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元化苦笑了一聲卻沒迴答,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徐憲成。
徐憲成當即給李信解釋了其中的情況,李信雖現在在工部掛職,可實際上並不算真正的官員,而且李信平日除了當徐憲成的助手外,更多是在負責實際的具體工作,就連工部衙門也不用去,自然不清楚官場中的彎彎繞繞,有些事他不清楚也是正常的,可徐憲成卻不同。
徐憲成不僅是工部員外郎,更有監察禦史的職務,此外他還是翰林院庶吉士,更是複社創始人之一。複社又被稱為小東林黨,所以他的官職雖然不高,可在清流中地位卻不低,有些消息外人或許不知道,他還是知道的。
現在朝廷看起來似乎做了許多事,可無論是撤裁驛站還是征收遼餉實際上並沒起到什麽作用。相反,這些措施的危害性極大,前者因為驛站的撤裁導致各地驛站遣散的人員達到了數萬人,而這些人失業後更造成了許多地方不穩定的因素。
至於後者,遼餉的開征雖然有先例,早在天啟年魏忠賢就打著遼餉的名義在江南開征商稅。如今遼東軍事需求,軍費嚴重不足,再征遼餉看起來沒什麽問題,可問題在於這遼餉開征的對象卻不同。
當初魏忠賢是盯著江南士紳大戶和商人弄來的錢,而且主要是對大明富庶之地開征。而現在所謂的遼餉卻是對於普通百姓,同時征收的群體也不限於江南一地,直接擴大到了全國各省。
如此區別顯而易見,這些操作下去先不說能不能弄來錢,就算能弄來錢又有多少可以用到實處更是兩說。
其他暫且不提,僅僅是工部這邊徐憲成就有絕對發言權,自崇禎皇帝登基後,工部各處的開支銳增,以前明明能用一百兩銀子辦到的事現在花二百兩甚至三百兩都不一定能辦成。
花的銀子數額翻了幾番,可落到實處的反而比之前的卻少了許多,其中每過一道手這銀子就少了幾成,這究竟是怎麽迴事,上上下下心照不宣。
徐憲成對此很是看不慣,雖然他也缺錢,要知道徐憲成進京趕考的時候身上並沒多少銀子,這還是姐姐姐夫資助的,中了進士當了官,徐憲成也不富裕,要不也不會住在這樣普通的小院中。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徐憲成不是食古不化之人,可作為讀書人他心中依舊有那麽一份堅持,當初遊學的時候,徐憲成在南京交友廣闊,如今又在工部為官,掌控著虞衡清吏司,他如果想要弄銀子機會大把。
可到如今,徐憲成從未以權謀私借職權私下撈過一文錢,除去自己俸祿和官場上正常的“孝敬”外,徐憲成從未起過貪心。
不過有些時候徐憲成也是無奈,想徹底出於汙泥而不染,要做到這點並不容易,更何況整個官場都是這樣,其他官員上下其手,你卻潔身自好,就成了官場中的異類,反而被人排斥和防備,所以徐憲成也隻能持有自己的初心罷了,對於許多事雖看在眼中心中更是明白,卻又無能為力甚至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初陽兄此去遼東,小弟實在是羨慕,說句心裏話,如不是袁督師點名初陽兄,小弟還真想替初陽兄去呢。”徐憲成說著不由得搖頭歎道,望著孫元化極為感慨。
孫元化明白徐憲成為什麽會這麽說,更知道自己這個好友心裏的苦悶。和其他官員不同,年輕的徐憲成是一個有才華也有抱負的人,雖然他現在的官職並不低,而且又屬於清流,正是受朝廷重用的時候。
可現在的朝廷風氣著實不怎麽樣,表麵上來看自魏忠賢垮台後朝廷展現出一副中興氣息,可實際上情況並不如此,其他的暫且不說,就說朝政吧,許多事明明聽起來看起來不錯,但真實情況卻差強人意,甚至還不如魏忠賢當政時候呢。
麵對這樣的情況,在京師的確不如離京的更好些,之前就有聽說外派徐憲成離京的想法,不過後來這個事不了了之了。
之所以會是這樣,還是要提到薊遼督師袁崇煥,其他人不清楚孫元化卻是知道的,因為孫元化是袁崇煥點名要的人,也算是袁崇煥的親信,所以有些情況比外人更為清楚。
以徐憲成的官職和能力,原本崇禎皇帝是想打算從京師選人分別擔任寧前或山東兵備道,同時挑選合適的人任職遼東巡撫和山東巡撫職務。
不過這事還沒定下,人員也在挑選之中,可剛解決寧遠兵變的袁崇煥突然就向崇禎皇帝上了奏折,提出要在遼東整頓的想法,並且希望崇禎皇帝給予支持,還提議讓朝廷暫時不要安排遼東巡撫和山東巡撫的職務,為平遼大計著想,等他在遼東整頓完畢後再考慮這些。
出於對袁崇煥的信任,崇禎皇帝很快就答應了這個請求,放棄了任命遼東巡撫和山東巡撫的想法。也是這個原因,寧前和山東兵備道的任命也就擱置下來,畢竟這兩個職務雖然不是巡撫,官職也不算高,可偏偏權利不小,在巡撫缺職的情況下,兵備道手中的權利和正式的巡撫也差不了多少了,一旦任命下達就和袁崇煥的請求違背,崇禎皇帝出於這個考慮一並中止了任命。
這件事直接影響到了徐憲成,原本徐憲成是山東兵備道的合適人員,假如袁崇煥的奏折來的晚些,說不定徐憲成的任命就下達了。可現在倒好,袁崇煥那奏折一上,崇禎皇帝暫緩了所有針對薊遼的人事任命,使得徐憲成失去了這個機會。
“待為兄去了遼東,見了袁督師後必然向袁督師舉薦賢弟,以賢弟之大才,別說一個區區山東兵備道,哪怕就是巡撫也是當得,到時候賢弟來薊遼,你我兄弟同在督師手下為國效力,在薊遼建功立業豈不快哉?”孫元化笑著安慰徐憲成,徐憲成聽後哈哈大笑,雖知道這話是安慰,卻極為高興。
“初陽兄,那麽小弟呢?你不會把我忘了吧?”一旁,李信拿起酒壺給孫元化倒了杯酒笑眯眯地打趣問。
孫元化頓時又笑了起來,伸手衝他點點:“自然不會忘了伱,賢弟之才我可是知道的,如此好事怎能少得了賢弟?”
“哈哈哈!說的好!來來來,我們再幹一杯!”
“幹杯!”
三人舉杯共飲,抬手一飲而盡,放下酒盅對視又是大笑起來。
翌日,徐憲成和李信親自送孫元化出京,一直送出城十裏這才依依不舍道別。
告別了好友,孫元化上了馬,帶著隨從快馬北去,馬蹄聲漸漸遠去很快再也不見他的身影。
離開了京師,孫元化就一路北上,十日後抵達山海關,在山海關歇息一日,孫元化繼續向東而行,朝著寧遠而去。
等他到了寧遠後才知道,袁崇煥居然不在寧遠,詢問後才得知袁崇煥坐船去了雙島,據說是和毛文龍見麵會晤去了,對此孫元化也沒放在心上,就在寧遠暫住了下來,耐心等著袁崇煥迴來,可他怎麽都沒想到就在自己前來寧遠的路上,這大明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而這件大事正和他所要見的袁崇煥有關。
一月前,毛文龍受袁崇煥的邀請主動從皮島至北汛口會晤,可沒想到了北汛口卻沒見袁崇煥的身影,之後毛文龍去了登州找袁崇煥還是沒找到他,最後無奈直接坐船去覺華島,再從覺華島到了寧遠督師衙門。
雖然最終兩人在寧遠見麵,也私下做了交談,可交談並沒有什麽結果。這讓毛文龍心中很不舒服,不過出於對袁崇煥的尊重,毛文龍沒有發作什麽,而當袁崇煥提出再約時間會晤的時候,毛文龍也同意了袁崇煥的請求。
就這樣,第一次會晤雙方在沒談出任何結果的情況下結束了,迴到皮島後毛文龍一直等著袁崇煥這邊的消息,等了近一個月時間,袁崇煥終於遞來消息說在雙島會晤,接到消息的毛文龍很快就答應了袁崇煥相約,按照約定時間坐船從皮島出發,前往雙島和袁崇煥見麵。
雙島屬於毛文龍東江鎮的防區,是毛文龍的地盤。為避免再一次被袁崇煥“放鴿子”這一次毛文龍多了個心眼,沒有提前抵達雙島,所以袁崇煥比毛文龍早了兩日到了雙島。
接到消息,毛文龍這才讓坐船加快速度趕往雙島,等到了雙島後袁崇煥已在島上等著毛文龍了,毛文龍下島後和袁崇煥見麵,氣氛很是融洽,談笑風生,彷如老友一般。
因為主角都到了,繼續在船上諸多不便,在袁崇煥的建議下毛文龍同意了袁崇煥一起上島駐紮的提議,就此兩人各自下了自己的船在島上臨時紮營暫住了下來。
當天晚上,毛文龍作為主人宴請袁崇煥,袁崇煥欣然赴宴,赴宴時酒過三巡,袁崇煥提議讓人離開,單獨和毛文龍交談幾句,毛文龍也沒多想,當即就擺手讓部下出去,等人走後,他親手給袁崇煥倒滿了酒,問袁崇煥究竟要談什麽。
“毛帥,今日本部同毛帥在遼東海外相會,你我橫渡大海至此都是不易,都是為了國事,應該同心共濟才是,毛帥以為如何?”
毛文龍毫不遲疑道:“袁大人此言本帥自是認可的,正是為了國事你我才會在此相見,至於同心共濟更當如此。”
“好!”袁崇煥很是高興一拍大腿道:“既然毛帥對此沒有異議,那麽本部堂願和毛帥相商為進取大計,軍國大事在此一舉。”
徐憲成當即給李信解釋了其中的情況,李信雖現在在工部掛職,可實際上並不算真正的官員,而且李信平日除了當徐憲成的助手外,更多是在負責實際的具體工作,就連工部衙門也不用去,自然不清楚官場中的彎彎繞繞,有些事他不清楚也是正常的,可徐憲成卻不同。
徐憲成不僅是工部員外郎,更有監察禦史的職務,此外他還是翰林院庶吉士,更是複社創始人之一。複社又被稱為小東林黨,所以他的官職雖然不高,可在清流中地位卻不低,有些消息外人或許不知道,他還是知道的。
現在朝廷看起來似乎做了許多事,可無論是撤裁驛站還是征收遼餉實際上並沒起到什麽作用。相反,這些措施的危害性極大,前者因為驛站的撤裁導致各地驛站遣散的人員達到了數萬人,而這些人失業後更造成了許多地方不穩定的因素。
至於後者,遼餉的開征雖然有先例,早在天啟年魏忠賢就打著遼餉的名義在江南開征商稅。如今遼東軍事需求,軍費嚴重不足,再征遼餉看起來沒什麽問題,可問題在於這遼餉開征的對象卻不同。
當初魏忠賢是盯著江南士紳大戶和商人弄來的錢,而且主要是對大明富庶之地開征。而現在所謂的遼餉卻是對於普通百姓,同時征收的群體也不限於江南一地,直接擴大到了全國各省。
如此區別顯而易見,這些操作下去先不說能不能弄來錢,就算能弄來錢又有多少可以用到實處更是兩說。
其他暫且不提,僅僅是工部這邊徐憲成就有絕對發言權,自崇禎皇帝登基後,工部各處的開支銳增,以前明明能用一百兩銀子辦到的事現在花二百兩甚至三百兩都不一定能辦成。
花的銀子數額翻了幾番,可落到實處的反而比之前的卻少了許多,其中每過一道手這銀子就少了幾成,這究竟是怎麽迴事,上上下下心照不宣。
徐憲成對此很是看不慣,雖然他也缺錢,要知道徐憲成進京趕考的時候身上並沒多少銀子,這還是姐姐姐夫資助的,中了進士當了官,徐憲成也不富裕,要不也不會住在這樣普通的小院中。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徐憲成不是食古不化之人,可作為讀書人他心中依舊有那麽一份堅持,當初遊學的時候,徐憲成在南京交友廣闊,如今又在工部為官,掌控著虞衡清吏司,他如果想要弄銀子機會大把。
可到如今,徐憲成從未以權謀私借職權私下撈過一文錢,除去自己俸祿和官場上正常的“孝敬”外,徐憲成從未起過貪心。
不過有些時候徐憲成也是無奈,想徹底出於汙泥而不染,要做到這點並不容易,更何況整個官場都是這樣,其他官員上下其手,你卻潔身自好,就成了官場中的異類,反而被人排斥和防備,所以徐憲成也隻能持有自己的初心罷了,對於許多事雖看在眼中心中更是明白,卻又無能為力甚至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初陽兄此去遼東,小弟實在是羨慕,說句心裏話,如不是袁督師點名初陽兄,小弟還真想替初陽兄去呢。”徐憲成說著不由得搖頭歎道,望著孫元化極為感慨。
孫元化明白徐憲成為什麽會這麽說,更知道自己這個好友心裏的苦悶。和其他官員不同,年輕的徐憲成是一個有才華也有抱負的人,雖然他現在的官職並不低,而且又屬於清流,正是受朝廷重用的時候。
可現在的朝廷風氣著實不怎麽樣,表麵上來看自魏忠賢垮台後朝廷展現出一副中興氣息,可實際上情況並不如此,其他的暫且不說,就說朝政吧,許多事明明聽起來看起來不錯,但真實情況卻差強人意,甚至還不如魏忠賢當政時候呢。
麵對這樣的情況,在京師的確不如離京的更好些,之前就有聽說外派徐憲成離京的想法,不過後來這個事不了了之了。
之所以會是這樣,還是要提到薊遼督師袁崇煥,其他人不清楚孫元化卻是知道的,因為孫元化是袁崇煥點名要的人,也算是袁崇煥的親信,所以有些情況比外人更為清楚。
以徐憲成的官職和能力,原本崇禎皇帝是想打算從京師選人分別擔任寧前或山東兵備道,同時挑選合適的人任職遼東巡撫和山東巡撫職務。
不過這事還沒定下,人員也在挑選之中,可剛解決寧遠兵變的袁崇煥突然就向崇禎皇帝上了奏折,提出要在遼東整頓的想法,並且希望崇禎皇帝給予支持,還提議讓朝廷暫時不要安排遼東巡撫和山東巡撫的職務,為平遼大計著想,等他在遼東整頓完畢後再考慮這些。
出於對袁崇煥的信任,崇禎皇帝很快就答應了這個請求,放棄了任命遼東巡撫和山東巡撫的想法。也是這個原因,寧前和山東兵備道的任命也就擱置下來,畢竟這兩個職務雖然不是巡撫,官職也不算高,可偏偏權利不小,在巡撫缺職的情況下,兵備道手中的權利和正式的巡撫也差不了多少了,一旦任命下達就和袁崇煥的請求違背,崇禎皇帝出於這個考慮一並中止了任命。
這件事直接影響到了徐憲成,原本徐憲成是山東兵備道的合適人員,假如袁崇煥的奏折來的晚些,說不定徐憲成的任命就下達了。可現在倒好,袁崇煥那奏折一上,崇禎皇帝暫緩了所有針對薊遼的人事任命,使得徐憲成失去了這個機會。
“待為兄去了遼東,見了袁督師後必然向袁督師舉薦賢弟,以賢弟之大才,別說一個區區山東兵備道,哪怕就是巡撫也是當得,到時候賢弟來薊遼,你我兄弟同在督師手下為國效力,在薊遼建功立業豈不快哉?”孫元化笑著安慰徐憲成,徐憲成聽後哈哈大笑,雖知道這話是安慰,卻極為高興。
“初陽兄,那麽小弟呢?你不會把我忘了吧?”一旁,李信拿起酒壺給孫元化倒了杯酒笑眯眯地打趣問。
孫元化頓時又笑了起來,伸手衝他點點:“自然不會忘了伱,賢弟之才我可是知道的,如此好事怎能少得了賢弟?”
“哈哈哈!說的好!來來來,我們再幹一杯!”
“幹杯!”
三人舉杯共飲,抬手一飲而盡,放下酒盅對視又是大笑起來。
翌日,徐憲成和李信親自送孫元化出京,一直送出城十裏這才依依不舍道別。
告別了好友,孫元化上了馬,帶著隨從快馬北去,馬蹄聲漸漸遠去很快再也不見他的身影。
離開了京師,孫元化就一路北上,十日後抵達山海關,在山海關歇息一日,孫元化繼續向東而行,朝著寧遠而去。
等他到了寧遠後才知道,袁崇煥居然不在寧遠,詢問後才得知袁崇煥坐船去了雙島,據說是和毛文龍見麵會晤去了,對此孫元化也沒放在心上,就在寧遠暫住了下來,耐心等著袁崇煥迴來,可他怎麽都沒想到就在自己前來寧遠的路上,這大明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而這件大事正和他所要見的袁崇煥有關。
一月前,毛文龍受袁崇煥的邀請主動從皮島至北汛口會晤,可沒想到了北汛口卻沒見袁崇煥的身影,之後毛文龍去了登州找袁崇煥還是沒找到他,最後無奈直接坐船去覺華島,再從覺華島到了寧遠督師衙門。
雖然最終兩人在寧遠見麵,也私下做了交談,可交談並沒有什麽結果。這讓毛文龍心中很不舒服,不過出於對袁崇煥的尊重,毛文龍沒有發作什麽,而當袁崇煥提出再約時間會晤的時候,毛文龍也同意了袁崇煥的請求。
就這樣,第一次會晤雙方在沒談出任何結果的情況下結束了,迴到皮島後毛文龍一直等著袁崇煥這邊的消息,等了近一個月時間,袁崇煥終於遞來消息說在雙島會晤,接到消息的毛文龍很快就答應了袁崇煥相約,按照約定時間坐船從皮島出發,前往雙島和袁崇煥見麵。
雙島屬於毛文龍東江鎮的防區,是毛文龍的地盤。為避免再一次被袁崇煥“放鴿子”這一次毛文龍多了個心眼,沒有提前抵達雙島,所以袁崇煥比毛文龍早了兩日到了雙島。
接到消息,毛文龍這才讓坐船加快速度趕往雙島,等到了雙島後袁崇煥已在島上等著毛文龍了,毛文龍下島後和袁崇煥見麵,氣氛很是融洽,談笑風生,彷如老友一般。
因為主角都到了,繼續在船上諸多不便,在袁崇煥的建議下毛文龍同意了袁崇煥一起上島駐紮的提議,就此兩人各自下了自己的船在島上臨時紮營暫住了下來。
當天晚上,毛文龍作為主人宴請袁崇煥,袁崇煥欣然赴宴,赴宴時酒過三巡,袁崇煥提議讓人離開,單獨和毛文龍交談幾句,毛文龍也沒多想,當即就擺手讓部下出去,等人走後,他親手給袁崇煥倒滿了酒,問袁崇煥究竟要談什麽。
“毛帥,今日本部同毛帥在遼東海外相會,你我橫渡大海至此都是不易,都是為了國事,應該同心共濟才是,毛帥以為如何?”
毛文龍毫不遲疑道:“袁大人此言本帥自是認可的,正是為了國事你我才會在此相見,至於同心共濟更當如此。”
“好!”袁崇煥很是高興一拍大腿道:“既然毛帥對此沒有異議,那麽本部堂願和毛帥相商為進取大計,軍國大事在此一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