中的,不過要說孫元化是袁崇煥的親信卻是不然。
當年孫元化在遼東的時候袁崇煥還不是督師呢,就連巡撫都不是,作為兵部派去遼東的孫元化官職雖比不上袁崇煥,可兩人交往的還算不錯。尤其孫元化有個好老師,他的老師可是大名鼎鼎的大學士徐光啟,徐光啟不僅是西學領袖,更是朝中的老臣,門生故吏遍布,當年魏忠賢在的時候也要賣徐光啟幾分麵子。
此外,孫元化精通數學,對火器有相當的研究,而大明在遼東和建奴作戰很少進行野戰,八旗的彪悍可不是明軍能比的,袁崇煥在遼東這麽多年,耗盡心血才組建了一支騎兵,這支騎兵被稱為“關寧鐵騎”,是袁崇煥手上最能打的軍隊,可就算這樣野戰中和八旗交手充其量也平分秋色。
所以大明在遼東基本采取的是守勢,當年孫承宗就是看出了這點才運用以守代攻建城以壓縮建奴生存空間的戰術。這種戰術雖然有些笨,起效的時間也較長,可要說好用的確也好用,隻要不出錯,穩紮穩打,就能逼得建奴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等到時機成熟,就是正式反攻的時候了。
可惜的是因為種種原因孫承宗的戰略部署隻完成了一半,如果當初不是因為天啟皇帝和魏忠賢要向東林黨下手,打算一舉解決朝中問題的話,那麽孫承宗也不會去職迴鄉,更不會由其他人來接替孫承宗的職務,從而導致後來接連大戰的爆發。
說句實話,在皇太極繼位之前建奴已快支持不下去了,假如孫承宗還在必然能看清楚這點,根本不需要和建奴搞什麽大戰,隻要繼續守住幾個要處,把當初的戰略部署推行下去的話,那麽建奴必然被明軍活活困死,遼東的局勢就此大變。
可惜啊可惜,孫承宗走的實在不是時候,孫承宗一走,雖然袁崇煥依舊維持著孫承宗在的時候的部署,可實際上袁崇煥卻因為私心的緣故做了一些其他安排,更因為他的疏忽大意導致覺華島的失陷,從而被建奴打開了缺口。
等到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位情況又變了,皇太極和袁崇煥為各自利益出發一拍即合,私下達成了和談,就此遼東的明軍不再壓迫建奴,放鬆了對建奴的控製,再加上走私猖獗,從而使得孫承宗費盡心血設下對建奴的包圍圈成了擺設。
再之後,皇太極穩住袁崇煥,掉頭拉攏和聯合蒙古各部朝著林丹汗果斷出手。這時候的袁崇煥自以為聰明,在一旁袖手旁觀坐視林丹汗被從察哈爾趕走。等林丹汗一走,建奴那邊就和蒙古連成了一片,原本艱難的局麵瞬間就被打開。
大明的糧價在萬曆年間並不算高,一石米大約在五錢左右,北方價格高些,南方低些,平均下來就是這個數。
等到天啟年間,糧價略微上漲,但上漲的並不算多,可到了崇禎年,糧價就漲的更快了,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北方的米價眼下已漲到了一兩,最高的時候達到一兩二,這個數字相比萬曆年和天啟年簡直翻了個倍。
袁崇煜前後一共賣掉了一百八十萬石軍糧,這些軍糧當然不可能全是大米,還有其他糧食,可就算這樣,按照平均來計算,一石糧至少也要一兩銀子的市價,所以這一百八十萬軍糧算下來就是約等於一百八十萬兩銀子。
當然了,錢不是這麽算的,如果是這樣計算袁崇煜賺什麽去?按照他和範文程的約定,實際上賣糧的銀子到手隻是一百二十萬兩而已,而差額部分的足足六十萬兩白銀悄悄落到了袁崇煜的口袋中,一個轉手就賺了這麽多,這買賣也太好做了些。
糧食幾乎被賣完,袁崇煥不由得也急了,庫裏沒糧可是要出大事的,一旦軍中斷糧,軍隊不嘩變才怪。
為解決後續問題,袁崇煥拿賣糧的銀子派人去關內買糧,這時候袁崇煜跑出來說這個事他也能辦,自己在江南有關係,可以找到靠譜的糧商,就此袁崇煥就把這個事又交給了袁崇煜,而袁崇煜呢馬上帶人南下拿銀子去買糧,不過此時可不是平價買了,是高價買,按照高出市價兩成的糧價弄了一批糧食迴來,這一進一出又讓袁崇煜狠狠大賺了一筆,而買迴來的糧食卻依舊填補不了之前的漏洞。
這空手套白狼的手段玩的溜的很,借這個機會袁崇煜是賺了個盆滿缽滿,當然他可沒忘記哥哥袁崇煥那份,要沒有自己這個哥哥,袁崇煜也賺不到這筆錢。
所以袁崇煜拿了近半的利潤給了袁崇煥,看著弟弟送來的數十萬兩銀子,袁崇煥皺著眉頭長歎一聲,最終也沒說什麽直接就收下了。不過和袁崇煜不一樣,袁崇煥雖然也愛財,但他對財富的追求並沒有那麽熱衷,他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官位和權勢,這些銀子他除了給自己留了幾千兩外,其餘部分很大方地就分給了手下的幾個總兵、副總兵,畢竟售賣軍糧的事不是小事,自己弟弟吃了肉,總得給大夥喝點湯,要不然自己這個當老大的擺不平啊。
俗話說的好,吃人嘴軟拿人手短,袁崇煥這一手的確起到了作用,分了銀子後的各總兵、副總兵頓時眉開眼笑,尤其是祖家兄弟原本就是袁崇煥的鐵杆親信,現在有銀子拿,自然是心滿意足。
不過也有人對袁崇煥這個舉動很是不滿,比如說駐紮在永平的平遼將軍,總兵趙率教就是這樣的人,當他得知袁崇煜賣軍糧給蒙古人,而蒙古人又把這些糧食轉手就給了建奴後,急急就找到了袁崇煥稟報此事,還以為是袁崇煜瞞著袁崇煥幹的呢。
可他萬萬沒想到,袁崇煜這麽幹實際上就是出自袁崇煥的默許,當他察覺到這點的時候,遼東糧庫的軍糧都已經被袁崇煜賣得差不多,由於軍糧的大量售賣開始導致遼東軍中的糧食嚴重不足,不少軍隊已有消減用糧的情況,隨著這情況的出現,軍士的糧食供應出了問題,許多士兵的用糧從往日的一天兩頓減到了一天一頓,更隨著時間的推移,就連這一天一頓都難以保證。
士兵開始餓肚子,統兵大將的趙率教怎能不急?眼看著袁崇煥在這件事上和自己打太極,一直不解決問題,而大批的軍糧又不斷從遼東流入蒙古又從蒙古到了皇太極手中,趙率教再也忍不住,直接斥問起袁崇煥來。
可袁崇煥怎麽可能給趙率教明確答複?更不可能告訴他真相。袁崇煥安撫了趙率教幾句,又拿銀子去堵他的口,希望趙率教拿了銀子後和其他人一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管好手下的士兵穩定住軍心,至於軍糧問題他會另外想辦法解決。
袁崇煥的迴答讓趙率教大為失望,他怎麽都沒想到自己一向尊重的袁督師居然會做出這樣的事來。憤怒迴去後,趙率教越想越是生氣,直接就給朝廷寫了一封奏折,舉報薊遼督師袁崇煥私賣軍糧資敵,希望崇禎皇帝盡快派人嚴查此事。
可趙率教怎麽都沒想到,他的這份奏折前腳剛送出去,後腳就被袁崇煥知道了。
得知趙率教居然敢私下告自己黑狀,袁崇煥氣得鼻子都歪了。
好你一個趙率教,老子從來沒有虧待過你,一直把你當親信對待,伱就這麽報答老子的?
趙率教的背叛讓袁崇煥勃然大怒,不過現在還不是對付趙率教的時候,畢竟和崇禎皇帝解釋才是最要緊的。虧得袁崇煥提前就做了準備,早在袁崇煜私下售賣軍糧的時候就寫了奏折給崇禎皇帝,告知這些軍糧是為了拉攏蒙古人一起對付建奴所用,是出於統戰目的。
因為對袁崇煥的信任,再加上崇禎皇帝之前就同意過袁崇煥可以嚐試拉攏蒙古人,所以趙率教的告狀並沒有引起什麽波瀾,崇禎皇帝隻是讓人詢問了一下袁崇煥實際情況,而袁崇煥依舊拿出原來的一套來應付,同時還調集了部分軍糧讓各部軍中缺糧的情況暫時緩解,很快這件事就被袁崇煥給應付了過去,最終崇禎皇帝沒有拿袁崇煥怎麽樣,趙率教的告狀之舉算是徹底失敗。
應付完崇禎皇帝那邊後,袁崇煥自然就騰出手來給趙率教顏色看。作為薊遼督師,連自己手下的總兵都壓不住,他還當什麽督師?他趙率教敢背叛自己,還告自己黑狀?簡直是無法無天!
不過趙率教向來廉潔,作戰又勇猛,現在沒什麽把柄抓在袁崇煥手裏,袁崇煥要拿掉他的總兵也不可能,可要弄人袁崇煥卻有的是辦法,給趙率教穿小鞋的法子多了去了,當即袁崇煥找來祖家兄弟和其他軍將交代了一二,很快遼東這邊各部就對趙率教排擠起來,而袁崇煥也用各種理由找趙率教的麻煩,幾下折騰,讓趙率教苦不堪言。
袁崇煥在遼東的這番操作都落在孫元化的眼中,孫元化作為袁崇煥點名要來的人自然是被袁崇煥所看中的,不過要說孫元化是袁崇煥的親信卻是不然。
當年孫元化在遼東的時候袁崇煥還不是督師呢,就連巡撫都不是,作為兵部派去遼東的孫元化官職雖比不上袁崇煥,可兩人交往的還算不錯。尤其孫元化有個好老師,他的老師可是大名鼎鼎的大學士徐光啟,徐光啟不僅是西學領袖,更是朝中的老臣,門生故吏遍布,當年魏忠賢在的時候也要賣徐光啟幾分麵子。
此外,孫元化精通數學,對火器有相當的研究,而大明在遼東和建奴作戰很少進行野戰,八旗的彪悍可不是明軍能比的,袁崇煥在遼東這麽多年,耗盡心血才組建了一支騎兵,這支騎兵被稱為“關寧鐵騎”,是袁崇煥手上最能打的軍隊,可就算這樣野戰中和八旗交手充其量也平分秋色。
所以大明在遼東基本采取的是守勢,當年孫承宗就是看出了這點才運用以守代攻建城以壓縮建奴生存空間的戰術。這種戰術雖然有些笨,起效的時間也較長,可要說好用的確也好用,隻要不出錯,穩紮穩打,就能逼得建奴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等到時機成熟,就是正式反攻的時候了。
可惜的是因為種種原因孫承宗的戰略部署隻完成了一半,如果當初不是因為天啟皇帝和魏忠賢要向東林黨下手,打算一舉解決朝中問題的話,那麽孫承宗也不會去職迴鄉,更不會由其他人來接替孫承宗的職務,從而導致後來接連大戰的爆發。
說句實話,在皇太極繼位之前建奴已快支持不下去了,假如孫承宗還在必然能看清楚這點,根本不需要和建奴搞什麽大戰,隻要繼續守住幾個要處,把當初的戰略部署推行下去的話,那麽建奴必然被明軍活活困死,遼東的局勢就此大變。
可惜啊可惜,孫承宗走的實在不是時候,孫承宗一走,雖然袁崇煥依舊維持著孫承宗在的時候的部署,可實際上袁崇煥卻因為私心的緣故做了一些其他安排,更因為他的疏忽大意導致覺華島的失陷,從而被建奴打開了缺口。
等到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位情況又變了,皇太極和袁崇煥為各自利益出發一拍即合,私下達成了和談,就此遼東的明軍不再壓迫建奴,放鬆了對建奴的控製,再加上走私猖獗,從而使得孫承宗費盡心血設下對建奴的包圍圈成了擺設。
再之後,皇太極穩住袁崇煥,掉頭拉攏和聯合蒙古各部朝著林丹汗果斷出手。這時候的袁崇煥自以為聰明,在一旁袖手旁觀坐視林丹汗被從察哈爾趕走。等林丹汗一走,建奴那邊就和蒙古連成了一片,原本艱難的局麵瞬間就被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