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元仔細觀察手中的這個茶盞,在他看來,這是諸葛大師拿來的東西,應該不會太爛。
茶盞高6.5厘米,口徑9厘米,造型猶如一朵盛開的蓮花,口沿作五瓣花口弧形,外壁壓出內凹的五條棱線,形成五個花瓣的界線效果,茶盞內外素麵無紋;
盞托高3.4厘米,口徑15厘米,仿荷葉形,薄薄邊緣四等分向上翻卷,極具被風吹卷的動感。
盞托中心內凹,剛好穩穩地承接茶盞,看上去似一件不可分開的整體,構成了一幅輕風吹卷的荷葉載著一朵怒放的荷花在水中搖曳的畫景。
整個托盞青翠瑩潤如玉,青釉亮潔均勻、如冰似玉,胎釉結合緊密,胎為淺灰色,造型設計巧妙,製作精致。
“如果是真的,這東西恐怕就是國家一級文物了,無疑是越窯上品。”
張天元暗中尋思。
這件越窯秘色瓷荷形托盞,折射出了唐代寧城佛教文化和茶文化的興盛,可謂是“禪茶一味”。
蓮花為佛教的主要象征,是佛教四大吉花之一,又是八寶之一,也是佛教九大象征之一。
足見蓮花與佛教關係之密切。
荷形托盞的蓮花、荷葉造型,無疑為其烙上了深深的佛教文化印痕。
茶盞為飲茶用具,基本器型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較飯碗小,較酒杯大。
據考古或文獻資料證明,瓷盞在東晉時已有製作,所見實物器型為直口直腹壁,餅狀平底足,施青釉。
南北朝時飲茶之風逐漸流行起來。
唐代及五代時期的茶盞,以南方越窯和北方邢窯最著名。
越窯盞多配有盞托,其托常常設計成荷葉卷邊狀,上托蓮瓣狀茶盞。
唐代飲茶方式主要為煎煮法,即將以茶葉製成的茶餅碾成茶末後用開水煎煮,煮濃後盛到茶盞中飲用,飲用時將湯及茶末一起喝下。
為防止茶湯燙手且兼顧敬茶禮節的莊重感,唐代流行“茶托子”——盞托。
據陸羽《茶經》載,至中唐時,全國種茶已遍及42個州和一個郡,其中包括明州,也就是現在的寧城。
2009年,《寧城日報》曾報道:在日本金澤大學舉行的寧波餘姚田螺山遺址自然遺存綜合研究日方成果報告會上,專家宣布田螺山遺址出土了6000年前人工種植的古茶樹,為世界最早種茶之發現!
可見寧波種茶的曆史悠久。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後,很快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
眾多高僧對茶的推崇,使茶成了養生正心之物。
到唐代,“飲後三碗茶”成了“和尚家風”,飲茶成了寺院製度之一,逐漸把茶與佛教清規、養心悟性、人生哲學融為一體,“吃茶去”成了禪林法語,使茶與禪在精神上達到互通而“禪茶一味”。
寧城是“海天佛國”,唐僧鑒真由明州東渡日本,日僧最澄來天台山研究佛學,並帶迴茶籽傳播到日本。
可以說,是唐代的禪文化、茶文化,再加上冠絕當時的越窯青瓷工藝,催生了這精巧絕倫的“越窯秘色瓷荷形托盞”。
“啪!”
一個清脆的聲音在地上響起。
諸葛大師目瞪口呆地看著張天元吼道:“你幹什麽!這可是價值兩千多萬的珍寶啊。”
“珍寶?諸葛大師似乎不知道吧,在江浙寧城博物館藏有一件國內罕見的唐代秘色瓷荷花托盞。
該托盞為1975年寧城和義路遺址唐‘大中二年’紀年墓中出土,包括茶盞和盞托兩件器物配套組合而成。
與你這件東西,一模一樣,你不要告訴我那件是贗品吧?”
張天元看著諸葛大師,冷冷笑道。
“怎麽可能!”
諸葛大師有些慌了,他在風水方麵是個厲害人物,可是在這古董方麵,那絕對就是一個外行啊。
“不信的話你現在就可以查查,現在網絡這麽發達,動動手指就可以了。”
張天元笑眯眯地說道。
諸葛大師還沒動手,旁邊很多人已經拿出手機搜索了起來。
“果然不錯,一模一樣啊,這樣的好東西,怎麽可能會有兩件一模一樣的。”
人群中傳來一個聲音。
諸葛大師額頭上冷汗直流,他咬著牙道:“為什麽不能有一模一樣的?”
“死鴨子嘴硬!”
張天元俯身拿起其中一塊碎片,放到了諸葛大師的眼睛前麵輕輕晃了晃道:“你告訴我這是什麽?我倒是奇怪了,唐代的瓷器裏麵,怎麽會出現塑料這種東西。
需要我告訴你嗎?第一種完全合成的塑料出自美籍比利時人列奧·亨德裏克·貝克蘭,1907年7月14日,他注冊了酚醛塑料的專利。”
“真得是塑料哎,這諸葛大師也太輸不起了吧,居然拿贗品的東西來忽悠人。”
“對啊,好歹也是個大師,做這種沒品的事兒,太過分了。”
人群議論紛紛,諸葛大師一張臉紅的仿佛豬肝一樣。
“我,我也是受害者,我可不知道這東西是贗品。”
諸葛大師咬了咬牙,大聲喊道:“小子,你放心,我會再給你拿一件東西的,至於這個,我事先並不知道是贗品,會找那個拍賣行算賬的。”
“那跟我沒關係,隻是諸葛大師你記住了,我在古玩方麵的造詣,可比在風水方麵的造詣要厲害很多,如果您企圖用這種贗品來忽悠我的話,那麽我奉勸您還是趁早放棄吧。”
張天元淡淡說道:“這一次我就當是您也被騙了,但下一次,嗬嗬,丟人的肯定不會是我。”
“你放心。”
諸葛大師盯著地上的碎片看了一眼,然後灰溜溜地轉身離開了。
其實他當然知道那東西是贗品,但他沒想到的是製造贗品的人這麽不小心,竟然給裏麵摻雜了塑料。
更沒想到的是,這贗品好幾個專家都沒看出問題來,居然被張天元給看出來了。
這個小子,還真是不簡單啊。
他說自己花了兩千萬拍來的東西,其實隻花了兩千,從一個專門製作贗品的朋友那裏買來的。
也不便宜了。
這一次吃了虧,他肯定是要找那個朋友算賬的,真得是太丟臉了。
“哈哈哈,厲害個張兄弟,你今天不光是在同行正宗嶄露頭角,更是把這平日裏眼高於頂的諸葛大師給狠狠地羞辱了一番啊。
這家夥真是活該,平日裏我們就不怎麽待見他。”
說話的是風水師協會的秦師傅。
46
茶盞高6.5厘米,口徑9厘米,造型猶如一朵盛開的蓮花,口沿作五瓣花口弧形,外壁壓出內凹的五條棱線,形成五個花瓣的界線效果,茶盞內外素麵無紋;
盞托高3.4厘米,口徑15厘米,仿荷葉形,薄薄邊緣四等分向上翻卷,極具被風吹卷的動感。
盞托中心內凹,剛好穩穩地承接茶盞,看上去似一件不可分開的整體,構成了一幅輕風吹卷的荷葉載著一朵怒放的荷花在水中搖曳的畫景。
整個托盞青翠瑩潤如玉,青釉亮潔均勻、如冰似玉,胎釉結合緊密,胎為淺灰色,造型設計巧妙,製作精致。
“如果是真的,這東西恐怕就是國家一級文物了,無疑是越窯上品。”
張天元暗中尋思。
這件越窯秘色瓷荷形托盞,折射出了唐代寧城佛教文化和茶文化的興盛,可謂是“禪茶一味”。
蓮花為佛教的主要象征,是佛教四大吉花之一,又是八寶之一,也是佛教九大象征之一。
足見蓮花與佛教關係之密切。
荷形托盞的蓮花、荷葉造型,無疑為其烙上了深深的佛教文化印痕。
茶盞為飲茶用具,基本器型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較飯碗小,較酒杯大。
據考古或文獻資料證明,瓷盞在東晉時已有製作,所見實物器型為直口直腹壁,餅狀平底足,施青釉。
南北朝時飲茶之風逐漸流行起來。
唐代及五代時期的茶盞,以南方越窯和北方邢窯最著名。
越窯盞多配有盞托,其托常常設計成荷葉卷邊狀,上托蓮瓣狀茶盞。
唐代飲茶方式主要為煎煮法,即將以茶葉製成的茶餅碾成茶末後用開水煎煮,煮濃後盛到茶盞中飲用,飲用時將湯及茶末一起喝下。
為防止茶湯燙手且兼顧敬茶禮節的莊重感,唐代流行“茶托子”——盞托。
據陸羽《茶經》載,至中唐時,全國種茶已遍及42個州和一個郡,其中包括明州,也就是現在的寧城。
2009年,《寧城日報》曾報道:在日本金澤大學舉行的寧波餘姚田螺山遺址自然遺存綜合研究日方成果報告會上,專家宣布田螺山遺址出土了6000年前人工種植的古茶樹,為世界最早種茶之發現!
可見寧波種茶的曆史悠久。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後,很快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
眾多高僧對茶的推崇,使茶成了養生正心之物。
到唐代,“飲後三碗茶”成了“和尚家風”,飲茶成了寺院製度之一,逐漸把茶與佛教清規、養心悟性、人生哲學融為一體,“吃茶去”成了禪林法語,使茶與禪在精神上達到互通而“禪茶一味”。
寧城是“海天佛國”,唐僧鑒真由明州東渡日本,日僧最澄來天台山研究佛學,並帶迴茶籽傳播到日本。
可以說,是唐代的禪文化、茶文化,再加上冠絕當時的越窯青瓷工藝,催生了這精巧絕倫的“越窯秘色瓷荷形托盞”。
“啪!”
一個清脆的聲音在地上響起。
諸葛大師目瞪口呆地看著張天元吼道:“你幹什麽!這可是價值兩千多萬的珍寶啊。”
“珍寶?諸葛大師似乎不知道吧,在江浙寧城博物館藏有一件國內罕見的唐代秘色瓷荷花托盞。
該托盞為1975年寧城和義路遺址唐‘大中二年’紀年墓中出土,包括茶盞和盞托兩件器物配套組合而成。
與你這件東西,一模一樣,你不要告訴我那件是贗品吧?”
張天元看著諸葛大師,冷冷笑道。
“怎麽可能!”
諸葛大師有些慌了,他在風水方麵是個厲害人物,可是在這古董方麵,那絕對就是一個外行啊。
“不信的話你現在就可以查查,現在網絡這麽發達,動動手指就可以了。”
張天元笑眯眯地說道。
諸葛大師還沒動手,旁邊很多人已經拿出手機搜索了起來。
“果然不錯,一模一樣啊,這樣的好東西,怎麽可能會有兩件一模一樣的。”
人群中傳來一個聲音。
諸葛大師額頭上冷汗直流,他咬著牙道:“為什麽不能有一模一樣的?”
“死鴨子嘴硬!”
張天元俯身拿起其中一塊碎片,放到了諸葛大師的眼睛前麵輕輕晃了晃道:“你告訴我這是什麽?我倒是奇怪了,唐代的瓷器裏麵,怎麽會出現塑料這種東西。
需要我告訴你嗎?第一種完全合成的塑料出自美籍比利時人列奧·亨德裏克·貝克蘭,1907年7月14日,他注冊了酚醛塑料的專利。”
“真得是塑料哎,這諸葛大師也太輸不起了吧,居然拿贗品的東西來忽悠人。”
“對啊,好歹也是個大師,做這種沒品的事兒,太過分了。”
人群議論紛紛,諸葛大師一張臉紅的仿佛豬肝一樣。
“我,我也是受害者,我可不知道這東西是贗品。”
諸葛大師咬了咬牙,大聲喊道:“小子,你放心,我會再給你拿一件東西的,至於這個,我事先並不知道是贗品,會找那個拍賣行算賬的。”
“那跟我沒關係,隻是諸葛大師你記住了,我在古玩方麵的造詣,可比在風水方麵的造詣要厲害很多,如果您企圖用這種贗品來忽悠我的話,那麽我奉勸您還是趁早放棄吧。”
張天元淡淡說道:“這一次我就當是您也被騙了,但下一次,嗬嗬,丟人的肯定不會是我。”
“你放心。”
諸葛大師盯著地上的碎片看了一眼,然後灰溜溜地轉身離開了。
其實他當然知道那東西是贗品,但他沒想到的是製造贗品的人這麽不小心,竟然給裏麵摻雜了塑料。
更沒想到的是,這贗品好幾個專家都沒看出問題來,居然被張天元給看出來了。
這個小子,還真是不簡單啊。
他說自己花了兩千萬拍來的東西,其實隻花了兩千,從一個專門製作贗品的朋友那裏買來的。
也不便宜了。
這一次吃了虧,他肯定是要找那個朋友算賬的,真得是太丟臉了。
“哈哈哈,厲害個張兄弟,你今天不光是在同行正宗嶄露頭角,更是把這平日裏眼高於頂的諸葛大師給狠狠地羞辱了一番啊。
這家夥真是活該,平日裏我們就不怎麽待見他。”
說話的是風水師協會的秦師傅。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