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七章 獨角戲


    從洪武皇帝朱元璋大規模營建南京城開始,就決定了這座城市的基本格局:外、內、皇、宮四層,構成一個同心圓,就好像攤開的大煎餅一樣。


    隨著曆史的變遷和人口的逐漸增多,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其中最主要的擴張就來自於外城。


    現如今的外城,早已不是局限於城牆之內,觀音門之北、聚寶門之南都已成為人口密集區域。


    每逢戰爭到來,那些居住在城外的數量龐大的人口就會蜂擁而入躲避戰亂。


    但是這次大戰,卻沒有出現類似的情形。


    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這根本就不是什麽外敵入侵,更不是打著“清君側”旗號的內戰,僅僅隻是兩個女人之間的戰爭。


    為了爭權,長平公主帶著大軍打迴來了。


    公主殿下在事實上執掌江南這麽多年,就算是把這南京國都說成是她的也不算很誇張,殿下怎麽舍得把這座城市打爛了呢。


    所謂的戰爭就是長平公主在向太後示威,戰爭的規模一定會得到很有效的控製,說不準明天太陽升起來的時候,戰爭就已經結束了呢。


    更何況,公主是帶著李大帥的兵打迴來的,那就更加的不用擔心了。


    這座虎踞龍盤之城之所以能夠存在,完全就是拜李大帥所賜。當年的大旗軍為了保住南京,殺的驚天動地打的氣壯山河,就算是全天下都舍得,李大帥也肯定舍不得讓這南都寧城遭受戰火的蹂躪。


    大旗軍的軍紀不必多言,據說那些學生兵更加的紀律嚴明,不存在騷擾地方虐待百姓的事情。事實上,就算是在交戰的情況下,學生們也沒有進行任何封鎖,民眾依舊可以自由往來……


    所謂的戰爭,其實就是兩個女人在吵架而已,那是皇家的家務事,和老百姓無關。


    這就是底層民眾對這場戰爭的態度:無所謂。


    和民間平和的態度相比,朝堂之上則恰恰相反。


    當戰爭剛剛打響的時候,確實把文武百官嚇的夠嗆,最本能的第一反應就是李吳山反了!


    這李吳山要是造反的話,這大明朝的天就真的要塌下來了。幾乎所有的大臣都是考慮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若是李吳山真的打進城來,到底應該如何應對呢?


    指著李吳山的鼻子破口大罵,曆數他“枉顧成皇帝信賴之恩”“私廢烈皇帝托付之效”的罪行,然後被惱羞成怒的李吳山一刀砍了腦袋,這樣的做一定可以掙個“死節之臣”的好名聲,但卻肯定會丟掉性命。


    在李吳山大軍進城的那一刻,就把臉一抹主動投靠過去,然後上一份勸進表,說不得會撈一個“從龍擁立”之功,這一身的富貴榮華也就順理成章的保住了,隻是名聲不怎麽好,畢竟大家都是大明朝的臣子,主動投靠了李吳山必然會留下罵名。


    隨著更多消息傳來,人們漸漸知道了戰爭的“真相”,以上這兩個讓人為難的選擇頓時就失去了意義,為數眾多的文武大臣根本就不必做出艱難的選擇:因為李吳山根本就沒有反。


    雖然李吳山的兵把王師殺的淒淒慘慘,但是這事吧……真的和李吳山關係不大,至少李吳山沒有反叛大明朝的意思。


    因為那些學生兵是長平公主帶過來的。


    長平公主為什麽會攻打大明朝的中樞核心呢?


    當然是因為太後一連串的奪權舉動徹底激怒了她,這才讓公主殿下做出了破釜沉舟的舉動:借李吳山的兵弄出了一場“兵諫”之事。


    在這些官僚的心目當中,太後和公主反目成仇是早已注定的事情,徹底爆發出來也不過是一個時間問題而已,這確實沒有什麽好奇怪的。但太後太過於操之過急,而且她做事的手法實在太糙了。


    雖說太後和公主主政的基本格局是永王時代就已經定下的章程,而且長平公主在事實上掌控局麵,但這必然無法長久。隻要太後繼續隱忍下去,隨著時間的推移,少則五年多則十年,興武小皇帝的年紀漸長之後,肯定會親政。到時候太後主動退出,把權利全都歸還給萬歲,不僅可以表現出很好的姿態,占據道德和道義上的製高點,而且還能落下一個很好的名聲。


    連皇帝的親媽都退出政壇了,作為皇帝姑姑的長平公主還能繼續把持朝局嗎?到了那個時候,僅僅隻是利用輿論壓力就能逼著長平公主主動退出了。


    足夠的耐心,是一個政治家必須基本的能力,太後顯然嚴重缺乏這樣的能力,她太心急了。


    欲速則不達,終於激起了公主的強力反彈。


    長平公主也是那麽好招惹的麽?


    從複隆朝開始,長平公主就已經在事實上掌權了,中間又經曆了整個永王時代,滿朝文武當中尤其是最近這十年才躥升起來的官員,有一多半是長平公主提拔的。太後才剛剛掌權一年多,就想把長平公主一腳踢開,實在是太天真了。


    靖南公黃得功固然是一大助力,而且肯定會對太後鼎力支持,有了軍方的支持就可以肆無忌憚想怎麽做就怎麽做?隻能說明太後的幼稚。


    黃得功是太後的娘家人,但太平公主也不是單打獨鬥,她的身後還有一個永王和一個李吳山呢。


    永王的態度不用說,肯定是比較傾向於長平公主的。至於說李吳山嘛……


    從長平公主還是一個黃毛丫頭的時代算起,就已經和李吳山和大旗軍相熟了。大旗軍效忠的是崇禎皇帝而不是新朝,會傾向於誰這還用說嗎?


    雖說這是天家的家務事,李吳山不好直接插手,但是長平公主親自帶著兵殺迴來,那就是另外一碼子事情了。


    李吳山還老老實實的待在北邊呢,殺迴來的是長平公主,怎麽也說不上是造反了吧?


    至於說清君側,那就更加的談不上了:長平公主本身就是實際掌權的人物,至少也算是半個君上了,哪怕她打出“平定內廷”“鏟除外戚”的旗號,都能勉強說的過去。


    雖說太後代表著皇帝本人,但是總永王時代開始,皇帝就已經成了一個象征意義上的東西,早已不是當年那種言出法隨的九五至尊了。


    太後的臉色本就白皙,現在更是白的嚇人,但她的調門依舊很高,就好像是在尖叫一般:“馮固馮大人,當此朝廷為難之際,你就不想說點什麽了嗎?”


    馮固馮大人,是京衛指揮使司的右同知,相當於是南京衛戍區的三把手軍事長官,因為一把手和二把手都已上了城牆,這防衛之事就隻能找他了。


    學生兵們都已經打過來了,你這樣的武官怎麽還可以裝聾作啞一言不發呢?


    “臣早就說過,不可開戰。”馮固說的理直氣壯:“隻是太後一意要用兵馬,終導致如此局麵……”


    早在戰爭打響之前,高起潛就已經和馮固有過正常的溝通,把“實兵操演”的準確區域和具體經曆全都告訴了他,而且用的官方渠道,這就等於是事先知會了朝廷。


    大家都知道這是展示武力的意思,卻並沒有太當一迴事兒:李吳山兵強馬壯天下無敵,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兒,根本就不用借機展示武力大家也不會招惹他。


    反正高起潛已經說的和清楚了,軍演就是軍演,會嚴格限製在江北,絕對不會過江。那就讓李吳山隨便折騰吧,反正他也過不了江。


    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學生兵竟然真的過江了,而且是打過來的。


    這到底是高起潛失職還是他故意欺瞞,真的說不好。不過呢,關於高起潛的事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應對眼前的局麵。


    既然學生兵已經打過來了,朝廷應該怎麽辦呢?


    當時的太後曾經征求過這個軍事長官的意見,當時馮固說的很明確:“熟視無睹即可!”


    學生兵過江了,朝廷最好緊閉城門堅守不出,這種手頭烏龜式的戰術根本就不是出於軍事角度考慮,而是完全出於政治考量,初衷還是為了太後好。


    我就是不出去,你能把我怎麽樣?若是長平公主率兵主攻攻城,就失去了道義上的合法性。而且那又不是她的軍隊,而是他從李吳山處借來的,時間一長,光是輿論上的壓力就扛不住。


    雖然大家都知道大旗軍能打,但卻沒有人相信這區區幾千人就可以攻破天下第一雄城,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兒嘛。


    但是太後卻沒有聽從這個過於保守的意見,而是果斷下達了反擊的命令,結果……


    隻用了不到一個下午的時間,京衛司三分之一的人馬就被擊潰了。


    直到這個時候,眾人在終於知道了這些學生兵到底有多麽能打,至少不必當年的多鐸弱小。


    如此一來,就更加驗證了馮固那個保守建議的正確性:當初我就不同意開戰,是太後一定要打,現如今隻用了半天的時間,京衛司就不敢出城野戰了,足以證明當初的我是多麽正確!


    太後原本是想尋求來自朝堂上的支持,結果這場朝會卻變成了“問責大會”,一個一個沉默不語,無聲的表達著對太後的不滿態度……


    到底有多少人是支持太後的……這個事兒真的說不好。


    尤其是見識了學生兵那恐怖的瞬間爆發力之後,原本一些搖擺不定的人也開始選擇遠離太後陣營了。


    事情是明擺著,這既不是什麽外敵入侵又不是什麽滅國之戰,完全就是內廷的家務事鬧騰到了不可收拾的局麵。就算是長平公主攻破了這巍巍南京,又能如何?


    大家已經在長平公主的手下當官這麽多年了,很多人還是她一手提拔起來的,就算她真打進來,還不是要使用原本人馬來治理天下麽?


    無論這場戰爭的最後結果是什麽樣子,也不管誰勝誰負,都不耽誤大家夥的富貴前程,該做官還是做官,該管事的照樣管事,何必要吃飽了撐的沒事幹主動出戰?那不等於是把長平公主往死裏得罪嗎?


    其實不管朝堂上的文武百官是這麽想的,連軍中的將士也是同樣的思維:甭管誰輸誰贏,到了最後必然要在談判桌上解決。就算是打輸了這大明朝還是大明朝,皇帝還是那個皇帝,誰也不會傻到為了一件無所謂的事情去拚命的地步。


    這根本就是你們姑嫂之間的家務事,最好還是局限在你們這兩個女人之間吧,千萬別把大夥都牽扯進去。文武百官和陣前將士也沒有那個閑心去摻和這種破事兒,也沒有人願意給自己找這樣的麻煩!


    於是乎,這場戰爭就真的成了太後的獨角戲。


    別人可以撒手不管,可以隔岸觀火的看熱鬧,但太後一定會竭力爭取。


    反正已經撕破臉了,索性就一竿子到底拚個你死我活好了。


    “陳愛卿啊!”太後點了陳茂的名字:“你意如何啊?”


    這個時候的陳茂相當的尷尬,他又能說點什麽呢?


    隻怕是說什麽都不好,隻能裝聾作啞一言不發,就這樣還落了個裏外不是人呢。


    “原本是內廷之事,卻弄到這般兵戎相見的局麵,是非朝廷之本意。”太後盡力做出一副苦口婆心的樣子:“永王在位之時就時常提起卿家之能,卿又素得殿下器重,總不能置身事外吧?”


    事情已經到這種不可收拾的局麵,你陳茂總不能再當無事人了吧?


    永王在位的時候,就和倚重你這個人,長平公主和你的交情非常的不錯,已經到了言必聽之計必從之的地步,你又是李吳山的人,總應該表一下態吧?


    這個時候,不管陳茂說什麽都是錯的,所以他隻能做出一個很謙恭的態度將皮球踢到了太後的腳下:“太後若有差遣,臣必遵從之……”


    你讓我做什麽我就做什麽,這樣做可以了吧?


    “哀家與皇帝的意思呢,就是讓陳卿出城一趟,去問問公主殿下的意思,笑話已經鬧出來了,總應該有個收場才好。”


    “臣遵旨。”


    讓陳茂出城去問問長平公主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條件,如何才能盡快結束這個讓全天下人看笑話的尷尬局麵,這就是太後的意思。


    其實這是太後的一記虛招。


    遣走了陳茂之後,太後馬上又下了一道旨意:“全城死守,以待黃公!”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大權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七甲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七甲兵並收藏明末大權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