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七章地理課


    程園畢所見過的陣前廝殺漢,大多粗鄙無文,要麽就是驕傲不遜的赳赳武夫,要麽就是俯首帖耳的鷹犬之輩,所追求的不過是功名利祿而已,但是眼前的這個年輕人,顯然不是那個樣子。


    他的言行得體舉止從容,舉手投足之間隱隱透著幾分儒雅的氣息,雖然不怎麽客氣卻說的有理有據,完全就是一副彬彬有禮的士大夫儀態,這讓程園畢對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後生,若老夫所料不錯,你應該是良家子弟吧?”


    在這個時代,能有這樣素養的人,必然會有一個好出身,就算不是出自書香門第,至少也得是耕讀傳家的清白門戶。


    氣質和素養,是一種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東西,根本就做不得偽。


    “祖上世代耕種,在崇禎七年的時候,家父加入闖軍,崇禎十一年被俘又成了官軍,到了崇禎十四年之時,再次成為闖軍。崇禎十七年低,從大旗軍,崇禎十九年,戰歿於寧城,複隆二年初,我才入了吳山軍校……”


    眾所周知,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所謂的崇禎十九年,其實就是在說弘光朝,因為大旗軍不承認弘光君臣是大明天子,隻承認他們是“監國”,所以堅決不使用弘光的年號,而是繼續沿用崇禎紀年。


    在這一點上,大旗軍的態度和程園畢是完全一致的,畢竟那個時代的程園畢和李吳山都是奉太子為大明正朔的嘛。


    但是,這個年輕的教書先生的出身,絕對談不上是“良家子弟”,因為他的父輩是闖賊出身。


    其實,在當時那個大形勢之下,這樣的出身具有很強烈的普遍意義:很多人都是因為實在活不下去才加入了闖軍走上了造反的道路,隨著闖軍的起伏,不斷的在官軍和賊軍之間轉換身份。今年是造反的賊軍,明年就有可能是大明王師了,說不準哪一天就又搖身一變恢複了造反軍的身份。


    站在程園畢的立場,當然可以說他們反複無常,也可以說他們毫無忠義可言,但種種的這些個評價根本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在當時那個紛亂的時局之下,很多人都是為了掙一條活路而已。


    程園畢甚至不能因此就是說這個年輕的獨臂教書先生的出身不好:因為他的父親為了保衛新生的複隆王朝,最終戰死於南京城下,而程園畢本人恰恰就是複隆王朝的一員,而且是很總要的一員。


    更何況,這個年輕的教書先生是在北伐的過程中丟了一條臂膀,父子兩代人為大明而戰,就算談不上是什麽英雄,這忠義二字也算是實至名歸了吧?


    這樣的出身,到底是良家還是匪類,真的已經說不清楚了。雖然程園畢和李吳山的政治立場是相反的,但要他昧著良心說瞎話,終究做不出來。


    一個不知道是賊還兵的家庭,為了大明朝犧牲了兩代人,就算不能享受英雄的待遇,總也不好再說他們是“賊”了吧?


    就在這個時候,那些個剛剛從課堂裏出來的孩子們歡天喜地的捧著飯碗,蹲在北牆根兒裏吃了個不亦可乎。


    那個年輕的獨臂教書先生走過去,在笸籮裏用筷子插起兩個雜和麵的窩窩頭,又舀了一大碟子鹹菜,就著學生們送過來的一碗稀粥,一邊吃一邊對程園畢說道:“程老先生是學堂的近鄰,按說我就應該留飯才對,奈何學堂的規矩不允許,這裏的飯食自能供給義學堂之內的人食用,不敢壞了規矩,就不留程老先生用飯了……”


    義學堂的學生,每年可以領到兩套衣裳,每天還有一頓免費的飯食,但卻不能讓外人來吃,這是規矩。


    當然,程園畢也看不上這樣的粗茶淡飯,他甚至很清楚的領會到了逐客令意思。


    人家都要吃飯了,你還留在這裏有什麽意思呢?


    作為一個傳統的老儒生,程園畢當然知道自己應該告辭而去了,但他卻不想走,反而順勢坐到了那個教書先生的對麵兒:“老夫有個不情之請……”


    “程老先生請講。”


    “傳道授業師者本分,更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老夫想要旁聽學堂課程,不知可否。”


    教授學童讀書認字,看起來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實不然,這是關係到子孫後代的大事情,所以想我聽聽你到底給這些孩子們傳授了些什麽。


    傳道受業這種事兒,最講究的就是一個師徒傳承,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就是說的這個道理。所以,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旁聽別人授課是個非常無禮的要求,這表示程園畢對這個老師的擔憂和不放心的態度。


    想不到的是,這個獨臂的教書先生卻毫不在意:“程老先生想要旁聽我授課?有何不可?歡迎之至,隻是希望程老先生能夠遵守課堂紀律……”


    要是說起行軍打仗,程園畢知道自己比不過這個年輕人,但要是說起教書育人……別說他了,就算是李吳山都比不過他程園畢。


    雖說程園畢是前任的內閣首輔大臣,但他的根本則是太子師和帝師,作為複隆皇帝太子時代的“侍講學士”,那就相當於是興宗成皇帝的“班主任”了,而李吳山那個“侍講教授”的身份才不過是相當於“副科老師”而已。


    作為眼下大明朝地位最高的“老師”,程園畢比任何一個人都知道所謂的“課堂紀律”是怎麽迴事。


    隻要到了課堂上,執鞭任教的老師就是天就是地,就是絕對的權威。


    程園畢笑而不語,隻是微微的點了點頭……


    “老爺,老爺……”幾個貼身的長隨踩著小碎步緊跑過來:“已到了膳時,老爺該用膳了。”


    大戶人家吃飯,最講究的就是準時準點兒,隻要到了開放的時間,不管餓與不餓,都要吃一些,這是養生的訣竅。所以,程府的三餐六茶都是很講究的。


    一來是因為確實不餓,再者也是想聽聽義學堂到底傳授了些什麽樣的課程,所以程園畢根本無心吃飯:“吃飯不著急,好不容易有了這個機會,老夫也是給自己開一開蒙呢……”


    長隨並不是很理解這句話的語境和真實含義,但又不敢違逆了程園畢的意思,隻好小聲說道:“若是老爺不想迴去,小人就讓廚下把膳食送到這裏來,以免誤了老爺用飯的時辰……”


    程園畢的膳食非常講究,午飯必然會有四葷四素八道菜式,外加酸甜二燙,吃過了正式的飯食之後還要有幾品時鮮的果子和一壺清茶,當然也少不了讓人伺候。


    以程園畢本人的身份,這樣的夥食水準已經算是比較“節儉”的了。


    但是,在這個環境中,那是萬萬不行的。


    一大堆孩子,還有這個教書先生,正在就著鹹菜啃窩窩頭,你卻弄來了一大桌宴席,唿奴喝婢的成個什麽樣子?擺譜不成?


    程園畢才沒有那副膚淺呢!


    “退下!”


    “老爺……”


    “還不退下?”


    “是!”


    長隨已經退下去了,獨臂的教書先生把剩下的小半碟子鹹菜一股腦的倒進碗裏,攪和了幾下一口氣吃了個幹淨,抹了抹嘴巴笑道:“吃飽了!”


    “你的夥食就隻有這些?”


    “隻有這些。”


    “你原本是有大功於社稷之人,卻能安貧樂道……不論你的道到底是什麽,也不管你的道是對還是錯,能如此作為,已讓老夫高看你一眼了。”程園畢問道:“你的俸祿……你的薪酬是多少?”


    “七緡錢。”


    “哦,”程園畢微微點頭:“我知道李吳山……忠勇公素來厚待士卒,這七緡錢雖然不算多,也夠你每月的衣食用度了,若是省著些用,一年下來也有八十幾緡,差不多相當於六十兩銀子,可以置辦些田地,足以安身立命了……”


    “程老先生誤會了。”獨臂先生說道:“我說的七緡錢,是一年,而非一月!”


    聽了這話,程園畢頓時霍然起身:“此話當真?”


    “程老先生認為我有撒謊的必要嗎?”


    程園畢頓時無語。


    教書育人,一年才有七緡銅錢的進項,相當於五兩多六兩不到的白銀,還不如一個鄉下的私塾先生呢。


    這點錢,還不夠程園畢一天的夥食費呢!


    辛辛苦苦一年到頭,所得者不過是區區的七緡銅錢,這……這也太少了些吧?


    若是尋常的窮酸,那也就罷了,但這是一般意義上的那種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窮酸文人嗎?這是戰功在身的精銳士卒啊,怎能潦倒到這種程度?


    憑他的軍功,若是放到地方上去,最次也得是個胥吏,一年下來百八十兩的銀子拿是穩穩妥妥的。又怎麽會……


    “七緡已經不少了!”這個年輕的獨臂先生說道:“我這身上衣裳口中食,全都由北方供給,根本就沒有花錢處,七緡錢幾乎可以全部積攢下來……”


    這位教書先生所說的“七緡錢”其實並不是正式的“工資”,而是津貼,因為他的個人籍貫依舊存留在吳山軍校的序列之內。種種亂七八糟的個人用項,全都由吳山軍校進行報銷。


    在吳山軍校內部,金銀之類的貨幣,除了作為額外的津貼之外,基本上已經算是作廢了。因為軍校內部實行的是配給製度,商品和買賣的概念已經非常淡泊。


    “那也未免太少了些吧?”


    “剛才程老先生也說過了,這教書育人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怎能以金銀錢財來衡量?”


    教書育人是百年大計,確實不能用金錢衡量。但若是沒有足夠的金錢,誰還迴做教書匠呢?


    “好了,時辰已經差不多了,該給孩子們上課了。”年輕的教書先生笑道:“課堂之上無有座椅,考慮到程老先生年邁,可以安置一張……”


    程園畢年紀一把胡子一大把,那麽低矮的聯排木板肯定坐不下去,所以專門給他一個“座位”的特權。


    朝著那些個長隨微一招手,馬上就有人送來了鋪著厚厚軟墊的太師椅……


    年輕的教書先生走到樹下,有力敲打著一個不知道從哪裏撿來的銅盆,發出“鐺鐺”的脆響。正在外麵打鬧的孩童們聽到這個聲音,趕緊跑迴到了學堂之內,一個個坐的整整齊齊。


    “問先生安。”


    當所有的學童都站起來向這個先生行禮的時候,坐在最後麵位置上的程園畢也站起身來跟著行禮。


    這是課堂之上應有的禮節,倒不是說向這個人行禮,而是表達對師者的尊重,這樣的禮數程園畢還是懂的。


    “同學們安,坐。”


    這些孩童雖然年紀幼小,但課堂秩序還算不錯,至少沒有調皮搗蛋的淘氣包。


    “這堂課,講述的是《地理篇》,翻到七頁……”


    程園畢沒有響應的課本,當然他也用不著課本。


    作為前任的帝師,博學多知那是最基本的,不就是要講述天下的地理形勢嘛。這九州萬方之地,塞北江南之勢,山川河流全都是程園畢的心裏頭裝著呢,何曾需要課本了?就算是那些編撰課本的人,也未必有程園畢更博學了呢。


    教書先生用白灰筆在一方黑色的木板上劃出一個圓圈兒,開始講述這堂課的內容:“上一次咱們已經說過了,天圓地方一說是錯的,實際上承載萬物之地,是一個圓形……”


    天圓地方的說法傳承了幾千年,其實這根本就是一個誤區,大地是圓形,或者說是一個球形,對於程園畢而言,這並不是一個多麽難以理解的概念。


    早在北宋年間,大地為球星的概念就已經正式寫到了書本上,到了這個時候,其實很多的有識之士都接受了這個說法,知道腳下的地麵並不是方方正正的平坦之地,而是一個大致上的球形。


    隻不過,絕大多數讀書人都把四書五經之類的儒家經典奉為金科玉律,很少真正的去學習這些“雜學”,最多也就是稍微涉獵一下,模棱兩可的知道一個最粗淺的概念而已。


    程園畢就是這個樣子。


    聖人教誨的仁義禮智信,還有種種微言大義道德文章,那才是真正的根本,至於這些個雜學,並不重要——至少程園畢是這麽認為的。


    “地球上,汪洋占據十之六七,陸地不過十之三四,這些以前都已經講過了……”


    地球?


    這是一個程園畢從來都沒有聽到過的新鮮詞兒,但卻可以推斷出這兩個字的含義:既然大地如球,稱之為地球亦無不可,想來這個詞匯就特指蒼穹覆蓋之下的九州四方了吧!


    教書先生手持用白灰粉末凝固而成的“白筆”,在那個代表著地球的圓圈上勾勒出一片區域:“這是中洲,也就是我們腳下的陸地,我們的大致位置在……”


    在偏旁邊的位置上輕輕一點:“我們就在這裏。”


    所謂中國,就是居天下之中的意思,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泱泱天朝是在天下正中,但是從教書先生點出來的這個位置上來看,卻偏向了東方。


    程園畢很清楚的知道這是正確的。


    到了十七世紀中期,其實已經有不少人知道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致位置,並不是天下正中。


    李吳山親自製定出來的課本,當然不會采用西方人的世界觀,而是用了傳統意義上的手法:天下分為四洲,將歐洲和亞洲合並,包含極北之地和天竺之國以及整個歐洲,稱之為中洲。


    “大明之東,為廣闊汪洋,汪洋之中遍布島嶼,這裏是倭國,這裏是琉球,這是呂宋,這是安南,這裏是爪哇,這裏是暹羅……”


    一一點出了大明王朝周邊的國家,雖然不是很具體,但大致位置卻是對的。


    “倭國素來畏威而不懷德,時常犯我海疆,掠我百姓……”


    倭寇曾經對大明朝造成了不小的麻煩,這是一個還沒有遠去的記憶,大明子民對倭寇沒有半點好感,完全就在情理之中,甚至連程園畢本人都不認為這麽講述地理形勢有任何不妥之處。


    教書先生並沒有過分的宣揚什麽,隻是很簡單的提了幾句就接著往下講了:“這裏是呂宋,咱們吃的呂宋薯就是從這裏傳過來的,不過這裏已不是呂宋人的呂宋,早已被佛郎機人占領……”


    “佛郎機人不知禮數沒有開化,倚仗兵戈火器之利征戰四方,他們駕著戰艦到了地球的另一端,殘酷屠殺當地土著……好,說迴到呂宋,崇禎十二年,我在呂宋之大明子民,被佛郎機人殘酷屠戮三萬多人,不論男女老幼全部殺光,然後搶掠他們的糧米和財產。到了崇禎十三年,更是變本加厲,又殺我在呂宋的大明子民五萬多人……”


    這事兒……程園畢是知道的。


    發生在呂宋的慘案才剛剛過去不久,那個時候的程園畢還在禮部任職,知道兩次大屠殺的經曆,同時也知道佛郎機人犯下的滔天罪行。(佛郎機是一個很籠統的概念,因為當時的大明還不能仔細區分西班牙和葡萄牙,甚至把八竿子打不著的荷蘭人也稱為佛郎機人——作者注。)


    “總有一天,我們會打迴去,為我們的同胞複仇。”年輕的教書先生並沒有在這個問題上深入下去,而是繼續講述自己的地理課程:“這裏就是天竺了……天竺大家都知道吧?就是唐僧取經的地方……”


    “隻不過,現在的天竺早已不是幾百年的那個佛國,早已被蒙古人占領,如同蒙元占據中原一樣。現如今西邊的紅毛鬼又在那邊攻城略地肆意搶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大權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七甲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七甲兵並收藏明末大權臣最新章節