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蟲!”
聽完張錫鈞的講述,朱慎錐氣得臉都黑了,東林黨真是無所不用,居然拿大明的國運來作為賭注,難道他們就不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麽?
雖說這些年朱慎錐一直暗中準備,可在朱慎錐的心裏他卻是很複雜的。一方麵朱慎錐是想在亂世到來之前積蓄力量,不僅能夠自保,如有可能還能爭一爭這天下。
另一方麵,作為炎黃子孫,朱慎錐卻不願看見曆史上那樣野蠻戰勝文明,建奴入關,燒殺搶掠,毀我衣冠,去我精神,讓泱泱中華大國成為後人所恥笑的東亞病夫,而自己子孫後代剃掉前額的頭發,留著可笑的金錢鼠尾,被打斷了脊梁骨,張開奴才閉口主子的模樣。
在朱慎錐看來,無論是閹黨還是東林黨,他們再怎麽爭鬥隻是內部的爭鬥,兩方麵實際上都不是什麽好東西,不管誰贏誰輸,這天下依舊是大明的天下,也是漢人的天下。
可引入外敵,借用外力來打擊政治對手,甚至以出賣國家的利益來達到目的,這性質就完全不同了。
東林黨如此所為完全隻顧自己私利卻不顧國家安危,實在該殺!
“此事魏忠賢可知曉?”朱慎錐追問道。
“魏忠賢當然知道。”
“既然他知道,難道沒采取措施?”朱慎錐繼續問。
張錫鈞微微搖頭:“魏忠賢的閹黨雖占上風,可要說徹底擊垮東林黨卻還未到這個地步。更何況,閹黨中人做實事還是可以的,但要論耍政治小手段,東林黨那些偽君子卻更勝一籌。”
“此事東林黨做的正大光明,一切程序絲毫挑不出毛病,更拿孫承宗在遼東一事大做文章,說什麽既然當初孫承宗在遼東多年耗資無數,卻未能解決遼東建奴,所設防線更被評擊,再有之前的柳河之役,遼東策略得失已有定論,既然孫承宗是錯的,那就應該撥亂反正,重新調整遼東戰略,放棄寧錦防線,後撤山海關。”
聽到這迴答朱慎錐啞然失笑,東林黨看來也有聰明人啊,這是以閹黨之矛去擊閹黨之盾呢。
當初孫承宗被迫去職不就是因為這些原因麽?為了搞掉孫承宗,借著柳河之役戰敗,閹黨一夥人在朝中大肆評擊孫承宗,彈劾的奏章滿天飛。無不指責柳河之役孫承宗負主要責任,而孫承宗這些年在遼東耗資何止千萬,卻始終沒有解決建奴,除了搞軍事和經濟封鎖外,花了朝廷那麽多銀子,用了那麽多時間,隻是在遼東鑄了幾個城罷了,如此下去遼東什麽時候能夠評定?建奴又什麽時候能夠消滅?
其實滿朝上下的人心裏都清楚,孫承宗在遼東的戰略部署是沒有問題的,所謂的柳河慘敗其實損失也不大,明軍雖然有傷亡,但後金建奴那邊也是一樣,更何況此戰還殺了建奴一個固山又帶迴了幾百遼民,不能說沒半點戰績,從這點來說隻是明軍吃的虧比後金建奴更大些罷了。
此外,柳河之役和孫承宗也沒什麽直接關係,當初做決定者是山海關總兵馬世龍,孫承宗根本就不知道馬世龍的安排,更不是直接責任人。
但為了搞走孫承宗,魏忠賢的閹黨借題發揮,在柳河之役上誇大其實,硬生生就把帽子扣到了孫承宗頭上,順手還把遼東巡撫喻安性給牽連了進去。
這樣做的目的大家都清楚,無非就是要整走孫承宗,從而給東林黨進一步打擊罷了。
當時的東林黨據理力爭,為孫承宗爭辯,可柳河之役的“慘敗”卻是事實,何況魏忠賢做這個事的時候早就稟報過天啟皇帝,拿掉孫承宗,這一步是天啟皇帝默許下進行的,在這種大勢下,孫承宗的去職已是鐵板釘釘,再也無法改變。
雖然孫承宗事後告老還鄉,可魏忠賢也不傻,他很清楚孫承宗在遼東的戰略是正確的,因為自從孫承宗去了遼東之後,遼東的戰局就穩固了下來,這幾年來後金建奴在大明的封鎖和以守代攻戰術下過的極為艱難,孫承宗的戰略部署繼續沿用,用不多幾年恐怕遼東建奴就再也支持不下去了。
這也是魏忠賢搞走孫承宗後,又意圖用袁崇煥來替代,並支持袁崇煥在寧遠繼續駐守的真正原因。可魏忠賢萬萬沒想到,前腳剛用那些理由解決了孫承宗問題,後腳東林黨就用同樣的理由借題發揮,提出了戰略後撤直接放棄寧錦一線的建議。
這樣讓魏忠賢很是難受,畢竟扣在孫承宗腦袋上的帽子還在,孫承宗去職也隻是剛發生的事。既然你們閹黨拿這些罪名和問題逼迫孫承宗去職,那麽東林黨現在用同樣的理由提出這些建議不是理所當然的麽?難不成孫承宗在的時候他所做的事是錯的,他一去職這些事就變成對的了?如此雙標,這不是笑話是什麽?
你魏公公權勢再大,也不能這樣不要臉吧?現在我們東林黨隻是用你們閹黨提出的問題進行糾正,難不成伱們閹黨還要反對?沒這樣幹事的!這不等於把天下人都當傻瓜了?如此不彈劾你才怪。
東林黨這一招弄的魏忠賢很是難受,他雖然是地痞混混出身,更對所謂的道德不屑一顧,為了達到目的,魏忠賢可以不擇手段。可再怎麽說,魏忠賢還是要點臉的,何況他現在的身份早就不同了,當著所有人麵捏著鼻子去否定自己的話,甚至在朝堂上指鹿為馬,魏忠賢還做不出來,他畢竟不是趙高。
如此,雙方對於遼東問題的態度上一時間形成了僵持,此外孫承宗去職後朝廷不再設立薊遼督師,任命了高第為遼東經略。
高第不屬於閹黨,魏忠賢對高第的影響不大,而高第雖然也不是東林黨,可在政治觀點上卻靠近東林黨,再加上作為傳統文人,高第先天就親近文官集團疏遠閹黨,所以高第上任以來所作出的姿態也是讚同東林黨看法的,意圖放棄寧錦防線,後撤軍隊至山海關。
如此,東林黨和閹黨就這事開始扯皮,再加上東林黨眼下雖然損失不小,可在朝堂上依舊還有一定的影響力,各部中東林黨的人也有不少,不直接對抗私下做點小手段,給對手製造點麻煩,這點東林黨還是能夠做到的。
搞明白了這些,朱慎錐也是無語,隻能搖頭長歎。
他曾經讀過曆史,曆史上提到大明實亡於黨爭,還真是一點都沒說錯。如今的黨爭已到了白熱化的階段,雙方為了鬥倒對方無所不用其極,更不惜以損失國家的利益作為代價。
這些事朱慎錐也插不上手,更沒可能影響到兩黨的決定,作為一個旁觀者,他無非隻有感慨罷了。
朝堂上的事朱慎錐無能為力,也管不了那麽多,不過自己的事他還是要和張錫鈞仔細交代一番。
除去同張錫鈞說了些事外,最後朱慎錐還把徐憲成的情況告訴了張錫鈞,讓張錫鈞在適當的時候關照一下徐憲成。
這所謂的關照不是要讓徐憲成升官,如果是這樣的話朱慎錐就不用刻意交代了,隻要書信一封就能讓張錫鈞找魏良卿辦到。
以目前閹黨的權勢提拔一個新科進士毫不費力,可朱慎錐並不想這麽做,他要做的是讓張錫鈞不受閹黨和東林黨兩黨注視,最好是遊離兩黨之外,安安穩穩在工部當一個小透明即可。
之前和徐憲成的談話,徐憲成的迴答讓朱慎錐很是欣慰,自己這個小舅子很聰明,局勢也看得明白,更沒有少年人的那種衝動,這也讓朱慎錐放心了不少。
同時朱慎錐也覺得徐憲成打算留在工部的想法不錯,與其之後授官去了其他衙門,倒不如在工部這個能夠做點實事的衙門呆在,也能避免卷入政治旋渦。
但徐憲成之後要留在工部也不是那麽容易的,新科進士在六部觀政是一迴事,可觀政結束後正式授官又是另一迴事。一般來說,正式授官都會調離原來觀政的部門,留下來的隻是少數,所以徐憲成想繼續呆在工部,背後還需要運作一番。
讓張錫鈞今天來的目的除了要見張錫鈞外,徐憲成的事也是其一,這個事張錫鈞出麵是再好不過。以張錫鈞如今在京師的身份地位和關係網,要幫徐憲成留在工部不難,張錫鈞有無數個辦法能夠做到這點,同時也能幫徐憲成撇清和閹黨、東林黨各方麵的關係。
聽完了朱慎錐的要求,張錫鈞表示這個事沒任何問題,他一定會妥善安排,徐憲成留在工部鐵板釘釘,而且不會有人知道徐憲成背後的背景,另外如有黨爭牽連到徐憲成的,他張錫鈞也會出手助,替徐憲成解決到這些麻煩。
“如此甚好,此事就拜托了。”
“主公說的哪裏話,這是我應當做的。”
點點頭,對張錫鈞的態度朱慎錐很是滿意,他默默想了想又對張錫鈞道:“你是聰明人,眼下京師的風雲你也看得明白,如未來有變,無需顧慮太多,成大事不拘小節,當以保全自身為首。”
這句話一出,張錫鈞神色中略有感動,他什麽話都沒說,起身鄭重其事向朱慎錐行禮,朱慎錐也不拒絕,微微頷首,受了他這一禮。
聽完張錫鈞的講述,朱慎錐氣得臉都黑了,東林黨真是無所不用,居然拿大明的國運來作為賭注,難道他們就不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麽?
雖說這些年朱慎錐一直暗中準備,可在朱慎錐的心裏他卻是很複雜的。一方麵朱慎錐是想在亂世到來之前積蓄力量,不僅能夠自保,如有可能還能爭一爭這天下。
另一方麵,作為炎黃子孫,朱慎錐卻不願看見曆史上那樣野蠻戰勝文明,建奴入關,燒殺搶掠,毀我衣冠,去我精神,讓泱泱中華大國成為後人所恥笑的東亞病夫,而自己子孫後代剃掉前額的頭發,留著可笑的金錢鼠尾,被打斷了脊梁骨,張開奴才閉口主子的模樣。
在朱慎錐看來,無論是閹黨還是東林黨,他們再怎麽爭鬥隻是內部的爭鬥,兩方麵實際上都不是什麽好東西,不管誰贏誰輸,這天下依舊是大明的天下,也是漢人的天下。
可引入外敵,借用外力來打擊政治對手,甚至以出賣國家的利益來達到目的,這性質就完全不同了。
東林黨如此所為完全隻顧自己私利卻不顧國家安危,實在該殺!
“此事魏忠賢可知曉?”朱慎錐追問道。
“魏忠賢當然知道。”
“既然他知道,難道沒采取措施?”朱慎錐繼續問。
張錫鈞微微搖頭:“魏忠賢的閹黨雖占上風,可要說徹底擊垮東林黨卻還未到這個地步。更何況,閹黨中人做實事還是可以的,但要論耍政治小手段,東林黨那些偽君子卻更勝一籌。”
“此事東林黨做的正大光明,一切程序絲毫挑不出毛病,更拿孫承宗在遼東一事大做文章,說什麽既然當初孫承宗在遼東多年耗資無數,卻未能解決遼東建奴,所設防線更被評擊,再有之前的柳河之役,遼東策略得失已有定論,既然孫承宗是錯的,那就應該撥亂反正,重新調整遼東戰略,放棄寧錦防線,後撤山海關。”
聽到這迴答朱慎錐啞然失笑,東林黨看來也有聰明人啊,這是以閹黨之矛去擊閹黨之盾呢。
當初孫承宗被迫去職不就是因為這些原因麽?為了搞掉孫承宗,借著柳河之役戰敗,閹黨一夥人在朝中大肆評擊孫承宗,彈劾的奏章滿天飛。無不指責柳河之役孫承宗負主要責任,而孫承宗這些年在遼東耗資何止千萬,卻始終沒有解決建奴,除了搞軍事和經濟封鎖外,花了朝廷那麽多銀子,用了那麽多時間,隻是在遼東鑄了幾個城罷了,如此下去遼東什麽時候能夠評定?建奴又什麽時候能夠消滅?
其實滿朝上下的人心裏都清楚,孫承宗在遼東的戰略部署是沒有問題的,所謂的柳河慘敗其實損失也不大,明軍雖然有傷亡,但後金建奴那邊也是一樣,更何況此戰還殺了建奴一個固山又帶迴了幾百遼民,不能說沒半點戰績,從這點來說隻是明軍吃的虧比後金建奴更大些罷了。
此外,柳河之役和孫承宗也沒什麽直接關係,當初做決定者是山海關總兵馬世龍,孫承宗根本就不知道馬世龍的安排,更不是直接責任人。
但為了搞走孫承宗,魏忠賢的閹黨借題發揮,在柳河之役上誇大其實,硬生生就把帽子扣到了孫承宗頭上,順手還把遼東巡撫喻安性給牽連了進去。
這樣做的目的大家都清楚,無非就是要整走孫承宗,從而給東林黨進一步打擊罷了。
當時的東林黨據理力爭,為孫承宗爭辯,可柳河之役的“慘敗”卻是事實,何況魏忠賢做這個事的時候早就稟報過天啟皇帝,拿掉孫承宗,這一步是天啟皇帝默許下進行的,在這種大勢下,孫承宗的去職已是鐵板釘釘,再也無法改變。
雖然孫承宗事後告老還鄉,可魏忠賢也不傻,他很清楚孫承宗在遼東的戰略是正確的,因為自從孫承宗去了遼東之後,遼東的戰局就穩固了下來,這幾年來後金建奴在大明的封鎖和以守代攻戰術下過的極為艱難,孫承宗的戰略部署繼續沿用,用不多幾年恐怕遼東建奴就再也支持不下去了。
這也是魏忠賢搞走孫承宗後,又意圖用袁崇煥來替代,並支持袁崇煥在寧遠繼續駐守的真正原因。可魏忠賢萬萬沒想到,前腳剛用那些理由解決了孫承宗問題,後腳東林黨就用同樣的理由借題發揮,提出了戰略後撤直接放棄寧錦一線的建議。
這樣讓魏忠賢很是難受,畢竟扣在孫承宗腦袋上的帽子還在,孫承宗去職也隻是剛發生的事。既然你們閹黨拿這些罪名和問題逼迫孫承宗去職,那麽東林黨現在用同樣的理由提出這些建議不是理所當然的麽?難不成孫承宗在的時候他所做的事是錯的,他一去職這些事就變成對的了?如此雙標,這不是笑話是什麽?
你魏公公權勢再大,也不能這樣不要臉吧?現在我們東林黨隻是用你們閹黨提出的問題進行糾正,難不成伱們閹黨還要反對?沒這樣幹事的!這不等於把天下人都當傻瓜了?如此不彈劾你才怪。
東林黨這一招弄的魏忠賢很是難受,他雖然是地痞混混出身,更對所謂的道德不屑一顧,為了達到目的,魏忠賢可以不擇手段。可再怎麽說,魏忠賢還是要點臉的,何況他現在的身份早就不同了,當著所有人麵捏著鼻子去否定自己的話,甚至在朝堂上指鹿為馬,魏忠賢還做不出來,他畢竟不是趙高。
如此,雙方對於遼東問題的態度上一時間形成了僵持,此外孫承宗去職後朝廷不再設立薊遼督師,任命了高第為遼東經略。
高第不屬於閹黨,魏忠賢對高第的影響不大,而高第雖然也不是東林黨,可在政治觀點上卻靠近東林黨,再加上作為傳統文人,高第先天就親近文官集團疏遠閹黨,所以高第上任以來所作出的姿態也是讚同東林黨看法的,意圖放棄寧錦防線,後撤軍隊至山海關。
如此,東林黨和閹黨就這事開始扯皮,再加上東林黨眼下雖然損失不小,可在朝堂上依舊還有一定的影響力,各部中東林黨的人也有不少,不直接對抗私下做點小手段,給對手製造點麻煩,這點東林黨還是能夠做到的。
搞明白了這些,朱慎錐也是無語,隻能搖頭長歎。
他曾經讀過曆史,曆史上提到大明實亡於黨爭,還真是一點都沒說錯。如今的黨爭已到了白熱化的階段,雙方為了鬥倒對方無所不用其極,更不惜以損失國家的利益作為代價。
這些事朱慎錐也插不上手,更沒可能影響到兩黨的決定,作為一個旁觀者,他無非隻有感慨罷了。
朝堂上的事朱慎錐無能為力,也管不了那麽多,不過自己的事他還是要和張錫鈞仔細交代一番。
除去同張錫鈞說了些事外,最後朱慎錐還把徐憲成的情況告訴了張錫鈞,讓張錫鈞在適當的時候關照一下徐憲成。
這所謂的關照不是要讓徐憲成升官,如果是這樣的話朱慎錐就不用刻意交代了,隻要書信一封就能讓張錫鈞找魏良卿辦到。
以目前閹黨的權勢提拔一個新科進士毫不費力,可朱慎錐並不想這麽做,他要做的是讓張錫鈞不受閹黨和東林黨兩黨注視,最好是遊離兩黨之外,安安穩穩在工部當一個小透明即可。
之前和徐憲成的談話,徐憲成的迴答讓朱慎錐很是欣慰,自己這個小舅子很聰明,局勢也看得明白,更沒有少年人的那種衝動,這也讓朱慎錐放心了不少。
同時朱慎錐也覺得徐憲成打算留在工部的想法不錯,與其之後授官去了其他衙門,倒不如在工部這個能夠做點實事的衙門呆在,也能避免卷入政治旋渦。
但徐憲成之後要留在工部也不是那麽容易的,新科進士在六部觀政是一迴事,可觀政結束後正式授官又是另一迴事。一般來說,正式授官都會調離原來觀政的部門,留下來的隻是少數,所以徐憲成想繼續呆在工部,背後還需要運作一番。
讓張錫鈞今天來的目的除了要見張錫鈞外,徐憲成的事也是其一,這個事張錫鈞出麵是再好不過。以張錫鈞如今在京師的身份地位和關係網,要幫徐憲成留在工部不難,張錫鈞有無數個辦法能夠做到這點,同時也能幫徐憲成撇清和閹黨、東林黨各方麵的關係。
聽完了朱慎錐的要求,張錫鈞表示這個事沒任何問題,他一定會妥善安排,徐憲成留在工部鐵板釘釘,而且不會有人知道徐憲成背後的背景,另外如有黨爭牽連到徐憲成的,他張錫鈞也會出手助,替徐憲成解決到這些麻煩。
“如此甚好,此事就拜托了。”
“主公說的哪裏話,這是我應當做的。”
點點頭,對張錫鈞的態度朱慎錐很是滿意,他默默想了想又對張錫鈞道:“你是聰明人,眼下京師的風雲你也看得明白,如未來有變,無需顧慮太多,成大事不拘小節,當以保全自身為首。”
這句話一出,張錫鈞神色中略有感動,他什麽話都沒說,起身鄭重其事向朱慎錐行禮,朱慎錐也不拒絕,微微頷首,受了他這一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