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五章 嚴厲批評
“這個張三娃還真的能拉下臉來!”金雀兒看著眼前的書文,忍不住的“噗嗤”一笑:“敲骨吸髓,無所不用其極,不愧是老爺的得意門生!”
在張三娃送過來的書信當中,詳細列出了羅刹鬼的賠償方案:除了小莫洛佐夫本人的贖身費和近乎於天文數字的戰爭賠款之外,還象販賣豬樣一樣對每個戰俘進行估價,官員多少錢,侍從多少錢,騎士和士兵分別值多少錢,都計算的清清楚楚。隻要能拿出足夠的金錢,就會遵守承諾立刻放人,若是拿不出來也不要緊,可以這算成為同等價值的物資。不管是糧食還是金屬,或者是皮貨、油漆什麽的,甚至連烈酒和肉幹,張三娃都會一並收下。
若是既沒有金銀也沒有物資,那就隻能老老實實的做一輩子奴隸了!
雖然這些贖身的費用和戰場賠償費用還沒有真正到位,其實北邊的戰爭已經算是基本結束了。
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羅刹鬼必然會派遣使者和張三娃接觸,在他支付了足夠的資材錢糧之後,就可以把自己的贖迴去了。同時,羅刹國一定會和張三娃展開和平談判。當然,所謂的和平談判與和平本身沒有任何關係,和羅刹鬼談和平根本就是與虎謀皮。
完全就是因為出於最現實的需要,雙方才會締結和平協定。
為了應付國內此起彼伏的叛亂,為了專心進行西邊的戰爭,同時也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小莫洛佐夫的父親一定會非常急於穩住東方的局勢。
不是李吳山不想在北方有進一步的行動,事實上他真的很想占領雅庫茨克,而且張三娃他們確確實實能夠做到這一點,但卻守不住。
對於遙遠的雅庫茨克而言,最多也就是短時間占領或者是洗劫一番,但那毫無疑問會把羅刹鬼的戰略重心出現轉移。而且雅庫茨克的距離太過於遙遠,就算是占領了也守不住,很快就會被羅刹鬼奪迴去。與其如此還不如趁機狠狠的敲羅刹鬼一筆竹杠,在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的同時,暫時穩住自己的北方,好騰出手來做些更重要的事情。
這種情形,讓李吳山忍不住的想起了第三%帝5國的小胡子和蘇%聯的大胡子締結的和平協定。雙方都恨不得把對手一腳踹死,但是為了大局和現實利益,還不得不高喊著和平的口號……
“太遠了,太遠了啊……”李吳山無奈的搖著頭:“也就隻能這樣了!”
因為距離太過於遙遠,在最基本的交通問題沒有解決之前,和羅刹國之間的關係,其實就是誰也不能真的把誰怎麽樣了。在新技術出現之前,充其量也就是緩慢削弱和逐步滲透而已,不大可能會出現太過於劇烈的改變。
“老爺,朝廷要的雨林二號作戰方案……是不是給他們?”
“給吧,另外再從軍校中抽調部分精幹學生,作為特種作戰的顧問……你明白顧問是什麽意思嗎?”
“婢子明白。”
“抽調兩到三百人,支援朝廷的平緬事宜。書文工作你做一下吧……”
“雨林二號”作戰方案,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戰爭模式,而是特種作戰,朝廷的傳統老式軍隊對這種作戰方式陌生的很,必須派遣一部分精銳骨幹過去,除了充當顧問之外,還可以訓練一些特戰士兵。
“哦,對了,義和莊那邊有消息了嗎?”
“有了。”
“怎麽說的?”
金雀兒猶豫了一下,取出了一封書信。
書信是抬頭處寫的是:大明忠勇公李者諱吳山敬啟。
這封信的從義和莊那邊過來的,是嶽家祖奶奶的親筆信。
書信的內容並沒有任何新意,無非就是“山水相隔”“徒思春秋”之類的客套話,和實際內容有關的卻隻有寥寥數語:
“……李帥所托之事,諒不敢從,武穆一門唯保家衛國亦,而今河清海晏宇內生平,嶽氏一門所期者唯耕讀二字爾……”
這是一封拒絕信,至於信中的內容,還得從一個多月之前談起。
但是朝廷已經決定要進行南征,打著平定緬亂的幌子把大明王的實際控製範圍伸展到東南亞一帶,具體的作戰方式則是聽從了陳茂的建議,不再如傳統戰爭那樣調動千軍萬馬耗費大量錢糧,而是僅僅隻派遣少量精銳去打一場特殊形式的戰爭。
因為嶽家子弟曾經在吳山軍校受訓,當年作為特戰先遣小隊的一支深入到河南一帶,擁有豐富的敵後作戰經驗和實戰技巧,所以李吳山馬上就想到了他們,專門給嶽家老祖宗去了一封書信,就是希望嶽家子弟能夠為國效力,作為征緬特戰軍的一部分參戰。
嶽家祖奶奶絕對是個深明大義之人,當年為了光複江北,曾經笑著對李吳山說出了“戰至子嗣斷絕亦在所不惜”的豪言壯語,事實上,義和莊嶽家的表現極其英勇,無愧無武穆後人的身份。但是,當李吳山再一次邀請他們參戰的時候,卻被拒絕了。
無論嶽家祖奶奶的書信之中言辭有多麽委婉多麽客套,其實就是用很直白的態度對李吳山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你這是在進行侵略戰爭!
嶽家最講究的就是保家衛國,若有外敵入侵,自然會拋頭顱灑熱血的奮戰到底,哪怕是全家都死絕了也不會吝惜。當年作為特向先遣小隊毅然北山,在四處是敵的險惡環境中極大的牽製了清軍,這本身就是最好的證明。
保家衛國可以,擊退外敵同樣義不容辭,但你李吳山想要我們深入到其他國家的國土上去打仗,去打一場侵略戰爭,那是萬萬不行的。
雖然我不能阻止你李吳山繼續窮兵黷武,但我們嶽家絕對不會參與這種事,而是解甲歸田
“耕讀傳家”做普通的老百姓去了。
捏著嶽家祖奶奶的這封書信,李吳山良久不語。
一直以來,忠勇公李大帥都是人們心目當中的軍神,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種種光環加身早已經看不清他的本來麵目了。大家都知道李大帥的功勳,都知道他的貢獻,卻很少能有人真正看破他的用心。
嶽家祖奶奶的這封信,其實就是在指責李吳山,而且非常嚴厲:不要以為你李大帥頂著大明救星的光環我可以為所欲為了,我很清楚的知道你到底要做什麽:如果說打羅刹還有正義之說的話,那麽派遣前期人員不遠萬裏西進到底是要做什麽?你為什麽要留下吳三桂和豪格這個尾巴?作為欽命的宣慰使,正經的欽差大臣,崔耀祖在朝鮮橫征暴斂弄的天怒人怨,不就是為了積攢錢糧打造戰船嗎?
在朝鮮造船,你李吳山要做什麽,這還用說嗎?肯定不是為了配合打羅刹鬼,而是要對倭國用兵了,要跨海遠征了!
這是窮兵黷武的兆頭啊!
“……聞漢武之功而忽漢武之窘李帥三思!”
嶽家祖奶奶的這句話其實已經說的相當重了,意思就是:你李吳山想要效仿漢武帝遠征匈奴開疆拓土的功績,卻忘記了漢武帝付出的慘痛代價。百業凋零生民無著,文景之治兩代人積攢下來的那點家底消耗一空,弄的國貧民疲,終於落下了一個窮兵黷武的名聲,你李吳山可得要好好的想想清楚啊,千萬不要逞一時的兵馬之強,免得讓老百姓們繼續受苦!
李吳山確確實實要對外輸出戰爭了,並且一直都在圍繞這個目標進行著緊鑼密鼓的準備工作,而嶽家祖奶奶的是第一個看破的人,也是第一個提出不同意見的人。
當然,這位祖奶奶僅僅隻是看到了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作為李吳山的貼身之人和最靠近他的助手,金雀兒非常清楚的知道李吳山要做什麽,又何止僅僅隻是緬甸、倭國兩個方向?隻要是在李吳山能摸得到的地方,都已進入預定的戰爭範圍之內。
李吳山要反動龐大的軍事行動,無論打著什麽樣的幌子,都不能改變“侵略”的真實本質。
尤其是那個崔耀祖,已經做的非常過分了。
跨海遠征倭國的作戰計劃早就有了,叫做“後羿方案”。作為這個方案的一部分,身為事朝鮮宣慰使的崔耀祖,不僅沒有任何宣慰的舉動,反而橫征暴斂瘋狂壓榨當地民眾,甚至激起了一次民變,用殘酷手段血腥鎮壓之後,愈發的變本加厲,竟然同時開辟了兩個造船廠。
在朝鮮那邊打造大型船隻,擺明了就是要對倭國用兵了!
除了崔耀祖在朝鮮那邊大量建造船隻之外,李吳山還在大肆鑄造火炮,不停的擴充軍校規模,在大明朝已經光複的情況下依舊在瘋狂擴充軍備,他到底想做什麽已經是禿子腦袋上的虱子——明擺著的事情了。
“嶽家祖奶奶的指責的對,但有些道理她永遠都不能明白,我也沒有那麽多時間讓所有人都明白我的道理,我隻能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去做就是了!”
如同金雀兒所料想的一樣,嶽家祖奶奶的“當頭棒喝”並沒有讓李吳山改弦易轍,因為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李吳山的所作所為完全就是蓄謀已久,不可能因為任何人苦口婆心的好言相勸就會有所改變。不要說是一個嶽家祖奶奶,就算是十個八個也擋不住他了。
“宣傳方麵沒有跟上啊。”李吳山有些不滿意的說道:“對於民眾的宣傳還要再加一把力,一定要做到讓全天下的人都認為戰爭是正義的,你知道應該怎麽做吧?”
“婢子知道。”
“不能有反對的聲音,明白嗎?”
“明白。”
在永王當皇帝的這段時間裏,是李吳山的黃金時段。
北方和江南的關係極其融洽,他的很多戰略都可以得到身為皇帝的永王的極大理解,他和皇子之間的默契從來就沒有達到過這樣的高度,幾乎可以不受掣肘的調動能夠調動的所有資源。
還有十年,永王就要退位了,必須抓緊時間,在這十年之內完成所有布置。若是錯過了這十年,以後是什麽樣子還不好說呢!
“對於平定緬亂一事,朝廷裏邊有些個微詞,老爺需要在意一下。”金雀兒說道:“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朝廷應該先執行與民生息的方略,應重內政重民生而輕外事輕兵事……”
朝廷裏的事情就是這樣,無論做什麽都有反對的聲音,這本不足為奇。
而且那些反對者提出的意見未必就是錯的,大戰過後就應該休養生息,現在的大明朝國力剛剛有所恢複就開始對外用兵,確實有那麽點窮兵黷武的嫌疑,禦史言官們一定會在這個事情上大做文章,就算是不能阻止也必然會拖後腿兒。
“想辦法讓他們閉嘴。”
“是!”
那些反對戰爭的人,其用心很有可能是正確的,但卻和李吳山的大戰略不和。
在細節問題上,無論對錯與否,必須為李吳山的大戰略服務,這是最根本的核心。如果那些反對戰爭的人家夥們不想閉嘴的話,李吳山有的是辦法讓他們乖乖的閉上嘴巴。
這些工作上的事情讓李吳山身心俱疲,就好像背負著沉重的行囊走過了很遠的路程一樣,半躺半坐的癱在椅子上。
每當這個時候,銀雀兒就會和準時的出現,幫老爺揉捏額頭按摩肩膀,雖然在很多時候都是彼此無言,卻可以極大的放鬆自己。
“還有一事,今天韓福財和張大娃他們又來問我了。”
“還是以前的事情?”
“是。”
李吳山閉上了眼睛,沉默了很久。
張大娃和韓福財他們這一批人,全都大旗軍的高級軍官,是當年構成大旗軍的重要班底,忠誠之心當然沒得說,但卻全都有了私心。
這次打羅刹鬼,他們沒有機會登場,朝廷“平定緬亂”的內定人員名單上也沒有他的名字,眼看著一樁樁戰功都落到了軍校生的身上,這些人自然會有所怨言。
戰鬥經驗豐富的老骨幹不能上陣,而是窩在軍校裏,整天都是沒完沒了的學習……李吳山李老爺越來越重視這些年輕的學生,也越來越輕忽當年的老兄弟們,這種說法塵囂日上。
堂堂的高級軍官,一個個前途無量,誰也不想窩在軍校裏邊“無所事事”,當然他們還不敢對李吳山本人有什麽怨言,隻能到金雀兒這個大總管處來打聽一下,打聽打聽自己的“學業”什麽時候才能結束,什麽時候才能重返戰場去為李老爺打仗,順便給自己再添加一點功勳什麽的……
這些老弟兄們非常的抱團兒,而且一個個全都功勳卓著,全都是當年大旗軍的班底,不能不在意他們的想法啊!
“這個……我會處理,你不必理會!”
“是。”
“哦,對了,你有沒有覺得楚華文這個人太過於書生意氣了?”
金雀兒一時沒有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剛才還在說韓福財、劉春生和張大娃他們這些軍官,怎麽突然之間撤到了楚華文的身上?她覺得自己已經跟不上老爺的思路了。
“朝廷想要平定緬亂,江南怎麽有這麽多反對的聲音?我覺得這是因為楚華文的宣講和鼓吹力度不夠……”說完這句話之後,李吳山又說了一句:“他好像已經跟不上我的腳步了!”
這是一句非常非常嚴厲的批評。
眾所周知,楚華文雖然是禮部尚書,正經的朝廷大員,其實他的真實身份就是大旗軍的喉舌,是專門為大旗軍張目為李吳山鼓吹的。無論是他的出身還是他的個人主張,都帶著很鮮明的大旗軍色彩。
楚華文就是大旗軍的人,就是李吳山的舌頭,這句話一點兒都不誇張。
無論是當年的執旗闖宮底定江南,還是後來的說服黃得功,楚華文都做的可圈可點,足見個人能力之強。但是,這兩年多以來,李吳山漸漸覺得楚華文似乎不那麽賣力氣了,他的宣講鼓吹已經沒有當年的鋒芒。更準確一點來說,楚華文的身上帶著濃重的書生意氣。
楚華文是個傳統的儒生,無論做什麽事情都有自己的底線。用謙謙君子來形容並不算過分,但是在有些事情上,君子氣反而會誤事。
至少,楚華文不能為了李吳山的戰略而睜著眼說瞎話,他做不到這一點。
“必須提醒他一下,要不然的話,我擔心他已漸漸淡忘了自己的使命。”
“是!”
“這次打敗了羅刹鬼,肯定是要和談的,你以我的口吻給朝廷上一份折子,舉薦楚華文為欽差大臣,代表朝廷去和羅刹國談判。”
打仗是軍人的事情,而和談則是政客的事兒。
楚華文是朝廷大員部堂高官,禮部的一把手,和談事宜由他去做自然最合適不過了,而且他還是大旗軍的人,這代表大明和羅刹談判的事兒,非他莫屬。
有了李吳山李大帥的舉薦,朝廷沒有理由拒絕。
“另外,你再代我……算了,我自己來吧。”
李吳山依舊不習慣使用毛筆,仍然使用堅硬的炭筆,很快就寫好了一封書信。
金雀兒看了看書信的抬頭部分,這封信是寫給錢謙益的!
“這個張三娃還真的能拉下臉來!”金雀兒看著眼前的書文,忍不住的“噗嗤”一笑:“敲骨吸髓,無所不用其極,不愧是老爺的得意門生!”
在張三娃送過來的書信當中,詳細列出了羅刹鬼的賠償方案:除了小莫洛佐夫本人的贖身費和近乎於天文數字的戰爭賠款之外,還象販賣豬樣一樣對每個戰俘進行估價,官員多少錢,侍從多少錢,騎士和士兵分別值多少錢,都計算的清清楚楚。隻要能拿出足夠的金錢,就會遵守承諾立刻放人,若是拿不出來也不要緊,可以這算成為同等價值的物資。不管是糧食還是金屬,或者是皮貨、油漆什麽的,甚至連烈酒和肉幹,張三娃都會一並收下。
若是既沒有金銀也沒有物資,那就隻能老老實實的做一輩子奴隸了!
雖然這些贖身的費用和戰場賠償費用還沒有真正到位,其實北邊的戰爭已經算是基本結束了。
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羅刹鬼必然會派遣使者和張三娃接觸,在他支付了足夠的資材錢糧之後,就可以把自己的贖迴去了。同時,羅刹國一定會和張三娃展開和平談判。當然,所謂的和平談判與和平本身沒有任何關係,和羅刹鬼談和平根本就是與虎謀皮。
完全就是因為出於最現實的需要,雙方才會締結和平協定。
為了應付國內此起彼伏的叛亂,為了專心進行西邊的戰爭,同時也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小莫洛佐夫的父親一定會非常急於穩住東方的局勢。
不是李吳山不想在北方有進一步的行動,事實上他真的很想占領雅庫茨克,而且張三娃他們確確實實能夠做到這一點,但卻守不住。
對於遙遠的雅庫茨克而言,最多也就是短時間占領或者是洗劫一番,但那毫無疑問會把羅刹鬼的戰略重心出現轉移。而且雅庫茨克的距離太過於遙遠,就算是占領了也守不住,很快就會被羅刹鬼奪迴去。與其如此還不如趁機狠狠的敲羅刹鬼一筆竹杠,在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的同時,暫時穩住自己的北方,好騰出手來做些更重要的事情。
這種情形,讓李吳山忍不住的想起了第三%帝5國的小胡子和蘇%聯的大胡子締結的和平協定。雙方都恨不得把對手一腳踹死,但是為了大局和現實利益,還不得不高喊著和平的口號……
“太遠了,太遠了啊……”李吳山無奈的搖著頭:“也就隻能這樣了!”
因為距離太過於遙遠,在最基本的交通問題沒有解決之前,和羅刹國之間的關係,其實就是誰也不能真的把誰怎麽樣了。在新技術出現之前,充其量也就是緩慢削弱和逐步滲透而已,不大可能會出現太過於劇烈的改變。
“老爺,朝廷要的雨林二號作戰方案……是不是給他們?”
“給吧,另外再從軍校中抽調部分精幹學生,作為特種作戰的顧問……你明白顧問是什麽意思嗎?”
“婢子明白。”
“抽調兩到三百人,支援朝廷的平緬事宜。書文工作你做一下吧……”
“雨林二號”作戰方案,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戰爭模式,而是特種作戰,朝廷的傳統老式軍隊對這種作戰方式陌生的很,必須派遣一部分精銳骨幹過去,除了充當顧問之外,還可以訓練一些特戰士兵。
“哦,對了,義和莊那邊有消息了嗎?”
“有了。”
“怎麽說的?”
金雀兒猶豫了一下,取出了一封書信。
書信是抬頭處寫的是:大明忠勇公李者諱吳山敬啟。
這封信的從義和莊那邊過來的,是嶽家祖奶奶的親筆信。
書信的內容並沒有任何新意,無非就是“山水相隔”“徒思春秋”之類的客套話,和實際內容有關的卻隻有寥寥數語:
“……李帥所托之事,諒不敢從,武穆一門唯保家衛國亦,而今河清海晏宇內生平,嶽氏一門所期者唯耕讀二字爾……”
這是一封拒絕信,至於信中的內容,還得從一個多月之前談起。
但是朝廷已經決定要進行南征,打著平定緬亂的幌子把大明王的實際控製範圍伸展到東南亞一帶,具體的作戰方式則是聽從了陳茂的建議,不再如傳統戰爭那樣調動千軍萬馬耗費大量錢糧,而是僅僅隻派遣少量精銳去打一場特殊形式的戰爭。
因為嶽家子弟曾經在吳山軍校受訓,當年作為特戰先遣小隊的一支深入到河南一帶,擁有豐富的敵後作戰經驗和實戰技巧,所以李吳山馬上就想到了他們,專門給嶽家老祖宗去了一封書信,就是希望嶽家子弟能夠為國效力,作為征緬特戰軍的一部分參戰。
嶽家祖奶奶絕對是個深明大義之人,當年為了光複江北,曾經笑著對李吳山說出了“戰至子嗣斷絕亦在所不惜”的豪言壯語,事實上,義和莊嶽家的表現極其英勇,無愧無武穆後人的身份。但是,當李吳山再一次邀請他們參戰的時候,卻被拒絕了。
無論嶽家祖奶奶的書信之中言辭有多麽委婉多麽客套,其實就是用很直白的態度對李吳山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你這是在進行侵略戰爭!
嶽家最講究的就是保家衛國,若有外敵入侵,自然會拋頭顱灑熱血的奮戰到底,哪怕是全家都死絕了也不會吝惜。當年作為特向先遣小隊毅然北山,在四處是敵的險惡環境中極大的牽製了清軍,這本身就是最好的證明。
保家衛國可以,擊退外敵同樣義不容辭,但你李吳山想要我們深入到其他國家的國土上去打仗,去打一場侵略戰爭,那是萬萬不行的。
雖然我不能阻止你李吳山繼續窮兵黷武,但我們嶽家絕對不會參與這種事,而是解甲歸田
“耕讀傳家”做普通的老百姓去了。
捏著嶽家祖奶奶的這封書信,李吳山良久不語。
一直以來,忠勇公李大帥都是人們心目當中的軍神,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種種光環加身早已經看不清他的本來麵目了。大家都知道李大帥的功勳,都知道他的貢獻,卻很少能有人真正看破他的用心。
嶽家祖奶奶的這封信,其實就是在指責李吳山,而且非常嚴厲:不要以為你李大帥頂著大明救星的光環我可以為所欲為了,我很清楚的知道你到底要做什麽:如果說打羅刹還有正義之說的話,那麽派遣前期人員不遠萬裏西進到底是要做什麽?你為什麽要留下吳三桂和豪格這個尾巴?作為欽命的宣慰使,正經的欽差大臣,崔耀祖在朝鮮橫征暴斂弄的天怒人怨,不就是為了積攢錢糧打造戰船嗎?
在朝鮮造船,你李吳山要做什麽,這還用說嗎?肯定不是為了配合打羅刹鬼,而是要對倭國用兵了,要跨海遠征了!
這是窮兵黷武的兆頭啊!
“……聞漢武之功而忽漢武之窘李帥三思!”
嶽家祖奶奶的這句話其實已經說的相當重了,意思就是:你李吳山想要效仿漢武帝遠征匈奴開疆拓土的功績,卻忘記了漢武帝付出的慘痛代價。百業凋零生民無著,文景之治兩代人積攢下來的那點家底消耗一空,弄的國貧民疲,終於落下了一個窮兵黷武的名聲,你李吳山可得要好好的想想清楚啊,千萬不要逞一時的兵馬之強,免得讓老百姓們繼續受苦!
李吳山確確實實要對外輸出戰爭了,並且一直都在圍繞這個目標進行著緊鑼密鼓的準備工作,而嶽家祖奶奶的是第一個看破的人,也是第一個提出不同意見的人。
當然,這位祖奶奶僅僅隻是看到了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作為李吳山的貼身之人和最靠近他的助手,金雀兒非常清楚的知道李吳山要做什麽,又何止僅僅隻是緬甸、倭國兩個方向?隻要是在李吳山能摸得到的地方,都已進入預定的戰爭範圍之內。
李吳山要反動龐大的軍事行動,無論打著什麽樣的幌子,都不能改變“侵略”的真實本質。
尤其是那個崔耀祖,已經做的非常過分了。
跨海遠征倭國的作戰計劃早就有了,叫做“後羿方案”。作為這個方案的一部分,身為事朝鮮宣慰使的崔耀祖,不僅沒有任何宣慰的舉動,反而橫征暴斂瘋狂壓榨當地民眾,甚至激起了一次民變,用殘酷手段血腥鎮壓之後,愈發的變本加厲,竟然同時開辟了兩個造船廠。
在朝鮮那邊打造大型船隻,擺明了就是要對倭國用兵了!
除了崔耀祖在朝鮮那邊大量建造船隻之外,李吳山還在大肆鑄造火炮,不停的擴充軍校規模,在大明朝已經光複的情況下依舊在瘋狂擴充軍備,他到底想做什麽已經是禿子腦袋上的虱子——明擺著的事情了。
“嶽家祖奶奶的指責的對,但有些道理她永遠都不能明白,我也沒有那麽多時間讓所有人都明白我的道理,我隻能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去做就是了!”
如同金雀兒所料想的一樣,嶽家祖奶奶的“當頭棒喝”並沒有讓李吳山改弦易轍,因為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李吳山的所作所為完全就是蓄謀已久,不可能因為任何人苦口婆心的好言相勸就會有所改變。不要說是一個嶽家祖奶奶,就算是十個八個也擋不住他了。
“宣傳方麵沒有跟上啊。”李吳山有些不滿意的說道:“對於民眾的宣傳還要再加一把力,一定要做到讓全天下的人都認為戰爭是正義的,你知道應該怎麽做吧?”
“婢子知道。”
“不能有反對的聲音,明白嗎?”
“明白。”
在永王當皇帝的這段時間裏,是李吳山的黃金時段。
北方和江南的關係極其融洽,他的很多戰略都可以得到身為皇帝的永王的極大理解,他和皇子之間的默契從來就沒有達到過這樣的高度,幾乎可以不受掣肘的調動能夠調動的所有資源。
還有十年,永王就要退位了,必須抓緊時間,在這十年之內完成所有布置。若是錯過了這十年,以後是什麽樣子還不好說呢!
“對於平定緬亂一事,朝廷裏邊有些個微詞,老爺需要在意一下。”金雀兒說道:“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朝廷應該先執行與民生息的方略,應重內政重民生而輕外事輕兵事……”
朝廷裏的事情就是這樣,無論做什麽都有反對的聲音,這本不足為奇。
而且那些反對者提出的意見未必就是錯的,大戰過後就應該休養生息,現在的大明朝國力剛剛有所恢複就開始對外用兵,確實有那麽點窮兵黷武的嫌疑,禦史言官們一定會在這個事情上大做文章,就算是不能阻止也必然會拖後腿兒。
“想辦法讓他們閉嘴。”
“是!”
那些反對戰爭的人,其用心很有可能是正確的,但卻和李吳山的大戰略不和。
在細節問題上,無論對錯與否,必須為李吳山的大戰略服務,這是最根本的核心。如果那些反對戰爭的人家夥們不想閉嘴的話,李吳山有的是辦法讓他們乖乖的閉上嘴巴。
這些工作上的事情讓李吳山身心俱疲,就好像背負著沉重的行囊走過了很遠的路程一樣,半躺半坐的癱在椅子上。
每當這個時候,銀雀兒就會和準時的出現,幫老爺揉捏額頭按摩肩膀,雖然在很多時候都是彼此無言,卻可以極大的放鬆自己。
“還有一事,今天韓福財和張大娃他們又來問我了。”
“還是以前的事情?”
“是。”
李吳山閉上了眼睛,沉默了很久。
張大娃和韓福財他們這一批人,全都大旗軍的高級軍官,是當年構成大旗軍的重要班底,忠誠之心當然沒得說,但卻全都有了私心。
這次打羅刹鬼,他們沒有機會登場,朝廷“平定緬亂”的內定人員名單上也沒有他的名字,眼看著一樁樁戰功都落到了軍校生的身上,這些人自然會有所怨言。
戰鬥經驗豐富的老骨幹不能上陣,而是窩在軍校裏,整天都是沒完沒了的學習……李吳山李老爺越來越重視這些年輕的學生,也越來越輕忽當年的老兄弟們,這種說法塵囂日上。
堂堂的高級軍官,一個個前途無量,誰也不想窩在軍校裏邊“無所事事”,當然他們還不敢對李吳山本人有什麽怨言,隻能到金雀兒這個大總管處來打聽一下,打聽打聽自己的“學業”什麽時候才能結束,什麽時候才能重返戰場去為李老爺打仗,順便給自己再添加一點功勳什麽的……
這些老弟兄們非常的抱團兒,而且一個個全都功勳卓著,全都是當年大旗軍的班底,不能不在意他們的想法啊!
“這個……我會處理,你不必理會!”
“是。”
“哦,對了,你有沒有覺得楚華文這個人太過於書生意氣了?”
金雀兒一時沒有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剛才還在說韓福財、劉春生和張大娃他們這些軍官,怎麽突然之間撤到了楚華文的身上?她覺得自己已經跟不上老爺的思路了。
“朝廷想要平定緬亂,江南怎麽有這麽多反對的聲音?我覺得這是因為楚華文的宣講和鼓吹力度不夠……”說完這句話之後,李吳山又說了一句:“他好像已經跟不上我的腳步了!”
這是一句非常非常嚴厲的批評。
眾所周知,楚華文雖然是禮部尚書,正經的朝廷大員,其實他的真實身份就是大旗軍的喉舌,是專門為大旗軍張目為李吳山鼓吹的。無論是他的出身還是他的個人主張,都帶著很鮮明的大旗軍色彩。
楚華文就是大旗軍的人,就是李吳山的舌頭,這句話一點兒都不誇張。
無論是當年的執旗闖宮底定江南,還是後來的說服黃得功,楚華文都做的可圈可點,足見個人能力之強。但是,這兩年多以來,李吳山漸漸覺得楚華文似乎不那麽賣力氣了,他的宣講鼓吹已經沒有當年的鋒芒。更準確一點來說,楚華文的身上帶著濃重的書生意氣。
楚華文是個傳統的儒生,無論做什麽事情都有自己的底線。用謙謙君子來形容並不算過分,但是在有些事情上,君子氣反而會誤事。
至少,楚華文不能為了李吳山的戰略而睜著眼說瞎話,他做不到這一點。
“必須提醒他一下,要不然的話,我擔心他已漸漸淡忘了自己的使命。”
“是!”
“這次打敗了羅刹鬼,肯定是要和談的,你以我的口吻給朝廷上一份折子,舉薦楚華文為欽差大臣,代表朝廷去和羅刹國談判。”
打仗是軍人的事情,而和談則是政客的事兒。
楚華文是朝廷大員部堂高官,禮部的一把手,和談事宜由他去做自然最合適不過了,而且他還是大旗軍的人,這代表大明和羅刹談判的事兒,非他莫屬。
有了李吳山李大帥的舉薦,朝廷沒有理由拒絕。
“另外,你再代我……算了,我自己來吧。”
李吳山依舊不習慣使用毛筆,仍然使用堅硬的炭筆,很快就寫好了一封書信。
金雀兒看了看書信的抬頭部分,這封信是寫給錢謙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