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元是學曆史的,自然對柳宗元這個人,非常熟悉。
此人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
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
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托,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
雖然他並非以書法聞名,不過張天元曾看過柳宗元的書法,當然沒辦法跟王羲之相比,但是那書法放到當代,也是冠絕中華的。
古代人畢竟以毛筆為平常的書寫工具。
柳宗元的字兒,在眾多文人之中,那算是相當出色的了。
因為好東西實在太多,張天元一時間也看不過來,他打算先總覽一遍。
於是又看向了下一位皇帝。
這個人可能大家比較陌生。
“後周世宗:自創的瓷窯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
後周世宗柴榮是五代時期後周皇帝,這位精明強幹的皇帝一邊忙著理家治國,一邊開疆擴土,百忙之中還不忘搞點自己的小愛好——燒造瓷器。
據傳,柴窯是五代後周皇帝柴榮自創的瓷窯,明代文獻評價柴窯器“柴窯製精色異,為諸窯之冠”,“今之論瓷者,必曰柴汝官哥定”,對於柴窯的品質頗為推崇。
這個展櫃裏麵放的,基本上都是柴窯佳作,有兩件是正品,其餘的則是清仿,應該是從圓明園偷來的。
東西也是相當不錯。
接下來這位皇帝,之前已經多次提過了。
那就是宋徽宗:藝術上的全才就是不會當皇帝!
宋徽宗趙佶是曆史上有名的書畫皇帝,二十多歲的宋徽宗將前人的經驗融會貫通,獨創聞名於世的“瘦金體”。
瘦金書的意思是美其書為金,取富貴義,也以挺勁自詡。
趙佶傳世的書法作品很多,楷、行、草各種書法作品皆流於後世,且筆勢挺勁飄逸,富有鮮明個性。
此外,他廣收曆代文物、書畫和青銅器等,是個收藏愛好者。
後世評價:“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
宋徽宗這個展櫃裏,東西最多,其中竟然有一幅張開的名畫《千裏江山圖》卷。
張天元記得,這幅圖應該被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內。
這可是一位十八歲的天才王希孟的作品,這個王希孟,一輩子就隻畫了這一幅畫。
可是就這一幅畫,不光讓宋徽宗歎為觀止。
就連那奸臣蔡京也是讚歎不已。
該作品以長卷形式,立足傳統,畫麵細致入微,煙波浩渺的江河、層巒起伏的群山構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圖,漁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長橋等靜景穿插捕魚、駛船、遊玩、趕集等動景,動靜結合恰到好處。
在該作品人物的刻畫上,極其精細入微,意態栩栩如生,飛鳥用筆輕輕一點,極具展翅翱翔之態。
《千裏江山圖》畫卷,不僅代表著青綠山水發展的裏程;而且,集北宋以來水墨山水之大成,並將創作者的情感付諸創作之中。
這幅名作雖屬於寫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現了青年畫家具有嚴謹的生活態度。
而且這幅畫也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千裏江山圖》全景圖,橫1191.5厘米,縱51.5厘米。
該畫卷用一幅整絹畫成,無作者款印,有清弘曆(乾隆)題詩,後隔水有宋朝蔡京的跋一,尾紙有元朝李溥先的題一。
打開卷軸包首,引首即可見朱紅印章數枚,以及卷首題詩。
開首高山之巔直入雲霄,其後丘陵連綿,崇山峻嶺,移步換景,漸入佳境。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畫家筆下應運而生,從前景山巒村居起勢,隔岸畫群峰秀起,兩翼伸展漸緩,與起勢的山巒遙遙相對,起到精美的承接作用。
峰巒左下方一橫跨江麵的大橋,並與下一組景物相銜接。
翻過兩重山可見幽深的宅邸,處處可見著白衣的隱士,且走且停,似在賦詩似在作曲,繼續前行,又是一座橋,此橋雖跨度不大,卻在橋上修建涼亭。
繼續向前便臨江了。
遠景煙波浩渺,層巒起伏,猶如仙境。
登岸後,懸崖山路九曲盤旋通向深處的庭院。
山間瀑布,掛掛濺瀉,複流大江。
從高遠至深遠之景,引人入勝。
山巒平緩處是一座宏偉的跨江大橋。
通向第二段美景的跨江大橋蔚為壯觀,木質結構梁柱,下有三十二蹬,中間建有宮殿式的兩層樓閣,宛如一道彩虹,十分壯觀。
此段群峰參差節奏頻率明顯加強,緊接著峰勢向左迴旋,平坡伸延,直探入江中的瓊島把氣勢伸展開去,然後畫近景山巒和江渚漁村與瓊島相連接。
與此相連的又是亭亭玉立的群峰,卷前題詩山中村莊座座古樸的小橋,帶有涼亭的橋,簇擁著全卷的高峰,似直插天際,達到高潮。
高峰左邊的峰巒,與深入畫裏的曲折江流相映成趣,起到了迴轉的作用,成為第二段的結處。
漫步於此處,意味無窮。
由跨江大橋踏上岸,兩邊排列著建築,翻過高山,走過山穀,再爬上高山可見一處平原,村落房屋錯落有致。
平原邊的懸崖頗具險勢,但另一麵的高山又給了村莊無比安全感。
但此村落貌似是孤立的,並不能通往下一處,返迴原來的小路且賞且行。
山穀中的村落,河灘上的漁船,逍遙的隱居生活,招來船家繼續前行。
舟在水中,可見隔水兩山遙相唿應,似是隔著銀河的牛郎織女,雖盡力向對方傾斜著,卻難以碰觸。
岸上一片綠色的平地生機盎然,岸邊星星點點的漁船,似乎傳來了漁翁的吆喝。
翻山越嶺跋涉,才站到巔峰之下。雖有攀登之情,卻難有攀登之勇。
第三段一轉前段的曲折緊張,節奏平緩,瞬間消除緊張氣氛。
畫中一小島,島下平鋪著漁村,漁舟點點,使開起之勢下轉,起到承接作用。
卷左下部畫近景坡岸與之相連接,起到轉接作用。
卷左尾部畫突起的秀峰,其勢向上伸過江麵和遠山,結住了開起之勢,並總結全卷。
據說王希孟在繪製這幅畫之後,就消失了。
因此有人流傳說這千裏江山圖永不掉色的原因就是這位少年跳進了自己的畫中,定格在十八歲,讓畫也永葆青春。
或許畫中某個漁夫,就是那王希孟。
此人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
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
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托,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
雖然他並非以書法聞名,不過張天元曾看過柳宗元的書法,當然沒辦法跟王羲之相比,但是那書法放到當代,也是冠絕中華的。
古代人畢竟以毛筆為平常的書寫工具。
柳宗元的字兒,在眾多文人之中,那算是相當出色的了。
因為好東西實在太多,張天元一時間也看不過來,他打算先總覽一遍。
於是又看向了下一位皇帝。
這個人可能大家比較陌生。
“後周世宗:自創的瓷窯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
後周世宗柴榮是五代時期後周皇帝,這位精明強幹的皇帝一邊忙著理家治國,一邊開疆擴土,百忙之中還不忘搞點自己的小愛好——燒造瓷器。
據傳,柴窯是五代後周皇帝柴榮自創的瓷窯,明代文獻評價柴窯器“柴窯製精色異,為諸窯之冠”,“今之論瓷者,必曰柴汝官哥定”,對於柴窯的品質頗為推崇。
這個展櫃裏麵放的,基本上都是柴窯佳作,有兩件是正品,其餘的則是清仿,應該是從圓明園偷來的。
東西也是相當不錯。
接下來這位皇帝,之前已經多次提過了。
那就是宋徽宗:藝術上的全才就是不會當皇帝!
宋徽宗趙佶是曆史上有名的書畫皇帝,二十多歲的宋徽宗將前人的經驗融會貫通,獨創聞名於世的“瘦金體”。
瘦金書的意思是美其書為金,取富貴義,也以挺勁自詡。
趙佶傳世的書法作品很多,楷、行、草各種書法作品皆流於後世,且筆勢挺勁飄逸,富有鮮明個性。
此外,他廣收曆代文物、書畫和青銅器等,是個收藏愛好者。
後世評價:“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
宋徽宗這個展櫃裏,東西最多,其中竟然有一幅張開的名畫《千裏江山圖》卷。
張天元記得,這幅圖應該被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內。
這可是一位十八歲的天才王希孟的作品,這個王希孟,一輩子就隻畫了這一幅畫。
可是就這一幅畫,不光讓宋徽宗歎為觀止。
就連那奸臣蔡京也是讚歎不已。
該作品以長卷形式,立足傳統,畫麵細致入微,煙波浩渺的江河、層巒起伏的群山構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圖,漁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長橋等靜景穿插捕魚、駛船、遊玩、趕集等動景,動靜結合恰到好處。
在該作品人物的刻畫上,極其精細入微,意態栩栩如生,飛鳥用筆輕輕一點,極具展翅翱翔之態。
《千裏江山圖》畫卷,不僅代表著青綠山水發展的裏程;而且,集北宋以來水墨山水之大成,並將創作者的情感付諸創作之中。
這幅名作雖屬於寫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現了青年畫家具有嚴謹的生活態度。
而且這幅畫也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千裏江山圖》全景圖,橫1191.5厘米,縱51.5厘米。
該畫卷用一幅整絹畫成,無作者款印,有清弘曆(乾隆)題詩,後隔水有宋朝蔡京的跋一,尾紙有元朝李溥先的題一。
打開卷軸包首,引首即可見朱紅印章數枚,以及卷首題詩。
開首高山之巔直入雲霄,其後丘陵連綿,崇山峻嶺,移步換景,漸入佳境。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畫家筆下應運而生,從前景山巒村居起勢,隔岸畫群峰秀起,兩翼伸展漸緩,與起勢的山巒遙遙相對,起到精美的承接作用。
峰巒左下方一橫跨江麵的大橋,並與下一組景物相銜接。
翻過兩重山可見幽深的宅邸,處處可見著白衣的隱士,且走且停,似在賦詩似在作曲,繼續前行,又是一座橋,此橋雖跨度不大,卻在橋上修建涼亭。
繼續向前便臨江了。
遠景煙波浩渺,層巒起伏,猶如仙境。
登岸後,懸崖山路九曲盤旋通向深處的庭院。
山間瀑布,掛掛濺瀉,複流大江。
從高遠至深遠之景,引人入勝。
山巒平緩處是一座宏偉的跨江大橋。
通向第二段美景的跨江大橋蔚為壯觀,木質結構梁柱,下有三十二蹬,中間建有宮殿式的兩層樓閣,宛如一道彩虹,十分壯觀。
此段群峰參差節奏頻率明顯加強,緊接著峰勢向左迴旋,平坡伸延,直探入江中的瓊島把氣勢伸展開去,然後畫近景山巒和江渚漁村與瓊島相連接。
與此相連的又是亭亭玉立的群峰,卷前題詩山中村莊座座古樸的小橋,帶有涼亭的橋,簇擁著全卷的高峰,似直插天際,達到高潮。
高峰左邊的峰巒,與深入畫裏的曲折江流相映成趣,起到了迴轉的作用,成為第二段的結處。
漫步於此處,意味無窮。
由跨江大橋踏上岸,兩邊排列著建築,翻過高山,走過山穀,再爬上高山可見一處平原,村落房屋錯落有致。
平原邊的懸崖頗具險勢,但另一麵的高山又給了村莊無比安全感。
但此村落貌似是孤立的,並不能通往下一處,返迴原來的小路且賞且行。
山穀中的村落,河灘上的漁船,逍遙的隱居生活,招來船家繼續前行。
舟在水中,可見隔水兩山遙相唿應,似是隔著銀河的牛郎織女,雖盡力向對方傾斜著,卻難以碰觸。
岸上一片綠色的平地生機盎然,岸邊星星點點的漁船,似乎傳來了漁翁的吆喝。
翻山越嶺跋涉,才站到巔峰之下。雖有攀登之情,卻難有攀登之勇。
第三段一轉前段的曲折緊張,節奏平緩,瞬間消除緊張氣氛。
畫中一小島,島下平鋪著漁村,漁舟點點,使開起之勢下轉,起到承接作用。
卷左下部畫近景坡岸與之相連接,起到轉接作用。
卷左尾部畫突起的秀峰,其勢向上伸過江麵和遠山,結住了開起之勢,並總結全卷。
據說王希孟在繪製這幅畫之後,就消失了。
因此有人流傳說這千裏江山圖永不掉色的原因就是這位少年跳進了自己的畫中,定格在十八歲,讓畫也永葆青春。
或許畫中某個漁夫,就是那王希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