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您先別生氣,我想哈德先生的意思是,就算這東西是金裝定器,可是金裝定器這種東西,在中國應該也有好些吧,它這兩件東西怎麽就價值那麽高?與一般的金裝定器又有什麽區別呢?”


    武田晴子不愧是有腦子的女人,比哈德那個二貨強了不少,表麵上聽起來好像是在追求真相,可實際上呢,她這還是純粹給張天元找麻煩呢。


    隻是她這話說的比哈德有水平多了。


    而且事實上,武田晴子在瓷器方麵的鑒定知識也的確略有不足,她雖然知道那肯定是金裝定器,但具體斷代,以及與其它金裝定器的區別,則明顯知識儲備不足了。


    因此她的問題,既是為張天元找麻煩,也是想要解惑。


    “好吧,既然今天來了,又見到了這麽好的東西,總不能讓明珠蒙塵吧,我今天就給大家說說這東西的好。”


    那位華裔教授此時看起來才像個專家,而不是一個鑽營投機的商人。


    “首先這兩件東西,不管是從胎質、釉色還是金邊來分析,都肯定是金裝定器無疑。


    金裝工藝始見於戰國時期的漆器,在唐代越窯青瓷,陝州法門寺地宮也有越窯銀扣秘色瓷出土,沒有芒口的建窯黑瓷也有鑲金銀扣的。


    金裝工藝也稱金棱、銀掕、金扣、銀扣等等,泛指使用金銀銅等金屬在瓷器上的裝飾。


    表達方式多在盤碗杯盞缽類口沿、底足,但也有在壺蓋、壺流、瓶口、盒扣等部位的金屬裝飾,這種裝飾使瓷器在晶瑩玉潤中極大地展現了豪華和典雅。


    金裝工藝是古代的一種時尚,是為了提高瓷器身份而采取的商品深加工工藝,反映當時的審美情趣和人們迷戀金銀器的心理,也是為了表明使用者身分尊貴或顯示豪華。


    而金佃工藝與陶瓷相結合,更賞心悅目,猶如錦上添花。


    早在漢代,人們就認為使用金銀器皿能使人長生不老,且有延年益壽功效之說;


    至唐代盛行使用金銀器並且製作極其精美;


    晚唐、五代之時,定窯盛行模仿金銀器皿,並在口沿、足沿及流的部位鑲嵌金銀扣,使器物更加尊貴美觀,故而有些高檔白瓷獲此殊榮。


    起於戰國漆器上的金裝工藝,在瓷器上興盛於唐宋,衰落於元明。


    在唐宋時期非常昌盛,此時期的墓葬、塔基等出土了數以千計的此類器物。


    宋朝工部文思院即設“棱作”,內廷後院造作所也設“棱作”,民間作坊更是繁榮昌盛、不可勝數。


    明清兩宮宮廷作坊在收藏的定窯等瓷器上加鑲了金銀扣,由於時代的審美,藝術效果與宋相比已經發生明顯變化。


    雖然說這些年中國國內出土了不少的金裝定器,但在品相、保存以及時代上,都是有很多瑕疵的。


    與張先生的這兩件東西相比,相差甚遠,無論是收藏價值還是文物價值,張先生這件,都要超出數倍,甚至數十倍之多。”


    這專家一出口,就知道有沒有。


    跟武田晴子那淺薄的學識比起來,這位華裔教授的知識可就豐富多了。


    讓你聽了之後,不服都不行。


    武田晴子想要反駁,可是卻找不到反駁的理由,尷尬非常。


    “僅宋一代,就有宋早期和宋中期兩個時代截然不同的金裝定器。


    我收藏的多片北宋早中期蕉葉紋淺腹直口碗標本,應是宋早期定窯漏鬥狀匣缽覆燒工藝的器物,器型端莊,胎堅質薄,釉色溫潤,瓷質十分優良,大圈足,底足滿釉,為同時期定瓷精品。


    口沿多為小唇口,也有少量撇口較小的產品,其中一片標本,口沿有明顯豎列排紋,與器型、紋飾很不協調,分析認為應是鑲嵌金銀扣時,為防止滑脫而設。


    此類蕉葉紋淺腹直口碗,均為一器一缽的精細覆燒產品,該方法:既不節省空間,也不能批量生產,不同於傳統意義的定窯支圈覆燒工藝,而且瓷質優良、數量較少,芒口處理十分規整且很小。


    通過鑒定,可以確定張先生這兩件金裝定器,都為宋早期的作品,這個時期的作品因為數量上,瓷質優良,芒口處理十分規整和小,所以非常正規。


    在考古價值上,也是要高很多。


    剛剛我在鑒定的時候,已經特別注意這兩件瓷器有沒有豎列排紋了。”


    華裔教授這番話一出口,張天元差點鼓起掌來。


    此人雖然人品太爛,可是這知識淵博程度,以及鑒定古玩的能力上,都是一等一的出色。


    席勒似乎也有些意外,本以為這個人是自己的兒子哈德介紹的,可能隻是一個沒有真本事的家夥。


    然而現在看來,情況並非如此啊。


    專家就是專家,實在是令人佩服。


    “《吳越備史》記載吳越錢氏於太平興國五年向宋進貢了‘金裝定器’2000件,太平興國二年定州的靜誌寺與淨眾院兩座塔基出土數件鑲金銀口的定窯白瓷。


    比之早些的江浙臨安公元895年錢寬墓、公元901年水邱氏墓出土數件金裝定器,那時定窯還沒有發明墊圈式組合匣缽覆燒工藝,再次證明‘金裝定器’,不是為了掩飾芒口的瑕疵,而是一種深加工的高檔裝飾及文化現象。


    由此我認為宋早期的覆燒工藝是為了節省空間,防止器物變形,而到了宋中期之後,情況就有些變化了,這裏暫時不提了,咱們先說宋早期的。


    我認為:此時期定窯的芒口金裝屬深加工產品,要比正燒瓷器高檔,由於覆燒變形極小,金裝後滿釉無瑕疵,最為高貴漂亮。


    從早期金裝定器來看,部分產品有意采用覆燒工藝,是為了器物變形小及容易鑲嵌金銀扣,從而達到尊貴華美,入奉宮廷。


    許多書籍以訛傳訛地講,金銀扣是彌補定窯‘芒口’的不足,出於無奈而發明的一種工藝。


    這其實是將宋中期的金裝定器和宋早期的金裝定器弄混了。


    ‘芒口’,俗稱‘毛邊’,也叫‘倒扣芒茬’,一般指口沿無釉的瓷器,多由覆燒所致。


    以上兩件文物,皆北宋早期生產,並沒有出現芒口的情況。


    因為那時,墊圈式組合匣缽這一覆燒工藝還未發明,起碼說覆燒還未普及。”


    (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鑒寶秘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北域神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北域神燈並收藏鑒寶秘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