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六章 堂堂公主


    不論世人如何評價崇禎皇帝的功過是非,說他是聖明天子也好,說他是誤國之君也罷,有一點是絕對無法否認的:勤勉。


    在崇禎皇帝執政的十七年當中,三更不眠無更即起已經成了常態,聲色犬馬紙醉金迷這樣的說法怎麽也安不到崇禎皇帝的頭上。就連被逼的造反的李自成都親口承認“君非甚暗”,取代了大明朝的清廷都承認這位大明天子並非是無道的昏君,隻不過是“有道無福”而已,所以才會身死命喪丟了江山社稷。


    至於說這大明朝的災禍到底從何而來,而崇禎皇帝本人又需要承擔什麽樣的曆史責任,那就是史學家的事情了,後世人自然會給出一個公允的說法,但這勤勉二字卻是一個很大的亮點。


    作為崇禎皇帝的繼任者,複隆皇帝同樣勤勉有加,勤於處理政務操勞國事,一手典型了中興的局麵,這個“勤”字很象當年的崇禎皇帝。


    可是,到了永王登基之後,似乎沒有繼承父兄兩代人傳承下來的這個“勤”字,反而透露出一種“懶”的氣息。


    再也不象以前那樣準時準點的出現大小朝會,甚至連一些重要的祭祀活動都要找長平公主代勞,很多重要的軍政大事都一股腦的推給長平公主……


    現在的大明朝,與其說是皇帝在執掌,還不如說是在長平公主的控製之下。


    長平公主的工作量,至少是皇帝的三倍。


    匯總、征詢甚至是很多重大事物的決策和政令,都是出於長平公主之手,而永王這個名義上的大明天子更多隻是一個負責簽字生效的蓋章機器而已。


    對於這種狀況,朝廷上下不是沒有非議,有不少老臣對此非常不滿。這倒不是說他們擔心皇權旁落,而且他們一點都不擔心朝廷會再養一個大權臣出來,他們的說法大多集中於一點:長平公主的女性身份:牝雞司晨終非正道,婦人幹預國事,實為不祥之兆。


    甚至有人在半公開的談論,說長平公主很有可能會成為國朝的武照,會成為第二個武則天,希望皇帝千萬小心,不要再讓長平公主幹預軍國大事了。


    對於這種說法,皇帝的態度根本就是嗤之以鼻:武則天篡奪了李唐天下,改李唐為武周,那是因為武則天姓武而不姓李,這樣的例子根本就不適用於眼前的情形。


    長平公主本就是先皇嫡血,正經的朱家血脈,豈有朱家人篡奪自己江山的道理?


    而且,長平公主幹的很不錯,不僅繼承了複隆皇帝的勤奮,而且沒有複隆皇帝的操切急躁和急功近利,處處顯露出政治家的沉厚和穩重。


    事實上,長平公主的施政手法比當年的複隆皇帝圓滑老練多了,尤其是在協調各方利益和關係的問題上,顯得非常老練沉穩。


    “有很多人都在擔心姊姊會成為國朝的武照,若真是那樣,反而好了。”皇帝笑道:“我剛好看卸下肩頭上的責任,去做我早就想做的事情。”


    皇帝的責任是什麽?


    治理天下?


    中興大明?


    不,皇帝從來都沒有那麽想過。


    在皇帝本人的心目當中,他的責任和使命隻有一個:我族長興。


    在長平公主的心目中,皇帝責任就是維持住眼前的局麵,四平八穩的實現最終的權利交接。


    這姐弟二人,從來都沒有把永王當成是真正意義上的大明之主,最多也就是一個“看守皇帝”而已。


    皇帝從來沒有真正進入角色,事實上掌控局麵的長平公主也隻把他當做是一個過渡體。在這種情形之下,要是出現雄才大略的君主,那才真是活見鬼了呢。


    “忠勇公要成親了,朝廷應該有所表示。”


    當長平公主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皇帝根本就沒有放在心上,很隨意的說道:“朝廷表示一下亦無不可,按照以前的成例也就是了。”


    功勳卓著的大臣成親,按照慣例朝廷可以適當的表示一下,無非就是賞賜一些具有象征意義的東西,借以彰顯“皇恩浩蕩”之意也就是了。


    在皇帝的心目當中,李吳山是不是要成親,甚至他的老婆到底是誰,根本就是一件無足輕重的小事兒。朝廷是不是應該有所表示,同樣可有可無。


    這種心理,代表了絕大多數軍校生的想法。


    雖說大旗軍和吳山軍校都是李吳山一手創立,而且這兩者之間存在極其深厚的“血緣關係”,但是在李吳山成親這個問題上,舊有的大旗軍和嶄新的軍校生們卻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


    對於舊有的大旗軍而言,李吳山就是最硬邦邦的核心與靈魂,大旗軍和李吳山本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兩麵一體,可以直接劃等號。


    李吳山就是大旗軍,大旗軍就是李吳山,這話非常貼切的反應了大旗軍將士的心理。


    李吳山的夫人,那就是大旗軍的主母,他的子嗣就是大旗軍的“少主”。等到李吳山百年之後,他的子嗣就是大旗軍的新一任“主公”,是大家共同效忠的對象。


    大旗軍姓李,這是事實,不僅現在在,以後也是,永遠都是。


    但是,在軍校體係當中,卻沒有這樣的思想。


    雖然李吳山創立了吳山軍校,但他從來就沒有軍校的靈魂,更不是核心,因為吳山軍校那個體係根本就沒有核心,甚至不需要一個核心。


    對於絕大多數軍校生而言,李吳山是奠基人,是開拓者,是領航者,但卻不是主宰者。


    尤其是對於現在的軍校生而言,李吳山本人的作用已經越來越微弱了,他的影響力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弱化。甚而至於,無論有沒有李吳山這個人,軍校都可以按部就班的運轉下去。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吳山軍校的規模已經非常大了,影響力也越來越強烈,已經形成了一個充分閉合的循環係統,完全可以實現自我生長。李吳山的思想傳播開來之後,每一個軍校生都是一個思想層麵上的李吳山,至於說李吳山本人,早就不那麽重要了,最多也就是一個象征符號而已。


    尤其是對於李吳山的私人事務,軍校裏的學生們幾乎毫不關心,對於他的親事更是缺乏應有的關注。


    李吳山是不是要成親,他到底要和哪個女子成親,根本就是一件無所謂的小事兒。


    如果說吳山軍校是一個把頑鐵淬煉成為精鋼的大熔爐,李吳山不過是點燃爐火的第一個火星子罷了。現在的吳山軍校早已爐火熊熊,形成了薪火相傳的循環體係,李吳山的曆史使命已經完成了……


    正是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作為軍校生出身的皇帝才對李吳山本人的婚事缺乏興趣。


    既然李吳山是大明朝的臣子,而且還是很重要的功臣,朝廷適當的表示一下亦無不可。反正這種事情早就有了先例,按照以前的做法去做也就是了。


    但長平公主卻不這麽認為,她對李吳山的婚事非常上心。


    “堂堂忠勇公,娶一婢女,還真是……真是特立獨行,這種事也就隻有他才能做得出來,倒也符合他的做事風格。”長平公主笑道:“不如錦上添花,賜那銀雀兒一個正式的出身……”


    甚至沒有征詢皇帝本人的意思,長平公主直接揮筆寫下一道旨意:敕封銀雀兒為大明公主。


    銀雀兒本就是婢女出身,這是全天下都知道的事情,作為李大帥的正室夫人,銀雀兒的這個身份實在是太低了,和李吳山本人嚴重不匹配,賞一個公主的名號也就顯得“門當戶對”了。


    這當然是為了拉攏和示好。


    其實,大明朝的公主並沒有想象當中那麽值錢,含金量嚴重不足。比如說一些宗室女,明明是郡主或者是縣主的身份,在一些場合也可以對外宣稱是公主,無非就是給自己臉上貼金而已,彰顯高貴身份罷了,既無官職又無實權,並沒有什麽特別的意思。


    不過是順水推舟做個人情,拔高一下銀雀兒的身份,賣個好處給李吳山罷了。


    反正也不過是惠而不費的事兒,公主就公主吧!


    但是,當皇帝看到賞給銀雀兒的封號之時,卻愣住了:坤儀公主。


    這個封號,意義非凡。


    大家都知道所謂的“公主”其實就是個虛頭巴腦的名義,而是“坤儀”這個封號本身具有特別的意義。


    眾所周知,長平公主是崇禎皇帝的長女,是複隆皇帝和永王的大姐,其實不然。早在她之前,崇禎皇帝和周皇後還有一個女兒,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長女。這個女孩出生不久就夭折了,後來追封就的是“坤儀公主”。


    長平公主故意給銀雀兒封了一個同樣的名號,其實就是一種暗示……不,這已經不是暗示,而是擺明了:這個封號不是當今的皇帝給的,而是代大行崇禎皇帝和周皇後加封的。


    也就是說,銀雀兒的身份不是公主,而是長公主,和長平公主、複隆皇帝、永王、昭仁公主這四個人一樣,不是現在這個皇室的子女,連名義上的都不是,而是他們的兄弟姐妹那一輩。


    這是強調大旗軍的屬性呢。


    現在加封李夫人一個長公主的名號,不過是借著這個錦上添花的機會再次強調這一點罷了:大旗軍本就是奉崇禎皇帝之遺命而成軍的,連軍旗都是出自周皇後之手,無論怎麽說都是大明朝的軍隊。不僅現在是,以後也是。


    連大旗軍的主母都是崇禎皇帝的子女,至少是名義上的子女,那你們的後代同樣需要效忠於大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大權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七甲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七甲兵並收藏明末大權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