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與玻璃去除氣泡,就是“攪拌”倆字一樣。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把這一時代東西方鑄炮時用的泥範,改為鐵範,泥與鐵的材料相性不同。


    再加個空心注水,金屬預冷則縮,而不是開裂!


    就這兩點,就能造出前裝炮時代最強的火炮,用到一戰還能用。


    都是基礎材料科學,隻不過目前尚沒有這種係統性的實驗配比基礎材料科學!


    鐵範鑄炮工藝就是鴉片戰爭第二年由中國發明的,又過了三十年歐洲才掌握了這一技術。


    由於銅在中國就是貨幣,造不起全銅炮,從而逼迫中國催生出了這一技術。就是把宋朝鐵範製造農具的方法,移植到了鑄炮上,誰知道反而最吊,直接淘汰了拿破侖銅炮。


    此時的歐洲,18磅艦用重炮,鑄一百門合格僅二三十門,這就是《火攻挈要》中記載的“大銃鑄十銃能得二,三可用者,可稱高手”,廢品率七八成。


    口徑越大的重炮越難造,戰列艦32磅的重炮,平均鑄100門合格1門,而那1門重炮的造價卻是100門的總和。


    利瑪竇,湯若望與南懷仁,歐洲此時的傳教士,最受東方看中的就是鑄炮,其次才是星相曆法。


    可是,實際上最早解決重炮炮膛老炸,廢品率太高這個問題的,是明朝叛將與關外清的工匠。


    明朝中晚期才接觸重型艦炮,開始山寨用的是脆性白口生鐵,用這種材料鑄一百門一門合格的都沒有,一炸全裂。


    明朝唯一鑄成的一門“神威大將軍”炮,威力小於從葡萄人手中購入的18磅紅衣大炮,尚不如關外清軍第一代山寨紅衣大炮“天佑助威大將軍”。


    明朝威力最大的一門炮“定遼大將軍”炮,還是吳三桂捐鑄的,而更大威力的炮,是關外清軍鑄的清版“神威大將軍”。


    後金與清本來就重視大炮,天聰5年關外的清就利用掠奪的工匠發展出了失蠟法鑄鋼炮。此時距清軍獲得紅夷大炮,僅1年時間,一年就掌握了世界最先進的鑄炮工藝。


    加上登萊之亂後孔有德渡海投清,裹挾來的滯留登萊的鑄炮工匠,漢人與葡萄牙人都有,又很快改良出了工藝超越歐洲的第三代紅衣大炮。


    清軍在鑄炮工藝上,發展出了鐵體銅芯法,鑄出了口徑更大,身管更長,廢品率更低的重炮。


    尚在關外的清,鑄炮工藝就已經超越了歐洲。


    在其後的明清鬆山之戰中,洪承疇攜八總兵及副將以下官員二百餘名,步騎軍十三萬,馬四萬匹,舉傾國之兵,去解錦州之圍。


    洪承疇軍中,就攜帶了六門紅衣大炮。


    這不少了,袁崇煥“寧遠大捷”守的寧遠,全城也隻有十門紅衣大炮。


    結果,明軍與清軍在鬆山遭遇,洪承疇剛把六門紅衣大炮架出來,一看對麵,清軍一溜擺出來五十多門更重型的紅衣大炮,更多的火炮還在陸續到位。


    一開打,洪承疇被轟的屁滾尿流。


    十日之戰,明軍被殺五萬餘,數萬人浮屍海上,吳三桂那麽會跑,都被追殺的隻剩個光杆,僅以身免,關外明軍全崩,僅剩寧遠一座孤城……


    滿洲八旗是非常重視火炮的,元吉自然更重視。


    中國曆朝曆代,就沒有清軍這麽重視火器的,從八旗到綠營全是火器化部隊。


    清軍就是在康熙年間,火器化達到了頂峰,就是大炮隊,鳥槍隊轟擊,騎兵追擊。所謂銃炮齊放,鐵騎掩殺。


    大刀長矛是電視劇裏的玩意。


    清軍康熙年間火器比例比西班牙軍隊都高,西班牙一個標準方陣十個連,每連編製300人,火繩槍連才兩個,剩餘十個連為長矛連。


    西班牙外派意大利等海外地區的方陣為十二連編製,每連250人,其中火繩槍連同樣為兩個,剩餘十個都是長矛連。


    而此時清軍火器比例呢?一個綠營基礎編製的汛,五百兵馬,千總守備陸營,除千總一人,把總四人,外委五人,額外外委三人,共14個軍官同屬騎兵編製外,另有馬軍一百掛零,步軍近四百。


    一汛千總守備綠營,配屬的軍械,除刀弓藤牌外,就有鳥機槍,馬鳥銃,鳥銃250支。守城的威遠炮,子母炮,與野戰型子母炮、鐵喊炮、抬炮,雙輪行營炮40餘門。


    鳥銃不是打鳥的,是形容打的遠而準,能把飛鳥打下來的火銃!


    平均兩個步兵一支火槍,其餘步兵在操作大大小小的火炮!


    這還是地方守備綠營。


    滿洲八旗配屬的火銃是明萬曆年間奧斯曼帝國使者朵思麻,進貢的土耳其火繩槍改造而來的“魯密銃”,射程遠威力大的鳥銃,隨營是一溜的野戰炮。


    奧斯曼使者可能是假的,“魯迷”是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已滅,後之“魯密”記載不清,多被認為是奧斯曼帝國。


    但由於明朝朝貢與特許勘合貿易的緣故,使者由嘉峪關隨帖木耳帝國使者而來,或許是西域諸國商人冒充,但槍械來源於奧斯曼土耳其地區應該不假。


    奧斯曼帝國的東線部隊,就是被也先擊潰的,同樣是這位蒙古英雄,後來在土木堡活捉了明英宗。


    土耳其火槍兵,炮兵比英法荷西都精銳的多。二戰那種臨衝鋒前先大規模炮擊的打發,目前的奧斯曼已經這麽幹了二百年了。


    奧斯曼十四世紀就開始普遍運用火炮了,火炮之精良,歐洲第一,都是被宗教裁判所逼走的猶太工匠,各國鍾匠造的。


    在十五世紀奧斯曼就已經造出了可以發射1000磅彈丸,射程一英裏的攻城重炮。


    1門炮比100門紅衣大炮都兇猛,棱堡都能轟塌!


    西歐北歐那幫海盜國家,在這時代沒一個打得過奧斯曼的。


    西班牙陸軍主力與西班牙無敵艦隊,在英國德雷克海盜艦隊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之前,早已讓奧斯曼帝國重創,打敗不知道多少次了。


    西班牙帝國都因為與奧斯曼的戰爭,破產了三迴,法國都是奧斯曼太君的帶路黨。


    英西葡荷等國就是窮的受不了,被阿拉伯二道販子壟斷了東西方的轉口貿易,才出來大航海的。


    滿世界找印度!


    滿洲八旗都不是清軍火器比例最高的,滿洲八旗內龍騎兵,鐵甲騎兵比例很高,蒙古八旗輕騎兵比例極高,火器大炮最多的實際是漢八旗。


    漢八旗有專門的操炮烏真超哈,一水的紅衣大炮改進型號,“天佑助威大將軍”,“神威大將軍”,一個炮隊就論百門的,比委員長的德械師炮兵比例都高的多。


    就連漢軍駐防八旗一個3000人編製,就配備長炮八十餘門,紅衣大炮八門。


    火器比例最高的就是清軍八旗中的漢軍旗與綠營!


    八旗火器非常精良,元吉手裏別說燧發槍與定裝火藥了,現代的銅帽槍彈與拉了膛線的來複槍都有,隻是沒有自動拋殼兒,單打一,雙打雙。


    來複槍就是蒙古莫臥兒帝國發明的,清宮裏就有進貢來的來複槍,內務府早就山寨了。


    隻不過這種手工精製槍彈,目前隻供滿洲王公勳貴打獵用。歐陸王公也早就用上來複槍與銅帽彈藥了,也隻是用來打獵。


    大頭兵不給配發,不是不知道來複槍好,是太貴了。一粒銅帽子彈比等重白銀都貴,配不起。


    清軍無論是火器精良程度,火器占比,還是數量,都是世界第一。


    以至於康熙木蘭圍獵,隻允許帶弓箭,不許帶銃炮,就是清軍火器實在多的讓人受不了。


    到了雍正時期,火器比例更高了,以至於雍正不得不屢屢強調“滿州夙重騎射,不可專習鳥槍而廢弓矢,有馬上槍箭熟習者,勉以優等。”


    雍正之所以強調“騎射”,不是因為看不起火器,是因為清軍火器實在是太多了。槍炮一多,清軍就隻願意跟人對射,不願意衝鋒了,武勇就丟了。


    鴉片戰爭之時清軍火器比例甚至占到了七成以上,閩浙粵等南方地區甚至火器比例高達八成。


    清軍非但大炮多的喪心病狂,且大多是自造,且大多是遠程壓製火炮與重炮!


    大清江南製造局,從12磅炮,32磅滑膛炮,40磅鋼膛線炮,80磅與120磅150口徑,重4.5噸的阿姆斯特朗重炮,都是批量製造。


    僅一型180磅203毫米的阿姆斯特朗重炮,一造就是56門。250磅9英寸重炮,12英寸305毫米重炮都能造。


    清朝生產的阿姆斯特朗12英寸305毫米口徑的超級重炮,甚至直到後世,也再沒有生產過這麽大口徑的重炮了。


    清朝的紀錄,到了二十一世紀都沒被打破過。


    終清一朝,鑄造重炮近4000門,大多數是遠程壓製火炮和超級重炮。清朝生產的輕機槍,後世巴西特種部隊還在用。


    而整個民國期間,一門75毫米口徑的野戰炮都沒造出來過。


    清軍要是大刀長矛,委員長豈不是在拿牙刷抗日?


    英法聯軍,八國聯軍侵華,清軍是端著槍與英法聯軍對射,是用重炮與八國聯軍對轟,要不是洋鬼子老端著刺刀衝鋒,清軍根本就垮不了。


    被人用刺刀繳獲大炮無數。


    比對射,清軍怕誰啊,甲午海陸戰,海上艦炮口徑與總噸位都比日艦大。


    朝鮮陸戰,清軍同樣能對射到日軍沒子彈。


    就是日軍與英法一樣,不講規矩,老端著刺刀“滿賽”亂衝,清軍才槍一丟,跑了的。


    又被人用刺刀繳獲大炮無數。


    清軍就是火器太多了,弓馬廢弛了,才戰鬥力直線下降,而不是相反。


    你叫大刀長矛的大清朝?久仰久仰,你好,認識一下,我叫造謠!


    我是誰?為什麽會叫大清“大刀長矛”?


    這是個好問題!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來尋找黑夜是怎麽把眼睛給我的......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狩獵大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嬴政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嬴政並收藏狩獵大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